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激发心灵潜力 作者:[美]安东尼·罗宾-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要像个国王一样,为自己造出一个能实现美梦的环境,让自己的心在里面翱翔,不加限制。你希望的环境是在何处?在森林里?在大洋上?还是在办公室中?你希望能拥有哪些工具呢?一个调色盘?一部电话?还是一台电脑?你希望周围有哪些能帮助你达成目标的人呢?
  如果你对自己所盼望的生活没有清楚的概念,又怎能达成呢?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理想的环境为何,又怎能创造出它呢?如果你不知自己的箭靶位置,又怎能射中它呢?务必要记得.我们的头脑得有清楚而明确的讯号,才能引导我们到自己想要的地方。
  “思考是最艰难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何很少人愿意去从事的理由。”
  ——亨利·福特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远景,你就永远到不了那里;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就会为你做主;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因此你要做好本章的练习,可不要只是看过了事,不然你永远无法在心里产生能助你成功的讯号,引导你走上正确的方向。或许这些练习一开始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是请相信我所说的,它们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你越做越觉得有意思。许多人的一生过得庸庸碌碌,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成功经常是藏在辛勤工作的后面。的确,好好计划自己的未来,按部就班地前进是件艰难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何人们迟迟不规划自己的人生,因而落人仅求养家糊曰的窠臼。现在请你花点时间,很努力很认真地去做这些练习吧!长久以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但后者却大于前者干百倍。为了你自己的将来,好好地运用这12条原则,你的人生将会无比丰富。
  另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你得经常检讨所做的结果。有时候我们是有改变,但是缺乏检讨,结果还是在旧有的路径上而不自知。因此你要每个月、每半年、每一年都有系统地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你要养成记录的习惯,使自己随时都能知道人生的行踪。这些记录是检讨的好资料,让你知道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情形。如果你认为活得值得,那么人生就值得记录下来。
  你认为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就在三年前,我设计将来想要的日子和环境,现在我两者兼得。
  当时我住在加州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房间里,但是我决心要过丰富的人生,因此我为自己制定了目标。每天我都思考我想要过的日子,日久便把这份理想深植于潜意识里,开启了我新的人生。我的计划是这样子的:
  我希望在海边能有一栋房子,里面有足够的绿地,每天清晨醒来一眼就能望见海,可以迎着海风在沙滩上慢跑。这栋房子高大宽敞,二楼及三楼四面都是落地的大玻璃;我希望有一辆豪华型的私家大轿车及专用司机,我要找几位跟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一家公司;我希望能找到一位内外皆美的女孩为妻,我希望能有足够的收入,使我不露匮乏。
  我把这些心愿深藏在心里,每天不断地提醒自己有朝一日这些心愿都必实现。由于有了这个清楚明确的目标,所以我的思想和行动便自然地朝向这个方向而行,没有多久我的心愿便全部实现了。我相信这个方法对我有用,对你也必然有效。
  现在请你做最后一件事,那就是列一张表,写下过去会是你的目标而目前已实现的一些事。你要从其中看看自己学了些什么,这期间有哪些值得感谢的人,你有哪些特别的成就。有许多人常常只看到未来,却不知珍惜和善用已经拥有的。所以我要告诉你,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刻都有许多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你从今天开始,就得学会掌握机会,并且天天都要走在正确的路途上。
  在本章中,你已经知道给自己明确制定目标的重要。同样地,“明确”这个观念,对于信息的传送也十分重要。我们做一切的事越明确,我们就越能成功。在下一章里,我就要与各位分享“明确”的一些法则,使你迈向成功。
第十二章明确的力量
  想想看,在以往你所听到的话,有哪一次令你深受感动,记忆犹新?可能那是一次公开场合,譬如金博士在首都华盛顿演讲“我有一个梦”;也有可能是你的父母或老师,对你私下的训诲。每个人差不多都会记得别人对我们所曾说过发人深省的话,终身不忘。吉卜林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所用过最有效的药。”相信我们对于语言所具有的神奇力量,都留有深刻的印象。
  格林德和班德勒对于成功者的分析中,发现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那便是明确的沟通技巧。他二人发现那些最成功的管理者,似乎都拥有某种能力,能迅速地掌握住问题的核心并且把自己的看法有效地表达出去。他们经常使用某些扼要的短句或字眼,便可很明确地表达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观点。
  这些人不是事必躬亲,他们知道如何把精力用在重要之处。班德勒
  和格林德也从一些杰出心理医师的工作上,发现他们也使用类似的扼要短句和字眼,只要一两次的诊疗便能找出病人的病因,这在以前往往一两年才能做到。
  如果你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地图所显示的并非完全的疆界,那么对于格林德和班德勒的发现,便不会惊讶。正如对于任何事物所做的口头描述,那也只能做到储忆所及,并不代表事物的真貌。因此若要成功,无疑地,能明确地表达出你的意思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尽量使地图能呈现出真实的面貌。有时候我们以为说得很清楚,结果对方完全会错了意。由此可见,一句话说得清楚,便能让别人了解;一句话说得含糊,便会造成误导。乔治·奥威尔在他那本《一九八四》一书中,就阐明了这个观念:如果思想会影响语言,那么语言也会扭曲思想。
  在这一章里,我们要去学习一些传送信息的工具,使你能比以往表达得更明确且更有效,让别人能按照你的意思去行。我们要时时记得,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藩篱;相反地,也可能成为我们与别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要如何做,才能从别人那里得着你想要的结果呢?我认为你得知道如何去“要求”。
  我的意思并不是你得用哀求、恳求、抱怨的方式,而是你得知道如何有技巧地去要求,惟有如此你才能达到你的目的。现在就让我告诉你五条原则,使你要求得有技巧。
  一、求得具体。你对于自己想要的,在心里头就得十分清楚,然后仔细地向别人描述。例如有多高?多远?多少?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做?跟谁?等等。假使你的公司想向银行贷一笔钱,只要你知道如何去求,就一定能得到。如果你是这么要求:“我们为了增加一条新的生产线,需要向贵行贷点钱,请借给我们吧!”我想你们不太可能贷到。你得明确地说出贷多少?为何要贷?期间多久?同时你要能够显示出使用了这笔贷款后,所能产生的结果。
  二、要问对人。问得具体并不够,你还得问对人,例如懂这事的、握有资金的、洞烛机先的、有经验的人等等。假如你和你太太之间起了冲突,婚姻濒临危机,这时你找了一位正面临和你相同遭遇的人帮忙,会有成效吗?那不太可能。
  不论你求的是什么,譬如更好的关系、更佳的工作、更周详的投资计划等,你都得找那曾经有过或做成的人,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去挖掘。千万不要以乞求的眼神、怜悯的口气求得别人的帮助。
  三、对你所求的人要有利。别光会要求别人帮助你,要先留意他帮助你对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你现在有个创业好点子,想借钱促其实现,有个办法就是找一位能借钱给你的人,告诉他你的点子如何能使双方赚钱。使对方有利并不一定得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一种感觉、一个交情或是一个理想。假如你向我借1万元,我很可能会拒绝;如果你说借钱是为了造福人群,我或许会有兴趣听一下;如果你强调是为了使你自己和其他人获利,我也希望那对我也有利。
  四、要用坚定的信心去求。如果你的说辞连自己都无法说服,又怎能说服别人呢?因此当你在求的时候,不论是在言辞上,或在神色举止上,都得表现信心十足。相信你能求到,相信你会成功,相信这么做不但使你,也使别人和所求的人,都从其中获得利益。
  有时候对于这四条原则,我们会做得很漂亮。我们求得恨具体,也找对了求得对象,所求的也对双方有利,求时的态度更是没话说,可是就是得不到所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没做到第五个原则。
  五、不断地求,直到达成目标为止。这条原则所指的并不是向同一个人要求,也不是始终用同一种方法去求。还记得我们在必定成功公式里说过,你必须养成能探知结果的敏锐感和变通的能力。如此一来,当你在求的时候,便能不断地改变和调整,以迄达成目标为止。如果你去看看那些成功者的人生,便会发现他们不断地求、不断地试、不断地改。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信迟早有一天,会觅得一位相助的贵人。
  在上述五条原则中,最困难的是那一部份呢?对许多人而言,那就是不知如何具体要求。我们失败的原因,经常是没有明确传送信息。我们所说的话,都是在反映整个社会的需要。例如爱斯基摩人对于“雪”这个字,便有好多种说法。那种雪是会崩塌的,那种雪是可盖成雪屋的,那种雪是可跑狗的,那种雪是可吃的,那种雪是即将融化的。我住在加州,那里几乎从不下雪,所以一个雪字便足够表达。
  在我们目前所用的话语里,有许多不具任何或只有一点’点特别的意义,这种字眼或短句,我称其为“含糊”的用语。它们不具具体而微的意义,模糊得要去猜测才行。例如,“玛丽看来有点沮丧”或“玛丽看来有点疲倦”,或者更糟的是,“玛丽沮丧”或“玛丽疲倦”。如果要说得具体,你得如此说:“玛丽今年32岁,就坐在我右边,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女性。现在她仍靠着椅子,啜饮一罐减肥可口可乐,两眼无神,呼吸微弱。”像这种的描述才能使人正确地由外表辨识,而前面的描述只能让人不凭判断去瞎猜。其实说话的人并不知道玛丽心里所想的,纯粹是他自以为是。
  “人们对于思考之苦,能免则免。”
  ——爱迪生
  让我举三里岛核电厂的事件为例,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这座核能电厂的许多问题,早就提报上去了,而电厂的高级官员也承认这件事。然而他们都以为已有人在处理这些问题,却不去详细查问是谁在做?怎么做?只是相信这些事已有人在处理了。就由于他们的自以为是,结果造成美国最严重的核能事件。
  我们所说的话,有许多不着边际,因而令人曲解真正要传送的信息。如果别人能够很确实地告诉你他最感困扰之处,那么你就能对症下药地帮助他,如果他的话不着边际,你便如同坠人五里雾中,难辨去向。你若想能与别人沟通顺利,那么就得拨开这重迷雾。
  我们经常就是使用了许多空泛的词句,造成沟通的失败。如果你想沟通顺利,就得避免那些含糊的词句,同时知道该如何问些具体的话。我们之所以要求在说话时明确,其目的就在于能尽量传送有用的信息,若你所表达的越接近自己的本意,就越能表明自己的立场。
  要想避免言语含糊,那就得借助明确模式。这个模式可用双手帮助记忆,请你先花几秒钟好好记住这两个图形。在记忆双手每只手指所代表的意义时,请你别忘了把眼睛移往左上方的视觉储忆位置。每次一只手指头的去记,直到能一看到手指,便能自动而迅速地浮现它所化表的意义为止。
  现在在你的心中已储有那些短句和字眼,各有不同的意思。明确模式是用来引导我们克服一些语言上最易掉人的陷阱,当我们常用的一些空泛词句出现时,这套模式便能重导我们回到明确的方向,避免别人的曲解、忽略和断章取义,而能维持双方的同心一致。
  现在让我们就从小指开始看起吧!在你的右手,那是代表着“泛称”;在左手上,它代表着“所有的、每一位、从来都不”。如果你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氧气或你儿子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那表示你说的是事实,“泛称”就可以不去理会,否则你就会有不确定的感觉。如果你看见马路上有一群孩子在嬉戏,然后就说:“现在的孩子太没教养了。”如果你员工中的一位,把公事弄得一团糟,你就说:“我不知为何雇用这些人,他们从来都不做事。”在这两个例子里,由于我们习惯于“泛称”,所以所说的话就把原本部份真实的事,给扭曲成完全不实的事。虽然那些孩子是有些调皮,但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欠缺教养;或许某一位员工不尽责,但并不表示所有的都是。当你下次听见像这类泛称的话时,只要想起明确模式,重复先前所说的话,加重泛称的那个字。
  “所有的孩子都没教养吗?”质问一下自己:“所有的?”
  “嗯,我想不是,只是指这一群孩子而已。”
  “你的员工从来都不做事吗?”你反问道:“从来都不?”
  “嗯,那不是事实,我指的是这位捣蛋者,并不包括其他的人。”
  现在让我们看看双手的无名指,它代表着强制的意思“应该、不应该、必须、不能”。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不想去做某件事,这时你会怎么想?无疑地那表示他做不来。如果你接着问他为什么做不来,或者告诉他,即使他做不来也得做,他们就很可能有许多的理由拒做。要想避开这种清形,你不妨这样说:“如果你做得来,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么一来就会出乎他们的意料,重新考虑如果去做可能会产生的良好或不良的后果。
  同样的过程也可用于你内心的想法。当你对自己说:“我做不来。”马上就该回问自己:“如果我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呢?”答案很可能是积极的,使你有心一试,产生不同的结果。只要你问自己那句话,就会造成你身心的改变,使可能化为事实。
  另外你也可以如此问:“是什么阻止了我现在做这件事呢?”当你这么一问,就能很轻易地找出自己应当改变的看法。
  现在让我们讨论中指,它代表的是动词,你得这么问:“有多具体?”别忘了,你的脑子要能有效运作,就得先有清楚的信号,含糊的言词或想法是帮不上忙的。如果有人说:“我十分沮丧。”那表示他的心境不佳,可是他并未告诉你明确的状况,也未给你任何能帮得上忙的资料。只要你能打破这种含糊言词,便能打破不佳的心境。如果有人说他沮丧,你得要他明确地说出沮丧的状况和原因。
  当你要他说得更具体,就必须从明确模型的某部份移向另一部份。因此,如果你要那人表示得更具体些,他很可能会说:“我之所以沮丧,是因为工作一团糟。”接下去该问什么问题呢?他的话是不是泛称的事实呢?因此你可以这么问:“你的工作一直都是一团糟吗?”很可能答案会是:“嗯,并非经常是。”像这样打破含糊而取得具体的做法,就能让你辨识出真正的原因而取因应之道。通常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只是在某一小地方出了点岔,但内心看得太夸张,认为那是个大失败。
  现在接下来让我们注意食指吧!它所代表的意思是名词,指的是“谁?什么?”不管任何时间,当你一听到名词,这包括人、地、物,是用一般性的说法时,要立刻用“到底是谁?是什么东西?”的短句回应。就像前面针对动词的做法,从不着边际的状况使之具体。你不可能抓住别人脑中的浮云,除非它的问题具体化之后,你才能行动。
  不明确的名词是最
  糟糕的含糊字眼,你是不是常常听别人说道“他们不了解我”或“他们从不给我公平的机会”这样的话呢?在这两例中,“他们”到底指的是谁呢?如果在一家公司里,此处的他们很可能指的是某个人而已,如果你不想让自己打这场迷糊仗,你就得真正找出这位做决策的人来。如果单是用不明确或不指名的称呼,实在是最不负责任的。如果你不知道“他们”指的是谁,你就会感到无奈,也就无法改变现状了;可是一旦你能注意到明确,便能重拾掌握权。
  如果有人说:“你的计划行不通。”你这时就得找出他们真正的问题,如果单是反驳说:“可以,一定行得通。”那么就会产生争辩。经常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整个计划,而是其中一小部份出了点岔,结果说得倒很严重。如果你想重订整个计划,就好像驾驶一架没有雷达的飞机,摸不清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