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说:“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手创作了昆山
腔。”可是,在50 年代后期,人们在明代周元《泾林续记》等书中发现
了这样的记载:明初,朱元璋为示国之祥瑞,把一些高寿老人召到南京赐宴;
其中有位叫周寿谊的,朱元璋知道他是昆山人后就问他会不会唱昆山腔,还
说人家告诉他昆山腔是很好听的;周寿谊说我不会唱昆山腔,只会唱小调月
儿弯弯照九州。如此说来,早于魏良辅二百多年的明初就已经存在“很好听
的”昆山腔了。传统的魏氏“创始”说开始产生了疑问。不过当时由于旁证
不足,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太大波动。
1961 年,路工在《戏剧报》第七、八期合刊上披露了他在明代张丑《真
迹日录》中发现的,吴昆麓“校正”、大书画家文征明手写的《娄江尚泉魏
良辅南词引正》,引起了昆腔史研究领域的一场热烈讨论。原来,《南词引
正》中有这么一段话:“。。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
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
昆山腔之称。”
从这段文字看:一,“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可以和周寿谊事互为印证。
二,不但证明魏良辅并非昆腔“创始”人,而且魏氏还说出了“创始”人是
顾坚,远祖则是黄幡绰。三,过去还有个疑问:魏良辅实为江西人,流寓太
仓,为何他“创始”的声腔叫昆山腔?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也解决了:顾坚、
黄幡绰都是昆山人。于是,有些戏曲史家如傅惜华,据此认定昆腔是:“元
末明初时顾坚所创始的”。(《文汇报》1961 年4 月8 日《曲海新知》)
然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案疑点尚多:
首先,如果不能以确凿的史料证实元代昆山确有精干戏曲音乐的顾坚其
人存在,那么他“发南曲之奥”一说的基础就不够坚实。《南词引正》说他
与杨维桢、顾仲瑛等为友,可是在杨、顾等人的诗文中还没有发现过顾坚的
名字。周贻白查出顾坚乃嘉靖进士,并非元人。(《戏曲演唱论著辑释》)
董每戡因为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而又要肯定其人存在,干脆论断顾坚只是个
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昆腔”“昆山曲派”》,见《说剧》1983 年版)。
其他研究者也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材料都不太过硬;顾坚其人,目前仍
是戏曲史上一个似有似无的幻影。
再一个疑点是《南词引正》的真实性。坚决怀疑者如周贻白,认为它是
吴昆麓“托名于魏良辅”。(《戏曲演唱论著辑释》)多数研究者虽然感到
“问题都还有待于研究”,但“目前只好暂且承认”它的叙述内容。1980 年,
陆萼庭出版了《昆剧演出史稿》一书,打破休战状态,提出新的论点:这段
文字既非别人假托,也非直陈史实,而是魏良辅自己在故弄玄虚;抬出黄幡
绰和顾坚,以提高昆腔地位,有利于自己的改革工作。是非真假,依然各执
一说。
第三,不论魏良辅“创始”,或顾坚“创始”、魏氏改革提高,魏良辅
终究还是昆腔发展中的大功臣,可是在明代己对其人感到茫然,甚至籍贯也
众说不一。近年对其生平探索也颇有分歧。多数意见认为他是普通曲师,因
为他多与下层交往,还把爱女嫁给一个深通戏曲音乐的流放犯。如陆萼庭据
李开先《词谑》说他是“游食四方的歌唱家”,又以医生为“副业”(《昆
剧演出史稿》)。而蒋星煜通过江西的实地调查和检阅有关志书,认为魏良
辅系进士,因招降广西瑶民起义有功而做过相当高位的布政使(《关于魏良
辅与〈骷髅格〉〈浣纱记〉的几个问题》)。可是如此大官又怎么流落到太
仓,落魄得这等地步?
还有一个疑问,如明初已确有昆腔,那时的昆腔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徐
渭说过“如宋之嘌唱”。(《南词叙录》)钱南扬、路工、黄紫冈等诸家多
以为魏氏改革前的昆腔为清曲小唱。独有蒋星煜着眼于“黄幡绰所传”这句
话。据传,黄幡绰之故村绰墩“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语”(《中吴纪闻》);
故而蒋氏觉得昆腔把歌、舞、剧较早就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也是不能绝对排
除的(《昆山腔的发展史再探索》)。当然,目前也还没有找到实例。
朋友,当你欣赏优美的昆剧艺术时,没有想到它的发展史上还有这些疑
问吧?戏剧史研究的大门敞开着,希望你也来解开其中的几个“?”。
(缪依杭)
喜剧始于何时?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留下来的剧目,非常丰富。虽然没有根据悲剧、喜
剧的美学理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但喜剧的存在却是客观的,而且有大
量的喜剧剧目和论述遗留下来。这是因为戏曲是人们生活的反映,生活中本
来就充满着喜剧性的现象。它反映到戏曲中,就成了喜剧。正如元末著名戏
曲家高则诚在他的名著《琵琶记》开场时说的“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明末戏曲评论家陈继儒在《琵琶记》总评中说的“西厢、琵琶俱是传神文字,
然而西厢令人解颐,。。”。这里的“乐人”和“解颐”,指的就是喜剧的
艺术效果。那么,中国的喜剧始于何时?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喜剧成熟于12 世纪到14 世纪的宋元时期。认为这
一时期的喜剧,无论是作者在选择题材、塑造人物、安排关目等方面都同悲
剧有明显区别。剧本的取材,往往只取生活中的某个有代表性的局部或侧面,
而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意义,使戏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
联。如《幽闺记》和《玉簪记》等大型传奇剧便属于这一类。作者在塑造人
物形象时,一方面对反面人物(通常指上层或高贵者)进行无情的讽刺、鞭
挞,揭露他们的愚蠢、卑劣;而另一方面则以更多的篇幅对正面人物(通常
是指下层人民)的正义、机智行为进行赞美、歌颂。如爱情戏中的贵公子总
是愚而卑劣,穷书生总是多才多艺;贵小姐正直而带幼稚,小丫环往往比小
姐聪明、伶俐。典型的剧目有《救风尘》、《西厢记》等。表现手法或采取
旁敲侧击,以弱胜强;或避实击虚,以智取胜;或反言显正,寓庄于谐。使
气焰嚣张的反面人物,在经过几场较量后,不得不败下阵来;而开始处于弱
小的正面人物,由弱转强,终于取得胜利。如《救风尘》,《望江亭》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喜剧是从公元前8 世纪的俳优发展而来的。俳优,可
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喜剧演员。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774 年,西周幽王的官
廷里就养着俳优。
俳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他们专以滑稽、诙谐的人物扮演供国王贵族
玩弄或进行讽刺调笑。为了使这些会说话的玩偶在宫廷里出尽洋相,挑选俳
优时,专门从民间选取那些身不满三尺的侏儒。据《史记·滑稽列传》的记
载,“优孟衣冠”就是中国喜剧的初始阶段。记载说,春秋楚庄王的时候,
楚相孙叔敖临终时,他对儿子说,我死后,你们一定会很贫困,你可去找优
孟帮助。于是,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言谈笑容。练
熟后,去见楚庄王。庄王怀念孙叔敖,见了优孟,当孙叔敖复活了,要他作
楚相,优孟遂以唱来讽喻庄王。他唱道,住在山里耕田、打柴很辛苦;出来
做贪官,接受贿赂,自身要被杀,家族也要被灭绝;而做清官,像孙叔敖一
样,一生忠贞廉洁,又怎样呢?他的妻儿穷得只好靠打柴维持生活。庄王听
后向优孟谢过,并厚封孙叔敖的儿子。优孟的演唱,就是初始的喜剧。
以后,至五胡十六国时代,俳优发展为“参军戏”。后赵石勒,因一个
担任参军的官员贪污,于是就令一个优人,穿上官服,装扮成参军,让别的
优伶装扮成其他的角色,在旁边戏弄他。从此,由一个优人扮的角色发展成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称谓“参军戏”。这就是喜剧的发展。
再有一种观点是把喜剧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傩祭,认为这种形式就是早期
的喜剧。上古时代,源渊于图腾崇拜的先民们,当他们在欢庆丰收、胜利或
驱鬼逐疫的时候,都要进行一种固定的祭祀仪式——傩祭。傩祭时,有一个
核心人物,身上蒙着熊皮,头上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右手执戈,左手舞
盾,率领着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或尊称十二神),以及大队由少年
儿童扮演的“侲子”,号呼跳跃,并合唱祭歌。这种形式犹如今天的载歌载
舞。他们把这种傩祭,作为是中国喜剧的开端。
综上所述,无论是“成熟的喜剧”,还是“优”或“傩祭”,它们究竟
始于何时?还是一个颇难回答的“谜”。
(庞成保)
弋阳腔的发源地在哪里?
稍知中国戏曲史或者喜欢地方戏的人没有不知道弋阳腔的。它形成于元
末明初之际,据《南词叙录》说,它当时盛行于北京、南京、湖南、福建、
广东等地的舞台上。弋阳腔的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
击乐伴奏,并且创造了滚调。弋阳腔由于传播广,并同各地语言、曲调或剧
种相结合,因而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周贻白在《中国戏
曲发展史纲要》中所指出的那样:”直到现在,还可在赣、皖、湘、鄂、闽、
粤、京、宁等地寻出曾经流行过弋阳腔的线索,甚至山西、陕西以及东北数
省,直接或间接地都曾有过弋阳腔的足迹。”然而,弋阳腔最初究竟产生于
哪个地方呢?
弋阳,作为今天的地名,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其名形成于隋代,
而在古代,作为郡县名的另一个弋阳,治所在今河南省潢川西,辖境相当于
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及湖北东北角。弋阳腔作为一个地
方声腔系统,不可能同时形成于语言、文化差异甚大的南北两地。那么,哪
个弋阳才是弋阳腔的发源地呢?
如果根据明代魏良辅《南词引正》的说法,弋阳腔于明初永乐年间已流
传到云贵一带,结论可能是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
确实,从《猥谈》有关弋阳腔形成的材料分析,弋阳腔可能来自南曲声
腔的演变,是从南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剧种。随着南戏在民间不同地区的
流传,各地民间艺术的影响日益深入,在艺术风格上的变化越来越大,差异
逐渐明显起来。这种变化使得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各地以后,被戏曲演员以
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音、语调的差别,使之不断改变,在风格上逐渐地
方化。
从弋阳腔演出的《琵琶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等
元末戏文,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与早期南戏的继承关系。当然,从明人汤显祖
和清人李调元有关弋阳腔的记载中,又可以看出弋阳腔一贯所具有的风格、
特色。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
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
其调谊。”李调元《剧话》也指出:“弋阳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
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
据此,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就主张弋阳腔形成于江西
东部一带。并且补充说,这一地区在语言系统上属中州语系,与吴浙音有很
大差别,这就形成了弋阳腔在音调风格上的独特性,在南戏系统上自成一家;
同时,又由于这一地区有着一些特殊的民间风俗,流行着一些与这些民间风
俗习尚有关的民间艺术,比如傩舞、目连戏等与宗教形式联系着的艺术形式,
对弋阳腔的发展也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弋阳腔的音调特征,表现形式一
唱众和的特点,以及锣鼓打击乐的运用,都和当地民间艺术有着一定联系。
但是,翻检清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小惠传》,又可以看到关于弋
阳腔来源的另一种见解,他说:“演剧防于唐教坊梨园弟子,金元间始有院
本。。。院本之后,演而为‘曼绰’(俗称‘高腔’,在京师者称‘京腔’),
为‘弦索’。曼绰流于南部,一变为弋阳腔,再变为海盐腔。”这就是说,
弋阳腔只不过是北方高腔在南方的流传演变而已。
事实究竟怎样呢?
我们知道,在元末明初,北方杂剧已广泛流行于包括江西在内的南方广
大地区,据《录鬼簿》说,元代始创南北合套的作家沈和,就居于江州。明
永乐时改封于南昌的宁献王朱权,也曾大力提倡北曲,编撰杂剧,组织王府
戏班。这些活动自然会对民间戏剧产生影响。弋阳腔的一些演出剧目,有些
是由北杂剧改编而成,甚至按杂剧模式演出。因而,清代李渔《闲情偶寄·音
律》指出,弋阳腔照搬《西厢》,“以其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
破之《西厢》,非改头换面折手跛足之《西厢》也。”这不正说明弋阳腔是
受北曲杂剧的深刻影响吗?
那么,弋阳腔究竟是南戏的支流还是源于北方?看来尚需人们努力探
讨。
(勇木)
苏剧起源于何时?
苏剧原名苏州滩簧,是流传在江浙民间的说唱音乐,是一切滩簧(包括
浦东滩簧、无锡滩簧、宁波滩簧、杭州滩簧等)中最早和最值得注意的一种。
苏滩后又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又叫“钱滩”。据传清帝嘉庆死后,
不许民间演戏。当时有个艺人汪紫香,因双目失明不能演戏,便集子侄三四
人为一班,改唱滩簧,其脚本半出于昆伶钱坤元之手。钱坤元曾对改昆曲为
滩簧花过不少力气,在苏滩艺人中影响较大,“钱滩”由此得名;后来误传
为“前滩”。从前滩发展为后滩,经历了几个阶段。滩簧时期的演出形式有
些近似现在的说书。滩簧这个名称也是因为有些老艺人把说书叫做“滩册”,
把临时编成的唱篇叫做“簧篇”而得名。当滩簧发展为前滩这个阶段时,叙
事体的讲唱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代言体的戏曲了。当时许多昆曲艺人由于昆曲
的衰落而改行唱滩簧,因此苏滩在音乐、声韵、行腔、脚本和表演等方面都
受到昆曲的重大影响。
苏剧的曲调丰富,唱同讲究声韵,唱腔柔绵含情、婉转动听,有鲜明的
地方色彩,很能反映苏南人民的心理、性格和感情。它的主要曲调是“太平
调”,简称为“平调”。特点是容量大、音域宽、节奏稳,能够随着角色和
情感而变化,生、旦、净、丑各有不同的唱法。除了太平调以外,还有凄凉
的弦索调、迷魂调和柴调;轻松的费家调;以及大小九连环调、五更调、四
季相思、湘江浪等民间小调,唱腔共有一百多种,其中的阴阳血、山歌调、
紫竹调、费家调、银绞丝等,正被沪剧、评弹、滑稽等兄弟剧种普遍采用着。
苏剧既然是一种说唱曲艺,所以起初演员并不化妆,也没有舞台动作,
演员穿着便服,坐着演唱,如同评弹一样,当时被称作“素衣坐唱”。后又
发展成为化妆坐唱。最早的化妆苏滩,大约是1912 年汪优游、陈大悲等领导
的文明戏剧团“进化团”到宁波演出,苏滩艺人郑少赓、朱筱峰等随团同往。
由于文明戏是化妆演出的,他们也跟着化妆了。1935 年,上海举行了一次救
灾义演,第一次在中央大戏院演出了苏剧《昭君和番》、《描金凤》、《三
笑》等戏。
关于苏剧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陈蝶仙的说法。他作有《安康雅集小序》,认为杭州的滩簧产
生于宋朝末代文天祥时代,甚至远溯到晋代竹林七贤。
第二种是徐傅霖的说法。徐傅霖在《中国民众文艺一斑——滩簧》上说:
“清朝的全盛时代,盛行昆戏,不知哪个皇帝死了,必须在三年国丧期年,
戏园一律停锣。于是昆戏的故乡苏州有一位姓钱的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将昆
曲减去锣鼓与笛,全用丝弦乐器来和唱,把昆曲改成简单唱法,便叫做滩簧。”
但在1951 年民锋苏剧团演出《桃花扇》时,编者徐傅霖登台演说,却指出这
一年是清咸丰元年(1851 年),道光刚死,所以这次的苏剧演出恰好是百年
纪念。有人又说这姓钱的就是苏州吴县的钱明树贡士。又有人以为钱滩指的
是嘉庆道光年间的艺人钱坤元。(《新民报》报道说是咸丰皇帝晏驾,同治
皇帝登基,宣布国丧三年,那该是1862—1864 年,就更迟了。)
第三种是李家瑞的说法。他认为:“乾隆寿曲桑农献瑞一种里面己用滩
簧调,霓裳续谱里也选有滩簧调三种。”因此苏剧起源于乾隆年间。
此外赵景深也找到了两个例证:其一是,乾隆间沈起凤的《文星榜传奇》
第四出科诨道士云:“唱滩王是我起首。”又云:“卖橄榄粗话直喷,打斋
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