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对金的评述纯系讹传。
另一乾嘉时期的人文人谢堃在《书画所见录》中亦云:“寿门之书,行
楷实佳,直人唐人之室。至于梅竹,直不堪问。”以谢之见,金似曾动笔画
过梅竹,但水平是“不堪问”的。
金农的挚友杭世骏(按杭与金是同乡又是南屏诗社的同人,并于乾隆元
年与金同赴北京应举鸿博,晚年亦客居扬州)在他的《道古堂诗集》中有一
首《咏项均画梅歌》,先赞项均画梅不凡,可与华光比肩,接着说项“偶然
耽究作诗旨,屈首金髯称弟子。髯兮爱钱不动笔,均也甘心画不止。图成幅
幅署髯名,浓墨刷字世便惊。”诗中明确指出项因学诗拜金农为师。金爱钱
不动笔,项心甘情愿为金代笔,在金以其风格独特的书法署款后,世人便趋
之若鹜。
金农另一老友让山和尚对金作画之事有更为直率的评说。金农与其弟子
罗聘合作卖画之事,让山早有所闻,金亡后,罗去杭州看他,罗于酒后认证
了这些事。于是让山在为别人题跋金农的作品时,把这一段始末写上,并题
诗一首:“师借门生得画钱,门生画亦赖师传。两家互换称知己,被尔瞒人
有十年。” 
根据上述材料,有学者认为:俞蛟与谢堃都与金农无直接交往,其说恐
有轻薄之嫌。杭世骏和让山异口同声地指出金不会画,所传画作为弟子项均、
罗聘代笔。杭、让与金是挚友,绝不会在金死后于诗中刻薄故友,其实说到

底金农这种设局瞒人的作法是玩世不恭的大游戏。在杭、让看来,死去的已
成过去,活着的还年轻,要生存,故正本清源,为老友的弟子张目亦是顺理
成章的。其实金本人在其题画记中亦多处提到为他代笔的学生,惟言多闪烁, 
如《自写真题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聘学诗于余,称人室弟子。又爱画, 
初仿余江路野梅,继而又学余人物蕃马,奇树窠石。笔端聪明,无毫末之舛
焉。”在这同一本《自写真题记》中,金对项均亦有一段长跋:“项生均初
以为友,尝相见于花前酒边也。一日将诗代贽,执弟子之礼游吾门。乃拜请
曰:愿先生导且教之。其为诗简秀清妙,状其长身,如鹤之癯而高出一头也。
近学予画梅,梅格戍削,中有古意。有时为予作暗香疏影之态,以应四方求
索者。虽鉴别若勾处士,亦不复辨识非予之残煤秃管也。嗟乎!前年得罗生
聘,今年又得项生,共结诗画之缘也。”前段题记我们或者可理解为:罗是
金的诗弟子,又为金代笔作画,除梅花外,还代画人物、蕃马及树石。后段
题记则明确地点出项为他代笔画梅花,且连勾处士之流的鉴赏家亦莫分辨。
如此看来,金农的画室实乃一书画作坊,即在金的督导下,由罗、项作画, 
金作诗题署,这类作品或可称师生的诗书画合壁。金何以在题记中唯独点出
项为其代笔,自有其良苦用心。这与他的《自写真题记》的背景有关。在1759 
年,也就是金73 岁时,大概受到老友汪士慎之死的震撼,感到来日无多,遂
制作并题署了一批目写真分赠友人、弟子,语多怀旧、伤感。作为老师,金
不为罗聘担心,倒是为项均这个性格与画风内向,又是他最偏爱的学生的前
途有所忧虑,故留此伏笔,或可对其日后独立谋生之时不无补益。
金农传世画作代笔问题,张大千、徐邦达诸先生亦曾予以指出过,如此
说来,金农有无亲笔画作传世?有论者指出,检视所有能够看到的金农题署、
款印皆真的作品中,有一些显然不是弟子代笔而是他晚年的真笔,如题为73 
岁所作的《月华图》、74 岁所作的《蕃马图》,画中造型生涩勉强,处处流
露出一种力不从心的迹象。可惜这类画作流传甚寡,其因有二,一是金农本
来画得就少;二是金的亲笔画与代笔画在质量上有天壤之别,当时的买家与
后来的藏家被其代笔画所障眼,而未能充分注意甚而误会了这类亲笔画。
金农作为一个文人画家,尽管他的亲笔画技法生涩稚拙,但却是纯粹的
文人画。中国传统美学一向给予文人画以特殊的标准和地位,因此对金画不
可仅以技法论。应该看到,在这类稚拙的金画中充满了一种古朴天真的趣味, 
这也正是近代美学家所最推崇的真挚。
传世的金农画作,哪是代笔?哪是真笔?其庐山真面目不容易识别
(罗文中)

书法篇
《三体石经》何人所书? 
《三体石经》又称《正始石经》,建于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刻有
《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立于河南洛阳,是我国
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此经用古文、篆、隶三种不同的
字体刻写,因此在我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体石经》也由此而得名。石曾佚,传世的拓本皆为宋人摹本。后在清代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洛阳东龙虎滩村发掘出残石出土。1922 年洛阳东大
郊朱家古墩(距龙虎滩隔岸约二、三里)也发掘出三体石经巨石一方,表里
刻《尚书·无逸·君姡А芳啊洞呵铩べ夜の墓肪模娲孀34 行,反
面存字32 行,为洛阳商人所购,后凿裂为二,损二十五字。在三种字体中, 
古文一体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北宋郭忠恕著《汗简》,引用《三体石经》古
文有122 字,夏竦著《古文四声韵》,引用石经古文亦达114 字。但这些碑
文出自谁人之手呢?历代学者众说不一。
一认为是出于汉魏间的著名书法家邯郸淳之手。萧梁袁昂《古今书评》
评其书“应规人矩,方圆乃成”。北齐魏收《魏书》载江式延昌三年(514 
年)上表云:“陈留邯郸淳亦与(张)揖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 
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
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
异。”唐人李延寿《北史》所记载的也略同上说。赞同这种观点的还有宋人
王应麟《困学纪闻》、清人阎若璩《尚书吉文疏证》、清人杭世骏《石经考
异》、清人孙星衍《魏三体石经遗字考》等。
二则认为是出于邯郸淳而由嵇康书写。此说流传甚广,影响至今。全祖
望于《石经考异序》中首先提出此观点。近年来的数部大的著作如台湾省林
尹、高明主编的1968 年版《中文大辞典》“石经”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的修订版《辞源》“三体石经”条;俞剑华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邯郸淳”条;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年出
版的《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正始石经”释文等皆取此说。
三是为魏国书法名家卫觊所写。卫觊系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汉
末为司空掾属,魏国既建,先后任侍中、尚书、閺乡侯。清代康有为《广艺
舟双楫》中称其“鸱视虎顾,雄传冠时”。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也
称其“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魏文帝曹丕黄初
元年(220 年)正式称帝以魏代汉的《魏受禅碑》,即是卫觊以金针八分书, 
在魏初可谓名盛一时,深得曹氏亲信。谓卫觊为《三体石经》书人源于晋人
卫恒《四体书势》。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引《四体书势》云:“魏初传古
文音,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卫觊)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
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清代顾炎
武《金石文字记》、冯登府《魏石经考异》及近人杨守敬《魏三体石经残字
跋》都主卫觊书,云:“此石经即卫敬侯书,不然,石经失淳法与敬侯何涉
而载之于《恒传》耶?此亦从未经人道破者。” 
四则认为是魏国文学家嵇康所书之,嵇康是一代名士,与阮籍齐名,为
“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书法很有名,尤精草书。唐人张怀瓘《书断》谓“叔
度(嵇康字)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说

嵇康为《三体石经》书人是依据同时代人赵至亲眼目睹。《晋书·赵至传》
云:“赵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阳。。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遇
嵇康于学写石经,徘徊视之不能去。”嵇康子嵇绍《赵至叙》亦云:“(赵
至)年十四,人太学观,时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事讫,去。”清人朱彝真
《经义考》,刘传莹《汉魏石经考》及周贞亮《魏三体石经残石拓本跋》等
皆据此主嵇康书。
第五种观点认为是张揖所书。王献唐《汉魏石经残字叙》据北宋郭忠恕
《汗简叙略》并改动《魏书·江式传》文字,主张揖书。
第六种认为是三国魏书家韦诞写的。吴维孝《汉魏石经考》卷三亦据《魏
书·江式传》,主韦诞书,云“则正始之经其或出诞属之手欤?”韦诞之书, 
诸体并善,尤精署书,魏之宝器铭题,皆出诞手。又传诞作剪刀篆,并善飞
白。
此外,除上叙六说外,近来也有人认为《三体石经》是多人合作之作, 
而非一人力所能及。范邦瑾在《书法研究》上撰文《魏〈三体石经〉书人略
论》提出了这种看法。从《三体石经》所刻碑文名字的字体大小、笔画写法
和书法风格来看,极不相似。王国维《魏石经残石考》云:“品字式者古文、
篆、隶三体似出一手,直下式者则三体似由三人分别书之,而书品字式古文
与书直下式古文者亦非一手。不独书人不同,即文字亦不画一。”所以,《三
体石经》非一人所书,而是由集体合作书写的,但书写人的具体名单,因原
碑损毁严重,自宋以出土残石均未见有书人姓名,加上《三国志》等文献的
阙载,在新的考占资料发现以前,目前也不能妄加推断。
(傅丰渭) 
隶书起源于何时? 
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之一,它源远流长,贯穿古今, 
是我国自有文书以来的第二大书体,直贯秦、汉、魏、晋六朝,代篆书而盛
行于世。唐以后虽然楷书占据统治地位,但隶书仍然流行,以至今日。由于
隶书体结构整齐,笔法富有变化,庄重大方,艺术性强仍为人们所乐于应用。
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
法演变的重要标志。隶书字体笔法方圆并用,逆锋、藏锋、回锋兼施,行笔
是中锋、偏锋同在,其典型笔法,是有波势,用挑法,故又有“蚕头凤尾” 
之称。
隶书究竟起源于何时,所云众多,说法不一。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
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据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云:“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事难成,即令
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又云:“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六典》云:“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 
隶书相传是秦代书家程邈所作。程邈,字元岑,秦代下杜人,初为县之
狱吏,他对文字很有研究,后困得罪了秦始皇,被囚在云阳(今陕西省淳化
西北)狱中,覃思10 年。他感到当时官狱公牍繁多,篆书结构复杂,书写不
便,因此就动脑筋把它改革,在原来大小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削繁就简, 
变圆为方,拟定了一批日常应用的标准隶书,成隶书3000 字奏之。秦始皇看

后很欣赏,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而且起用为御史,并以其所造的隶书发交官
狱应用佐书,故曰“隶书”。唐代虞世南《书旨述》谓其书朴略微奥。所以
世称程邈为“隶书之祖”。
但据《水经·谷水注》所记,隶书早在始皇前400 年齐太公六世孙胡公
棺上已经发现了。虽然此说在时间上亦有可疑之处,但至少可以证明隶书是
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应用中日积月累创造出来的。
从近十多年来不断出土的简、牍来看,上述的论断并不完全正确。
1980 年四川省青川县发掘了一处战国时期的土坑墓葬群,在出土文物
中,发现了两件木牍。其中一件木牍,有三行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晰可辨。
书体是属于初起的隶书。据考证,书写时间为战国时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 
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 年)早88 年。这件木牍上的书体,与
以前及当时钟鼎上所铸金文相比较,有许多差别。其特点是:减少盘屈,化
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而为正方或扁形,有的字并有“蚕头燕
尾”和波势的雏型。如九、四、鲜、津、则、月、目、尺、可等字,就体现
了上述特点。这种书体,虽然基本上仍是篆书结构,但含有较多的隶书笔意, 
且笔画带草。
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竹简上的“秦隶”(又叫“古隶”) 
字体与四川青川木牍上的字迹大体近似。因此有人推测为:隶书,源于先秦
战国时期,由大篆发展演变而成。至秦代,在变大篆为小篆的同时,对战国
时初创的隶书进一步整理后才发展成为“秦隶”。
潘良桢先生在《书法研究》上曾撰写了《隶书艺术及在书法演变中之作
用》一文,认为隶书的起源不能归于某一人所创制,程邈造隶书的说法是不
正确的,隶书的出现,无疑是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的、是古代先民长期的群
众性书写实践的结果,文字是社会实践的工具,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隶书
的出现,决不是某一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也决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突然发
生的。若把殷墟甲骨文直至小篆都归于篆书系统,则可以说殷、周直至秦代, 
都是篆书的时代,而隶书则是汉代流行的标准字体,而隶书的开始出现,却
可以追溯到很远,早在篆书时代出现的草篆,作为篆书的一种便于书写的简
化字体,已经孕育了隶书的萌芽。杨宽教授在所著《战国史》一书中,根据
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秦昭王时期的刻有“冷贤”两字的玉印和战国后期秦
国的”高奴禾石铜权”铭文的字样,作出论断说,“在秦始皇没有完成统一
以前,实际上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都早已存在”,并指出“草篆”也可称为
“古隶”。所以可以认为隶书是在篆书的母体中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近年
来出土干湖北云梦睡虎地、湖南长沙马王堆等地的秦汉简帛书和出土于山东
临沂银雀山的西汉简书也有篆书(草篆)到隶书这一过程的痕迹。而隶书的
真正完成和确立为标准字体是在汉代,与篆书相比,在字体结构上,隶书主
要是把回文曲折的弧线变为直线,偏旁部首也大大简化。
隶书艺术,在雄厚的基础之上,经历了前后无数学书者的苦心钻研,在
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
于隶书起源的争议更引起了众多人的兴趣和关注,揭开隶书起源之谜对繁荣
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傅丰渭) 
楷书产生于何时?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因字体端正规范,堪称楷模,故得此名。提起
它,人门很自然地会想到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的《玄
秘塔》和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以为这些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楷书。其实不
然。那么,楷书最初产生于何时呢? 
一些人认为可以上推至汉初,甚至有人提出秦始皇时代。例如宋代著名
的书法理论著作《宣和书谱》在《正书叙论》篇中叙:“字法之变至隶,极
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汉初建初(汉章帝年号,公元76—83 
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 
世遂行焉。而或者乃谓秦羽人(羽人一说为职官名,掌征集羽翮作旌旗车饰
之用;又一说是道士的别称——笔者注)。王次仲作此书献始皇以赴急疾之
用。”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楷书始于东汉,也有的说是三国时代的魏时。清
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正、行二体始见于钟书。”钟,指三国
时魏人钟繇。而今人钟明善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从
汉字书法发展上来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书法从小篆转向隶书,这是第一次重大的决定性变革,从此汉字由圆变方, 
一直至今都沿袭了这种方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
孕育着真书。真书、行书、草书这三种汉字书法的重要书体的定型是在魏晋
二百年间。魏甘露元年《譬喻经》墨迹、西晋元康六年写的《诸佛要集经》
墨迹等,左弯的笔画为楷书的撇代替,斜钩代替了(隶书的)磔。此时真行
草三体具备”。当时“造就了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