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拽着太阳飞-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行。

晶晶用来做实验的蛋白质的来源,开始一直是新鲜鸡蛋。有时遇上周末,实验室的蛋用完了,我就专程去超市,给晶晶买回新鲜鸡蛋,让她捎上。

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晶晶跟我讲:“格伯尔博士对我的进展很满意,问题是我自己不太满意。”问她觉得什么地方不满意?晶晶反问我:“妈,你不认为我不能老用鸡蛋白做这实验吗?鸡跟人是不一样的!”晶晶停了停,又告诉我,“明天我就跟格伯尔博士谈,要求改用人的血液做这项实验。”

下一天,晶晶得意洋洋回家:“格伯尔博士又表扬我了,说我以后会是一个好科学家。今天的实验结果就比以前理想。”

原来晶晶一提她的想法,格伯尔博士就让晶晶改用健康人的血液进行同一项实验。

后续的实验,晶晶都坚持用血液做。碰上实验室没有现成的血液,晶晶就让格伯尔博士抽她自己的血。我得知晶晶拿她自己的血液做实验,拚命反对她这样做。其实,我也知道,隔那么几天抽它十来毫升血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影响——只是这科学道理放在自己女儿身上就不灵了。晶晶也犟,她认准的事儿,你就是反对,也是没用的。一直到实验做完,平时生病见要打针就哇哇叫的晶晶从自己血管里抽了无数次血做实验。

晶晶的实验论文写出来了,由格伯尔博士推荐,摘要登上了美国临床研究协会的官方季刊《临床研究》上。晶晶的名字排在格伯尔博士之前,因为这整个实验,是晶晶独立完成的,论文全文,也是晶晶撰写的,格伯尔博士只起了辅导的作用。

事后,我拿着晶晶厚厚的纽约科学院《实验日志》算了算,她用在这项独立研究上的实验时间,居然超过了八百小时!

【快人快语】纽约一地,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高中生在各所大学从事科研,有的,专攻自然科学,有的,致力人文科学。指导的老师,全是名噪一时的科技界名流。总的组织者,是纽约科学院下辖的少年科学院。这科学院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它利用自己的人脉优势,组织安排孩子们从事正规的研究,培养下一代的科研苗子,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实在厥功甚伟!反观中国,虽然科学院、所数量不少,但却缺少类似的少年科学院、少年研究所。看不到未来的人是短视的。只要有可能,孩子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应该鼓励他们参加真正的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志趣,丰富他们的学养,增强他们独立研究的能力。惟有这样,中国才会有更多可畏的后生,才能人才辈出、人才济济!

第11节 名落孙山

在格伯尔博士的实验室,晶晶完成了实验。二十来页的报告书,装订成册,印上大名,上呈纽约科学院,得到纽约科学院一纸书面表彰状,并在当年纽约科学院举办的科研成果展中占据了一个展位。展览完毕,晶晶以同一篇论文,报名参加美国高中生一年一度的“西屋奖”竞赛。

与此同时,格伯尔博士收到新出的《临床研究》杂志,打电话贺喜晶晶,还告诉她,她的论文摘要一刊登,欧洲就有专家来电索要全文。晶晶和我们这才知道,她的实验结果得到学术界多大的关注!这个天外飞来的喜讯,更使格伯尔博士和我们对晶晶胜出“西屋奖”信心满满。

几个月一下过去了。那天下班进门,晶晶还没回家,先我到家的先生,神秘兮兮地拉我进书房,拿出“西屋奖”评选委员会寄来的通知,告诉我,“坏消息:晶晶落榜了!”

我一下子都懵了!想来前些日子,信心也是太足了一些儿,以为晶晶一定会胜出,没有给晶晶打可能失利的预防针。我和先生都担心,怕向来自信的晶晶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捏着信讨论,看该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告诉她最为妥当。

正商量着呢,大门锁头卡塔一响!随着“没人在家呀?”的兴冲冲问话,晶晶一阵风冲了进来。

我和先生脸上挤出假笑,从书房出来。

“你们俩在干什么坏事呀?——鬼鬼祟祟的!”晶晶边嚷嚷边跑去冰箱接冰水。

看着永远是那么快活的晶晶,我真不忍心告诉她落选的消息!

先生开口了:“最近见过格伯尔博士吗?”

“没呢。怎么啦?”

她爹顿了一下。冰雪聪明的晶晶回头见我不自然的表情,立即问:“西屋奖来通知了?”

我正打算说点什么,先生已将信交给晶晶。晶晶将冰水杯随手放在台子上,站着看完信,一声不响就进了自己的房间。我跟先生望着敞开的房门,半天定不了进去好还是不进去好。

见晶晶坐在书桌边上垂泪,我心疼地端起她放在台子上的冰水,走到她身边。先生也马上给自己搬来一张椅子。我用纸巾擦着晶晶满脸的泪水,安慰她:“落选了,并不说明你不行啊——你的实验报告不都登上美国顶尖的专业杂志上了吗!在爸妈的眼中,你永远永远都是最棒的!——其实,选不选得上是由很多别的跟你无关的因素决定的……”

先生更是将古今中外有过落选经历的名人说了个遍。最后,还搬出晶晶喜欢的作家之一的杰克?伦敦,说这位被世人广为称颂的作家在成名前,被出版商退回过无数篇稿件。等他成名以后,他便将那些曾经被一次又一次退回的压箱底的老稿件,一字不易地重新寄出去。结果,这些稿件不但全被刊登,而且很多是传世的名作。所以,这次落选,不能看成失败,而是争取成功的过程中的牛刀小试。不是就只是没被西屋奖选上么!你的论文,已经得到美国和欧洲的专家们的认可了嘛。退它一万步,就算实验论文没有发表,就算没有得到专家的认可,甚至就算实验没有取得任何正面的结果,只要你在实验中努了力,尽了全力,就对了么,就应该肯定么,就伟大得很哩!

先生还举每年的诺贝尔奖为例。每年,每个评选专业,只有一个或两个研究项目和人得奖。没得奖的,说不定比得了奖的成就更大呢!——候选人和后选作品,是要层层过滤的。如果第一阅读者对你研究的东西没有兴趣,如果读你的论文那天正巧他沮丧不已,如果他浏览你的论文时心不在焉……所有这些跟评选无关的因素,都可能莫名其妙发生作用,成为你落选的原因……

见晶晶心情好些了,先生开玩笑地说:“我的女儿是千锤百炼的啦,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

我马上应声,“是呀,你不是老说分数只是数字游戏吗?这西屋奖中选了,算得了个一百分,我女儿是九十九分——差不多啦!”

“是九十九分半!”先生补充说。

晶晶终于破涕为笑:“那是因为我是你们女儿,你们才说我好……”

过了几天,晶晶好像已经将名落孙山之事抛诸脑后。但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好强的晶晶心里还存着这事儿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学校放假,我和先生商量后,让晶晶跟着她姑妈还有叔叔去大西部散心。没人再提西屋奖的事。

西部之旅下来,我望着明显晒黑了的晶晶问:“西部好还是纽约好?玩的开心吗?”

“大峡谷真壮观耶,妈,你和爸一定得去!跟大峡谷一比,人实在太渺小了!”

当然啦,在大峡谷底一站,凌风飒飒,天雄地浑的,那个小小的名号题在“孙山”前或是落在“孙山”后,又有什么紧要呢!

晶晶银铃般的笑声又开始向四方抛洒,诙谐的谈吐重新妙语如珠。我家“快活的小公主”又回来了!

【敝帚自珍】子女名落孙山,是常态;子女一举成名天下知,是非常态。世上没有长胜将军,就连拿破仑,也还有个滑铁卢等着他。父母又怎么能要求肯定比不得拿破仑的子女每仗必胜,永远春风得意?孩子受了挫折,既会为自己马失前蹄黯然神伤,更会为辜负了家长的厚望内疚不已。这时,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最需要家长温情抚慰。父母帮孩子舔伤的当儿,千万别忘了告诉子女,不论成功或闪失,父母会始终如一地爱他,相信他的潜力,相信他总有胜利的一天。还要告诉子女,成与败,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只要自己努了力,只要自己已经尽了全力向胜利冲刺,虽败犹荣。而且还要告诉子女,自己以他们为荣。这样,子女才会迅速度过低潮期,克服自卑、自责、自怨,将失败当做成功的垫脚石,踏上它,向着新确定的目标冲刺。

第12节 花来似雪

祸兮福所倚。老子的话真是应验不爽。

一样花儿,竟得两样果。西屋奖晶晶刚刚失之交臂,是“昔去雪如花”,但见漫天遍野白茫茫的萧杀。残雪还未化,克林顿总统就给晶晶来信,于是风景反而成了“今来花似雪”,凭空拉起一道靓丽的奖状长虹。

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克林顿总统从白宫给晶晶来信,代表美国国会,授予晶晶美国国家科学学者称号和国家科学学者奖学金。随后晶晶又收到教育部的贺喜公文,详细道明美国国会的立奖原因、甄选方法和过程,以及大学四年奖学金的数额,等等。

克林顿总统龙飞凤舞的签名带来的喜悦还没消化完,晶晶的高中学业便结束了。

我和先生应邀参加毕业典礼,跟着喜气洋洋的晶晶走进大礼堂。礼堂里已嗡嗡嚷嚷坐了两三千人,三分之二是家长,三分之一是毕业生。晶晶安顿好我们,就径自去换毕业生的方帽和学袍,等待排队上台领受毕业证书。

台上一字儿排开十来把椅子,从未谋面的校长主任们鱼贯入座,摆好坐姿,供记者拍照。司仪嗓音嘹亮,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校长致词,老师致词,毕业生致词,——表演如仪。最后,是乐队轰然奏乐。大号小号法国号,大鼓小鼓手打鼓,各显其能。吹的,吹了个狂;打的,打了个够。震耳欲聋的鼓号声中,近千名毕业生,四人一组,一批批上台,由校长颁发毕业证。晶晶也夹在其中一个四人组,笑嘻嘻行到校长跟前,笑嘻嘻领了毕业证,又笑嘻嘻返回幕后。行到前台,还不忘往我们落座的方向张那么一眼,调皮地做一个V形手势。

所有毕业生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校长开始宣布获奖毕业生名单。获奖的学生,一个一个上台领奖。每上去一个,下面就掌声雷动,欢呼声和口哨声此起彼伏。

“现在,本人将胜利完成纽约科学院实验项目特别奖授予克林顿总统命名的美国国家科学学者——”校长停顿了片刻,制造效果,然后在鸦雀无声中,响亮地报出晶晶的名字!台下于是一片沸腾!

喜气洋洋的晶晶,离座快步上台,从校长手中领取了奖状。

不到一会儿,校长的声音又响起来:

“现在,将本校化学专业银质奖章,授予——”校长停顿片刻,再次响亮地报出晶晶的名字!掌声雷动,晶晶再次上台领奖。

然后,花来似雪,纷纷扬扬,好像就没个完没个了了:

“现在,将本校数学专业铜质奖钥,授予——”校长又一次报出晶晶的名字!

“现在,将本校班级服务特别奖牌授予——”校长报出晶晶的名字。

“现在,将本校图书馆服务特别奖牌,授予——”校长报出晶晶的名字。

“现在,本人荣幸地告知各位,”校长的声音又响起来,“全美教师联盟,已经决定将为期四年的大学奖学金颁发给我校优秀毕业生——”校长再一次报出晶晶的名字!

晶晶成了那天领奖频率最高的毕业生,先后六次上台领奖,捧回一大堆奖状、奖牌、奖章,塞到我和她爹怀里。

“祝贺你!”先生抢先讨好女儿,还正儿八经跟她握了个手,摆出一付大首长的架势。

“一下得了这么多奖!”我高兴得合不拢嘴。

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也纷纷趋前,伸出如林的手,热烈祝贺。

回到家,我兴犹未尽,从柜子里,抽屉里,翻出晶晶到美国后的八年中得到的所有奖状,摘重要的,让先生出去买框儿,一一装好挂在墙上。登时就挂满了一整块墙!除了当天得的奖状奖牌,还有她九岁得的华尔镇小发明比赛奖状,十岁时得的圣派翠克学校全优奖状,十一岁得的纽约市教育局科学成就奖状,十五岁得的纽约科学院优胜奖状。当然,还有克林顿总统的白宫来信。

“你们干吗呀?”女儿似乎不同意我和她爹的疯狂举动,“挂这些乱七八糟的!原来那幅油画挂那儿挺好的!——没劲。”

“这是你的脚印啊!”我告诉她。

“妈,你该不是想在我们家开辟一条好莱坞‘星光大道’,把我的手印、脚印都给印上去供人观赏吧?”

“观赏又怎么着?反正我乐意!”

“那你就乐你的意呗!”女儿也有拿她妈没辙的时候。

几个月以后,晶晶入读康奈尔大学,开始啃食美国总统亲自砸到她头上的“天上掉下来的大馅儿饼”。西屋奖引起的不快,早被彻底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敝帚自珍】耒勤必致丰殷,耕耘总有收获。耒勤耕耘时便不宜斤斤算计未来收获丰殷的程度。虽然人可造命,但收获的丰殷,却是耒勤耕耘的自然报赏,有决定于外在因素者,不是个人单纯下死力便能强求来的。而且这报赏的来与不来,何时来,来什么,怎么来,就像花与雪。有时雪落如花,刺骨的寒;有时花开如雪,钻心的美。一下子刺骨,一忽儿钻心的,人焉能不病?所以要以平常心看雪赏花。冬天下雪正常不过,春天开花也正常不过。这就是平常心,这就是只问耕耘,不计收获。父母教养子女,就得有平常心。子女做人处世也得有平常心,否则难免会疯疯癫癫。总统来信,国家科学学者称号,还有奖学金、奖章、奖牌、奖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扬获奖人的耒勤耕耘的精神。晶晶从研究文章发表到西屋奖落榜到得了许多奖项甚至得到美国总统的青睐,一年中,从平地被猛抬到高峰,旋被摔落到坑底,马上又被推上更高的更炫目的云端——连作为母亲的我都看得眼花缭乱,何况十六七岁的晶晶?这就是淬渍磨砺。在这种抬举摔捶中,父母该做的,是不随子女的情绪的起伏而起伏。相反,要让子女对起落升降平常视之。有人会说,既然这样,荣誉不是可有可无么?不对!前苏联的学校,有所谓“红角”;我国的学校,有光荣榜;美国的学校,有“校长名单”和“院长名单”。目的都是一个:用荣誉感,诱导学生爱惜羽毛,勉励学生昂然奋发。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家里搞了一面“奖状墙”。家里有这么一面墙,孩子就知道,家长以他为傲。墙上的奖状奖牌,是孩子既往的脚印,孩子天天看见自己成长路上的印迹,更可以收惕厉扬激之效。

第13节 文盲母亲

第一次见到卢涛,他只有十四岁。那天我去中餐馆买午餐,见一个高瘦黝黑、眼白多的男孩,在被柜台隔开的厨房里忙活着什么,以为是卢老板雇了新手,没在意。嘴角叼着烟的卢老板见我进门,打雷似的冲男孩叫声“喂”!男孩眼白亮亮晃晃,乖乖觑老板跑过来。卢老板又打一声雷:“叫阿姨!”

老板娘卢太太闻声,早离开了炉台,喜形于色地拉起半截围裙擦着手,拍拍男孩黑梗梗的脖子向我介绍说:“我大儿子——刚从大陆来……”

“叫啊!”见男孩张着嘴,还是没声气,卢老板又是一声雷!

男孩口里终于嗫出“阿姨”两字。

早就知道卢老板除了美国出生的十岁的小儿子,福建乡下还有个上中学的大儿子。当年卢老板夫妇偷渡到美国,四岁不到的儿子留给家里老人照管。好不容易在纽约熬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熬出个外卖餐馆来,最觉得对不住的就是甩在老家的大儿子。特别是老板娘,每次谈起乡下的儿子,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合格的母亲。现在卢家是鸿运当头,十年不见爹娘的孩子给爹娘磕了头,从未见面的兄弟拉了手。卢老板见熟人就打雷似的叫儿子出来见人,老板娘介绍完“我大儿子——刚从大陆来……”一定摸摸不自在的儿子黑瘦的脊梁怜惜地叹道:“太瘦了,骨棱棱的!”

父母兄弟兴奋过了,该炒锅的还炒锅,该涮碗的还涮碗,该上学的还上学。卢涛在朝见伯叔姑姨的漩涡里也打了几十个转,脚板才终于感到实实地踏到了纽约硬硬朗朗的水泥地皮。

卢老板和太太虽没读过什么书,但多次跟我交谈都感慨,两人吃亏就在书读得太少。天天巴巴结结的死做,英文不好受辖制,事事都得央人托人求人。我早就劝卢太太:“你又不是七老八十,纽约遍地英文学校,可以去学学呀!”

卢太太总是笑笑说:“中文斗大的字都识不了几个,还英文呢!我是没指望咯,靠儿子吧……”

现在好,十四岁的卢涛踏上了新大陆。父母当然不愿他以后像自己只会卖苦力熬早熬晚挣生活。十岁的弟弟带着哥哥办好入学手续,按年龄分级,卢涛进了高中。

学没上两天,卢涛打退堂鼓,对父母讲:“我不想上学……就在餐馆帮你们吧。”

“那哪成?你的任务是读书。赚钱的事还轮不到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