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宬的建筑,包括门、窗、大梁全用砖石修葺,殿基耸出地平,具有防火防水
的功能;大殿墙壁则更为奇特,东西墙厚3。5 米,南北墙厚6。1 米,实为建
筑物中所罕见。因此,《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内。
其三,毁于明亡之际说。坚持这一看法的人很多,以郭沫若署名的《影
印〈永乐大典〉前言》为代表。郭沫若说:“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正本
可能即毁于此时。”国内出版的不少通俗读本,如《祖国》等书在介绍《永
乐大典》时,一般都认为“1557 年,皇宫奉天门、三殿等处着火,《永乐大
典》经抢救免于焚毁,后来,明世宗恐孤本再遭意外,便命徐阶等109 人,
用了5 年时间,摹写了一部副本,从此正本和副本分别藏于文渊阁和皇史宬。
明末,文渊阁被焚,正本被付之一炬”。说得再具体一点,即指正本被李自
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焚毁了。起义军占领北京42 天时,在皇太极和吴三桂联军
的攻击下,被迫撤离北京。据史籍记载,起义军撤走时,曾放火焚烧宫楼。
但是,有的学者指出,以上各种史书都没有明确记录说《永乐大典》正本焚
毁一事。既然文渊阁狭小,就安置不下1 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及其他宋人
诸集,文渊阁被焚,《大典》正本随之不存在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其实,
早在明末,就有人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如明史专家谈迁在《国榷》中说
“万历末,《永乐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也
说“不知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刘为内臣,熟悉明
宫秘闻,连他也不知正本下落,只能说明“毁于明亡之际”的看法是一种推
测而其四,毁于清朝乾清宫大火说。据《鲒埼亭集外编》载:雍正年间,《永
乐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学者全祖望在翰林院看到了副本,并发
现有缺,于是猜测正本下落说:“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
者。。。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到了清朝末
年,缪荃孙不但承袭了正本藏在皇宫内的乾清宫之说,而且还进一步发挥说
道:“嘉庆二年(1797 年),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这在《艺
风堂文续集》中有明确记载。从此,《永乐大典》正本被毁于乾清宫大火说
便正式流传开来。不过,有的学者指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不足信。因
为乾隆九年至40 年间(1744—1775 年),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作过一次清
理,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乾清宫旁边的昭仁殿,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
《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有1 万多册,如果正本在乾清宫中,
是极易被发现的,现在《天禄琳琅书目》中未将《大典》编入,就证明正本
当时并没有藏在乾清宫中,又据《办理四库全书档案》记录,乾隆年间编辑
《四库全书》时,因为要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由于副本有缺,为此
宫里宫外都寻找过《永乐大典》正本,但没有结果。有人怀疑在康熙年间修
书时,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在书局呆了很久,可能取走查阅而未能
交回,于是帝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到徐、高两家查访、问询,结
果毫无收获。从这两件事来看,正本藏在乾清宫是极不可能的,至于被毁于
大火之说,更是站不住脚的。
可见,由于史籍没有明载《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后人在此问题上又
多加推测、臆断,所以正本究竟哪儿去了,始终未明。要揭开谜底,看来只
能依赖于考古发现了。
(俞姡а
《康熙字典》字数有多少?
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的《康熙字典》,是我国当时收字最多
的一部字典。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字典对于我们学习古汉语仍有很大
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一部字典所收的字数,据有关资料记载,说法不一,
有的资料之间,字数相差甚大。《康熙字典》到底收字多少?现将各种资料
的不同说法综述如下。
一、收字49030 个。
这种说法居多。刘叶秋著的《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1983 年版)说:
“《康熙字典》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该段文字的注释说:“清
汪汲撰《字典纪字》一卷,对于《康熙字典》的字数曾作详细的统讨。见《古
愚老人消夏录》。又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二“字典”云:“字典十二集,
二百十四部,旁及备考,补遗,合四万七千三十五字(古文字一千九百九十
五,不在此数)。”陆所说“字典”即指《康熙字典》,括号内文字,乃原
书以双行小字夹注者,也就是说加上古文字共49030 字。持这种说法的还有:
华中师范学院京山分院中文系资料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977 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朱天俊和陈宏天著的《文史工具书》(1982 年),1984
年第10 期《文史知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梁仁居和陈桂芬编著的图书
馆专业进修教材《中文工具书知识》,何多源的《中文参考书指南》(1938
年)和王熙元、黄庆萱、许琰辉、张建葆合编的《读书指导》(1977 年),
等等。
二、收字49174 个。
华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系符孝佐编著的《文史工具书概说》(1980 年9 月)
说《康熙字典》“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之繁冗,增广订正而成,
实际上就是这两书的增订本。全书四十二卷,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加
上重复的古文一千九百九十五字,合计四万九千零三十字”。但是在该文的
注释四中又说:“据《汉语大字典》收字组统计,《康熙字典》实际字头为
四万六千一百二十八个,加上不作字头的字,共四万九千一百七十四字。”
这种说法是《康熙字典》收字最多的一种说法。
三、收字47043 个。
这种说法见“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研究会”筹备组编的《语文现代化》第
二辑(1980 年)。
四、收字47035 个。
持这种说法的也较多。中华书局编辑部影印组1962 年12 月在《康熙字
典》的“出版说明”中,谈到《康熙字典》的三大优点时说:“收字相当丰
富,其有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还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83 年中
华书局版);《辞海》(1979 年版);王明根、吴浩坤、柏明著的《文史工
具书源流和使用》(1981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吴小如、吴同宾编著、中
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周秉钧著《古汉语纲要》(1983
年版)。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节目在介绍《康熙字典》时,也是这种说
法。持这种说法的还有台湾华同出版有限公司1979 年出版的《中文大字典》。
五、收字47022 个。
这种说法是陈嘉媛在台湾华文世界教育协进会出版的1980 年第27 期《华
文世界》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六、收字42174 个。
这种说法在近人徐珂编著的笔记集《清稗类钞》中有记载。书目文献出
版社出版的《清稗类钞选·中外文字比较》一文中说:“我国文字,自苍颉
造字至许氏《说文》,其数为九千五百五十三字。此后则历代皆有增加,至
《康熙字典》仅得四万二千一百七十四字。”还有艾伟著的《汉字问题》(中
华书局1947 年版)和高树藩编的《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历代中国文字数
递增一览表》(1971 年)都是持这种看法。
这就是笔者所见到的关于《康熙字典》字数不同说法的几种资料记载。
按理说,象《康熙字典》这样一部有影响的字典,其收字数应该有一个肯定
的具体数字,但是,从资料记载看,竟出现了以上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不
能不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几种不同的说法呢?而且最多之说和最少
之说又相差7000 多字?
(李敏)
十科技博物科技篇
指南针的“始祖”是什么?
“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原理简单,
结构也不复杂,但如果你对它的“身世”稍感兴趣的话,就会发现许许多多
的谜团。
长期以来,指南针“族史”上最成问题的是:它的“始祖”究竟是谁?
产生于何时?最初样式如何?
我们知道,指南针是根据物理学上的磁学原理发明的,它的出现与人们
对磁力的发现及磁的指极性的发现是分不开的。明确提出磁石能吸铁的最早
记载是公元前三世纪时的《吕氏春秋》:“慈(磁)石召铁,或引之也。”
时代相隔不远的《鬼谷子·谋篇》上也有“若磁石之取针”的话。现代磁学
告诉我们,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接近于地球的南极
和北极,所以当我们把磁体支挂起来,无论如何拨动,当它静止时,必然是
一端指向北方,一端指向南方的。对于磁体这种指极物性的记录,在公元前
3 世纪时的《韩非子》中已有披露:“夫人臣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
往,使人主失其端,东西易向,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所
谓“端朝夕”就是正四方的意思。显而易见,我们的祖先至迟在公元前3 世
纪已普遍地认识到磁的指南性和吸铁性了。那么磁的吸铁性和指极性最早究
竟发现于何时呢?虽然不少学者辛勤探究,但终因文献记载的缺乏和局限,
而使它们成为数千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谜。
由于磁体的吸铁性及指南性最早发现于何时还不能确切地断定。故如指
南针这样的磁指南器最早产生于何时也就自然而然不甚了了。就目前而论,
“司南”说占上风。它根据《韩非子·有度篇》:“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
夕”,认为战国时期就有了我国最早的磁指南器——司南。它并且依据《论
衡·是应篇》:“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考证说:司南是用天
然磁石琢成勺形,它的勺底呈球状,将其南极磨成勺子的长柄,然后放在地
盘上,盘的四周刻着“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十
二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四维”
(乾、坤、巽、艮)二十四方位,盘子中央有直径5 厘米至10 厘米磨得很光
滑的地方用来放勺。使用时,将勺轻拨,使之转动,等勺停下来,它的长柄
便指向南方。
但有些细心的学者根据上述史料反问道:不是说“先王立司南”吗?那
么这“先王”到底是指何代的先王呢?这不可不谓是对“司南”说的挑战。
天然磁石磁性不强,很难想象经琢磨震动后还能指南。同时当时的人很难定
出磁石的南北极。如不按南北极方向制勺,则勺纵有磁性也不会指南。为什
么要制成勺形,而不能制得更简单些呢?这就是“指南鱼”说的主要观点。
此外,他们认为,除《韩非子》、《论衡》二书有“司南”的资料外,六朝
以前的其他文献均无司南的记载,甚至还把司南与指南车混淆。他们认为目
前发现的关于磁性指南仪器的最早明确记载是北宋曾公亮著的《武经总要》
中的“指南鱼”。这是一种用薄铁叶剪成的二寸长的鱼形物,通过粹火、磁
化等手段而赋予磁性,“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
南向午也”。
无论是“司南”说,还是“指南鱼”说,都各言之有理。但如果说最早
明确记载磁性指南仪器的是《武经总要》,似乎是过于保守了。究竟孰是孰
非呢?或者说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这尚有待于矢志于此的学者和读者,
从浩瀚的文献中去发掘,另外,也有待于考古的新发现。
从指南针发展史来看,它的大发展是与人造磁体的出现分不开的。那么,
人造磁体又是何时“诞生”的呢?西汉时的《淮南子·万毕术记》中记载:
“取鸡血与针磨捣之,以和磁石,用涂棋头,曝干之,置局上,即相拒不休。”
但这是否是最早出现的人造磁体呢?那还是一个问号。
此外,通常都认为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最早记载指南针的,“方
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梦溪笔谈》还详细地介绍了指南针的4 种
装制方法: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缕悬法。然而新近出版的《中
国史稿》第五册写道: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 年)《茔原总录》提到,要
定四正的方向,必须取丙午方向的针,等到针摆动停止时,中而格之,才能
得到正确的方向。这样,便将指南针的记载推前了几十年。
最初的指南针没有方向盘,但不久后人们便给浮式指南针加上固定有二
十四向的圆形方位盘,这就是水罗经盘。只要看一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
便能定出方向来,这无疑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有关罗盘的记载,
目前所知,最早见诸南宋曾三异的《因话录》,但罗盘最古记载这顶桂冠是
否非《因话录》莫属呢?下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亲爱的读者,你有兴趣探
一探指南针“身世”的迷宫吗?
(后志刚)
造纸术始于何时?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究竟谁是纸的发明者呢?人们通常
回答是:东汉的蔡伦。其依据是范晔的《后汉书·蔡伦传》:“(蔡)伦乃
造意用树肤(皮)、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里范晔使用的“造意”一词,
包含有发明创造的意思。因此人们往往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公元105 年作
为纸的诞生时间。
《后汉书》关于蔡伦造纸的说法与其他古文献记载有很大出入,关于蔡
伦事迹的最早历史记载,当推东汉时官修的国史《东观汉记·蔡伦传》。它
是曹寿、延笃等人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所撰。这距蔡伦之死不到30 年。《东
观汉记》一书在隋唐时代尚存,宋元以后方失佚。今传本是后人所辑录,已
失原书之真。查隋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四)、唐代欧阳询《艺文
类聚》(卷五十八)、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引原书《东观汉记·蔡
伦传》,均作:“黄门蔡伦,典作尚方作纸,所谓‘蔡侯纸’也。”原书只
说蔡伦主管(即“典”)少府所属尚方造纸,根本没有蔡伦发明纸的意思。
蔡伦于公元75 年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尚方令、龙亭侯、
长乐太仆,最后于公元121 年因卷入宫廷内讧而服毒自杀。故所谓蔡侯纸实
出于尚方内众工匠之手,而决非身为尚方令的蔡伦所亲制。封建时代将蔡伦
奉为“纸神”,建祠修庙,焚香祭祀,自然是神化了蔡伦。但贬低蔡伦在造
纸史上的历史作用也是不对的。尚方令蔡伦组织尚方扩大造纸原料来源,制
作价廉物美的良纸,以代替旧书写材料竹简和嫌帛。他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
科学家。
然而,近代西汉麻纸的发现,给东汉蔡伦造纸说以巨大的冲击。已故的
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33 年在新疆罗布绰尔古烽燧遗址掘得一片西汉中叶的
古纸。从外观看为粗糙的麻纸,大小为4×10 厘米(报道误为40×100 厘米)。
可惜此片古纸当时未作分析化验,后又毁于30 年代战火,现仅存此照片。
1957 年5 月西安市东郊灞桥又出土一叠西汉前期古纸,呈米黄色,质地
粗糙,已成碎片,最大的一块长宽为10 厘米。纸上有明显的布纹,并附着绿
色铜锈老斑。经反复检验,其主要原料为大麻,夹杂少量苎麻。它是世界上
现存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现陈列在陕西省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但也有
少数学者认为它不是考古工作者按科学方法发掘的,对它是否为汉纸表示怀
疑。
1973 至1974 年,甘肃汉居延遗址又发掘出两张西汉后期的麻纸。它再
次证明了造纸法是西汉劳动人民的创造。迄今为止出土的西汉古纸数量不
多,并且纸都作为杂用。目前尚未发现西汉用于书写的纸张。因此发掘更多
的西汉古纸,成为解开造纸术起源之谜的关键。除以科学方法考古发掘外,
尚应重视对古纸的分析化验工作。
学术界关于造纸术起源的分歧,还在于对古籍中关于造纸的主要记载看
法不同。先秦文献中并没有出现“纸”字。最早解释纸字含义的是东汉许慎
的《说文解字》。它倡导最初的纸是以丝絮为原料,按漂絮原理而制成的说
法。而也有学者认为絮纸没有强度,从技术上否定用丝絮造纸的可行性,因
此关于造纸文献资料的搜集、考证,并与考古发掘相印证,仍然是很重要的。
(王庆余)
注:据《新民晚报》1991 年12 月21 日转摘《人民日报》报道:从1990 年秋季开始,甘
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汉代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