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学家胡思庸等也至该地进行调查考察,对胥溪运河的形成作出三种假定,
但基本上主张该河实为伍子胥所开凿(胡思庸、任美锷、李旭旦:《东坝考
察记》,载《方志月刊》,1933 年第6 卷2 期)。此后对胥溪运河的形成学
术界皆采用此说,几乎成为定论。
1980 年魏嵩山发表了《胥溪运河形成的历史过程》(载《复旦学报》历
史地理专辑,1980 年增刊),提出新的看法。文章从历史地理角度加以考证,
除对《汉书·地理志》、《水经》的旧说予以否定外,着重对人工开凿这一
长期被学术界所公认的传统说法提出质疑。认为伍子胥根本没有开凿过胥溪
运河。胥溪运河原是一条自然河流,它不是《禹贡》记载的中江,但在很早
即被利用于航行。至五代以后,经过历代大规模整治,终于被改造成为运河。
文中主要对明代韩邦宪的观点进行逐条驳斥,认为韩提出的三条论据完全与
伍子胥开运河无关:(1)关于胥溪及伍牙山的命名问题,其名称既不见于正
史,也不见于宋代以前的地理志,显然出自后人的命名。它的得名虽与伍子
胥有关,但未必是伍子胥开凿胥溪运河。史载伍子胥曾到过此水,足证在此
前其河水源本通,而非伍子胥伐楚时开凿。伍牙山位于胥溪运河南岸,据南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四广德军下称:“伍员伐楚还吴,经此山,因以
为名。”(2)关于襄公三年、哀公十五年二次攻吴,战地实近胥溪运河。哀
公十五年之役,楚军只攻至今广德县附近,并未向东越过胥溪运河,抵达太
湖地区;襄公三年之役,楚军越过胥溪运河而达到今吴兴县附近,但这时伍
子胥尚为楚将,并未投奔吴国。当时吴国统治者是吴王梦寿而非阖闾,如果
说胥溪运河系人工所开凿,则其亦应开凿于吴王梦寿时期或其以前,而不应
迟至吴王阖闾伐楚时由伍子胥开凿。(3)所谓吴筑固城邑以拒楚,据唐孔颖
达疏谓:“围固城,城之固者”,则固城不一定是地名,即使固城为地名,
即今胥溪运河附近之固城镇,也仍然无法证明为胥溪运河附近之固城镇,也
仍然无法证明胥溪运河为伍子胥所开,因为此事不仅发生在伍子胥离楚奔吴
以前,而且筑固城与开凿胥溪运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伍子胥开凿胥
溪运河说不能成立。魏文还对胥溪运河的形成作了论证,说明在胥溪运河河
道没有形成以前,已有流水行经此间,从而促进运河河谷的发育。其地原为
荆溪发源之处,由于地势低平,每当雨季,固城湖水泛涨,由此漫入荆溪,
日久天长,经过不断冲刷,于是形成了胥溪。
胥溪运河自然形成说与人工开凿说,谁是谁非,尚属难定。
(王天良)
秦淮河是秦始皇开凿的吗?
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条主要河流,全长一百多公里,流域面积2630 平方公
里,主要支流有16 条。在古代,它是南京文明发祥地,不少原始居民村落和
后来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城邑,大都依傍于它的两岸,是历代王孙公子宴饮游
乐的繁华之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墨客骚人写了赞美它的诗篇。著名
的有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关于秦淮河的开凿者问题,代有争议:
一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11 年东巡时,发现东南有王气,即派人凿方山,
断长垄,引淮水与长江沟通,因此称为秦淮河。主要史料依据的是《三国志·吴
书》引《江表传》曰:“绂谓权日:‘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
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行形有王
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尚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
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之东,宿于秣陵,周观地形,亦
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又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
中说:秦始皇东巡会稽,归还时经金陵,“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都
邑之气。故秦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名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方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秦凿金陵,以断其势,方山决流,是所断之处也。”秦淮
河为秦始皇所凿的观点,于是广为流传。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
大辞典》在“秦淮”条中称:“秦时所凿,故曰秦淮。”1947 年由中华书局
出版的《辞海》在“秦淮”条中也称“秦时所开,故名”。商务印书馆编辑
出版的《辞源》同样认为:秦淮河为“秦时所凿,故名”。有些学者还进一
步指明,至今方山桥头以西秦淮河东,还留有痕迹,其断处还隐约可辨。
二说:秦淮河是—条天然河流,非人工所凿。其理由是:一《史记·秦
始皇本纪》在叙述“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时,只是提“过丹阳,
至钱塘”,”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没有记述凿秦淮河
的片言只语,凿秦淮河是件大事,如有、不会漏记。二、唐朝人许嵩所撰《建
康实录》早就对此提出疑议:“其淮本名龙藏浦,其上有二源:一发自华山
经句容西南流,一发自东庐山经溧水西北流入江宁界。二源合方自山埭,西
注大江。其二源分派屈曲,不类人功,疑非秦始皇所开。古老相传方山西渎
江土山三十里是秦始皇开,又凿石方山西而疏决此浦,后人因名秦淮也。”
三、有些从事地理地质研究的学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秦淮河流域是一片完
整的盆地,地势开阔,南高北低,沿途没有截水的高岗或丘陵,无需人工开
凿,便可自然北流。他们还指出,在方山附近,根本找不到任何劈山引水的
痕迹。三说:秦始皇虽未凿方山,但可能凿过金陵山(即紫金山)下的长垄,
宣泄山水注入秦淮河。持此说者以《南京小志》上的这段话作依据:“淮水
一称龙藏浦。唐以前未有呼曰秦淮者。自唐以后,旧传秦始皇凿方山,断长
垄为渎入于江,俗呼曰秦淮,而诗人因之以人诗,后遂沿称秦淮至今。其实
淮经方山,不缘凿引。而秦所凿者为金陵山,断其长垄,导流下于淮,此一
段为之秦淮耳,今不之辩。”
从上列情况看起来,秦淮河的开凿者问题,虽久经争议迄无定论。
(沈嘉荣)
阿房宫为何取名“阿房”?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在消灭六王、统一全国
以后,自以为德过三皇,功高五帝,他为巩固皇权、体现皇帝的尊严以及供
自己享用,在首都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
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 年)秦始
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
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
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古代宫殿。
阿房宫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宫殿建筑的优点,规模空前,气势宏伟,它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景色蔚为壮观。《史记》记载:“先
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
属之咸阳。”对于阿房宫的恢宏之势,《汉书·贾山传》中也有如下记载:
“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
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施旗不挠,为宫室之
丽至于此。”
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
择令名名之”。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
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后来,秦末起义军项羽部
进入咸阳,项羽的部下“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
朝宫化为一片焦土。这样,人们就以此宫“作宫阿房”,而把它称为阿房宫
了。那么,这座宫殿为何取名叫“阿房”?“阿房”这一古怪的名字又究竟
是什么意思呢?对此,历代记载纷歧,说法不一,我们查考史书,发现主要
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史记·秦始
皇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
四里。按宫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宫城东南面也”。就是说,
此宫殿距当时的秦都咸阳甚近,所以,颜师古说:“阿,近也,以其去咸阳
近,且号阿房。”
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根据此宫“四阿旁广”的形状来命名的。阿,
在古意中亦可解释为曲处、曲隅、庭之曲等。(见《辞海》、《辞源》)阿
房宫“盘结旋绕、廊腰缦回、屈曲簇拥”的建筑结构就体现了这种“四阿房
广”的风格和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对此作了详细的描绘,它说:阿房
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廓腰缦回,檐牙高喙,各种地势,钩心斗角。盘
盘焉,缦缦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成龙,复道
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正是由于阿房宫建筑的这种风格,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中解释此宫为何称为阿房及阿房为何意时说:
“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此宫所以被称为阿房宫,是因为上宫宫殿高峻,若于
阿上为房。这一观点出自《汉书·贾山传》,传中的注释曰:“阿者,大陵
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于阿上为房,”这就是说,阿房一名是由于宫殿
建筑在大陵上而取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这种说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
郊约15 公里的阿房村一带是古阿房官的遗址所在地,从发掘的遗址可以看
出,当年的阿房宫座落在地势高峻的丘陵上,这里至今还残存着宫殿的高大
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个宫殿遗留的大土台基,周长31 米,高约
20 米;在村西南还有一个据考证是阿房宫前殿遗址的高大夯土台基,东西长
约1200 米,南北长500 至600 米,最高处约有8 米,阿房宫就建在这些高峻
的台基之上,恰如《汉书》所言“高若于阿上为房”。
由此可见,以上几种观点都是论有所据,言之成理,并又都能自圆其说。
因此在没有发现更新的确实有说服力的材料以前,很难断定孰是孰非。所以,
对于这座千古留名的著名宫殿当时究竟为何取名阿房,阿房的真正含义又是
什么,至今只能说仍是个没定论的历史之谜。
(朱立东)
残粒园是苏州最小的园林吗?
残粒园,取唐代诗人李商隐“红豆琢残鹦鹉粒”句意而得名。一向被人
公认为苏州最小的一座园林,而被载入刘敦桢所著《苏州古典园林》一书,
但近年也有人提出异议。
残粒园,座落在苏州装驾桥巷34 号。始建于清末光绪间,为扬州某盐商
所有,原称东园。后归姚大赉。20 年代名画家吴待秋买得此宅,才取李商隐
诗意而改称残粒园,现为其子吴门画家吴木的宅园,对外并不开放。
园位于整座住宅的东侧一隅,全园面积很小,仅140 平方米。但这座小
小园林,却能独运匠心,在有限的空间内将亭子、假山、水池、花木组成曲
折高下,而有层次的景观,成为颇负盛名的一座小型园林。
从北向的圆洞门“锦窠”入园,迎面设湖石峰作屏障,园内布局以水池
为中心,池岸较高,全用湖石迭砌,以石矶挑于池面,东南墙角和池岸边,
各立石峰与入门处的石峰相呼应。园内罗植桂花、蜡梅等树木,使全园掩映
在一片绿荫之中,四周高墙上部辟有漏窗,蔓以薛荔、爬墙虎等草本植物,
使墙面不显得呆板而有变化。池西紧靠界墙,迭湖石假山一座,山中有石洞,
入洞后可循石级上达一半亭,名栝苍亭。亭侧有门可达宅内的花厅。此亭居
全园最高点,登临凭眺,视野开阔,是园景最好的观赏点。由于园景布置得
体,素有“以小见大”之称。
近年,有人(包括宅主人吴木本人在内)对残粒园是否是苏州最小的
园林,提出了异议。前年,笔者为了编写苏州建筑志曾走访此园。吴木老
人在接谈时介绍说:“这是一个误会。当年古建专家刘敦桢氏,走访此园,
由于时间匆促,仅看了这座宅院的园林部分,并未察看住宅全貌,因此就误
认为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了。”
这座住宅,确实范围很大。在园林西侧,设花厅一座,有门可通出入。
花厅之北的小庭中,植有一棵极为高大的广玉兰,树干有合抱粗,郁郁葱葱,
挺拔异常,据说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现被列为市级保护的古树名木。据说
这种玉兰出自美洲,后引进中国,现在这种高大的玉兰树在美国亦不多见。
花厅之前庭,配置假山一座,假山内叠石而成一个小小石穴,名“小天池”,
因有泉眼相通,清澈透明的泉水盈盈冒出,四季不涸。花厅西侧设曲形廊屋,
内嵌有书条石五方。再往西,又有一座庭院,筑有栽植牡丹的花台一区,立
湖石数峰,点缀其间。其前为玉兰厅(厅内有套室)。厅前植高大的玉兰两
株,亭亭对立,此厅亦因此而得名。玉兰厅原系吴待秋生前在此作画之所,
经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访晤,据吴木老人介绍说:章太炎、施剑翘,陈叔
通,范烟桥、周瘦鹃等知名人士,都曾到过这里。
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后的看法是:当年此园取名“残粒”,确寓有小巧玲
珑之含意,但此园是否可视为苏州最小的园林,关键在于划分园林与住宅界
限问题。如果把厅堂及其他庭院都划入园林部分,那末面积就并不算小;如
果仅仅指园林一角,当然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了。苏州的私家宅园,往往园林
与居宅相连,很难作出明确划分的界限。因此对残粒园是否作为苏州最小的
园付,必然产生分歧意见,而很难得到统一。
(孙鹄)
江南第一座私家园林园址何在?
据历史记载:江南第一座私家园林是苏州顾家的辟疆园。顾辟疆是东晋
时代人,官做到郡功曹、平北参军等职。相传他性情高洁,家中建有园林一
座,其林泉池馆之胜,号称吴中第一。因此,当时的文人雅士都纷纷前往游
览。在《晋书·王献之传》和《世说新语》等书中,记有两则有趣的故事: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
施设,在厅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
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
尽欢而去。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
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
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
右出门。王独坐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
屑。
王徽之(子猷)和王献之(子敬)同是一家人。这里记载的两件事,情
节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急于游园,行动有点冒失。只是结果稍有不同,一个
尽欢而散,一个被赶出园外,读来令人发笑。但却也证明了当时的辟疆园,
确为一座声名远扬的江南名园。
这座名园,直到唐末宋初依然存在。在众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提到了她,
并对园中景色作了具体描述:
“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李白“辟疆旧林园,怪石纷相向。”
——陆羽“水竹谁家宅,幽庭向苑门。今知秀伦沼,旧是辟疆园。”——楼
颖“吴之辟疆园,在昔胜概敌。前闻富修竹,后说纷怪石。”——陆龟蒙“于
公门馆辟疆园,放荡襟怀水石间。”——张伯玉。
据考,此园在唐代曾做陆胜的住宅,有一个秋雨天,诗人张南史(季直)
曾接受主人的邀请,在园中宴饮赋诗:“同人永日自相将,深竹闲园偶辟疆,
已被秋风教忆鲙,更闻寒雨劝飞觞。。”又据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称:
辟疆园唐时犹在,顾况曾住过这里,郡守曾有赠诗:“辟疆东晋日,竹树有
名园。年代更多主,池塘复裔孙。”今已莫知其所。
从以上所引诗文中,可见辟疆园在唐代仍为吴中第一名园,园中景物历
历在目。有假山高耸,池沼低平,翠竹纷披,茂林点缀,危亭曲宇,庭院幽
深,风景十分宜人。但这座园林的具体地点究在何处?自宋初以来,已经湮
没难寻,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经人们再三探究,至今仍是一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