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森先生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说:“如果你问我,我学到了什么生活的课题,我首先会说:‘你的关系的品质,就是你生活的品质’。”
“怎么说呢?”年轻人问道。
“快乐的缘起,首先是从你自己的关系中而来,但是接下来就是从你和别人及爱的关系中而来。毕竟,独自一个人做事会有多少乐趣呢?”
“这倒是真的,”年轻人说:“去年我独自一人到塞席尔岛度假,虽然那儿每件事都很美好,可是总觉得少了什么。我想那是因为没有人可以跟我分享吧!”
“没错,”汉森先生说:“跟你所关爱的人在一起,的确会让美好的经验更加丰富;而他们也会让痛苦的时刻更好过一些。你可曾注意过,当你跟别人谈论了你的问题之后,通常都会舒服一点?他人可能并没有给你什么建议,或有效的帮助,而你的问题也可能还是没有解决,可是多多少少,你都会觉得好一点。”
年轻人点点头,他的确有很多这种经验,当他对朋友说出自己的问题或困难之后,确实觉得好多了。
“可是有时你可能没有注意到,”汉森先生继续说:“我们常刻意地把焦虑、担忧、沮丧或不快乐压抑在自己内心。如果我们把问题藏在心里,我们很容易就会钻起牛角尖来,渐渐地,问题就越来越糟,而我们自己就会产生严重的无力感。中国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是千真万确的,并不是说三个脑袋真的比一个脑袋管用,而是在分享、诉说问题的过程中,问题就在无形之中舒解开了。
“关系丰富我们的生活。如果你分享欢乐,你会得到更多的欢乐;而如果你分享问题,你将会舒解问题。英国诗人拜伦曾经写道:‘所有拥有欢乐的人都将胜利,分享它,快乐将会成倍地涌现。’”
年轻人觉得这些都很有道理。他就是那种把问题藏在心里的人。虽然他也有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可是却很少跟他们讨论自己的问题。而事实是,他因此而很难发展出更亲密的关系。
“这些都很好,”他说:“我也了解你所说的,可是有些人就是很难去找到关系。”
“如果你发现关系很困难,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也很困难。”汉森先生说。
“对!”年轻人同意,“以我来说,我就一直有些孤僻。我总是很难去跟人做朋友或发展亲近的关系。”
“你听过有句话说:‘过去并不等于未来’?”
“没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昨天发生过的事,并不表示明天也会发生同样的事;你过去有招展关系的困难,并不表示你的未来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很可能是你过去用错了方法,走错了方向。”
“这是什么意思?”年轻人问道。
“唔,你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汉森先生反问。
“我也不知道,有时候我就是会跟某人一见如故,不过这也不一定。”
“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觉得哪一种人比较容易接近,是双眼看着你的人,还是眼光回避你的人?”
“我想是看着我的人吧!”
“好。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比较自在,是某人跟你用力地握手;还是有人用泥鳅似的手跟你握手?”
“当然是用力握手。”
“这是当然的。你比较喜欢只顾着谈他自己的人,还是除了他自己之外,对你的问题也有兴趣的人。”
“我喜欢对我也有兴趣的人,”年轻人说:“可是这些都很明显啊!”
“你说对了,”汉森先生说:“这些都很明显,可是当你第一次跟某人见面,你会意识到这些吗?你可能很惊讶,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些。而这些人却经常觉得奇怪,为什么自己很难跟人发展出关系。”
年轻人仔细想了想,说:“你是对的。老实说,我不认为自己真的想过这些。”
“如果我们想维持住朋友,就必须学会接受他人原来的样子,甚至接受他们的缺点,而不是只注意他们的优点或好处。当他们犯错时,我们必须愿意去原谅,就如同我们也希望他们原谅我们一样。”
“是,”年轻人说:“上个礼拜,我就曾跟一个人长谈过有关宽恕的力量。”
“宽恕对快乐来说,是很重要的。”汉森先生说:“因为如果没有了宽恕,我们最后就会孤独而终,且非常痛苦。当我们重视自己的关系,我们自然而然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别人。而当我们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我们好。”
“可是,我还是觉得关系并不容易,不是吗?”年轻人说:“任何关系中都有许多问题及摩擦。”
“当然,不过我找到了一个技巧,这个技巧对我的所有关系都很有帮助。”
“是什么技巧?”年轻人问。
“我总是以一种我似乎永远不会再看到他们的假想去对待别人。你想想看,如果你想象自己永远不会再看到这些人,你对待你的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的态度将会有多大的不同。”
年轻人摇摇头说:“我不太明白。”
“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妻子或女朋友,如果你认为可能再也看不到他们了?你会没有亲吻或拥抱,就让他们离开吗?”
“不会。”
“你会在争吵还没有得到和解之前,就对他们说再见吗?”
“不会。”
“你会让他们离开,在还没有告诉他们你有多在乎他们之前吗?”
“不会。”
“那么换成是工作上的伙伴或朋友或其他的家人呢?如果你认为自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你会试着尽可能跟他们好好地相处吗?你会不会尽量避免在感觉很坏的时候跟他们分手?”
年轻人点点头。汉森先生的话让他想了很久。他想到自己最后一次见到母亲的时候,那是一个很热的夏天,母亲正要出国去度假,而他则赶着要跟朋友去打网球,他匆忙地在母亲脸颊上亲一下。他不知道母亲就这么一去不回了,而这是他最后一次跟她道别。他认为这一切都如此平常,而那一刻却是他这一生最后悔的时候。他现在终于明白,该如何避免这种事情再度发生在他亲爱的人身上。很简单,如同汉森先生所言,“对待人们如同你不会再见到他们一般”。
“很多人,”汉森先生说:“不重视他们的关系。我重视事业甚于我的家庭,结果,我两个都失去了。很多人选择赚钱甚于经营他们的关系。你可能会很惊讶,多少兄弟妹妹、父母孩子因为金钱而争吵。他们牺牲了最亲密的关系,却没有意识到,在此同时,他们也牺牲掉了自己的快乐。”
这天晚上,年轻人把白天与汉森先生的谈话笔记做了一个整理。
快乐的第九个秘密——关系的力量
我们关系的品质,就是我们生活的品质。
没有人可以忍受隔绝,我们都需要关系。
亲密的关系让快乐的时光更加快乐,而同时让痛苦的时光更容易度过。因为分享欢乐,你会得到双倍的欢乐;分享问题,则帮助你舒解问题。
对待每一个人如同你不会再见到他们一般。
信心的力量
年轻人隔了一个礼拜才又有机会见到名单上的最后一个人。这段时间里,年轻人开始复习并练习一些他学过的东西。他把快乐列为第一优先,并总试着以正面的态度看待每个困难的情况。他还开始用身体的力量,特别是定期运动以及注意饮食。
他体验了活在当下的秘密,这对工作尤其有益,他注意到自己更加稳定、成功,也很少紧张和担忧了。甚至连他的老板也注意到年轻人的改变,还曾当面称许他的表现。年轻人每天都重复背诵着他的正面宣言,帮助他自我想象,他发现一早就开始自问五个有力的问题,使他更加有热诚,更加渴望去面对每天的挑战。
不只如此,他还运用了摇椅技巧,找出自己的终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且写下来每天读它三次,让自己牢牢地记注。他发现当他有了目标,并努力朝目标前进的时候,自己比以前更有精力和热情了。
年轻人也开始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尽量发现事物有趣的一面,特别是在压力大的情况之下。同时,他也注意以最后一次看见人们的态度面对所有的人,他绝不在尚未让别人知道他的感谢之意以前,让他们离开,包括他的家人、朋友和工作伙伴。
另一个年轻人几乎马上感觉到不同的改变是,当他开始对别人付出关怀和帮助,散播快乐出去的时候,也同时让自己感到快乐。他发现当他对别人微笑的时候,自己也感觉很好。他深深地体会到,能够对别人的生活造成一点小影响,实在是很美妙的感觉。
是的,毫无疑问,他真的比以前更加有精力,而且日子从来没有这么愉快过。他此刻终于相信,快乐的秘密真的对他也很有效。
“然后呢?”他想着,“最后一个人可能再教我什么吗?”
珍·韩德森小姐住在城市北边离市区几英里之远的郊区小公寓里。她是个很漂亮的女人,四十出头的年纪,娇小玲珑的,金色及肩秀发,碧绿的大眼睛。
“听说你见过中国老人了。”韩德森小姐说。
“是的。他是几个礼拜前,我的车子出故障时出现的。”
“很奇妙是吧?当你最不在意的时候,事情就悄悄地发生了。”韩德森小姐说。
“我也是这么想。”年轻人说。
“有一个叫做‘第十一个小时的原则’,你有没有听过?”
“没有。”年轻人摇摇头说。
“很简单,那就像是晚上最黑最冷的时候,都是在天亮之前的黎明,当事情看起来似乎无路可走的时候,通常就会有个戏剧化的转机,发生一件美好的事,然后让事情转好。那个中国老人通常就出现在第十一个小时。”
“我想这倒是真的。”年轻人同意。
“我遇到中国老人的时候,正好是在很不快乐的时候。”韩德森小姐说。
“为什么?”年轻人问。
“那时我母亲刚刚去世一个月,我很清楚地记得,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一样。”
年轻人对自己的问题,导致韩德森小姐说出这样的往事,觉得十分抱歉。他说:“对不起,我很遗憾。”
“谢谢,不过没有关系,真的。我那时才21岁,刚刚结束了大学最后一年的考试。我当时很震惊。我的母亲,除了是个烟瘾极大的人之外,身体一向很好。可是她却突然在一个礼拜天心脏病发,然后就去世了。
“有一天我正坐在我们公寓的阳台上,想着母亲,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突然间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的。邻居的阳台上有个中国老人。我们四目相对,他笑着跟我打招呼,然后我们便开始交谈了。很奇怪,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他,可是我们却像熟识多年一般。”
年轻人想起自己跟中国老人的相遇,也是让他非常舒服,且在5分钟之后就熟稔起来了。
“那个老人是那么有智慧,有风度,”韩德森小姐说:“他似乎知道我有点不对劲,而且很有趣的地方是,他主动把我们的谈话引导到有关死亡的主题上。他解释说,在他的国家里,死亡是个值得庆祝的时刻,而不是悲伤的时刻。”
“你所爱的人死了,而且永远再也见不到了,怎么会值得庆祝呢?”年轻人困惑地说。
“我也是这么问他的,”韩德森小姐说:“而中国老人随即解释起快乐的黄金定律来。”
“嗯!对!他也告诉过我。”年轻人接着说:“是我们的态度和信念,而非情境,决定我们的感觉。”
“没错。”韩德森小姐微笑着:“老人解释说,在他的国度里,人们相信,我们是早在出生之前就存在世上的。我们在这个世上的生命就像学校一样,学完了就自然地毕业了。当人死时,他们的灵魂还在继续青他的旅程。很多重要的宗教都相信,身体死了以后,灵魂还在另外一个时空中继续活下去,在那里我们可以再次遇到自己所爱的亲人朋友。即使圣经也曾这么形容死亡,它用‘沉睡’来比喻死亡,而有一天我们都会醒过来。”
韩德森小姐指着靠近年轻人身边墙上的一块饰板。她说:“我第一次读到这些字是在一块有300年历史的墓碑上。上面写着:‘有个古老的信仰,在某个庄严的湖滨,超越忧伤的领域,亲爱的朋友们将会再见。’”
“如果你相信死亡就是结束,完全的分离,那它就会真的成为废墟。但是如果相信分离只是暂时的,灵魂一直都活着,那它就真的不会结束。”
“可是,即使死亡并非永久的,但任何分离都是悲伤的,不是吗?”年轻人说。
“是的。即使是短暂的分离也是悲伤的。”韩德森小姐说:“虽然有些东方的信仰认为死亡是应该喜悦的,因为他们相信人的灵魂将会回到它真正的家,那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境界。但是,跟中国老人谈话那天,并不只是减轻我的忧伤,而是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
“在哪一方面?”年轻人问。
“嗯,你可能不相信,可是我曾经是个很忧愁的人,”她说:“你相信吗,当我才12岁的时候,我就忧虑着有一天将会死去!我忧虑每一件事,每一件所说过、做过或即将做的事,以及我做错或可能做错的事。而如果我没有什么事可以担心,我又会担心是不是有什么事应该担忧。”
年轻人完全能够理解这一点。他也是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拿来担忧这担忧那的,包括工作的期限、帐单、健康……,他总认为一定有什么不对劲,迟早会出错。
“坐在那儿跟中国老人谈话,”韩德森小姐继续说:“我担忧的所有事几乎都是不重要的了。面对一个人的死亡对我来说是最严重的,其他的什么帐单、债务、考试、工作……相对地都不再重要了。中国老人跟我介绍了快乐的秘密,而我可以很诚实地说,那真的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对我是一个启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就是让自己快乐或悲惨的主宰者。
“我学会了,譬如说,我的态度和信念的重要性,我身体对情绪的影响力,自我想象的力量,目标和幽默感的必要性,而我也学会了每一天和活在当下的价值。但是,我认为我最需要去学会的秘密却是‘信心的力量’。”
“信心?”年轻人问道:“信心跟快乐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都需要某种程度的信心去活着,去快乐,”韩德森小姐说:“我举个例子,你开车吗?”
“开啊!”
“你怎么知道你的车子是安全的?”
“我才在一个月前送车去检修。”
“那你怎么知道引擎运作得很好呢?”
“嗯……我是不太确定的!可是……”
“所以你必须对引擎有信心。而且,当你开车的时候,你怎么确定你不会出意外,”
“我开得很小心。”年轻人答道。
“所以,你对自己的开车技术有信心。那很好。可是路上会有其他开车不小心的人,不是吗?”
“可能。”年轻人承认,“可是我想大多数的人都很小心。”
“所以你也对路上的其他驾驶人有信心。你明白了吗?为了要开车,你必须对制造车子的人有信心,你还必须对自己和其他驾驶人的技术有信心。你可以想象,为了要活下去,如果你不想每天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的话,你必须有多少信心呢!”
“我懂了。”年轻人说。
“然而,有一种信心是人们最需要的,”韩德森小姐说:“那就是对神的信心,一种更高的力量,一种宇宙的力量,反正随你怎么称呼都可以。”
“你的意思该不是说,我们必须对神有信心才会快乐吧?”年轻人问道。
“我不是说如果没有对神的信心,就无法快乐。而是没有了这种信心,你就很难找到持久的快乐。就好像有两个人在盖他们自己的房子,一个用石头盖房子;另一个用沙盖房子。当天气好的时候,他们部很快乐,可是一旦暴风雨来临,那个用沙盖成的房子就遭殃了。信心就像是盖成快乐之屋的石头,它可以抵抗任何摧残,并让拥有它的人拥有希望和勇气。
“威廉·詹姆斯曾写道:‘信心是人们生活的力量之一。没有了信心,就表示崩溃。’而甘地也说:‘没有信心,我恐怕早就变成了疯子了。’没有了更高力量的信心,生命就会陷入犹疑、忧愁、焦虑及恐惧。心理研究也指出,人们拥有强烈的宗教信心,会比较能够忍受压力和沮丧等失调状况,也更能应付失落。事实上,你看这个,”她说着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是由卡洛·杰恩博士所写的《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她说:“你听杰恩博士写的:‘在我所有步入人生第二阶段的病人,也就是35岁以上,没有谁的问题不是寻找他们生命中的
最终信仰。这也就是说,这些人之所以感到奄奄一息,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生命的信仰,而当他们尚未找到信仰之前,他们是无法真正康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