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苏轼的处境来看,他是极有可能卖掉袍服玉带的。后来,金山寺和尚就
以重金买下了这条玉带。
苏轼留在金山寺的玉带,曾经损缺了一片玉版,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清帝乾隆三游江南时,命人补足,据说当时这位皇帝在金山寺看见这
条玉带极为赞赏,很想带回皇宫,但最后还是觉得不妥,就没有取走。读者
诸君,如果你们以后有机会去镇江金山寺一游,切莫错过机会去一睹袍服玉
带的风采。或许你还能解开那个千古之谜呢。
(俞姡а
关汉卿的生卒年月如何?
我国元代的戏曲剧本(又称“元杂剧”、“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
历来被认为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达到相当的高峰。据元人钟嗣成《录鬼
簿》的记录,他所知道的“名誉昭然”的剧作家就有90 余人,剧本有450
多个。实际上的作家和作品,当然远远不止他个人所知道的这些数字。在这
庞大的剧作家队伍中,被称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的
关汉卿是才华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个。他的剧本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如《感天动地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
元戏曲考》)。1958 年,关汉卿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过隆重的纪念,
国内一百多个剧种上演了关剧,国外许多地方进行了关氏的研究或纪念活
动。
可是,由于元杂剧大都
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描写了历史的真实,因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抑,剧作
家们的情况只能从史书以外的记载中找见一鳞半爪,而又每多相互矛盾,使
我们无法准确了解他们的面貌和成就。即以关汉卿而言,通过戏曲史家、文
学史家们长期的发掘考订,对其生平和创作也只能在大体上取得近似的见
解,一时无法解释或不得统一的悬案尚多。
比如,关汉卿的职业身份是什么?搞清这一点对研究其剧作的思想是有
必要的。曹楝亭藏本《录鬼簿》说他是“太医院尹”,可是金元两史《百官
志》都不见此职名。元代《世医得效方》卷首列有太医院24 个官职,其中也
无“院尹”。朱经《青楼集序》说他“是金之遗民”,入元不仕;即使有此
官职,他也没有做过官。天一阁藏本《录鬼簿》则说他为“太医院户”。郑
振铎等研究者据此推测关汉卿可能是个“接近群众的普通下层医人”;田汉
的话剧《关汉卿》也取此说,并在剧中从他的医生职业生发出许多情节,和
他写剧本挂上钩。按元代户籍制度,百姓中划分为若干“户”,如服兵役者
称“军户”,司手工艺劳役者称“匠户”。则“医户”也不一定必为医人,
也可以理解为户籍属太医院管辖或为太医院提供杂役和其他服务的。
关氏的生卒年代,是确定他创作活动时代背景的重要依据。通常以朱经
所说的“金之遗民”为据,认为关汉卿应该出生于金政权灭亡的公元1234
年之前。元人杨维祯《元宫词》又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
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等句,王国维认为此关卿即关汉卿。
(《宋元戏曲考》)那么,公元1234 年时,他应该已有相当年龄。张庚等主
编的《中国戏曲通史》采取一般说法,认为关氏当生于公元1210 年左右,人
元时20 余岁。另据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关的友人王和卿去世时,
他曾往吊唁。据查,王和卿死于公元1320 年。若关氏生于公元1210 年左右,
此时至少也有一百多岁。这么长寿似乎不大可能。又因各种版本《录鬼簿》
均无关氏作《伊尹扶汤》剧本的记载,故而孙楷第曰:“余疑进《伊尹扶汤》
之关卿,乃教坊之由金入元者”,“非剧作家大医院尹之关汉卿也”。(《关
汉卿行年考》)冯沉君则疑心有两个关汉卿,“一个由金入元,一个生在元
代,都会写剧本,后人把他们混在一道了。”(《古剧说汇》)然而这种巧
合的可能性,目前还未发现有力的旁证。为了解决年龄的矛盾,一种意见是
把关氏的卒年提早,认为吊王和卿事不可信,如董每戡《说元杂剧“黄金时
代”》。又一种意见是把关氏的生年推迟,孙楷第《关汉卿行年考》推得最
迟,主张他生于公元1241 年到1250 年间,卒于公元1320 到1324 年间。香
港大学罗忼烈教授也同意此说。孙氏的一个理由是关汉卿和著名女演员、南
都名妓珠帘秀关系非同一般(田汉话剧《关汉卿》即以二人事业上相互支持,
生活上相互关心为主线)。公元1290 年珠帘秀在扬州还很有影响,若关汉卿
由金入元,此时己过60 岁,与珠帘秀不相配。但也有人反向道:难道60 岁
左右的剧作家就不可以和正当年华的女艺人亲密往来吗?总之,诸家目前只
能在“关汉卿大约生活在十三世纪”这个大概念下取得一致。
关汉卿共写了60 多个剧本,现存署名关氏所作之剧本尚有10 余个。其
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等诸家都肯定是关氏
作品;而对其余近1/3 剧本的考订则不能取得相同观点。《五侯宴》、《陈
母教子》的曲文宾白风格,有人认为和关氏其他剧本有异。又如《单鞭夺槊》
是关氏作还是尚仲贤作,或第三者作,《西厢记》第五本是否关氏续作等,
自明清以来一直聚讼纷坛。
(缪依杭)
女词人贺双卿是何许人?
一些报刊相继介绍了一位清代女词人贺双卿(生于康熙、殁于乾隆年间)
的事迹。说她的词是“古今逸品”,可称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说她写
词,皆身边事、周围人,感情真挚,常以民间妇女口吻用笔,朴素生动,细
腻悲怆。请读《凤凰台上忆吹萧》:“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
楚,只似今宵。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弱弱无聊。更见谁谁见,谁
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不管,生生死死,暮暮朝朝?”
一首词,全用源于生活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巧用叠字,咏叹回
环,使得词意格外婉约多姿,缠绵悱恻,是长期生活在下层、倍受压迫、欺
凌的双卿自述境况的凄绝哀歌。其艺术造诣即使不说可与宋代著名女词家李
清照媲美,却也真是“如小儿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
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自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
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
第一个把双卿介绍给人们的是乾隆丁已进士、江苏金坛的史震林,他在
《西青散记》这本书中写了双卿,对她的诗词作了介绍。随后,生活于史震
林之后的董潮,道光年间海盐黄燮清,清末南陵徐乃昌都用重笔浓彩描绘了
这位颇负才气的民间女词人。徐志摩亦曾向别人推荐过由张寿林编的《贺双
卿雪压轩集》。正当词界对双卿诗词掀起一股小小热潮时,半路杀出程咬金,
1929 年11 月2 日,胡适撰文《贺双卿考》,全盘否定“贺双卿”,说没有
这个人,是“这班穷酸才子在白昼做梦时‘悬想’出来的‘绝世之艳,绝世
之慧,绝世之幽,绝世之韵’的佳人”。他提出五疑:一疑为各位作者称“双
卿”不同;二疑为“籍贯”一说“丹阳”,一说“金坛”;三疑为“性格”
有异;四疑为年龄提法不一;五疑为病中苦力女子在“芦叶”上写长词调不
可信。这五疑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胡文发表后,上海将《西青散记》数次
再版。丹徒陈廷悼在《白雨斋词话》中再度溢美双卿词,臧励龢将双卿编入
《中国人名大辞典》,叶恭绰收双卿词入《全清词钞》,肯定双卿之风盛起。
《西青散记》介绍双卿是这样说的“双卿者,绡山女子也”;董潮《东
皋杂钞》卷三《艺海珠尘·土集》说她”庆青,姓张氏”“金坛人”;黄燮
清《国朝词综续编》收双卿词11 首,称她“贺双卿”;徐乃昌《闺秀词》有
双卿小传,称“贺双卿,丹阳人”;民国16 年付印的《丹阳县志》载:“贺
双卿,丹阳蒋墅人,适金沙周氏”。而同时付印的《续志·卷二十四》称:
“双卿姓贺,丹阳人”并不提蒋墅。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一、贺双卿或双卿,
或张庆青;二、丹阳人或丹阳蒋墅人,或金坛人;三、绡山女子与适金沙周
氏。据丹阳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9 个月的调查材料说:《丹阳县志》与
《金坛县志》的各种版本均没有“绡山”字样,《金坛县志》也不载双卿事;
丹阳蒋墅乡有贺姓,却无其传说。《西青散记》中说,史震林同时代人、蒋
墅乡塾先生贺定敷闻说双卿便要一访。蒋墅贺姓居住相近,两人却互不相知。
这材料本身对双卿的存在就提出了一个疑问。金坛县境内的方山附近有个叫
小尖山的地方,山上有一庙,二层建筑,曾称为“西乾禅院”,登楼可以看
到茅山山顶石级,庙后有巨石,北边断崖,庙旁是竹园,民间传说是一进士
隐居读书的书院。这些实景却与《西青散记》中的“绡山”描写近似。丹阳
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认为:“长期生活在生活底层,官场不得意的史
震林,接触了不少受封建压迫的不幸女子,诗人同情她们,为她们发出了不
平的哀鸣。贺双卿是史震林借托的人物。”这一观点被一些学者所赞同。
到底有没有贺双卿其人,争执近百年来未有定论,这场争论还需持续多
久,尚不得而知。
(张国擎)
王国维何故自沉昆明湖?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不论是词曲的研究,还
是古文字、古器物,甚至殷商制度及西北历史地理的考据,他都有独到的造
诣,卓越的成就,郭沫若曾称他为“新史学开山祖”。但他却在1927 年6
月2 日,年方五十,正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之际,不明不白地自沉于北京
的颐和园昆明湖,到底是什么原故?这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有不少人对此
作了猜测。
在他刚弃世之时,认为他是殉清而死者不乏其人。因为他是清朝遗老,
所以人们几乎都说他的自杀是为了完节。梁启超甚至比之为“不食周粟”的
伯夷、叔齐,为楚国“忧愁忧思”,赋《怀沙》而自没于汨罗江的屈原。其
根据有两个:一是王国维死前的遗嘱,内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
世变,义无再辱”四句,被认作他殉清的誓言。再是因为伪满为他举行了葬
礼,并且伪皇帝溥仪还赐谥“忠悫”于他。但是其后许多人就认为殉清说不
可靠。因为虽然王国维做过清朝的官,溥仪被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赶出故宫
到日本后,王国维确实也去觐见过“皇上”。但是当溥仪逃到天津时,他并
未随驾前往,没有像陈宝琛,郑孝肴,罗振玉等清宫重臣一样,效命于复辟
阴谋,卖身给日本政客,而是潜心于学术研究中,没有充当清室复辟活动的
骨干,溥仪在他生前给他荣誉、官衔也只是想利用他在学术上的名气为清室
增添名誉。而且当傅仪决心以天津为复辟基地时,他却赴清华研究院当教授
去了,只是表面上拖着一条辫子,而实际上业已“失节”了。他还认真研究
过中国王朝的更迭,对历史上的节士、遗老并不怎么膜拜,这说明他与清室
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不可能忠到“殉清”、愚到“完节”的地步。再加上
后来傅仪说王国维“遗嘱”为罗振王伪造,溥仪的赐谥也是因受骗而行,所
以尽管还有人持殉清一说,但大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了。
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的死并非殉清,而是因
为“罗(振玉)在天津开书店,王(国维)氏之子参预其事,大折其本。罗
意大不满于王,王之媳乃罗之女,竟因而大归。这很伤了王国维的情谊,所
以逼得他竟走上了自杀的路”。郭老是推测王国维认为罗振玉这样做失了他
的面子,是存心让他无颜面于人世,因而羞愤而死的,但是人们多以为证据
不足。
还有人认为他的死是因为罗振玉的逼债。这源起于两件传闻:一是溥仪
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记叙的,即清帝内务府大臣绍英托王国维代售一批字
画,事被罗振玉知悉,因以为之代卖为名,从王国维手中把字画取走了。此
时,王国维正欠罗振玉一笔债,所以,罗振玉就把字画卖出去,所得的一千
余元作为王国维应还他的债款通通扣下,王国维对绍英的催促无法答复,故
而自杀。再一件是史达在《王静庵先生致死原因》一文中所述的,说是罗振
玉因故把他的女儿(王国维的儿媳)接回家后,不事改嫁,让她在家为夫守
节,逼迫王国维每年拿出两千元钱作津贴。这还不算,罗振玉又放出一枝毒
箭:王国维先前在日本与他做过一趟生意,赚了些钱,仅王国维名下就分到
一万多元,但钱仍在他手中。罗振玉忽发奇想,又兜搭王国维做了一趟生意。
王国维因为不谙“治生之术”,听凭罗振玉摆布,因而不仅其本大折,而且
还背下了罗振玉不少债,罗振玉催逼很紧,并与之绝交。王国维对此“又惊
又愤”,因而萌生短见。传闻虽不同,但都说明王国维是被罗振玉逼死的。
后来有人认为罗振玉伪造“遗折”就是为了掩盖他自己曾与王国维绝交,向
他逼债这一事实真相的。
祖保泉在《关于王国维三题》一文中认为王国维是慑于北伐革命军而死
的。因为他听说湖南豪绅叶德辉被革命军杀了,并且又听说革命军要杀拖辫
子的人,而他自己当时正是拖着一条辫子的清朝遗老,在被杀者列。与其被
杀,不如自杀,兴许还可博得“忠清”的美名。因此他果真自杀了。但人们
以为王国维是不会这么做的,不符合他的为人,不足置信。
刘雨在《王国维死因考辨》一文中又认为王国维因为“致力于学问,晚
年遭世变,使他无法继续下去,精神无所寄托”;再加上“晚年家境贫寒,
身染重病,又逢爱子之卒”,因而悲观而死。
由于各家之说的根据基本上是道听途说,结论也基本上是主观臆测,并
且各执一词,固持己见,因而最终是莫衷一是,以至王国维的死因至今还是
一个其底难揭的谜,试问诸君,你们中谁能破此谜面,穷此谜底?
(徐应才)
探索篇
“离骚”二字怎样诠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伟大
诗人屈原的诗篇《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代诗歌中最
长的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感,迸发出异常
灿烂的光彩,使这首浪漫主义杰作成为传颂千古的爱国主义篇章。
但是,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却说法很多,这种分歧自汉代以来
就有了。首先对“离骚”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司马迁,他认为“离骚”的意思
就是离忧。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
逸则把“离骚”解释成“别愁”。《离骚》汉代又称之为《离骚经》,王逸
在《楚辞章句》中对《离骚经》作出的解释是“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王逸把“离骚”
释为“别愁”,与司马迁释为“离忧”,其实相去不远,两说是较为接近的。
班固对“离骚”二字作了另外的解释,他在《离骚赞序》中释“离骚”
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班固认为《离骚》是屈
原抒写自己遭受忧患的诗篇。与班固看法相同的还有颜师古,他为《汉书·贾
谊传》作注说:“离,遭也;忧动曰骚,遭忧而作此词。”
周圣楷把“离骚”释为“明扰”,他的《楚宝》释“离骚”说:“离,
明也;骚,扰也。何取乎明而扰也?离为火,火在天则明,风则扰矣。”周
圣楷对“离骚”的解释别出心裁,实在不好懂。
近人陈思苓认为:“离骚”的意思,就是独自遭受祸难。他在《释“离
骚”》一文中,对此解释甚详,而要旨则为:“‘离骚’的意义,就是独自
遭受祸难,这正是屈原遭遇的一个自白。”他对“离”字的解释,主班固说,
认为是“遭”的意思:“班固、应劲等云:‘离,犹遭也’最为正确。”他
举《方言》:“骚,蹇也。吴楚偏蹇曰骚。”又举《广雅》:“骚,蹇也。”
认为“骚”字是楚言,其意是“蹇”或是“偏蹇”。他又以《方言》:“蹇,
展,难也”为证,认为“吴楚蹇、展同训,皆所谓人与人相难。”即认为楚
方言“骚”就是“蹇”的意思,“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