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说法是华亭(上海松江)诸生施锷。据传,施锷有一日在路上遇冻
僵之蛇,为之饲养;此后与蛇结为挚友,施出门即置小蛇于竹筒,随身携带。
一次施赴南京参加乡试,因天气炎热,蛇从竹筒出游,考场兵丁群起欲打死
它,不料蛇却化身金甲神人。施赶来时,金甲神人又化为蛇游进竹筒,考官
遂以施锷携带妖物,怀有妖术为罪名,将他杀害。蛇怒而复化为金甲神人报
仇,打败众多官兵。朝廷知悉后,为施锷平反,追封他为护国镇海侯。另一
说法是明代崇明岛的乡绅施挺,因组织本地民众英勇抗倭不幸战死,由此被
封为护国镇海侯的。大概从明末清初伊始,“祭祀施相公成为上海地区的岁
时风俗活动之一”(何水金《施姓从何而来》,1992 年7 月23 日《社会科
学报》)。据上海社科院林其锬研究员函告,此两位“施相公”,“江南民
间奉祀者恐怕以前者(即施锷)为多,因江南水乡蛇多,此亦民间奉祀社会
基础也”。据传,江南人民在春节前祭祀施相公,供品为上盘蛇形的馒头,
称为“施相公馒头”,后又演变为盘龙馒头,今民间尚见有此俗。
这两家“施相公”庙因为多在苏南,易混淆,一般前者棋布面广,后者
仅囿于崇明。
但江南地区还有一种说法为东晋许真君的徒弟施道人。许真君,即许旌
阳许逊。他是道教有名的许真人,斩妖除魔,破邪扶正,颇见流传的故事,
就是在长沙郡斩妖龙。说的是妖龙化为白面书生招赘贾府,娶了贾太守千金,
生了三条小妖龙,而那位贾千金也因受了妖气嬗化为龙;这样如果再继续下
去,整个长沙郡要陷为湖了,幸喜许真君赶到,诛杀了妖龙和两条小妖龙。
因为太守求情,饶了她女儿和另条小妖龙不死;施道人在清除妖龙过程中也
是出了大力的。据清人钱彩《说岳全传》,他还帮助岳飞次子岳雷,光荣完
成了扫北灭金的系列工程中最为艰巨的一项任务,就是彻底攻灭了此时已完
全蜕化为妖龙的贾千金(乌灵圣母)在蜃华江畔所摆的乌龙恶阵,还把她擒
拿送交许施阳真人,避免了宋军水淹的浩劫。见于岳飞故事在江浙的风行不
衰,他也由此为人们立庙祭祀。建立此庙,大概出自克服自然灾情视角而建
造的,南方多雨而易成涝,所以迷信于能除妖龙的仙道。由此此位“施相公”
庙主神造像,就参照了《说岳全传》的施道人形象了:头戴九梁冠,身穿七
星道袍,背负一柄松纹古定剑。显然,这位“施相公”主神,本身就是道家
的人物。
此外也有一说的是,此施相公者,乃南宋施全。施全系当时京都临安(杭
州)一个小军官。公元1150 年(绍兴二十年正月),殿前司后军使臣施全,
乘秦桧上朝之际,刺杀未成,被捕后慷慨激昂地说,“举国与金为仇,尔独
欲事金,我所以欲杀尔也”(《续资治通鉴》卷一二八)。钱彩平活小说,
将他移植为岳飞部将,为替岳飞报仇,趁秦桧到天竺烧香,躲在众安桥下伺
机刺秦,而不幸被擒杀,后来平反恢复名誉,被宋孝宗封赠为“众安桥土地
加封兴明福主”(《说岳全传》第八十回),后人就在众安桥立庙祭祀。在
60 年代“文化大革命”浩劫前夕,当时杭城道路尚未扩建,此庙宇尚存,夹
临于商店间,仅一开门面,行人路过皆能见到悬有“施将军祠”横匾的小庙,
所供施全坐像,系泥塑的银盔银甲,白面长须,系按明朝武将造型。按,施
全刺秦桧壮举,在当时秦桧权势震慑朝野,炙手可热,他却敢冒大不韪,置
生命于度外,确是起到轰动效应的,由此为人们敬仰,并有诗赞曰:“烈烈
轰轰士,求仁竟不难。春秋让豫让,宋代有施全;怒气江河决,雄风星斗寒,
云阳甘就戮,千古史斑斑。”云阳是宋时刑场,据称他引颈受戮时,围观者
多有洒泪的。施全虽是武人,但因宋时尊称贵人为相公者,所以施将军庙,
也有被呼为施相公庙的。
上海旧城厢(今南市区)旧时有施相公庙多处,今日盐码头街,原名即
为施相公弄,因弄里建有施相公庙而得名。19 世纪70 年代葛元熙《沪游杂
记》就记有虹桥地区的施相公庙,为当时香火旺盛之处。今天上海道教庙观,
仍有供奉施相公神位的,但此位施相公究竟是何许人,也难以考信了。
(盛巽昌)
“中山狼”所影射的是谁?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老幼皆知。人们把迂腐的好
心人称为东郭先生,而“中山狼”则是忘恩反噬者的艺术典型。这个故事现
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学形式是传奇小说《中山狼传》。因为它收在明人马
中锡的《东田文集》中,一般认为是马的创作或改编前人之作。
随后,出现了康海和王九思以此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剧本。康、王都是明
代“前七子”中的著名文学家,又是同乡,对戏曲也有相同爱好。王九思的
剧本题名《中山狼院本》,是个仅有一折的短剧,影响不大。康海是弘治年
间状元,很有文才,所作《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杂剧又是大戏,有一定社
会影响;陈继儒曾评曰:“此剧真乃救世仙丹,使无义男子见之,不觉毛骨
颤战。”此剧确实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启发。今日舞
台演出往往据此为蓝本。
与康海同时代而稍后30 年的何良俊,开始把这个剧本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直接联系起来,坐实说康海笔下的中山狼是影射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前七
子”中的首领人物李梦阳。从此开始了持续争论至今的“中山狼公案”。
其时政治斗争的背景,是宦官刘瑾从操纵朝政、煊赫炙手到“以谋反下
狱”,并牵连进去一大批官吏。据何良俊说,“当时任户部郎中的李梦阳曾
代尚书韩某起草奏疏,揭发瑾党罪行;刘瑾深以为恨,把李投入狱中欲致以
死;康海到刘瑾那里说情,使李幸免;后刘瑾垮台,有人认为康海是刘瑾一
党,李梦阳对康海的评议也很严格苛刻,康被罢官,于是写了这个剧本泄忿。
(原文见清代焦循《剧说》卷三)从有关史料来看,康海确实利用自己和刘
瑾的关系,营救过李梦阳,后康“坐瑾党”,遭到弹劾,却未见李梦阳站出
为他解脱,也是事实。有些记载又说,“瑾慕海,尝欲招致门下,而海不往”。
(《康海传》)康海原来清高得很。李梦阳出事后,“崆峒(李梦阳号崆峒
子)扯子襟,噬指血密书,告急于君日:‘非吾友,他弗能救。’”“君慨
然:‘果如是,吾何借一官!’”(《对山康修撰传》)“对山(康海号)
性孝友。因救李空同,与刘瑾酬酢,遂罹清议”。(《剧说》)把康海描画
成一个为了救友人而忍辱屈节,甚至作出人格上牺牲的大义士;也更反衬出
李梦阳不救康海,反而在给康海定案时“议论严刻”,自为“中山狼”无疑。
清代,有人对这宗公案开始产生了怀疑。朱彝尊研究了二人的诗文著作,
发现“康、李末尝隙末”。(《静志居诗话》)钮锈说“对山之救献吉(李
梦阳字),原非望报于献吉也;献吉即有忮忌,何若至中山狼之甚乎!”(《觚
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认为李梦阳并未对康海“逞凶反噬”,是“好
事者”“附会其说也”。不过,他们依旧认为从马中锡的传奇小说开始,“中
山狼”的形象是影射李梦阳的,只是遭其反噬的东郭先生不是康海,而是“别
有所指”的另一个人。朱彝尊还指出了这个人的姓名,但根据不足,也不能
为后人所接受。
时至近代,仍然两种观点泾渭分明。一种是传统的说法。如戏曲史家严
敦易认为,“康海的《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杂剧,系为讥刺李梦阳,以泄
自己的愤懑之作,大概是并不附会的事实”(《元明清戏曲论集》)。傅惜
华《明代杂剧全目》也介绍了“论者谓其《中山狼》一剧,即诋李梦阳之作”。
另一种意见则是在朱彝尊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史料,获得新的观
点。如蒋星煜据《明实录》、《李梦阳墓志铭》等,认为康海与刘瑾的关系
本来就非同一般,并非为救李梦阳而屈节酬酢,他的人格也不是非常的高洁。
而且使李梦阳获免者,也不是康海一人之力。(《中国戏曲史钩沉》)辛雨
也查明从刘瑾被捕到处分“瑾党”,政局急转直下,前后仅仅四五天时间,
待李梦阳起用到京,大局已定,康海早已罢官。李梦阳既不可能参与对康海
定案的议论,而且他不久又被排挤,即使想为康海争取宽处,也无能为力。
(《学林漫录》卷二)这些考证都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在这一些学者
之间,对一些具体材料的认识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但共同的观点则是认为戴
在李梦阳头上的这顶“中山狼”帽子应该摘掉,给他彻底平反。
这一宗纠缠了将近五个世纪的公案虽然和《中山狼》这个戏本身的客观
价值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也不完全是两回事;搞清楚剧本中的“中山狼”有
无影射?影射的是谁?被誉为“真状元”的康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等等,
对于加深杂剧剧本的认识,当然是有益的。
(缪依杭)
《水浒》中王伦形象从哪里来?
施耐庵先生《水浒》中,就梁山人物有名姓者写110 人。其中两人最后
不见于石碣,那就是梁山第一任大头领王伦和第二任大头领晁盖。
王伦是个不第秀才,因东京考试落第,没奈何走上梁山的。此人在全书
里笔墨不多,仅出过两场,一次是豹子头林冲逼上梁山;一次是晁盖等7 人
劫生辰纲后投奔梁山。两次上山虽不同时,但两次上山都点出了王伦的缺德、
少才、无智,而又处处妄大自矜,妒贤嫉能。
从此,王伦形象就成为心地狭隘的形象符号,成为落第秀才、小人得志
的写照。
萨孟武认为,“王伦因落第而竟落草,这可视为‘穷则发奋’的证据。
然而秀才配做甚么事?所以得到梁山泊之后,就心满意足,只求保守,不求
进取,连一个林冲还不敢收留,哪里配收罗天下英才,出来逐鹿中原。这可
视为‘舒则苟安’的证据”(《水浒与中国社会》,岳麓书社1987 年11 月)。
有诗为证:“独据梁山志可羞,嫉贤傲士少宽柔;只将寨主为身有,却把群
英作寇仇”(汪远平《水浒拾趣》,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年12 月)。梁山
泊必须摒弃王伦这样的小人,结束王伦独霸梁山时代,它才能兴旺发达、四
海归心。
人们都认为施耐庵把王伦这个角色写活了,这是一个极为成功、完臻的
形象。这一形象有无借鉴和依据呢?
有人认为,施耐庵把王伦作为梁山的人物是有来由的。华山说:“我认
为这可能就是暗射庆历中王伦一伙的起义军首领”(《宋史论集》齐鲁书社
1982 年11 月)。
《宋史》中是确有王伦其人其事的。
“庆历三年(1043 年)五月,虎翼率王伦叛于沂州(山东临沂)。七月
乙酉,获王伦”(《仁宗纪》)。据欧阳修说,这次暴动还是有声势的,“近
闻沂州军贼王伦等杀却忠佐朱进,打劫沂、密(山东诸城)、海(江苏海州)、
扬(江苏扬州)、泗(安徽盱眙北)、楚(江苏淮安)等州,邀呼官吏,公
取器甲,横行淮海,如履无人,比至高邮军,已及二三百人,皆面刺‘天降
圣捷指挥’字号,其王伦乃衣黄衫,据其所为,岂是常贼?”(《欧阳文忠
公集》卷九八)“昨王伦暴起京东,转攻淮甸,横行千里,旁若无人。既于
处处无兵,须自京师发卒。”(同上,卷一百)
这个王伦,起事于山东,人员也不过二三百人,可是他的一大特点就是
穿黄衫等犯禁物,而且提出“天降圣捷指挥”,是彻头彻尾反叛宋王朝的好
汉。因为施耐庵是极其鄙视小兵王伦其人其事的:他不能“替天行道”,像
宋江那样一心为了“招安”。施耐庵把仁宗年间造反的小兵王伦借用为他小
说中的和林冲、晁盖唱对台戏的角色,“或许因为他是个聚众起义的首领,
与宋江、晁盖有些相象,所以《水浒传》作者不管年代先后,也把他扯进了
梁山泊去了”。(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9 月)而他更
深沉的用意,是因为小兵出身的王伦“在封建正统观是非伦理的丑角。施耐
庵将此名移植于梁山,并冠以唐人传奇所贬的妖精绰号‘白衣秀士’,可见
他对触犯甚至反对朝廷的是没有好感的。”(珠马《〈水浒〉否定王伦,其
实是否定农民革命》,《社会科学报》1992 年8 月6 日)
看来,施耐庵是很讨厌“王伦”这个名字的。有人根据王伦起义的全部
史料,认为“王伦起义前于宋江,活动地区大略相同,起义经过两者亦极相
似。这便是《水浒》作者所以把王伦送上梁山泊的可能理由”(华山《宋史
论集》)。但也有人认为,此王伦起义时间短促,参予者亦仅几百人,把他
塑造为梁山泊的王伦,是有可能;但那个“南北宋之间,另有一个王伦,做
过宋朝和金邦的议和专使,《宋史》有传,这个与《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
王伦似乎更无关系了”(何心《水浒研究》)。但也有人认为,施耐庵“是
别有匠心的。在他写作前,见于本本,宋朝就出现过两个王伦,一个是胡铨
上奏请斩的王伦;此人乃东京无赖,靠三次使金,成为官场红人。虽非强盗,
但却为宋元正人君子视为奸佞者”(珠马《〈水浒〉否定王伦,其实是否定
农民革命》)。由此看来,施耐庵鉴于人们厌恶“王伦”这个名字,就采用
形象思维中的王伦了。
《水浒》是否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王伦,作为书中心肠狭隘的特有符号,
还待于进一步认识。
(盛巽昌)
水泊梁山青面兽杨志是何等人物?
青面兽杨志,是水泊梁山重要的一员。
一部《水浒》腰斩本七十回,其中就有整整三回写了杨志故事的。此中
的卖宝刀杀泼皮牛二,黄泥冈失落生辰纲,都是全书的传世佳篇。这些故事
纵横捭阖,起伏跌宕,令人百读不厌,入木三分地刻划了杨志义勇忠憨的栩
栩形象。
大概是施耐庵先生对青面兽英雄的青睐吧,《水浒》中的杨志,自有两
处被写得得天独厚。一是他出身非常,乃杨家将正宗角色,而且自己也曾是
个现任官,“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前
制使官”。所以他满可以与名将世家的呼延灼、大刀义勇之后的关胜等并肩
齐驱的。二是他武艺高强,与林冲对打四五十合,刀法不相上下。是斗将之
才。所以后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第十七位,职掌“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
与花荣、徐宁等同位,在俊星飞驰的梁山英雄群体中,也堪称为佼佼者了。
因为《水浒》是小说,梁山水泊诸多形象人物,也都被后来者视为是艺
术建构的虚渺者。只有个别人员,才在史书上有姓名。即使那部充为《水浒》
源头的《大宋宣和遗事》,此中亦只提及“三十六员猛将”。据余嘉锡考证,
除了宋江和那个建炎元年(1127 年)在陕西兴州(略阳)造反称帝的“宋江
余党”史斌(史进),其余诸人,包括杨志,都是不可信的。
但是,也有人说,杨志此人并非纯艺术塑造人像,在宋朝历史上确有其
人。何心(陆澹安)说,“梁山英雄受招安后有下落的,只有杨志、关胜二
人”(《水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9 月)。“从《宣和遗事》看
来,杨志在三十六人中本来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吴加亮(吴用)、
李进义(卢俊义),无怪征辽时能独将一军”。(同上)
按,宋江等受招安在宣和三年二月(1121 年)。“后来曾经跟随童贯平
定方腊,所以宣和四年童贯征时,以杨志为先锋将,自是可能的事”(同上)。
杨志参加征伐辽,见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宣和四年六月,童
贯至河间府,分雄州、广信军为东西路:以种师道总东路之兵,屯白沟,王
禀将前军,杨惟忠将左军,种师中将右军,赵明、杨志将先锋军;辛兴宗总
西路之众,屯范村,杨可世、王渊将前军,焦安节将左军,刘光世、冀景将
右军,曲奇、王育将后军,吴子厚、刘安将先锋军;并听刘延庆节制。”但
是由于童贯等指挥不当,前线诸军皆败,其中“杨志败于盂县”。杨志后又
随种师中北援太原,“至榆次。金人先屯兵县中,公遣兵击走之,遂人县休
士。时军中乏食三日矣,战士人给豆一勺,皆有饥色。翌日,贼遣重兵迎战。
招安巨寇杨志为先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前军参谋官黄友战没。胡骑四
集。官军溃败。公独与亲兵小校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