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靖康内讧解析+张邦炜-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7'《会编》卷四十五,靖康元年四月六日“臣寮上言”。侍御史李光则称:“金人内侵,都城危逼,士大夫委职而去者五十二员”(《庄简集》卷九《论在京擅离官守人一等科罪札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8'《会编》卷三十,靖康元年正月十四日“卫仲达、张劝特除名勒停”。张劝,一作张权。

    '129'《靖康要录》卷四,靖康元年三月三十日。

    '130'《少阳集》卷一《登闻检院二上钦宗皇帝书》。

    '131'《系年要录》卷一,靖康元年四月己亥。

    '132'《少阳集》卷一《登闻检院二上钦宗皇帝书》。

    '133'《靖康要录》卷四,靖康元年三月十六日。

    '134'《独醒杂志》卷七《方腊作乱始末》。

    '135'《宋会要》职官六九之八。

    '136'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九十一,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从刊》本。

    '137'《老学庵笔记》卷四。

    '138'《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八《花石纲》引蔡※:《国史后补》。

    '139'《宣和画谱》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0'“州”字,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入。

    '141'《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八日。

    '142'《靖康传信录》卷二。

    '143'《会编》卷四十三,靖康元年三月五日“汪藻上宰执札子”。

    '144'《庄简集》卷八《论行宫冒赏札子》。

    '145'《会编》卷四十三,靖康元年三月五日“汪藻上宰执札子”。

    '146'《庄简集》卷八《论内臣邓珙等状》。

    '147'《会编》卷四十三,靖康元年三月五日“汪藻上宰执札子”。

    '148'《系年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辛巳。

    '149'《庄简集》卷八《论宋焕札子》。

    '150'《少阳集》卷一《登闻检院二上钦宗皇帝书》。

    '151'《宋史》卷四百七十二《蔡京传附蔡※传》。

    '152'《会编》卷四十三,靖康元年三月五日“汪藻上宰执札子”。

    '153'《少阳集》卷一《登闻检院三上钦宗皇帝书》。

    '154'《庄简集》卷八《乞迎奉上皇帝札子》。

    '155'《文忠集》卷三十一《徽猷阁待制宋公映墓志铭》。

    '156'《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八日。

    '157'《靖康要录》卷四,靖康元年三月十五日。

    '158'《宋论》卷八《徽宗六》。

    '159'《靖康要录》卷十一,靖康元年十月一日。

    '160'《独醒杂志》卷七《童贯讨方腊纵军士杀平民》。

    '161'《会编》卷三十九,靖康元年二月十八日“童贯责授左上将军致仕”。

    '162'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六《朱氏盛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点校本。

    '163'《独醒杂志》卷十《朱勔流毒东南》。

    '164'《独醒杂志》卷十《石塔院僧》。

    '165'《会编》卷四十三,靖康元年三月五日“汪藻上宰执札子”。

    '166'《少阳集》卷一《登闻检院三上钦宗皇帝书》。

    '167'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载胡舜申《乙巳泗州录》。

    '168'《挥麈录》后录卷七《高俅本东坡小史》。

    '169'《会编》卷四十三,靖康元年三月五日“汪藻上宰执札子”。

    '170'《会编》卷七十九,靖康二年二月九日“孙傅等又状申军前”。

    '171'《挥麈录》第三录卷二《徽宗宣曾空青至行宫》。曾纡这时的官职据《浮溪集》卷二十八《曾公(纡)墓志铭》。

    '172'《文忠集》卷三十一《徽猷阁待制宋公映墓志铭》。

    '173'《宋会要》职官六九之八、之十。

    '174'《文忠集》卷三十一《徽猷阁待制宋公映墓志铭》。

    '175'《靖康传信录》卷二。

    '176'《宋史》卷三百五十三《聂昌传》。

    '177'《文忠集》卷三十一《徽猷阁待制宋公映墓志铭》。

    '178'《靖康传信录》卷二。

    '179'《文忠集》卷三十一《徽猷阁待制宋公映墓志铭》。

    '180'《会编》卷四十三,靖康元年三月十五日“太上皇诰赐宋焕”。

    '181'《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绍兴二十七年八月甲午。

    '182'《宋会要》职官六九之二五。

    '183'《宋史》卷三百五十七《谭世绩传》。

    '184'《会编》卷三十九,靖康元年二月十八日“蔡攸责授大中大夫”。《宋史》卷三百五十二《赵野传》载:“徽宗东幸,诏(赵)野为行宫奉迎使。以左司谏陈公辅言,罢(赵)野行。”赵野虽奉诏、未成行之说不确。李纲《奏知朝见道君太上皇帝札子》称:靖康元年三月二十二日,“臣同赵野、宇文粹中、蔡攸等扈从(徽宗,于应天府天庆观、鸿庆宫、神霄宫)三处烧香。”

    '185'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二《诸公论唐肃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点校本。 

    '186'黄庭坚:《山谷集》卷八《书磨崖碑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7'曹勋:《松隐集》卷二十六《进前十事札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8'《梁溪集》附录《(李纲)行状上》。

    '189'《庄简集》卷八《论内臣邓珙等状》。

    '190'《九朝编年备要》卷三十,靖康元年三月“命李纲迎上皇于南京”。

    '191'《靖康传信录》卷二。

    '192'《梁溪集》卷八十三《太宰徐处仁等上道君太上皇帝表一首》。

    '193'《梁溪集》附录《(李纲)行状上》。

    '194'《靖康传信录》卷二。

    '195'《九朝编年备要》卷三十,靖康元年三月“太后至京师”。

    '196'《宋史》卷二十三《钦宗本纪》。

    '197'《靖康要录》卷三,靖康元年三月五日。

    '198'《庄简集》卷九《论在京擅离官守人一等科罪札子》。

    '199'《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徽宗郑皇后传》。

    '200'《靖康传信录》卷二。

    '201'《梁溪集》卷四十四《奏知朝见道君太上皇帝札子》。

    '202'《梁溪集》卷八十三《奉迎录》。

    '203'《梁溪集》卷八十三《渊圣皇帝御笔宣谕一首》。

    '204'《庄简集》卷九《论蔡攸欲潜入都城札子》。

    '205'《靖康要录》卷三,靖康元年三月六日。

    '206'《系年要录》卷一,靖康元年四月己亥。不少士大夫指责吴敏在徽宗时“与(蔡)京、蔡(攸)结为死党”,到钦宗时又“蔽覆蔡氏父子”(《编年录》卷十三靖康元年八月乙未“吴敏罢少宰”),只怕言过其实。但吴敏确实曾受蔡氏提携,无疑与蔡氏关系较好。吴敏或许不仅是这一建议的提出者,而且是其施行者。徽宗由镇江返回开封,蔡攸似乎确实起过一定的促成作用。钦宗曾肯定蔡攸“劝上皇北归”(《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四十八《诛六贼》)。

    '207'《会编》卷三十九,靖康元年二月十八日“蔡攸责授大中大夫”。

    '208'《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四十八《诛六贼》。

    '209'《靖康要录》卷三,靖康元年三月六日。

    '210'《宋史》卷三百五十八《李纲传上》。

    '211'《梁溪集》卷八十三《奉迎录》。

    '212'《九朝编年备要》卷三十,靖康元年四月“上皇帝至京师”。耿南仲之所以“请城守”,据这一记载可知,其诱因在于:“初,童贯部胜捷军从道君东巡,贯贬,军士有恶言。”

    '213'《会编》卷四十五,靖康元年四月三日“太上皇至自镇江府”。 

    '214'《九朝编年备要》卷三十,靖康元年四月“上皇帝至京师”。

    '215'陈公辅:《上钦宗乞迎奉上皇笃其孝心》,见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卷十《君道门·慈孝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本。 

    '216'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钦宗皇帝内藏御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7'《会编》卷四十五,靖康元年四月三日“太上皇至自镇江府”。

    '218'《系年要录》卷九十一,绍兴五年七月已亥。

    '219'《宝真斋法书赞》卷二《钦宗皇帝内藏御笔·赞曰》。

    '220'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十二《去邪》“宋钦宗时,起居郎胡安国又缴内侍王仍等录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221'《斐然集》卷二十五《先公行状》。

    '222'《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三《程振》。

    '223'陈公辅:《上钦宗乞迎奉上皇笃其孝心》。

    '224'《靖康要录》卷五,靖康元年四月八日。

    '225'《宋史》卷二十三《钦宗本纪》。

    '226'《会编》卷四十五,靖康元年四月六日“车驾诣龙德宫起居”引沉良:《靖康遗录》。

    '227'《会编》卷四十五,靖康元年四月六日“车驾诣龙德宫起居”引《靖康遗录》。

    '228'《会编》卷五十七,靖康元年十月十日“诣龙德宫上寿”。

    '229'《会编》卷七十九,靖康二年二月七日“太上皇等幸青城”引《靖康后录》。

    '230'《会编》卷五十七,靖康元年十月十日“诣龙德宫上寿”。承信郎是最低一级的武阶官,政和二年以前称三班借职。

    '231'《靖康要录》卷十四,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

    '232'《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九《二圣北狩》。

    '233'《宋史》卷二百四十六《钦宗皇太子谌传》的记载与此略有差异:“(靖康)二年,上幸青城,命枢院同知孙傅兼太子太傅,吏部侍郎谢克家兼太子宾客,辅太子监国,称制行事。”《会编》卷七十四靖康二年正月九日“上朝太上皇于延福宫”引《宣和录》的记载则与此传大致相同。

    '234'《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八日。

    '235'《会编》卷五十一,靖康元年八月三日“徐处仁知东平府”引《靖康遗录》。

    '236'《靖康要录》卷十五,靖康二年三月一日。

    '237'曹勋:《北狩见闻录》,《学津讨原》第六集本。

    '238'《会编》卷七十九,靖康二年十二月七日“太上皇帝等出宫幸青城”引《中兴遗史》。

    '239'庄绰:《鶏肋编》,卷中《燕山道间上皇诗》,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240'《廿二史札记》卷十三《太上皇帝》。

    '24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睿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刘昫:《旧唐书》卷七《睿宗本纪》记述更具体:“帝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幷自决之,其处分称诰、令。皇帝鳘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幷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幷可参看《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一《唐帝称太上皇》。 

    '242'《宋史》,卷三百五十二《唐恪传》。

    '243'《类编皇朝大事记讲议》卷二十三《钦宗皇帝·迁幸》,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 

    '244'可参看拙稿:《北宋亡国的缘由》,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历史旅游专辑》,1999年10月;《北宋亡国与权力膨胀》,载《天府新论》2000年第1期;《论北宋晚期的士风》,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