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龄“自缢尽节”为实情,对“开城逸去”之说并不认为属实。齐慎之所以
云不知海龄下落,7 月21 日镇江失守前,齐慎会同海龄布防军务,坚守镇江,
卯刻,齐慎“由正西迎上前敌”。激战中,据探报,侵略者“由间道往攻北
门”,齐慎等人救援,结果“被逆夷由西南两门攻破”。齐慎率部分清兵退
到越河口下,防英军内犯,与海龄再没见面,23 日的上奏对海龄的下落当然
不甚了了。
至于是“投火自焚”,还是“自缢尽节”?后者可能是实情。第一,《英
人强卖鸦片记》为日本人所撰,不是战时的目击者,虽对海龄自焚场面写得
详细,充满同情心,但必定是道听途说。更何况后来耆英在衙署里找到了海
龄尸体,可见海龄并非死于北门火中。第二,宾汉是侵略镇江一分子,他的
《英军在华作战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他对海龄坐在椅子上自焚身死的
描写值得深思。海龄死应在城陷之后,当时衙署已被英军烧着,无需海龄命
仆人点火烧房。宾汉这样写,有可能掩饰其入城后烧杀之行径。文中接着写
道,第二天发现了海龄的幕僚,由他指出了海龄的尸体。这一天应为7 月22
日,齐慎六月十六日(阳历7 月23 日)上奏提到“副都统海龄并城内文武官
均不知下落”,清军机处正是根据齐慎上奏决定派耆英“迅即查明具奏”的。
这应在宾汉等人发现海龄尸体之后。如是同一现场,这位幕僚为何只字未提
海龄妻与孙的情况?这究竟是海龄的尸体吗?
极大可能是海龄“自缢尽节”死后遭火焚的。耆英在查询当中,从收集
京口满兵内,领催扎明阿报告了海龄的死因,“据称城陷之时,海龄将堂印
交印房骁骑校祥云(后投水死),海龄随入内,同伊妻并19 岁次孙皆在署内
自缢尽节。”根据其报告,在衙署并获其尸并一妻一孙于灰烬中,“又拾得
都统印信原著葛纱、袍襟、并伊妻所带玉环”,经丹阳县令金榕,京口协领
武忠阿和海龄之子辨认,确实是海龄尸体。
读者,你认为海龄是怎样死的?海龄“自缢尽节”身死是否有道理?
(谭文风)
林则徐是病死还是被人毒死?
1850 年11 月22 日,广西道上,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赴任,日夜兼行百
余里,至广东潮州普宁,不幸突然死亡。
林则徐的死讯传到北京,咸丰皇帝特别颁发了《御祭文》和《御赐碑文》,
盛赞林则徐一生的业绩。他的死也引起了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极大的震动,
纷纷以诗文和挽联等形式来悼念这位伟人:
痛惜林文忠,将星陨闽漳。
天若遗此老,鼠贼安足当!
千古英雄皆堕泪,四方妇孺尽知名。
林则徐的死使朝野如此哀悼和重视,乃是由于他不仅在帝国主义列强侵
入我国大门时,第一个奋起组织抵抗,坚持严禁鸦片,惩办走私活动,从而
揭开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序幕;而且他为反抗外国列强,挽救民族危机,
不囿于传统旧习,放眼世界,探求新知;同时他又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和关心
民生疾苦。无论在整顿河工、兴修水利、救灾放赈,还是在查禁鸦片、改革
财政等方面都表现了杰出的才干。
这样一位既干练又爱国的边疆大员在奉旨赴任途中突然亡故,这就不能
不使人们产生种种的猜疑和传说,所以对于林则徐的死因,前人或后人都有
各种记载和传说。前人的记载就有多说。
一说认为林则徐是在赴任途中病死。如《清史稿》本传说:林则徐“行
次潮州,病卒”。又施鸿保的《闽杂记》卷四,对于林则徐死亡前夕情况有
较详细的记载:“公患痔漏久,体已赢,至是力疾起行,十一日抵潮州,复
患痢,潮守刘晋请暂留养疾,不可。次日遂薨于普宁行馆。”一般官方记载
都持此说。
另一说则谓林则徐系洋商买通厨人投毒谋害致死。张幼珊的《果庵随笔》
谓:“禁烟事起,广州之十三行食夷利者,恨林公则徐刺骨,。。后公再起
督师粤西,彼辈惧其重来,将大不利,则又预以重金贿其厨人某,谋施毒。
公次潮阳(按应为普宁),厨人进糜,而又巴豆投之。巴豆能泄泻,因病泄
不已,委顿而卒。或劝其公子穷究其事,清例,凡毒死者,须开棺验视。家
人忍而不请。其是疆吏虽微有所闻,亦不欲多事。”又广东《东莞县志·逸
事余录》所载内容与上述基本相同,但是却直接指出谋害者乃是广东十三洋
行总商伍氏(指伍绍荣)。因伍氏曾被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时锁拿于越华书院,
故而忌恨在心,这次又闻林则徐起任广西巡抚,伍氏忧其再次复职督抚广东,
特遣派亲信携巨款贿赂林的厨师,用夷药投入食品中,致使林则徐一路上泄
泻不止,终于委顿而死。另有一个叫平如衡的在《林则徐家书·著者小史》
中则说是“被奸徒以黄蜡毒死者”。
近人则依据前人的有关材料和新发现的记载,加以排比考证,提出了几
种不同看法。有人根据林则徐在临死时曾三呼“星斗南”的说法,认为“星
斗南”者,就是指洋商聚居之地的“新豆栏”。近人王逸塘的《今传是楼诗
话》引录张之洞族孙张祖继诗集《民诗草》中《拜林文忠小像》的自注
说:“新豆栏,广东要地。公临殁呼之,人讹为星斗南。孝达公莅此,始悟
其语。”对此,《林则徐传》的作者杨国桢则进一步考证,认为林则徐临死
大呼的“星斗南”,系指当时洋商聚居之地“新豆栏”,而福建方言“星斗
南”与“新豆栏”的发音相同,由此说明林则徐在临死时已发觉自己受洋商
所害,所以连呼“新豆栏”。
近年来又有人不同意上述说法,他们根据新近发现的林则徐《讣文》和
林则徐之子林汝舟《致陈子茂书》等材料,认为林则徐的死因不是被毒死也
并不只是腹泻。自11 月12 日至15 日,林则徐一直在赶路,没有服药,所以
吐泻情况已很严重。15、16 日服用“中和之剂”后,吐泻情况有所好转,但
林则徐抱病继续日夜兼程,辛劳颠簸,身体得不到休息,病情则转为“胸次
结胀”、“痰喘发厥”,引发了心肺旧疾,以致“两脉俱空,上喘下坠”,
“喘急愈甚”。在元气大亏,脾胃虚寒的情况下,医生却又“投以参桂重剂”、
“连进葠剂”,结果药力未及奏效,反使喘咳增加,舌蹇气促,加上他已是
66 岁高龄之人,经不起路途颠簸,终致无法挽救。
(王有为)
翁同龢缘何开缺?
1898 年6 月15 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戊戌变法的第四天,
翁同龢突然被光绪帝下令开缺回籍。由于他是光绪的授读师傅、身边最亲近
的大臣,因此他的开缺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
传记》中说:“帝。。此时已怀了变政的决心,觉得翁公过于持重,常常掣
他的肘,心上也不愿意,遂。。去翁。”张孝若这样说,所持依据主要是翁
同龢本人的日记记载。翁在日记中曾提到他在开缺前曾因为两件事“与帝不
协”,为光绪所不满。一件是德国亲王亨利二世来华的接待礼节问题。光绪
主张“行西礼”、“宫中召见”,翁“力持不可”,“上皆驳之,盛怒”。
一件是光绪帝要他通知康有为将《明治变政考》等书再抄一份进呈,翁对以
“臣以康素不往来”,“此人居心叵测”,于是“上怒诘责”。恰好这时安
徽布政使于荫霖疏劾翁同龢、张荫桓,于是帝乃将翁“解组归田,以示保全”。
但有人对这一说法表示异议,认为仅此还不足以构成光绪帝将翁同龢开缺的
理由,并否认这种说法。苏继祖在《清廷戊戌朝变记》中记:光绪对翁的开
缺,事前毫不知情,说帝在宣读此诏时“战栗变色”,“惊魂万里,涕泪千
行”。另外,从翁同龢开缺的当天晚上,光绪仍令太监将端午节赏赐给军机
大臣的葛纱围帽等物赏给翁同龢一事来看,下令将翁同龢开缺的似乎也不像
是光绪帝。
一说翁同龢开缺回籍是荣禄、刚毅等人挟嫌报复。胡思敬在《戊戌履霜
录》(卷四)中说:“同龢旧与荣禄不协,刚毅诵奏疏,误读刘鼒(音zì)
名为刘才,复为同龢所诮,刚毅引为大耻。及(康)有为败,……二人比而
谗之。”持这种说法的人还相当多。《满清稗史·闻见录》里说:“常熟丢官,
时人多认为实木讷(指刚毅)主之。”直至今天,还有人这么说。郑逸梅在《艺
林散叶》中说:“翁松禅由荣禄媒孽倾陷而被黜。”翁同龢与荣禄是结拜兄弟,
刚毅是翁同龢在刑部时的属员,是翁同龢一手大力提拔起来的,但彼此交恶
已久,矛盾根深。据说戊戌政变的当天,刚毅曾在太后面前进言将翁同龢诛
杀或充军戍边,后因王文韶、廖寿恒等人谏阻,才改为革职编管。从这些来
看,并不排除荣、刚“媒孽倾陷”的可能性。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并
力白无之。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就竭力为荣禄洗刷,说“维时上怒不
测,幸荣文忠造膝婉陈”,翁方得以“幸免”(指免诛戮和充军)。
一说下令将翁同龢开缺回籍的是西太后。裘毓麔在《翁常熟去官之远因》
中说:“翁常熟去官,言人人殊,其实甲午后,慈眷尚隆,其失眷在丁酉(1897
年)秋冬,有旨交户部提款百万,搭排云殿彩棚,以万寿期近也(后生朝十
月初十日),常熟持不可,内务府某大臣希后旨,遽拨百万与之。后意甚怒。
逾月,太后召见内务府大臣时,尚申詈常熟不置也。未几常熟竟开缺。”(《清
代轶闻》卷三)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一书中则说:“其时(指1898
年6 月)天津阅兵废立之谋渐有所闻,同龢密言于帝,太后侦知之,遂命开
缺回籍。”梁启超给夏曾佑的信也说:“翁以阻天津之幸,至见摈逐。”(《梁
启超年谱长编》)联想到翁同龢甲午年间主战、疏请停罢庆典,移祝寿费为
战费及维新变法初期赞襄光绪帝变法的活动表现,再证之翁同龢开缺谕旨中
的“至甲午中东一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
的“罪名”,这一说法是颇有道理的。
翁同龢究竟缘何开缺?至今众说纷坛,尚待人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谢俊美)
赵舒翘是怎样获罪和身亡的?
1901 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在依约被处死的“首祸”
王公大臣名单里,有刑部尚书赵舒翘的名字。他的被处死,不少人认为是一
个大冤案。如鲍心增在《赵尚书被冤述略》一文中就认为,“被祸诸王大臣,
人知其非尽袒拳者也(拳,指义和团——引者),而赵尚书展如之冤尤甚。”
那么,赵舒翘何许人也?他的冤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赵舒翘(1848—1901 年)字展如,号琴舫,又号慎斋。曾以平反王树汶
冤狱而声震朝野,该案案情简况如下:1879 年,河南镇平县发生了一件抢劫
案,主犯胡体洝被县役刘学汰收重贿放走,却以年仅15 岁,并未抢劫的王树
汶冒名顶替,致使王被判处死刑。王临刑呼冤,上奏清廷后,令河南巡扰李
鹤年,东河总督梅启照等人复查审理。李、梅等人官官相护,维持原判。时
任刑部员外郎的赵舒翘顶着压力,力主详查,终使冤案平反。真凶胡体洝被
严厉制裁,王树汶被释放,李鹤年、梅启照等参与此案审理的官吏多人以失
职罪被撤职或判刑。在赵舒翘任浙江按察使时,鲁迅先生的祖父周福清以科
场代人行贿罪入狱,此案即由赵舒翘办理。赵舒翘48 岁时,已升任江苏巡抚,
颇得清廷信任。
1900 年夏,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与清军及洋人发生冲突。这时,赵舒
翘已任刑部尚书,并入值军机。慈禧遂命赵舒翘赴保定一带查看。赵回京覆
命时,曾向部下表示义和团不可依靠。但因当时慈禧想利用义和团去进攻帝
国主义军队,使其两败俱伤,以坐收渔利。因此,对反对依靠义和团力量的
官员给予重惩。赵舒翘在向慈禧的密奏中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帝国主
义要求惩处支持义和团的王公大臣时,慈禧为保全自己却用赵舒翘等人作了
替罪羊。
赵舒翘被治罪的幕后原因,有下列两种说法。
一、赵舒翘被治罪,是李鸿章的一个幕僚捣的鬼。这个幕僚之父是赵任
江苏巡抚时的下属,因贪赃枉法被赵参奏撤职。幕僚遂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在最初拟定的治罪大臣的名单中,并无赵舒翘。这个幕僚对李鸿章说,所惩
办的王公大臣名单中没有汉族人,如有人就此事向朝廷进言,朝廷将会对李
起疑心,不如把赵舒翘列入其中,以杜口实,多年混迹官场的老官僚李鸿章
这时被清廷委以谈判全权代表重任,他为了自己的前程,采纳了幕僚的建议,
赵舒翘遂成了首祸诸臣之一。(赵继声《赵慎斋先生年谱叙》)
二、赵舒翘被列为首祸诸臣是外国谈判代表来提出的。中方全权代表奕
劻、李鸿章对此曾据理力争,认为赵舒翘“无仇洋之举,更无罪可科”。至
于奉命调查过义和团之事,最多不过革职。外国代表当时表示同意,但隔日
却在照会中坚持原议,不许有丝毫更改,赵舒翘遂被重惩。(陈夔龙《梦蕉
亭杂记》)
据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慈禧居所仪鸾殿搜出赵舒
翘给慈禧的密奏,瓦德西当即派人把奏折送交李鸿章,要求向在西安的慈禧
等人急电为赵舒翘免罪,此事却被奕劻与李鸿章搁置,致使赵舒翘未能救出。
(鲍心增《赵尚书被冤述略》;周政伯《赵尚书被冤述略书后》)
赵舒翘是怎样身亡的?亦是诸说纷坛。《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清代
七百名人传》中笼统地说他“自尽”身死。《清史稿》中写道:“初饮金,
更饮以鸩,久之乃绝。”
周建人先生回忆录《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中则写得颇为详细;1901 年
农历正月初六,清廷“赐”赵舒翘自尽的圣旨送到赵家,赵舒翘谢旨后,自
己走进内室,先吞金箔,未死。在两位钦差的催促下,赵只好让家人给他“挑
天官”,即用烧酒浸了皮纸,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鼻孔和嘴均被堵住,又
闷又醉,气绝身死。西安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关于赵舒翘死状的传说,与周建
人的回忆大同小异,所不同者有二;赵死的地点在臬司衙门,而不是在家中;
死前,先用黄表纸盖住口鼻,然后用酒喷,使赵窒息而死。
赵舒翘对清王朝一片忠心,却落得如此下场,足见清末官场的黑暗和倾
轧之激烈。
(张应超)
吴禄贞被刺是谁主谋的?
吴禄贞,湖北云梦人,早年参加过兴中会和自立军起义。后赴日本陆军
士官学校留学,和满洲贵族良弼是同学。在良弼的推荐下,吴禄贞当上了新
军第六镇统制。武昌起义爆发后,吴禄贞在石家庄和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及
山西起义军秘密联络,准备三路进攻北京。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吴禄贞
被原第六镇第十二协统周符麟和卫队营长马步周等人刺杀了。是谁主谋刺杀
吴禄贞的呢?多少年来众说纷坛,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清皇室主使周符麟、马步周暗杀了吴禄贞。持这种说法的
人认为,清廷对握有兵权的袁世凯甚感恐慌,因而起用吴禄贞为第六镇统制,
想以此来达到以吴制袁的目的,吴禄贞虽然也反袁,但他的反袁不是为了保
全清廷,而认为袁世凯是中国革命的一大障碍,必须去除。武昌起义后,吴
禄贞联合革命党,屯兵威胁京师,这是清廷始料不及的,所以清皇室要派人
暗杀吴禄贞。杨玉如著的《辛亥革命先著记》就说:“清廷以禄贞行动威胁
清廷,遥助革命党,深加痛恨和恐惧。奈当时军威已替,又不敢显示其非,
明正其罪,恐致激变,只得用二三权臣卑劣之计,密购绿林贼盗往石家庄将
吴禄贞刺死。”张难先所著《湖北革命知之录》也说:“军咨府大臣载涛,
知马步周、周符麟与吴禄贞有隙,就秘密将他二人叫到北京,许以二万两银
子,并许将来保他们升官,教他们刺杀禄贞。”罗正伟编的《滦州革命先烈
事略》则认为是:“良弼知禄贞有异,乃重贿啖其部下原第十二协统周符麟
往刺之。”
然而,当时的直隶总督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说吴禄贞“为项城(即
袁世凯)遣人暗杀”。曾在袁世凯的亲信随从唐天喜家做过家庭教师的任芝
铭在回忆录中说:唐天喜告诉他,是袁世凯主使周符麟、马步周暗杀吴禄贞
的。任芝铭认为,北洋军队一向由袁世凯所控制,清政府把吴禄贞安插在北
洋六镇中来抑制袁世凯,必然引起袁世凯的忌恨;况且吴禄贞一上台就联合
革命势力,截留清政府运给袁军的军火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