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析。
兴趣类型G:喜欢钻研科学技术——对分析的、推理的、测试的活动感兴趣,长于理论分析,喜欢独立工作并解决问题,也喜欢通过试验做出新发现。相应的职业如气象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研究和实验。
兴趣类型H:喜欢抽象的和创造性工作——对需要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工作感兴趣,喜欢独立工作,乐于解决抽象问题,具有探索精神。相应的职业如哲学研究、科技发明、经济分析、文学创作、数理研究等。
兴趣类型I:喜欢操作机器——对运用一定技术、操作各种机器去创造产品或完成任务感兴趣。喜欢使用工具,尤其是大型的、马力强的先进机械。相应的职业如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的驾驶,机械装卸、建筑施工、石油、煤炭的开采等。
兴趣类型J:喜欢具体的工作——希望能够很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愿意从事制作有形产品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室内装饰、时装设计、摄影师、雕刻家、画家、美容美发、烹饪、机械维修、手工制作、证券经纪人等。
兴趣类型K:喜欢表现和变化的工作——对表演、运动、惊险、刺激的事情感兴趣,喜欢经常变动、无规律的但具挑战性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演员、运动员、作曲家、旅行家、探险家、特技人、海员、职业军人、警察等。
孙教授接着讲道:
“求职者在了解了兴趣与各种职业之间的关系之后,如何完成对自己兴趣的估价是十分重要的。有条件的话,你不妨参加一次标准化兴趣测试,以此准确把握你的兴趣所在,寻找一份可以满足你的兴趣的工作,千万不可迁就随便的一份工作。
“几乎每一个人在小时候都会被问到:‘你长大了要做什么?’‘要当科学家’、‘要当文学家’、‘要当歌星’、‘要当总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儿时的梦想就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看看你周围的人,有几个人现在从事的职业就是儿时的梦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说实在话,能否找到自己最感兴趣又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然而许多人既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又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因而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自己。就拿教师来说,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也适合当教师的人并不多。一些教师不喜欢教书,也不热爱学生,他们只是把教书当作一种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如果每一个教师都把教书育人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中国不就有了成千上万个魏书生?”
“孙伯伯,我明白了您今天要给我讲课的主题,一个人只有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成就一番事业。”
孙伯伯称赞道:“讲得对!曾经有位中学生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请教成功的秘诀,盖茨说:‘做你所爱,爱你所做。’台湾圣国企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际成功学讲师余正昭先生在介绍成功之道时说道,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你的方向。大凡成功者,他们成功的关键都是掌握了自身的优势,并加倍强化这种优势,完全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项目之中,将这种富有特长的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不要问自己可以赚多少钱或可以获得多大名声,而应该问自己哪些工作自己最感兴趣且可以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选择那些能促进你的发展、使你雄心勃勃、将来会有所成就的职业。”
孙伯伯继续说: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据权威人士估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左右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当今社会,人们自由选择职业的空间越来越大。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正确地确定个人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好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
“既然人们都知道职业选择对人生发展至关重要,为什么还有人会选错行呢?人事专家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自己不了解,二是对职业世界不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既充分认识自我,又了解职业世界,才能正确择业。
“对自我的认识,主要有性格、兴趣和能力三方面。近年来,国外用人单位在选人时有一种新观念,认为性格比能力更重要。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但一个人性格不好,要改变起来就困难多了。我国有句古话,叫‘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招聘新人时,用人单位往往将性格测试放在首位,当性格与职业相匹配时,才对其能力进行测试考查。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也要首先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外向性格更适合与外界广泛接触的职业,如律师、记者、推销员等;内向性格则比较适合从事有计划的、稳定的、不需与人过多交往的职业,如研究人员、会计、资料管理员等。兴趣与职业的匹配也很重要。
“兴趣可以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位名人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谁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谁就等于踏上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第三是特长与职业的匹配。比如擅长形象思维的人,较适合从事文学艺术方面的职业和工作;擅长逻辑思维的人,则比较适合从事哲学、数学等理论性较强的工作;擅长具体思维的人则较比较适合从事机械、修理等方面的工作。发现一个人的特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过了大半生,换了一个工作,忽然感到得心应手,大获成功,才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往往把兴趣当成特长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导致择业失败。比如喜欢唱歌的人,不见得有唱歌的天赋,能当职业歌手。现代科学测试手段,将帮助人们尽早发现自己的特长。
“做到了‘知己’,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后,还要做到‘知彼’,认识职业世界,即外界环境,包括对他人的了解,对工作单位、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了解,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优势与强项,准确把握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比如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单纯从事机械行业,已不符合科技发展,应主动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再比如经济贸易国界的消失,要求经营人才不但要精通专业技术与经营知识,还要精通外语、熟悉国际贸易法规及外国风俗习惯等。把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社会需要做什么,综合加以分析,找出最佳结合点,正确做出职业选择,你就迈出了人生事业发展的第一步。
“认识自己,也需要一个过程。一旦发现自己的职业选错了,应及早纠正,千万不要一味地‘坚持’。权威的人事专家认为,虽然有些人选错了职业,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事倍功半,不应提倡。一般来说,30~40岁是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阶段。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个时期也是人生目标的调整阶段。人到三十多岁,应当对自己、对环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认真检查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所选择的生涯路线、所确定的人生目标是否符合现实,如有出入或偏差,应尽快调整。三十多岁调换工作,更换单位,还较容易,从头做起,也来得及。等到四五十岁再更弦改辙就难了。俗话说,三十二,弯一弯,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现实中,有些人频繁跳槽,总找不准自己的位置。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只考虑单位的经济效益、物质待遇、职业‘热门’、‘体面’,而没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在这里工作。比如有人觉得‘经商’能挣大钱,干‘外企秘书’体面,但适合自己吗?还有人换单位时只考虑这个单位是否有发展,但自己在这里能否施展才能、有发展空间,就很少考虑。这些人盲目流动,却不做反思,即使用人单位反感,又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
“很多人在寻找工作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是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有人告诉我:他想转行。我问他:‘为什么不立刻去做呢?’ 他说,因为已经学了二十几年的机械,如果突然换一份销售的工作,无法抛开累积二十几年的机械专业知识。我反问他:‘你想改变,可是无法抛开过去的包袱,无法突破,如果你继续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再持续五年、十年,你会有所改变吗?’他想了一下,说:‘不会。’我又问:‘做机械真的是你所希望的吗?’他回答说:‘不希望。’我再问他:‘你希望什么时候改变?’他很肯定地说:‘现在!’
“每个人都必须当机立断,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古罗马大诗人兼哲学家塞尼加说:‘除非尝试,否则没有人知道自己究竟能够成就什么。’当他知道自己已经走错方向时,如果还要继续走,最后会得到什么结果呢?一定不是他所要的,对吗?你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做事情,却期待拥有不同的结果,那是不可能的。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要让自己更有自信,要让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们就必须做出更好的决定,我们就必须采取更好的行动。
“很多年前,我听到华德·狄斯奈讲的一句话:‘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是很困难的,大多数的人多半都在做他们讨厌的工作,却又必须逼自己把讨厌的事情做到最好。他们经常失去了动力,时常遇到事业的瓶颈,而没有办法突破,他们不断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却还是照着一般的生活方式在进行,凡事没有进展,原地踏步,这些都是他们想要的吗?不是的。
“船停泊在港湾是安全的,但船的用途并不在于此。人如果躺在地上,就不会跌倒,但这也并非人活着的目的。有一首诗这么写着:‘坟墓是幽静的地方,不受干扰;但我想:没有人愿意在那里休息。’人生在世,就是要去体验。只有勇敢迈向未知的领域,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尝试未曾做过的事,才能学到经验。估计,每一个人每一天所想的事,有90%是重复前一天的想法。我们就像鹦鹉一样,一再重复着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按照自己的‘流水账’过日子。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鼓励大家:‘应该勇敢去尝试,换换新的工作,过过不同的生活。’
“你曾经听说过多纳尔的故事吗?1846年10月,多纳尔家族一行87人在前往加州的路上被大雪阻隔,使他们受困在关口里。40天后,有一半的人陆续死于饥饿和疾病。最后,终于有两个人决定出去求援。他们在徒步可以到达的范围之内,很快就达到一个村庄,并带回一个救援队,使其他幸存者得以获救。
“你是否觉得好奇,在面临饥饿和死亡的状态下,他们为什么等待了40天,才决定放弃那个地方?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冒险出去求援?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愿意放弃身边的财产。他们曾试图把马车和财物拖出,结果搞得筋疲力尽却徒劳无功,只好作罢。就这样任由大雪围困在关口,直到耗尽所有的食物和供给。想想看,我们是否也经常陷入这种‘关卡’呢?由于害怕失去既有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漂亮的办公室以及握在手中的权力,多少人放弃了新工作的挑战,宁可守着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虚度数十年的光阴。
“由于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多少人不愿意冒险、恐惧突破,不敢离开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以致平凡无趣地走完一生。
“绝大多数人在面对改变与否时,几乎都会陷入挣扎、害怕、矛盾与恐惧之中。他们虽然意识到维持现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但是要他们放弃现有的,更是痛苦不堪。《易经》里就有这么一句话:‘所有人类的苦难都产生于对前一种存在状态的依恋’。
“当你的生命越是往前走,你就聚积越多的包袱和负担——财产、名位、习惯、人际关系、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不断地增加,于是更加依恋这熟悉的一切,舍不得放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可留在熟悉的地狱,也不愿走进陌生的天堂。为何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困在无形的牢笼内,而无法走出生命中的‘多纳尔关’的原因。
“就像一个在母体里拒绝出生的婴儿,或是一只不愿冲破蛋壳去面对陌生世界的雏鸡一样。害怕失去,会让你失去更多;恐惧未知,会让你失去未来。试想,当你的人生过程如同蝴蝶变成了蛹,岂不可悲!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你不妨去读一读韩国泛亚汽车公司总裁写的《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这本书。它告诉我们,成功与‘头悬梁,锥刺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都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使你圆满地做完一件事。成功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做你最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把它做得最好。”
“孙伯伯,虽然我现在还处于求学阶段,但是我会从现在开始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等到我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我会把我的兴趣和爱好转化为职业。孙伯伯,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孙伯伯告诉我:“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你只需要把自己认为理想和完美工作的条件列出来就一目了然。一位颇有名气的心理励志专家在叙说自己最终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经历时这样说;运动和数学一直是他很喜欢做的两件事。从小到大,他一直是运动健将,不仅担任过体育股长和篮球、乒乓球队长,也是田径校队的杰出运动员,他曾经想过要如何把兴趣发展成职业,也曾经梦想成为张德培第二。他不断地问自己:这些真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吗?我愿意把运动当成我一辈子的终生职业吗?后来他告诉自己:靠体力过生活,并不是他真正喜欢过的生活,虽然他非常喜欢运动。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他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他也曾经想过,要当一位数学教授。决定要做这件事之前,他列了一张理想和完美工作的条件,他告诉自己:第一;时间一定是由他自己掌控。第二;能不断地接触人,因为自己喜欢人群。第三;它必定对社会有所贡献。第四;它可以让自己环游世界。第五;它必须能够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成长。第六;它必须有助于自己不断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可以跟一些成功的朋友
交往。第七;收入的状况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来控制。最终;他选择了从事心理励志方面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如鱼得水。
结合自己的经历;孙教授又接着给我讲:
“我发现,当一位数学教授并不能达到我理想的工作条件,于是,我又开始寻找另一个可以当成我终生职业的工作。
“17岁的时候,我接触了汽车销售业,因为我很喜欢车子,我想自己应该可以做得不错。真正进入了这个行业之后,我发现这个行业有非常大的特色,但是我的个性似乎并不适合,于是,我又转行了。
“从16岁到21岁,我陆陆续续换了18份不同的工作,可是每次换工作之前,我从来都没有仔细想过:‘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直到我把那些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列出来。 后来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特色,就是从小到大一直很喜欢帮助别人。同学数学不会,我很喜欢教他;别人篮球打得不好,我自告奋勇过去教他。因为我相信,只要我可以,我一定也做得到。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个激发心灵潜力的课程,它给我非常非常大的震撼。 我发现,自己上了那么多的课程,学习了那么多的资讯,却没有任何一个课程比得上我的老师安东尼在短短八小时当中所分享给我的那么多。我想,假如我以后也能做他所做的事情,把一些真正对人们有帮助的资讯,不管用任何渠道,书籍也好,录音带也好,或是录像带也好,都能够分享给想要获得这些资讯的人,那该会有多好。我发现,这个工作可以符合我所列出来各种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当我了解到这件事以后,我知道,这就是我毕生所寻找的方向。
“我曾经听我的老师这样说过:‘世界上的每一份工作都很好,但是,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比我目前所做的更有意义。’因为,他可以借由帮助别人来帮助自己。这句话让我决定要一辈子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经过了七八年的坚持,我终于可以在这个行业崭露头角,让非常多的人和我的学员,得到非常具体的帮助。不管是心灵的重整,或是自信心的培养,或是业绩上的突破,或是管理思考盲点的一些转变,他们都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