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星驰映画-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内地放映时,这个片名吸引了不少中年观众,他们本以为可以重温老电影《三笑》,顺便也看看大明星巩俐。但是当坐下来之后,有的人却甚至连一半也看不下去,立刻退场。也难怪,在当时的内地,多数人们还难以接受戏说历史的风格,更不要说被周星驰的无厘头表演逗笑了。    
    甚至有人在报章上用严厉的口吻批评:“影片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内容虚假荒诞,演员表演肤浅,人物形象完全失真,令人恶心的镜头比比皆是,缺乏应有的美感”,并且考证了唐伯虎的生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批评者则相对比较宽容,把《唐伯虎点秋香》和1962年拍摄的《三笑》作了简单对比以后说:“不过对此不必说三道四,在总的经济文化没有得到整治之前,艺术文化受到忽视,社会现实人生中充斥玩世游戏,物质生活中充斥伪劣产品面前,这类片子不过是病态社会的折射光影,时兴潮流的一种体现。”    
    虽然如此,在大城市如上海,《唐伯虎点秋香》还是进入了1993年上海十大卖座影片的行列,同年上映的合拍片还有《霸王别姬》、《新龙门客栈》、《狮王争霸》。随便提一下,《唐伯虎点秋香》的外景地不少就是在上海选的。    
    这部引起争议的《唐伯虎点秋香》的编剧谷德昭,在此片中他还不是周星驰的正式班底。当时他是私下从高志森的公司里溜出来写这个剧本的。谷德昭1990年从加拿大回港,被高志森带入行做编剧。《家有喜事》里他也是编剧,那次为了写周星驰的剧本,曾经闭关7天反复看周星驰的表演资料。“我在加拿大读书时,除了看《新扎师兄》就是看《四三零穿梭机》,而《黑白僵尸》是我唯一录影的节目,每次看到周星驰上场就会笑:‘这个人真衰!’” 后来我们都知道,这位彻底研究过周星驰的谷德昭,后来也成为了制作周星驰电影的重要一员。    
    1993年,是香港电影疲弱的一年,《唐伯虎点秋香》依然以4千零17万的票房高居当年榜首。周星驰让那些怀疑他的人,又跌了一次眼镜。    
    其实,自从《审死官》的成功,已经让周星驰对自己的风格进行思考,在努力制造笑料之余也要追求意义。接下来的《济公》就是他跟随《审死官》导演杜琪峰的再一次尝试。但这次明显是导演杜琪峰用力过度,而周星驰的本色表演也没有得到发挥,意义多于笑料以致成为一次失败的尝试。    
    开拍这部电影,杜琪峰本意是想借用济公来抗衡制度上的不公平,借古讽今,申诉对制度的不满,但又想利用周星驰的无厘头表演风格。这时香港电影已经有大量影片中的表演带有明显的抄袭周星驰的倾向,包括刘德华这样的天皇巨星。    
    杜琪峰亦曾非常直白地说,“选用周星驰来演济公,理由最显明易见,他是最容易吸引观众进场看电影的演员,又可以说周星驰是一件‘工具’,透过他,向观众所诉说的东西,其入信程度会自然的相应提高。这次的《济公》对周星驰的观众来讲,可能会深了一点。”     
    由于电影剧情过于玄乎,票房果然不佳。周星驰热潮再次被浇冷水。    
    同样是周星驰主演的作品,一年内所拍的3部电影票房却相差甚远,周星驰开始清晰,他要想有自己的风格,就必须自己掌握主导权。    
    其实周星驰想介入幕后的想法来源已久。在1992年8月他就很清楚亦很坦白地对《电影双周刊》这样说过,“讲真的,我是很想做导演,这个欲望要超过想演一部文艺片,我的兴趣是可以兼做幕后,有机会的话希望再兼顾编剧、监制之类,导演是最后的目标。”    
    说这句话时,他也许只是有对从事电影幕后工作的兴趣。但1993年时票房的巨大反差则让他对建立自己的制作班底已经暗下决心。    
    在1994年伊始开拍的《破坏之王》中,周星驰终于得偿所愿自己同时做监制以及主演。初次做监制的周星驰在片子结束后,对自己的评价用了12个字:“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破坏之王》当时也叫《破坏王》,本是一本流行已久的漫画书。但电影只是用了这个名字,内容是全新创作的。拍这个题材是周星驰的想法,然后找来导演李力持和编剧谷德昭一起来想点子,进行集体创作。原来计划是以漫画人物为故事蓝本,但后来由于版权问题一度导致停工,所以最后的电影连造型都没有模仿漫画。


《周星驰映画》 二“我真的很想做导演”(2)

    李力持说和周星驰苦想点子时,经常是一起到海边,对着大海沉思,而“怎么突破自己始终是最难想到的东西”。    
    大卫·波德威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里说道:香港电影的剧本和好莱坞不同,不是经过很严格的剧本班子。香港的拍片计划通常始于监制的一个意念,再找合适的导演和编剧。拍片资金一旦落实,核心创作人马就凑在一起开会,展开开放式的讨论过程,各自表达对场面气氛、角色性格以及对白内容的意见,其中一人做笔记,五至六次类似的集体脑力激荡后,才动手写剧本初稿。    
    周星驰的电影,在制作前期多数都是经过这样的过程,只不过他的电影更多的是炮制有新意的笑料。    
    这部由周星驰首次监制的《破坏之王》的票房和口碑都不是很好。再一次让人怀疑所谓的无厘头风格是否又不被观众喜欢了。“无厘头”至此已经成为了周星驰的一块心病。刚出道时,无厘头是他的独特表演,到后来他不再承认自己的表演是无厘头。李力持就曾表示周星驰很反感他的电影被称为“无厘头”,因为这个词叫人联想到的是“不用脑、不用花心思”,而其实他们在拍片中经常为喜剧效果费劲心思,为了一个出彩的镜头,演员经常要重拍好多次。他还说,“周星驰更偏向于将他的作品称为悲喜剧,他总是关注小人物在生存压力面前的尴尬和窘迫。周星驰的演技并非没有内涵,很久以前拍的片子现在看来还是叫人忍俊不禁,笑中有泪。内地目前出现了许多网页研究‘周星驰现象’,这说明他的持久魅力。”    
    但不管周星驰他们怎么想,观众却都已经将无厘头死死地与周星驰联系在一起,想甩也甩不掉了。    
    香港影评人罗维明也说,到这个阶段,周星驰出现了形象危机,即是“大家只记得他的形象,却记不得他的电影。但周星驰却是想要成为继许冠文之后最重要的喜剧作者,而不仅是个演员。”    
    永盛电影公司出品的《国产凌凌漆》(又名《零零漆大战金枪客》),是周星驰第一部正式挂名做导演的作品。老搭档李力持也同为导演。    
    “我的参与量跟以前差不多,导演这个名字不是我要的,是公司老板说:不如玩一下啦。我也觉得名份这个东西都是玩玩的,无所谓。”周星驰说,“我本身对导演这方面是有兴趣的,而我也有纯粹演戏的时候。除了演戏外,所有与电影有关的东西,我都不介意去学,边做边学。有时候,也有被迫的感觉,就是当我觉得有更好的东西,我会忍不住要说出来的。但我要说一句,我的东西未必一定好,我一直只是想把刀磨利一点,再学多些,练多些。”此时他还把自己界定在尝试阶段。    
    有影评认为,在《国产凌凌漆》里,周星驰完全放弃了保险的调皮反斗小子的形象以及默契纯熟的搞笑拍档吴孟达,而是以沉实深厚的演技,令自己提升到了“冷面笑匠”的境界,而且比颠峰期的许冠文更活泼及现代化。仅看刺探情报而唱“李香兰”后受伤、刮弹疗伤两场戏,已可见他纯演技的魅力。    
    周星驰自己也很看重这次的表演,他表示,《唐伯虎点秋香》和《国产零零漆》在其个人的喜剧创作中可互为对应。因为《唐伯虎点秋香》是一部尽皆过火夸张的疯狂喜剧,《国产零零漆》则无论表演还是风格手法都相当克制,并尝试加入一些黑色幽默的元素。这一放一收间,周星驰喜剧的探索之路已迈进一大步。粤剧名伶罗家英首次在此片中和周星驰合作。但让他真正红起来却是随后的《大话西游》里的唐僧。    
    “星仔发觉自己傻乎乎的形象已经做到最好了,因此便花心思发掘其他方面的表演方式。”与周星驰合作导演《国产零零漆》时,李力持则说。    
    入行拍电影才4年,但其中已经经历了起起落落。周星驰对表演的探索,亦在香港如此残酷竞争的电影环境下,几经磨练。其实自周星驰火爆以来,他的风格一直都是被人质疑的,虽然他在九十年代创造香港电影票房方面的号召力与周润发、成龙被并成为“两周一成”,但似乎没有人把他当作真正的演员看待,例如被公认谦虚的周润发,在提到周星驰演技的时候也淡淡地用了句“很努力”的词语搪塞而过,而据说成龙曾经这样评价过:“周润发的电影看过几部,不错,而周星驰,我没有看过。”“如果我的电影可以卖到好莱坞,周润发的电影可以卖遍全亚洲,那么周星驰,只能在香港原地打转。”这些,似乎与这个只注重票房的香港并不符合,但周星驰确实是一直在遭到质疑,这个情况直到2002年他自导自演了《少林足球》后,才终于获得了香港电影奖项的一并肯定。    
    1994年7、8月间,周星驰在内地最受追捧的电影《大话西游》正式在宁夏开拍。这也是周星驰的首部大投资电影,上下两集共投资6000多万。实际上,周星驰自己也是《大话西游》的投资方之一。因为此前周星驰刚与杨国辉等几个伙伴组建起香港彩星电影公司,《大话西游》是他们的开山之作,却也是唯一一部作品。    
    这次周星驰找到拍《赌圣》的导演刘镇伟一起来合作。片中的大量沙漠场景都是在宁夏风景胜地沙壶拍摄。而孙悟空与牛魔王打斗的场景据说当时是一处未开发的古城堡。    
    为了能在视觉上接近孙悟空,剧组请回美国化妆师参考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六小龄童的孙悟空造型,设计了一个在传统感觉上既像又不是太像的至尊宝。“可以讲,拍《大话西游》是我从影以来最辛苦的一次,当时在银川拍外景,天鬼般冻,我30来年还是第一次出门3个月没回过香港。”周星驰说。


《周星驰映画》 二“我真的很想做导演”(3)

    由于《大话西游》1997年前后慢慢在内地大学校园里,在各种媒体的追问下,周星驰亦曾经大段大段回忆过他之所以拍这部电影的想法:“我从小就看《西游记》,从公仔书到原著,还有香港早期的粤语长片中,《西游记》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好多,我从小就很迷这些电影。拍《大话西游》前,我也翻过原著,当然不是全部从头看到尾——没时间,而是想看哪部分就看哪部分。我很佩服《西游记》的作者,因为其内容全是天马行空,真是想也想不到;但结构又很严密,且娱乐性强:从“大闹天宫”到给唐僧降伏,还有去海龙王处找来一根金箍棒……这样精彩的情节,简直是旷世的,作者是天才!他的构思好现代! ”    
    “但如果要照足原著去拍《西游记》,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找斯皮尔伯格来拍,我也没那样大把的钱。我又不想浪费原著的丰富想象力,便将它改编成一个爱情故事,在我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去做。”    
    “《大话西游》对我是一个很大胆的设计和尝试,尤其第二集。在我,只是想搞一个戏剧,几乎不是喜剧,没有特别想搞笑,但电影出街后,大家都将它当作喜剧。当然这也是好正常的,拍的人或许并不想有意搞笑,有时我想哭,或者潜意识我自己是比较喜欢用轻松一笑的态度去看世界……观众有怎样的反应都是自然的,有许多方面其实我自己也没想过,观众比我想得更清楚。反正,我在拍戏时,已不去想这究竟是不是一套喜剧,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戏剧来拍。”     
    从一开始,周星驰就把《大话西游》定位为爱情故事,整个剧本也是在其后的拍摄过程中慢慢完善起来的,甚至大量人物名字,包括至尊宝、春十三娘都是从另外一个作废的剧本中挪过来的。     
    参与实际创作的导演刘镇伟说这部电影的概念是《西游记》的第101回,“因为我每次看完《西游记》的100回后,常会幻想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一向看书都喜欢幻想人物的前身和后世会是怎样,童话故事完结时都说王子和公主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既然前面都那么好看,快乐那部分一定更好看。这两部电影就是基于这个概念而创作。”虽然这样,但在后来,《大话西游》被影迷们和评论称为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一部电影作品。    
    1994年的上半年,在看到剧本提纲时,《大话西游》却并没有引起西安电影厂的兴趣,只是考虑到周星驰的号召力和港片的商业利益,一向以出产艺术片的西影厂才同意合作。    
    《大话西游》拍完后,西安电影制片厂仍对它存在争议,据说当时的艺术副厂长张子恩极其看不上这部电影,觉得它不能代表西影厂的艺术追求,只能算文化垃圾,事隔多年,以张子恩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都不愿谈起当年的合作。    
    事实上《大话西游》后来的内地票房惨不忍睹,例如北京就被当作是发行失败的典型,1996年2月,《大话西游》作为寒假影片推出,票房只在20万左右,甚至不少场次的观众是以个位计算。在一些省份,如河北电影公司只要了上集《月光宝盒》,没要下集《大圣迎亲》,因为他们不看好,说是“太闹,没劲”。《大话西游》最终在香港也是仅2千500万票房收场,台湾票房则收2千万。    
    那句在《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要将我这个爱情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周星驰曾经自爆:“这句对白是我在坐公共汽车时想到的,自己都忍不住喊了出来。其实是我当时私人感情上有所感悟。”    
    但后来为了忌讳谈到私人感情,他又改口说,“‘爱你一万年’这个台词,我当时就想讲出来自己觉得很肉麻的,其实我就是想要一种很肉麻的感觉,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他随便地说了一段最肉麻的骗人的假话去骗一个女孩子,但是最后这个最肉麻的原来就是他最想讲的、最真心的话,我就觉得从这个最肉麻变成最真心的过程是很浪漫的、又肉麻又很感动很想哭,我自己讲得差不多都哭起来了,觉得这个一定好的。当时就把这个情节就这样拍了,我也很有信心,认为大家也都会觉得很浪漫很喜欢。可是放映的时候却被认为是很恶心,觉得‘这是什么东西’,没办法……后来大家又都很喜欢这种设计了,我就觉得,我当时的估计还是没有错误(笑)。”    
    可从香港的娱乐媒体中发现,在拍《大话西游》期间,恰恰正是周星驰、朱茵和莫文蔚三角关系复杂时。所以周星驰的很多台词相信都是有感而发。    
    但对于周星驰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则在于,《大话西游》是造就了周星驰号召力“内地神话”的一部电影,他的这部电影培养了一批内地的忠实“周星驰迷”。而这些影迷为周星驰的电影进行各种诠释,整理考据出许多典故来,他们亦爱屋及乌,连周星驰的普通话配音演员石班瑜也被挖掘了出来,成为半个明星。    
    应该说,《大话西游》甚至还引发了20世纪末期中国内地年轻人群体的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现象。这些年轻人对《大话西游》里的台词和剧本不断进行再创作,并有各种版本在网络上流行,例如“求职面试版”、“中国足球版”、“王朔余秋雨版”、“股东大会版”、“清华奇缘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石班瑜配音版的周星驰电影台词,改变了一代内地年轻人在网络上语言表达习惯。而平民化的影评也在随后大量出现于互联网中。    
    有一本2000年6月在内地出版的《大话西游宝典》的书,曾经回溯起《大话西游》热潮兴起的过程:1995、1996年,它在内地还是属于一部没有口碑及票房的影片,但到了1996年年底,内地盗版VCD大量出现,首先是北京的一些大学,例如北京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里的一些学生开始喜欢上《大话西游》里的另类爱情故事和巡回式结构,当时在大学校园里一套《大话西游》的VCD可以卖到30元,依然火爆。一位卖家说在1997、1998年间,《大话西游》的销售最高纪录一天能卖到上百张……也是在这个时期,大学里开始普及互联网,所以也有人分析,网络上真正兴起《大话西游》是和网站的兴起是同步进行的。    
    1999年是《大话西游》网上讨论的繁荣期,当时随便输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