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库萨的尼古拉说过“有知识的无知”,中国先秦的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知也”。老子说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这些话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智慧体现了思想家对人之认识的有限性的自觉,是人类理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标志。

  另外,苏格拉底的“无知”不是指对个别现象的无知,而是对理念的无知。为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真知,苏格拉底提出了他独特的达到真知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去抽象普遍的原则,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放弃和纠正原来的错误观念并产生新观念的方法。这一方法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讥讽”。首先表示自己对某个问题一无所知,让对方说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通过不断诘问揭露对方的矛盾,使对方否定原来坚持的看法,并承认对这个问题无知。

  第二,“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本来潜藏在自己意识中的真知,帮助真知的降生问世。这一方法明显受了他母亲职业的启发。

  第三,“归纳”。即从个别具体的事物中找出共同本性,通过对个别具体的思考来寻找一般普遍的规律。

  第四,“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的东西中”去,获得普遍的规定性。他的这些方法对西方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 15 */

  第一部分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他举眼睛为例说:“因为眼睛是很娇嫩的,就用眼睑来保护它,好像两扇门似的,当必顺用视觉时就打开,而在睡觉时就闭上;又使睫毛长得像帘幕,免得风伤害眼睛;在眼睛上面用眉毛做一个遮檐,使头上流下的汗不会妨碍它。”在苏格拉底看来,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人也是没有能力研究这些问题的。

  因此,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你自己”,认识做人的道理,教导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幸福的生活。他本人就把精力集中在对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上。所以西赛罗曾说过,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这是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折。

  苏格拉底认为,人总是追求幸福的。而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给人带来坏处,当然这种好处和坏处都不是指外在的金钱名声之类,而是指内在的幸福。因此,没有人是会有意去为恶的。而生活中间之所以会有人作恶,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美德是什么,他们对善愚昧无知。

  那么,真正的美德是什么呢?这里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有位年轻人认为,偷盗是罪恶,不偷盗就是美德。可苏格拉底反驳道,他在当兵的时候,受指挥官的命令去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了出来,那么,这种对敌人的东西的偷盗是罪恶还是美德呢?那位年轻人又修改了自己的看法,说偷敌人的东西不是罪恶,但偷朋友的东西就是罪恶。苏格拉底又进一步反驳道,有次他的朋友遭受了天灾人祸,买了一把刀藏在枕头下面,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尽。而他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在傍晚时分溜进卧室把那把刀偷了出来,使得朋友免于一死。那么,这种对朋友东西的偷盗是罪恶还是美德呢?于是那个年轻人只好承认他在美德问题上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德性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真正的邪恶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古希腊人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但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勇敢不是基于知识和智慧,“勇敢”到无法无天、无所畏惧,那就会变成“鲁莽”这种罪恶。因此,一种行为是善还是恶,就要看它是不是在知识的指导之下。防止作恶的只能是知识。个人有知识就是有道德,而无知识就是无道德。

  总之,苏格拉底倡导知识与美德的统一性,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又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因此他说:“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好一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

  /* 16 */

  第一部分

  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Plato)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是亚里士多德的恩师。师徒三人创造了古希腊哲学的奇葩,写就了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父母和近亲都是名门望族,母亲据说是梭伦的后裔。他原名叫亚里士多克勒,因为额头和肩膀很宽得了个绰号“柏拉图”(就是宽阔的意思)。柏拉图自幼便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尤其在文学上造诣颇深,这使得他的哲学著作成了传世的文学作品。他很早就接触到毕达哥拉斯派与爱利亚派的哲学,据说和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有过交往,同智者们也有交流。20岁起,柏拉图求学于苏格拉底门下,成为老师的得意弟子。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逃出雅典,流亡埃及、波斯以及南意大利等地,4年后返回雅典。

  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应邀去西西里岛为叙拉古王朝的国王狄奥尼修一世讲学。柏拉图因与狄奥尼修一世意见不和而悻然离去。据说在返回雅典的途中被海盗所劫,卖身为奴。幸好遇上一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朋友花重金将其赎回。柏拉图回雅典后,他向那位朋友偿还赎金,可朋友拒收。贵族出身、对政治非常热心的柏拉图在经过老师被民主派处死、自己的政治实践失败、因政局混乱而差点变身为奴等一系列变故之后,他的理想就只剩建构一种真正的哲学了。于是,柏拉图用那笔被朋友拒收的赎金,在雅典附近的古希腊英雄阿卡德穆斯(Academus)的圣殿附近买了一块地,开办了一所学校。因此这个学园就被称作阿卡德米(Academy)。这是西欧历史上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学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构。后来,Academy就成了一般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

  阿卡德米学院开设4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很重视数学,因此在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入。”柏拉图还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当时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因此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在此,柏拉图一边教书,一边著书(柏拉图和他老师不同,写了许多对话体哲学著作),前后达41年之久,后来形成了柏拉图学派,开创了一个理性主义的哲学系统。

  柏拉图80高寿时无疾而终,终身未娶的他死于别人的婚礼。柏拉图死后,他所创立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9个多世纪之久。一直到公元529年,由于它推崇怀疑精神而被罗马帝国封了门。

  /* 17 */

  第一部分

  完美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学说体系庞大,丰富多彩,但“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

  何谓“理念论”?通过理念论,柏拉图要阐述什么意思呢?

  柏拉图认为,一切感性的个别的事物都有与之相应的理念,理念是产生个别事物的原因和范型,个别事物的形成在于它有不同的理念。为了说明这一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列举了床的例子。他认为存在三种床,一种是床的理念,即规定床之所以为床而不是桌的东西;第二种是木匠依据床的理念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具体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模仿个别具体的床画出来的床。正如画的床是个别具体的床的模仿一样,个别具体的床则是床的理念的模仿。正是具体的床分有了床的理念,才使之成为各种各样的床。

  柏拉图认为,一切个别事物都是变动的,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是不变不动的理念。他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因而由无数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感觉世界也是易逝的虚假的;只有由无数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现实世界不过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理念世界中的各种理念还有高低之分。最低级的是关于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床等的理念;较高级的是关于数学和几何学的理念,如方、圆、大、小等的理念;更高级的是关于艺术和道德的理念,如美、正义等的理念;最高的理念则是关于“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好比太阳,一切其他的理念正是在善的理念的照耀下,才被我们所认识。柏拉图的这种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分明显受到巴门尼德思想的影响。

  由于真正存在的是理念世界,因此,在柏拉图看来,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不能通过认识易变虚假的现象来达到,而必须把握事物的理念。那么,我们能否把握事物的理念呢?如果能,又如何把握呢?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和理念一样是先于具体的肉体而存在的,而且是不朽的。人在降生以前,灵魂就居于理念世界之中,早已对理念世界有所认识。只是当灵魂投生并堕入肉体后,由于受欲望和激情的影响和玷污,把本来知道的东西遗忘了,才导致了我们对理念的无知。因此,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即不朽的灵魂借助于个别事物的刺激,通过感觉的诱导,将忘记的对理念世界的知识重新回忆出来,就好像一个人通过看到朋友的肖像和他的七弦琴而想起朋友本人一样。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的特色理论,其先验论和理性主义的特点为后来的大哲学家康德所发挥。

  /* 18 */

  第一部分

  洞喻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通过一个洞喻来说明人类的理性的认识能力。

  柏拉图虚构了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一道亮光照进来。有些人从小就住在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了起来,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像囚徒一样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

  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囚徒之间有一条路。沿着路边筑有一带矮墙,就像演傀儡戏时设的屏障一样。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高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说话。这时,各种器物在火光的投射下在洞穴后壁上留下了他们的阴影。因此,洞中的囚徒天天看到的都是这些阴影而不是事物本身,然而他们却认为看到的阴影就是事物本身,除了阴影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实在。

  如果有一天有一人解除了桎梏,能够走动并看到了火光,他会由于不习惯而感觉很痛苦,而且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即使别人告诉他以前他看到的不过只是阴影,他也认为过去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事物更真实。

  如果有一天有人硬拉着他走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他也会觉得眼前金星乱串,以至于无法看清任何一个真实的事物。然而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之后,他就可以就事物本身看事物了。这时他发现,太阳正是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原因。

  于是,他觉得即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意再回到洞穴过囚徒生活了。即使他回去,告诉他们过去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阴影,洞穴里的人也会认为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就把眼睛弄瞎了,人们甚至会把这个说胡话的人杀掉。

  这就是柏拉图的洞穴喻的主要意思。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看似平常,然而通过这个比喻他说出了关于人类认识的一番大道理。

  (1)在洞穴里,在可见世界中,当头不能动时,人们只能对事物的阴影有所认识,这是最低级的认识,他把这种认识叫做“想像”,此时所看到的只是虚幻的东西。

  (2)然后当头可以动了,在火光的照耀下看到实物,这是高一级的认识,他把这种认识叫做“信念”。然而这两阶段都是对可见世界的影像的认识,形成的只是“意见”,是不可靠的。

  (3)因为柏拉图认为实物是理念的影像,因此,人们在洞上对实物的认识是通过理念的影像认识理念本身,因而已经涉及到可知世界,是一个认识的更高级的阶段,他把这一阶段的认识叫做“知性”。

  (4)而最高级的认识是对最高的善理念本身(他把善理念比作太阳)的认识,他把这一最高阶段的认识叫做“理性”。这两个阶段是对可知世界的理念的认识,形成的才是可靠的“知识”。

  柏拉图的“洞喻”明显有崇尚理性而贬低感性的特点,但他对两个世界和4个认识阶段的区分对后世的一些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19 */

  第一部分

  理想国与哲学王

  起初,贵族出身的柏拉图对政治非常热心。但当看到老师被民主派处死,看到政客们是多么的不讲原则,看到政局是多么的混乱,加之自己两次在叙拉古推行政治主张失败之后,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使他未酬的理想“哲学王”在“理想国”里去实现了。

  大约于公元前386年,柏拉图专门写了《理想国》这本名著来阐述其政治思想和理想。该书的副题是“国家或正义论”,也就是说,他所讲的“理想国”在现实中也许是不存在的,但它是最符合善的理念的,一定是善的而不是恶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是最符合城邦正义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除奴隶外,城邦成员分为三个等级。一是统治者或治国者阶层;二是武士或卫国者阶层;三是商人和工农业生产者阶层。柏拉图认为,在本性上,统治者是神用金子造的,卫国者是用银子造的,而工农业生产者是用铜铁造的。其实这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也就是说,他们各个阶层的德性是不一样的。

  统治者的德性是智慧,即统治者具有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和谋划的知识;而卫国者的德性是勇敢,即他们具有一种能力,即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他们都保持着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的信念;工农业生产者的德性是节制(当然,节制也是卫国者和统治者的德性)。所谓节制,就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阶层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那么,当各个阶层都根据其德性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即统治者治理国家,卫国者保卫国家,而工农业生产者从事劳动时,这样的城邦也就是正义的城邦,也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了。

  反之,不正义的城邦应该就是三个阶层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例如,如果一个人天生是一个手艺人或者一个生意人,但是由于有财富、或者能够控制选举、或者身强力壮、或者有其他这类的有利条件而又受到盅惑怂恿,企图爬上武士阶层,或者一个武士企图爬上他们不配的立法者和统治者阶层,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工具和地位,或者同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这些职务,这种交换和干涉在柏拉图看来就是最大的不正义,这也意味着城邦的毁灭。

  那么,理想国要如何才能实现呢?柏拉图提出过很多设想。如城邦要保持中等财富;在统治者和卫国者阶层实行财产共有,使他们全心全意为城邦效力,而不至于从牧羊犬变成侵害城邦利益的豺狼;取消家庭,实行共产共妻;儿童由城邦统一抚养教育;培养有正义德性的公民等等。但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真正实现依赖于“哲学王”。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因此,只有当哲学家成为了国王,或者国王变成了哲学家的时候,才能进行智慧的统治,“理想国”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马克思指出,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是一种贵族政治主张。可是令柏拉图遗憾的是,他的理想国至今还没有实现,哲学家也难以当上国王!

  /* 20 */

  第一部分

  古希腊哲学的高峰

  为什么人们会“言必称希腊”,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古希腊一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几乎涉猎了当时的所有学科,研究过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数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修辞学、经济学、战略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并在每一学科都有所建树。

  他是第一个为学科分类的人,使很多学科第一次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