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尼西亚-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70万人。其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爪哇岛约 
170万,苏门答腊岛约 
60万,加里曼丹岛约 
27万,苏拉委西岛约
10万。这些华侨多数居住在印尼的大中城市里,但也有不少居住在县镇和农
村。据统计,当时居住在雅加达的华侨约 
30万人,万隆约 
7万余,泗水约
11万余。三宝垅约 
7万余,锡江(即乌戎潘当)约 
4万余,坤旬约 
3万余,
棉兰约 
7万余,巨港约 
3万余,巴东约 
2万余。大中城市的华侨约占华侨总
人口的 
1/3。

随着印尼华侨的日益增多,他们在印尼成立了各种社团、学校和出版报
刊等。

最早成立的印尼华桥社团是 
1900年在雅加达成立的中华会馆,其宗旨是
联络各行各业的华侨,促进华侨的团结与互助等。后来在印尼各地成立了中
华会馆分会。到 
1914年印尼各地已成立了 
25个中华会馆的分会。

与此同时,印尼华侨还成立了按籍贯、职业性质等分类的社团。如福建
人成立了福建会馆、泉州会馆、福州会馆、永春会馆等。广东人成立了广州
会馆、潮州会馆、浙江人成立了宁波会馆等。按职业方面的,如成立了中华
商会、华商杂货公会、布商公会、革履公会等。此外,还成立了一些慈善团
体,如赈济会、失业救济会等。

适应华侨子女上学的需要,各华侨社团也纷纷筹资办华侨中小学校。据
统计,到 
1919年印尼各地成立的华侨中小学有 
215所,学生达 
15948人,教
师 
600人,1926年发展到 
313所中小学,学生达 
31441人,教师 
1105人。
到印尼独立后,华侨学校已发展到 
1千多所。据印尼官方统计,1953年全印
尼有外侨学校 
1321所,其中华校占 
1294所。


印尼华侨也出版不少报纸。据 
1954年统计,当时共有 
18家华侨办的报
纸,每天发行量达 
46万多份。主要报纸有:《新报》、《生活报》、《大公
报》、《天声日报》、《中华商报》、《侨声报》等。


二、印尼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政策

二、印尼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政策

1949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入境条例》,明文规定来印尼的中国人只能是
双程旅游者,也就是说来印尼后,还必须离开印尼,不能长期居住。对回中
国学习和工作的华侨学生,规定他们必须在不准重返印尼的保证书上签字。
1966年苏哈托政府执政后,仍然严格限制中国人移居印尼。1990年。。 8月,中
国和印尼复交后,两国人民开始了旅游、探亲等正常往来活动,但移民之禁
仍然未开。

独立以来,印尼政府屡次颁布有关外侨加入印尼国籍的条例。根据。。 1958
年。。 7月颁布的《1958年第。。 62号令:关于印尼共和国国籍》,规定了主动制
国籍法原则。所谓主动制,就是华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备齐足够的证件
去选择国籍。这部国籍法规定了严格的入籍手续和条件。所以能够申请加入
印尼籍的华侨不多。

苏哈托政府成立后,放宽了入籍条件。1980年。。 2月。。 11日,印尼政府规
定:居住在印尼的外侨,如符合。。 1958年国籍法第。。 5条所规定的申请归化者,
年满。。 18岁,在印尼出生,连续在印尼居住5年和有固定职业者,出示证件并
交。。 3000盾费用,经审核无疑问即可加入印尼籍。至于原来是中国国籍的申请
人,只要附上由本人签名的放弃原来国籍的声明即可。

考虑到申请加入印尼国籍,更便于华侨在当地的生存,所以绝大部分华
侨都选择申请加入当地的国籍,变成印尼的华人。据统计,80年代初,印尼
大约有华人华侨。。 600万人,其中90%以上都已加入了当地的国籍。保持中国
国籍的华侨只是极少数。那些加入印尼国籍的华人按规定必须取印尼人的姓
名。

(二)经济政策

苏加诺政府时期,在“保护民族资本”的口号下,对土著居民资本予以
种种优惠,而对非土著居民资本加以种种限制。例如限制华侨从事进出口贸
易业务、限制华侨从事汽车、碾米和木材行业等。1959年。。 5月,印尼政府颁
布第。。 10号总统令,禁止外侨在县以下从事零售商业活动。此举使。。 50万华侨
被迫停业,并导致数以万计的华侨回到中国。

苏哈托政府成立后,认识到华人资本和经验对发展印尼经济的重要性,
所以对华人资本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利用华人资本推动印尼国家建
设,同时实行限制政策,使华人资本纳入印尼化的轨道,避免非土著和土著
资本之间的矛盾。1968年,苏哈托政府先后颁布《国内资本投资法令》和《国
内资本优先顺序表》。这两个法令为国内私人资本(包括华人资本)提供了
种种优惠政策,从经营领域、税收豁免、财政优惠,到产品销售、原料、技
术和信息等方面,给予种种优惠和便利条件。

(三)文教政策

印尼独立以来,对外侨在印尼办学办报也进行了种种限制。苏加诺政府
时期,规定从1958年。。 4月起,只准许在州县政府所在地的158个地方开办外
侨学校。苏哈托政府时期,下令关闭所有的华人学校,取缔华人报刊,禁止
使用华语,禁止中文书刊进口和发行。只保留一家官方出版的半中文半印尼
文的《印度尼西亚日报》发行。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和印尼国家关系的改善,两国经济交流的不断发展,


以及为适应印尼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印尼政府开始允许在一些饭店、旅馆使
用华语。


三、华人经济的发展和著名企业家

三、华人经济的发展和著名企业家

首先,苏哈托政府成立后,改变了对华人的看法,把已加入印尼国籍的
华人看成是印尼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哈托在。。 1967年。。 8月,谈到华裔公民
问题时说过,我们应该严格区分外国籍华人和华裔公民。华裔公民,尽管他
们有中国血统,但他们毕竟是印尼公民。他们和土著印尼公民享有同等的地
位、权利和义务。所以,当印尼政府向国内私人资本提供种种优惠待遇时,
华人私人资本也享受了同等待遇。

其次,苏哈托政府实行开放政策后,大批外商到印尼投资,而印尼政府
在吸引外资的初期,规定外国资本须和本国资本搞联合经营。由于华裔企业
家有经商经验且可靠,所以许多外商喜欢找华人企业家搞联营,因而给华人
企业家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据。。 1980年初的统计,西方各国资本在印尼
联营企业总数。。 685家,其中与华人企业家联营的有。。 236家,占。。 34。5%。日本
资本在印尼联营企业总数。。 206家,其中与华人企业家联营的。。 95家,占。。 46。2%,香港资本在印尼联营企业。。 104家,其中与华人企业联营。。 45家,占。。 43。4%。80年代后期,这种联营企业日益发展,不论从资金数量,还是经营行业
的规模,都有较大的发展。如与华商企业共同联营创办的汽车、摩托车设配
厂、酒家、饭店、写字楼等上百家,项目资金都达数千万美元以上。

另外,华人企业家和印尼军政官僚资本的合作,也是促使华人资本迅速
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合作企业在印尼被称为“阿里·巴巴”企业,或
被称为“主公企业”。“阿里·巴巴”企业中的“阿里”是指印尼本地人的
合作者,“巴巴”是指华人合作者。军政官僚拥有各种特权,但他们一般缺
乏资金、经验、人才和销售网络等。所以两者的结合,可以相互弥补其不足。
华人依靠军政官僚的特权,便于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营业许可证、承包项
目以及购买土地等。例如华人企业家徐清华的“耶雅集团”和原印尼雅加达
市市长沙迪金中将在。。 70年代联合经营“耶雅建筑集团”,开辟经营雅加达市
机关、公民的住宅建筑等,从而成为著名的华人企业家之一。又如华人著名
企业家林绍良的“三林集团”、彭云鹏的“巴里多太平洋集团”、郑建信的
“波普哈山集团”等和苏哈托总统的长女西蒂、三男邦邦、五男胡托莫的企
业集团,共同在银行、石化、木材、造纸、大酒家、水泥、纺织、房地产等
的合资联营企业都是大规模的联合经营企业。再如华人大企业家林德祥的“卡
耶东卡集团”和前副总统日惹苏丹九世;大企业家谢建隆的“阿斯特拉集团”
和前印尼国营石油公司总裁苏多沃中将搞的联营企业,也都是很闻名的。

除了和印尼的军政官僚资本合作,华人企业家也和一般的印尼私人资本
搞合作经营。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印尼华人资本在。。 70~80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的
发展。出现了许多拥有数亿乃至数十亿资本的华人大企业家。这些华人大企
业家分布于各行各业,简介如下。

1。林绍良集团。他被称为印尼的“面粉大王”和“水泥大王”,拥有东
南亚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面粉年生产能力达。。 200万吨,占有全国面粉市
场的。。 80%以上。其水泥厂年产量。。 900万吨,占印尼水泥产量的60%以上。此
外,他在银行、钢铁、汽车、木材、房地产、电器、机器等行业,都有大量
的投资。在“中央亚细亚银行”这个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中,占有四分之一

的股权。在印尼最大的芝勒贡钢铁企业中也有数亿美元的投资。

的股权。在印尼最大的芝勒贡钢铁企业中也有数亿美元的投资。
黄奕聪集团。他的“金光集团”生产制造的各种纸张、文具、练习本
等,居印尼首位,占有中东市场的 
80%左右。该集团的“法尔玛”棕榈食用
油业垄断印尼 
50%的市场。
3。蔡云辉、蔡道行家族的“盐仓集团”,黄惠祥兄弟的“针集团”,王
福良家族的“奔都尔集团”以及林圣梯、林德宝家族的“参布纳集团”,是
印尼最大四家丁香烟企业集团,其行销量控制印尼烟市场的 
90%以上。
4。郑建信的“波普哈山集团”,彭云鹏的“巴里多太平洋集团”、黄双
安的“耶延蒂集团”及李尚大家族合伙的“沙迪亚耶雅拉雅集团”是印尼最
大的四家木材业大王。
5。谢建隆家族的“阿斯特拉集团”,洪国厦的“伊莫拉集团”,刘振和
的“庇拉集团”,陈子兴的“希望集团”等,是印尼最著名的汽车、摩托车
等生产装配的企业集团。
6。郑年锦的“大马德斯集团”,郭森爵家族的“短剑牌花裙集团”,陈
大江家族的“大江纺织集团”,“泛兄弟纺织集团”,是印尼著名的纺织工
业和成衣服装集团。
7。徐清华的“耶雅建筑集团”和“大都会集团”,霍佐佑的“燕·达尔
玛迪”等,是印尼最大的房地产集团。
8。李文正的“力宝集团”,饶耀武的“金融银行业集团”,李唐章的“巴
厘银行集团”,李文明的“泛印银行集团”,林绍良的“中央亚细亚银行集
团”,都是闻名的金融业集团。
9。陈恭立的“曼达拉斯集团”,是印尼最大的饮料及鱼类等罐头食品企
业集团。
10。吴家雄的“大马集团”是印尼最大的饲料业、农产品加工业集团。
11。林德祥的“独一无二大象集团”是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之
12。林汝光的“嘉丰集团”,是陶瓷品、铝合金等家庭厨房用具的最大企
业。
13。姚春桂的“雅桑达集团”,陈永源的“美丽的亚细亚集团”等,是各
种电子工业、家用电器的大企业集团。
14。林再和的“杜巴集团”、潘国强的“雄鸡牌集团”等,是药品生产的
著名企业。
15。蒋维泰家族的“古农阿贡集团”,是印尼最大的出版业和书店大王。
这里特别要提到近 
20多年来,随着印尼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行业也获
得了机遇。由私人兴办的银行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而这当中,
由华人兴办的银行业又占主导地位。据 
1990年 
3月的统计,向印尼私营民族
银行协会登记的银行会员共 
84家银行,总资产为 
35。4亿盾。其中,90%为
华人资本和企业所拥有。到 
1992年 
7月,私营银行已增至 
178家,其中华人
银行 
150家。在华人银行中,林绍良的“中央亚细亚银行”和李文正的“力
宝集团”为最大。“中央亚细亚银行”1992年有 
400家分行,总资产 
11。52
万亿盾。“力宝集团”1990年分行达 
144家,资产达 
22470亿盾。

据统计,90年代初,在印尼的 
200家最大企业中,华人企业有 
167家,
占 
84%。这些企业年营业额在 
10万亿盾以上的有 
3家,2万亿盾以上的有
10家,54亿盾~1万亿盾的有 
17家,34亿盾~54亿盾的有 
20家,1500亿
盾~3000亿盾的有 
34家,400亿盾~1500亿盾的有 
119家。(注:按当时


外汇牌价 
1美元约等于 
2000盾)。

在这 
200家最大的企业中,从第一到第十一位,都是华人企业集团。其
中排名第一的是林绍良的“三林集团”,其年营业收入达 
18万亿盾(约合
90亿美元);居第二位的是谢建隆的“阿斯特拉集团”,年营业收入 
11。78
万亿盾(约合 
59亿美元);居第三位的是黄奕聪的“金光集团”年营业收入
59670亿盾(约合 
30亿美元)。

在排名前 
25家大企业中,华人大企业集团有 
20家,占 
80%。印尼原住
民企业集团 
5家,占 
20%。在排名前 
50家大企业中,华人企业集团为 
42家,
占 
84%,原住民企业集团 
8家,占 
16%。列在最前列的 
20家华人企业集团,
1991年营业额为 
65万亿盾(约合 
325亿美元),占 
200家集团营业总额 
117。6
万亿盾(约合 
589亿美元)的 
55。3%,即占一半以上。所以,从总体上看,
华人企业集团的经济势力,明显地占优势。

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财团中,印尼华人财团也是榜上有名的。印尼
《经济新闻》1991年和 
1992年的调查资料表明,排出的 
50位东南亚最大的
富豪中,印尼华人富豪占了 
12位。他们是林绍良,个人财富 
25~35亿美元,
谢建隆,个人财富 
11~24亿美元,黄奕聪,个人财富 
11~24亿美元,蔡道
行,个人财富 
6~10亿美元,黄惠祥,个人财富 
6~10亿美元,李文正,个
人财富 
6~10亿美元,吴家熊,个人财富 
6~10亿美元,彭云鹏,个人财富
6~10亿美元,郑建信,个人财富 
5亿美元,徐清华,个人财富 
5亿美元,
霍佐佑,个人财富 
5亿美元,郑年锦,个人财富 
5亿美元。

到 
1994年,上述华人富豪资产有所变化。据 
1994年 
5月出版的中文版
《福布斯》杂志评选的 
10名世界最富有华人中,印尼华人占了 
3名,即林绍
良,资产 
60亿美元,排名第 
4;黄奕聪,资产 
50亿美元,排名第 
8;彭云鹏,
资产 
45亿美元,排名第 
10。

印尼华人企业集团不仅立足于印尼本土,而且也走向世界。为了开拓市
场,扩大营业,华人企业集团纷纷到国外投资办厂,建立垮国公司。如林绍
良的“三林集团”,李文正的“力宝集团”,黄奕聪的“金光集团”,先后
在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各国和中国大陆等,创办
银行、工厂、贸易公司等。林绍良的“三林集团”在香港收购了多家公司,
设立了拥有 
20多家子公司的第一太平洋集团。该集团主要由经营金融的第一
太平投资有限公司和专营贸易的第一太平企业有限公司两部分组成,分公司
分布于香港、美国、荷兰、新加坡、利比里亚等国家和地区。华人企业集团
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也日益增多。据 
1993年 
6月 
5日印尼《专业之声报》称,
印尼华人在华投资已达 
25亿美元。据 
1993年 
11月 
27日,印尼《时代》周
刊称,印尼华人李文正的“力宝集团”,计划在其福建家乡投资 
10亿美元建
立一片工业区。林绍良的“三林集团”在其家乡福建福清县,也有巨额的投
资。

由于印尼私人资本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国家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例如在印尼的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中(1989年 
4月~1994年 
3月),总投资
额为 
239。1万亿盾(折合 
1361亿美元),其中私人投资为 
131。6万亿盾占总
投资资金的 
55%,而国家投资资金已下降到 
45%。这些私人投资大部分来自
华人企业集团的资金。又如印尼有关当局公布的近几年历年向政府缴纳税额
最多的 
200个个人和 
200家企业中,华人都占 
85%左右。由此可见华人企业
家在印尼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但是,印尼私人企业,特别是华人企业的迅速膨胀,也不断引起本地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