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8节:表情,思维的画板(3)
学会读懂人的面部表情,给自己一个伸缩自如的空间,不要等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才由衷地认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
观察他人的“微表情”
通常情况下,只有10%的人天生具有体察微表情的能力,好在观察微表情这种技能并非深不可测,我们很多人经过训练,也能在这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
“微表情”是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人们内心掩饰与流露,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刻意呈现一些表情掩饰内心感受,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
“微表情”最短只持续1/25秒,虽然这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卡特在调查一件杀人案时,碰到了一个硬钉子:
嫌疑人马尔默坚决不承认自己杀害了邻居,警方现有的证据也没有办法证明马尔默就是凶手。
面对性格沉稳、狡猾诡诈的马尔默,卡特精心设计了一套询问方案,围绕着马尔默在杀人案前后的行踪设计了很多问题,比如杀人案发生之前,马尔默究竟在哪里;马尔默是否听到了什么怪异的声音;杀人案发生之后,马尔默是如何知道消息的等等。当然,这些问题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你认为凶手会怎么处理凶器呢?丢弃在下水道?不远处的湖里,还是带走?
马尔默的回答相当简单,如果能用一个字说清楚,他绝不会用两个字。一番讯问下来,卡特的搭档们认为卡特这次又是徒劳无功,可卡特却信心满满地告诉大家:没错,凶手就是这个马尔默!
大家都非常奇怪,这次讯问,马尔默的回答和上一次几乎相同,这个家伙似乎早就把回答警方提问的答案准备好并且背熟了,为什么这一次卡特就能确定他是凶手呢?
卡特告诉大家,在刚才的询问过程中,他非常注意观察马尔默的微表情变化。马尔默是个具有一定反侦察能力的人,他知道如果不敢和卡特对视,那么他很容易被认定是凶手,所以在整个询问过程中,马尔默一直和卡特对视。但实际上,马尔默的心里并不平静,卡特让他猜测凶手怎样处理凶器,中间提到了“不远处的湖里”这个地点,虽然当时马尔默的表情镇定自若,但是他的眼皮却轻轻眨了一下,这种眨眼并非出自生理的需要,而是他下意识地想遮挡住卡特看透他心灵的目光,但这种遮掩的效果恰恰证明了马尔默的心虚。
卡特和搭档们再接再厉,最终从马尔默家旁边的湖里,发现了一把带有马尔默指纹的尖刀,马尔默只能低头认罪。
第19节:表情,思维的画板(4)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锻炼出自己观察微表情的能力呢?
微表情因其发生时间极为短暂、动作幅度细微而容易被我们忽视,但是这种表情却是我们了解对方心境的第一手资料。微表情的作用如此重要,观察微表情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只有10%的人天生具有体察微表情的能力,好在观察微表情这种技能并非深不可测,我们很多人经过训练,也能在这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
细心观察,训练自己的洞察力。平时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别人细微的表情变化,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发现不了,而是没有去发现。
中国古代有个叫纪昌的人,跟随当时的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并不传授具体的射箭技巧,只要求纪昌必须学会盯住目标而眼睛不眨动。纪昌花了两年时间,练成即使锥子向眼睛刺来也不眨一下的功夫。
飞卫又进一步要求纪昌练眼力,标准是要能将远处体积较小的东西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处看到的一样。纪昌苦练了3年,终于能将最小的虱子看成车轮一样大。他张开弓,能轻而易举地一箭便将虱子射穿。
这就是观察的作用。微表情的显著特点是动作“微”和消失“快”,我们只有加强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逐渐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才能看得见微表情。
注意积累微表情变化显示的心理状态。从目前的积累来看,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微表情的含义,比如:微笑——自信;指尖搭成塔尖——深具自信;微偏头微笑——自在友善;摸鼻子——思考;手指摩擦手心——焦虑;咬指甲——缺乏安全感;把玩领带或项链——心神不宁;抿嘴唇——窘迫;眼睛向上看——迟疑;扶眉骨——羞愧;双手抱臂——不安;嘴微张,眼睁大——错愕;手插口袋——紧张;撇嘴唇——不屑;挠头——不知所措;眼睛左顾右盼——害怕。
当然,这种微表情代表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除了积累这种常规性的微表情含义外,对于需要长期交往的朋友,我们还要注意积累具有他个人特征的微表情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运用微表情进行识人。
要注意区分先天动作和后天动作。有些人的微表情是长期生活习惯造成的,即便他的心里并没有产生我们想象的思绪,但是他也可能表现出同样的微表情。
有一个很帅的小伙子,谈对象的时候却每每翻了船,媒人问女方究竟为什么看不上小伙子,女方的回答出奇的一致——他看不起人!因为他的右眼经常斜着往上看。
媒人把这消息告诉小伙子,小伙子哭笑不得,原来前些日子,小伙子的右眼上眼皮做了很小的囊肿切除术,这段时间伤口一直发痒,他朝上看,是为了减轻痒的程度。误会解除了,小伙子很快找到了知心伴侣。
第20节:语言,说话方式里的表情(1)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一个偶然事件,但是也提醒我们,在进行微表情观察的时候,不要一见面就急于盖棺定论,要分清对方的微表情是习惯性的,还是出自内心的变化。
最后,我们还要多观察普通人的微表情的变化,当我们看惯了大众化的微表情之后,我们就会对个别的微表情敏感起来,到了这个阶段,你的修行基本上就到家了。
第5章 语言,说话方式里的表情
人类有两种表情,一种是出现在脸上的表情,另一种是出现在说话方式里的表情。
通过对他人说话的话语、风格、速度,以及相应的动作等方面的观察,能够看透他人的真实内心。
闻其声,知其人
一个人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和性格特点,通过声音,我们可以对对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声音的美,也是人们追求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言道,闻声如见人。或甜美圆润或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味和遐想。世界上不少名人,为了获得民众的好感,引起大家的重视,采取各种方式给自己的嗓音“美容”,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英国前王妃戴安娜一直以美貌、贤淑著称于世,在1993年之前,她对自己的声音并不在意。
1992年圣诞节前夕,刚宣布和查尔斯王储分居的戴安娜向她的形体教练卡罗兰?布朗征求对新近她在BBC第四电台中发言的评价。谁知,卡罗兰?布朗居然不加掩饰地脱口而出:“不值一提。你的腔调听来就像10岁的小女孩,羞怯而不自信,期待众人的谅解。如果你做到语铿词锵,那么你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
情绪正处在低谷的戴安娜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影响了自己的公众形象,她希望卡罗兰能够帮助她,卡罗兰给她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彼得?塞伦特。时年53岁的彼得?塞伦特,擅演舞台剧,尤其精通模仿三教九流。
彼得?塞伦特花了大力气训练戴安娜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在1993年4月举行的第一届伦敦讨论会上,戴安娜公开致辞。她的讲话发自肺腑,深切而敏锐,坦荡无碍,让舆论顿时为之哗然,很多听了这次演讲的人都这样评价戴安娜王妃:“这无疑是对王室家族的令人瞠目的背离,她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能够主宰自己的言辞,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了,戴安娜,将会开始自己全新的人生历程了。”
的确,一个人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和性格特点,通过声音,我们可以对对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般情况下,说话声音大的人性格都是开朗大方的,他们口无遮拦,炮筒子脾气,有一说一,想让他把话憋在心里比登天还难。《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水浒传》里的李逵,都属于这种人,不要看他们貌似莽撞,其实往往是“大嗓门有大智慧”,他们的头脑和人品都值得信赖,可以成为知心朋友的不错人选。
第21节:语言,说话方式里的表情(2)
相比之下,说话声音小的人就需要注意了,有的人习惯凑到你的耳边窃窃私语,这样的人喜欢窥探他人的隐私,还是飞短流长的高手;有的人说话的时候神神秘秘,左顾右盼,这样的人口是心非,气量狭小;有的人说话则是不紧不慢,声音虽小,但字字都能清晰地传到你的耳朵里来,这样的人很有心机,心态沉稳,可以托付他比较重要的事情。
说话速度很快,像打机关枪一样的人天性活泼、思维敏锐、感觉灵敏,对于别人的言行话语领悟较快,反应也非常迅速。不过,有时他会“萝卜快了不洗泥”,因为“快”,他有时会在对方没有讲完话的时候就下结论,导致对他人的误解;他会在没有想好怎样回答的时候脱口而出,导致自己陷入困境;他会在对方试图解释的时候打断对方,导致矛盾激化或者不欢而散。
说话速度慢的人性格沉稳,他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大喜大悲,而是把自己的情绪尽量掩饰起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会尽量考虑周全,做到万无一失,一旦认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有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只是他的运气似乎格外的好,很少撞到“南墙”。
现在有些年轻人,喜欢嗲声嗲气地说话,以为这样做非常新潮,时髦。实际上,除了因为方言关系导致的语音发嗲的人之外,刻意学习这种“嗲声嗲气”的语音并将它作为自己的说话习惯的人也许并不知道,这种声音给人的感觉并不舒服,它表明你说的话和你心里想的完全是两码事,简单而言——你在说谎。
有的人说话的语气像是在打铁,一句一顿,像雪山上的冰柱一样,冰凉梆硬。这样的人表面看起来比较“酷”,给人的感觉是冷峻、严肃、不好接近,但这只是表象,其实他的情绪里一直有一团火在悄悄地运行,在他唯我独尊的言谈举止后面藏着的,是不自信和很大的焦虑。
有的人说话的声音很疲惫,仿佛刚跑完马拉松,事实上,这样的人在生活里也是身心俱疲,很可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这种人性格犹犹豫豫,优柔寡断,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甚至会借口身体原因选择放弃,这种人难担大任,在使用上需要慎重。
有的人说话惜字如金,你跟他说了好多话,他才回答个一两句,看起来似乎对你的问话无动于衷。很多人会认为这种人不礼貌,目中无人,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这种人也许真的不太善于讲话,他更习惯默默地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如果非要他说些什么的话,他只能简单地说几句,虽然语句不多,音调变化不大,话语也很质朴,但是这些话都是从他的心窝子里掏出来的,细细品味,让人信服,让人感动。所以,不要埋怨对方的“木讷”,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你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到,他性格中的确有很多优点。
第22节:语言,说话方式里的表情(3)
有的人说话时嗓音发颤,甚至会全身上下一起发抖,这跟唱歌时的颤音截然不同。声音发颤,说明这个人非常紧张,他的精神处于一种高度的焦虑状态,他希望能尽快结束自己的发言和谈话,赶紧逃到别人的目光之外。这种人极度不自信,在事业上也容易遭受挫折。
口头禅即心禅
口头禅其实也不是完全“无心”的,它其实是一种“心禅”,标示着你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从不同的口头禅里,我们可以大致读懂一个人的心。
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口头禅是现代人为人处世应该做的新功课,它是形象包装的重要部分,也是自我心理训练的开始,而且终身受用。
“口头禅”本来是佛教的禅宗用语,指的是学习佛法的人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演变到今天,生活中的“口头禅”已经跟学习佛法没有关系,是个人习惯用语的代名词。
口头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人长期生活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每个人的口头禅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便是内容相同的口头禅,在不同的人嘴里,语气和发音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口头禅看似随便说出口,其实跟使用者的性格、生活遭遇或是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可以算是个人标志,同时,口头禅也影响着其他人对这个人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口头禅其实也不是完全“无心”的,它其实是一种“心禅”,标示着你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从不同的口头禅里,我们可以大致读懂一个人的心。
习惯说“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这类口头禅的人。如果一个人在交谈过程中反复强调自己是在“说真的”,是在“老实说”,刻意表明自己的诚实可信,这说明他心里存在忧虑,老是担心对方会误解自己的意思。
这样的人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不平。他十分在意对方对自己所陈述事件的评价,所以一再强调事情的真实性,更多希望的是自己在团体中被认可,并得到很多朋友的信赖。
习惯说“应该、必须、必定会、一定要”这类口头禅的人。这种口头禅具有较强的命令性和明确的确定性,经常说这类口头禅的人,一般自信满满,做事情显得很理智,为人冷静,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在谈话的时候过多地使用“应该”这个词的话,说明他对事情的发展变化并没有太大的把握,虽然表面看态度是坚决的,但是他的心理上是动摇的,所以,这个“应该”表述的不一定是肯定语气。
习惯说“听说、据说、听人讲”这类口头禅的人。很明显,这类口头禅的最大作用是推卸责任。使用这类口头禅,是在告诉我们,现在他所说的话语并不是发自他的内心,其实是道听途说,如果我们听信这些话而造成不良的后果的话,他是不会负责的。
第23节:语言,说话方式里的表情(4)
爱说这类口头禅的人,习惯做事时给自己留有余地。这种人的见识虽广,决断力却不够,很多处事圆滑的人,易用此类语。在办事过程中,他们会时刻为自己准备着台阶,有时也会被很矛盾的心理困扰。
习惯说“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这类口头禅的人。一个人习惯用这种模棱两可的口头禅,实际上是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说这种口头语的人,自我防卫本能甚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处事待人方面很冷静,所以工作和人事关系都不错。
另外,此类口语也有以退为进的含义,有左右逢源的作用。当前途不明朗的时候,他会用这种含义模糊的口头禅,而事情一旦明朗,他们就会志得意满地说,“我早估计到这一点了!”
习惯说“但是、不过”这类口头禅的人。“但是、不过”是带有转折意味的连词,习惯说这样的话的人,总习惯用“但是、不过”后面的内容来为自己辩解;同时,“但是、不过”后面的内容也为说话者提供了一种保护,给自己的闪展腾挪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运用这样的口头禅,显得温和、委婉,没有断然的意味。从事公共关系的人常有这类口头语,因为它的委婉意味,不至令人有冷淡感。
习惯说“啊、呀、这个、那个、嗯”这类口头禅的人。这些口头禅并不是语气词,它们总是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让人觉得对方的话语散乱、不连贯。实际上,习惯用这种口头禅的人一般词汇量较少,或是思维慢,不得不在说话时利用此类口头禅作为间歇。
因此,有这种口头语的人,反应是较迟钝的或是比较有城府的。也会有骄傲的人爱用这种口头语,因怕说错话,需有间歇来思考。这种人的内心也常常是很孤独的。
以上六种口头禅,是比较常见的,在分析人的性格特点时,我们可以依据以上方式,结合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