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解】
也是千真万真之语。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第子不能学也。”】
【禅解】
更真。
卓吾云:公西华亦慧。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禅解】
可与谈三种忏法。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禅解】
此与对林放同意。
卓吾云:救世苦心。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禅解】
“荡荡”,即“坦”字之注脚,所谓居易以俟命也,却是戒慎恐惧之体.“戚戚”,正是无忌惮处,思之,思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禅解】
像赞。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禅解】
“三让”,究竟让也;“以天下让”,以天下之故而行让也.此时文王已生,纣亦初生,泰伯预知文王之德,必能善服事殷,救纣之失,故让国与之,令扶商之天下。是故文王之至德,人皆知之;泰伯之至德,又在文王之先,而人罔克知也。至于文王既没,纣终不悛,至使武王伐纣,则非泰伯之所料矣。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禅解】
此二节正是敦厚以崇礼的注脚。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禅解】
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推而极之,则佛临涅荻时,披衣示金身,令大众谛观,亦是此意,但未可与著相愚人言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禅解】
三个“斯”字,皆是诚于中,形于外,不假勉强。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禅解】
在颜子分中,直是无能,无多,本无,本虚,本不见有犯者,犯事及受犯者,但就曾子说他,便云“以能问于不能”等耳。若见有能,便更无问于不能之事,乃至若见有犯,纵使不报,亦非不校矣。
卓吾云:不但想他人前日而已, 自家今日亦要下手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禅解】
有才有德,故是君子。末二句是赞体,非设为问答。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禅解】
“弘毅”二字甚妙。横广竖深,横竖皆不思议,但“死而后已”四字甚陋。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便是死而不已。又云:“未知生,焉知死?”便是死生一致。故知曾子只是世间学问,不曾传得孔子出世心法。孔子独叹颜回好学,良不诬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禅解】
读《诗》而不能兴,读《礼》而不能立,习《乐》而不能成,何用《诗》、《礼》、《乐》耶?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禅解】
若但赞一乘,众生没在苦,故不可使“知之”。机缘若熟,方可开权显实。“不可”二字,正是观机之妙。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禅解】
卓吾云:无周公之才美而骄吝者,岂不愧死!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禅解】
信得人人可为圣贤,名“笃信”。立地要成圣贤,名“好学”。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名“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四句,正是“守死善道”注脚,正从“笃信好学”得来。“邦有道”节,正是反显其失。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禅解】
约事,即是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约观,节是随境炼心,不发不观。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禅解】
大家要自己简点,勿堕此等坑堑。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禅解】
无天下者,亦非“巍巍”,巢、许是也。有天下者,亦非“巍巍”,寻常贤君是也。“有天下而不与”,方为不可思议。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禅解】
卓吾云:末节正是则天实际处。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禅解】
叹“才难”而赞“至德”,正因“德难”,故“才难”耳。倘纣有圣德,则武王并九人,方将同为纣之良臣,又何至以“乱臣”称哉!“亢龙有悔”,武王之不幸也甚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禅解】
如此方“无间然”,为君者,可弗思乎?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禅解】
卓吾云:“罕言利”,可及也。“罕言利与命与仁”,不可及也。
方外史曰:“言命”、“言仁”,其害与“言利”同,所以“罕言”。今人将“命”与“仁”挂在齿颊,有损无益。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禅解】
卓吾云:“谓门弟子”之言,不敢自安之语也。然“党人”,则孔子知己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禅解】
卓吾云:真是时中之圣。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禅解】
由诚意,故“毋意”;毋意,故“毋必”;毋必,故“毋固”;毋固,故“毋我。”
细灭,故粗必随灭也。由达无我,方能诚意,不于妄境生妄惑。“意”是惑,“必”、固”是业,“我”是苦。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禅解】
道脉流通!即是“文”,非谦词也。如此自信,何尝有“畏”!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禅解】
“固天纵之”为一句,子贡谓夫子直是“天纵之”耳,岂可将圣人只是“多能”者耶!此必已闻“一以贯之”,故能如此答话。然在夫子,的碓不敢承当“圣人”二字,故宁受“多能”二字。而“多能”甚鄙甚贱,决非君子之道也。大宰此问,与党人见识,天地悬隔。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禅解】
不但无人问时,体本无知,即正当有人问时,仍自“空空”,仍“无知也。”所“叩”者,即“鄙夫”之“两端”;所“竭”者,亦即“鄙夫”之“两端”,究竟吾何知哉。既“叩其两端”而“竭”之,则“鄙夫”亦失其妄知,而归于“无知”矣。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禅解】
此老热肠犹昔。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禅解】
此与“问仁章”参看,便见颜子真好学,又见颜子正在学地,未登无学。
“约我以礼”,正从“克己复礼”处悟来。“欲罢不能”,正从“请事斯语”处起手。“欲从未由”,正是知此道非可仰钻前后而求得者。两个“我”字,正即克己、由己之“己”字。
王阳明曰:谓之有,则非有也,谓之无,则非无也。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禅解】
子路一种流俗知见,被夫子骂得如此刻毒。今有禅门释子,开丧戴孝,不知何面目见孔子?不知何面目见六祖?不知何面目见释迦?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并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禅解】
“沾”同,而“待”与“求”不同。世人不说“沽”,便说“藏”耳,那知此意。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禅解】
卓吾云:先辈谓当问其居不居,不当问其陋不陋,最为得之。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禅解】
亦是“木铎”之职应尔。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禅解】
不要看得此四事容易,若看得容易,便非孔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禅解】
此叹境也,即叹观也。盖天地万物,何一而非“逝者”?但愚人于此,计断计常。今既谓之“逝者”,则便非常;又复如斯“不舍昼夜”,则便非断。非断非常,即缘生正观。引而申之,有逝逝,有逝不逝;有不逝逝,有不逝不逝,非天下之至圣,孰能知之?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禅解】
惟颜子好学,亦惟颜子好德耳!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禅解】
后一念而方领解,即是惰;先一念而预相迎,亦是惰。如空谷受声,干土受润,大海受雨,明镜受像,随语随纳,不将不迎,方是“不惰”。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禅解】
“进”是下手,“止”是归宿。正在学地,未登“无学”,奈何便死?真实可惜。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禅解】
令人惕然深省。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禅解】
今日立志,后来满其所期,所以“可畏”。四十、五十而不闻道,不能酬今所立之志,则越老越不如后生矣。大凡学道之人.只是不负初心所期,便为大妙,故不必胜今,只须如今,便“可畏”耳。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禅解】
卓吾云:“与”字最妙,即以“法语之言”,“巽与之言”耳。舍“法”,便无以正人。后三语深望其“改”与“绎”也。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禅解】
卓吾云:三军夺帅,亦非易事。借此以极其形容耳。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禅解】
《诗》之妙,在一“用”字。夫子说子路之病,在一“足”字。“用”则日进,“足”则误谓到家,不知正是道途边事耳。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禅解】
王安石诗云:周公吐握勤劳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可与此节书作注脚。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禅解】
卓吾曰:使人自考。
方外史曰:三个“者”字,只是一人,不是三个人也。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禅解】
连说三个“未可”,正要他勉到“可”处。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禅解】
此与“思无邪”一语参看,便见“兴”于《诗》的真正学问。亦可与佛门中念佛三昧作注脚。
卓吾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全在“思”;人之所以可为圣贤,全在“思”,故力为辩之,不但为一诗翻案而已。
乡党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禅解】
上阶“如揖”,身微俯也。下阶“如授”,身梢直也.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禅解】
吴建先曰:寝衣,即被也。被“长一身有半”,则可。若别作衣,著之而寝,如此之长,如何起止?甚为可笑。或曰:寝衣只有半身长,如今人所作短衫也。亦通。
【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禅解】
但云:“不厌”耳,非刻意求“精”、“细”也。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禅解】
“色恶”,即今所谓落色,如黑鱼犬鳖之类。“臭恶”,即葱韭蒜等。“割不正”,谓不当杀而杀,或非分,或非时也。“不得其酱”,恐致伤人,故皆“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禅解】
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