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② 《旧唐书》巷一九五《回纥传》。
③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南)、扶余府(治所在今吉林四平)、啵「ㄖ嗡诮窈诹⒊牵⒍ɡ砀ㄖ嗡诮穸砺匏咕衬谒粘牵脖吒ㄖ嗡诮穸砺匏咕衬诎露樱⒙时龈ㄖ嗡诮穸砺匏咕衬谒亲樱⒍礁ㄖ嗡诮窈诹苌蕉丝希⑻ㄖ嗡诮窈诹览迹⒒吃陡ㄖ嗡诮窈诹苍陡ㄖ嗡诮穸砺匏咕衬谝谅硗饣褂雄⑼车热龆雷嘀茛佟6雷嘀萦倘缦衷诘闹毕街荩馐撬逄屏酱忌偌摹
南诏的疆域及其行政区划南诏的疆土据《新唐书·南诏传》所载,乃是居于永昌、姚州之间,铁桥之南,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永昌在今云南省保山县。姚州在今云南省姚安县。铁桥城据说在剑川北三日程③。剑川今为云南剑川县。依此推求,铁桥城当在今云南维西县东北金沙江畔。唐时,爨有西爨和东爨,亦即白蛮和乌蛮。两爨虽各有居地,大要在曲靖和宣城之间①。曲靖即今云南省曲靖县。宣城之地虽无考,亦当在今云南省东部。摩伽陀未知确地,据樊绰所记,南诏之西有大秦婆罗门国和小婆罗门国,未见涉及摩伽陀②。按唐时安南通往域外的道路,其中一途经过南诏的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再至于摩揭陀国③。摩揭陀即摩伽陀④。然此国在今印度境内,恒河之南,距南诏甚远,不当与南诏毗邻。大秦婆罗门国当为大婆罗门国之讹。其国在永昌北,弥诺国江西,小婆罗门国当在今印度阿萨密南部,自阿萨密北部以西至于恒河流域,应为大婆罗门国⑤。阿萨密和恒河距南诏皆仍属过远,亦难据以为言。然大婆罗门国在弥诺国江之西,弥诺国江当即弥诺江,此江为今缅甸境内的亲敦江⑥,当为南诏的西界。南诏西南的骠国,为今缅甸。南诏之南的女王国当为后来的八百媳妇⑦。而八百媳妇的故地则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又按文宗太和三年(829),南诏曾攻入成都,及其南归,至大渡河,谓此河为南诏境界①。所谓南诏疆域北抵益州,就是止于大渡河畔。综合这些地方来说,南诏盛时的疆域,北至于今云南维西县北,东北达到大渡河畔,东臻于今云南、贵州两省之间,西抵缅甸境内的亲敦江,南部当已伸入缅甸的东部以及老挝和泰国的境内。南诏以羊苴咩为都,其地在今云南大理县。其别都在善阐府,为今云南昆明市。于其境内分设节度、都督和睑。南诏盛时已在唐代后期,其时唐代各地皆设有节度使,南诏亦以节度统治各地,应在情理之中。都督也是唐代的旧称,仅睑为当地土语,实际上就是州的意思。南诏盛时,共有六节度、① ②《旧唐书》卷一九八《高昌传》。
③ 《新唐书》卷二一九《勃海传》。
① 《蛮书》卷六《云南城镇》。
② 《蛮书》卷四《名类》。
③ 《蛮书》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
④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⑤ 《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传》。
⑥ 向达:《蛮书校注》卷十。
⑦ 《蛮书》卷二《山川江源》;'法'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十七。① 向达:《蛮书校注》卷十。
二都督和十睑。六节度为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拓东、丽水。两都督为会川、通海。十睑为云南、白涯(亦称勃弄)、品澹、登川、蒙舍、大厘(亦称史睑)、苴咩(亦称阳睑)、蒙秦、矣和、赵川②。都城羊苴咩周围自成一个区域,不隶属于节度或都督。弄栋节度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永昌节度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县,银生节度治所在今云南景东县,剑川节度治所在今云南剑川县,拓东节度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丽水节度治所在今缅甸密支那南恩梅开江畔,会川都督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通海都督治所在今云南通海县。至于十睑的治所就不必在此琐陈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隋唐两代疆域的广大。隋祚短促,尚无若何变化。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安禄山乱事的影响,版图颇有削减。吐蕃强大,不仅陇右一道大部沦陷,而西域道阻,安西、北庭两都护所辖土地,亦无由闻问。西南的南诏也称雄一方,大渡河南皆成化外。后来虽能乘吐蕃内部多事,相继收复陇右各处,然国力衰弱,是不可与天宝以前相比拟的。
隋唐两代承南北朝之后,对于疆域制度多所厘正。最为显著的是改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为两级制。这是因当时州和郡几乎相差无几,不能不加以改革。隋唐两代州郡两个名称曾更迭代用,其实还是一样的。唐代更创立府制和道制,也是一时的新猷。道制到宋代改成路制,府制却递相因袭,至于清代末年。
隋唐两代亦如其以前各皇朝,其文化以及典章制度对于周边各族都有一定的影响。疆域区划也不例外。周边各族如突厥、回纥等习于游牧生涯,往来无恒居,自然说不上有什么州县设施。唐代虽在各族疆土中设立羁縻州县,还难以起到和内地相同的作用。可是像渤海、南诏等从事农业生涯的民族,习于定居,有城郭邑聚,因而在其版图内设官置吏,分疆治理,俨然和中原相同,虽一些名称设施稍有违异,那是无损于整个趋势的。
② 《新唐书》卷二二一中《南诏传》下。
第四章隋唐各民族的分布及迁徙第一节突厥民族起源与突厥汗国建立突厥可汗自称与“九姓回纥”同族,而回纥族出铁勒。铁勒于战国、秦汉时称“丁零”,因民俗喜乘高轮车,所以北魏时亦号“高车”,“或曰敕勒,讹为铁勒”③。突厥既与回纥同源,则亦应源自铁勒。隋唐之际,突厥强悍,役使铁勒诸部为种族奴隶,遂模糊了其族出铁勒的真相。
突厥的最初活动地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的山北。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攻占高昌,由是突厥沦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迁徙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世为柔然“锻奴”(突厥人工于锻铁)。①“金山状兜鍪(即战盔),俗呼兜鍪为突厥”,因而这支定居于金山之阳的铁勒部落,遂以突厥为族号②。西魏大统十二年(545),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降铁勒五千余户,由之部落强大,为中原皇朝刮目,西魏文帝遂于大统十七年(551)以长乐公主妻之。西魏废帝元年(552),土门大败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突厥汗国于漠北地带。土门死,子科罗(乙息记可汗)、俟斤(木杆可汗)先后继立。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灭柔然,破■哒,走契丹,并契骨,威震塞外,“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③。
突厥汗国的分裂北齐后主天统三年(567),伊利可汗(即土门)弟阿史那室点密灭亡■哒(又称滑国,建都于今阿富汗之北巴里黑城),击败波斯,自立为西面可汗。室点密征西域时,其下“有十大首领”,且“有兵十万众”,及平西域诸国和自为可汗后,号其部为“十姓部落”①。达头可汗(室点密子)时,因“兵强而位下”,遂与东面沙钵罗可汗(即乙息记可汗之子阿史那摄图)争战。时隋根据长孙晟建议,对突厥东、西可汗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反间政策②,更加深了突厥内部的裂痕。于是,达头联合阿波可汗(即木杆可汗子阿史那大逻便)及贪汗可汗等离心于沙钵略的势力,于隋文帝开③ 《新唐书》卷二二二上《南诏传》上。《蛮书》六《云南城镇》:“云南、拓东、永昌、宁北、镇西及开南、银生等七城,则有大将领之,亦称节度。贞元十年掠吐蕃铁桥城,今称铁桥节度。”则当时所置为八节度。《南诏野史》上,则亦谓南诏有八节度,然其名称不尽与《新唐书》和《蛮书》相同。除其中有六个节度之名同于《新唐书》外,另有东川、通海两节度。又《蛮书》五《六睑》:“太和谓之大和睑,羊苴咩谓之阳睑,大厘谓之史睑,邆川谓之睒睑,蒙舍谓之蒙舍睑,白涯谓之勃弄睑。”亦与《新唐书》不同。此处从《新唐书》之说。
① 《新唐书》卷二一七上《突厥传》上。
② 林斡:《突厥史》第三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③ 《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
① 《周书》卷五○《突厥传》。
② 《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下。
皇三年(583)正式独立。自是突厥一分为二。西突厥“居乌孙之故地,东至(东)突厥国,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③。即尽有今新疆和中亚大部地区。而东突厥于启民可汗(沙钵罗子阿史那染干)时,为西突厥达头可汗所迫而南迁臣降于隋。开皇十九年(599),文帝命长孙晟于朔州筑大利城(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境)以安置启民及其部众。不久,因启民部落“归者日众”,天子又采纳长孙晟意见,“于夏、胜二州之间(今陕西靖边及内蒙准噶尔旗地带),东西至河(黄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使得任情畜牧。”①在此前后,突厥自漠北“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在今呼和浩特西北)”,接踵降隋者数十万众。文帝仁寿三年(603),窃居漠北的达头可汗,由于铁勒诸部造反,达头遁走吐谷浑,其漠北部众复归启民可汗。炀帝大业五年(609),启民卒,其子阿史那咄吉继立,是为始毕可汗。始毕乘隋末中原大乱,不惟使其族摆脱了隋朝统治,且将东突厥推向极盛阶段:“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②西突厥处罗可汗率部内属炀帝大业初年,西突厥泥橛处罗可汗(即达头曾孙阿史那达漫)因“抚御无道”,致“其国多叛”,又“大为铁勒所败”。朝廷因处罗生母向氏(汉人)居留京师,遂以向氏之命招降处罗。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令处罗会于大斗拔谷(即今甘肃民乐东南甘、青二省交界扁都口隘路),处罗辞以他故不至。炀帝大怒,从裴矩之策,鼓动处罗叔父阿史那射匮攻之。处罗大败后率数千骑东走高昌,并于大业七年(611)降隋。炀帝对内徙处罗部众分三处安置:使处罗弟阙度设统羸弱万余口,居于会宁(今甘肃靖远);特勤(即王子)阿史那大奈将余众居于楼烦(今山西静乐);命处罗将五百骑扈从天子巡幸,并赐号“曷萨那可汗”③。后来,李渊起兵太原,阿史那大奈“提其众隶麾下”①。阙度设于隋末自称吐乌过拔阙可汗,后为割据武威的李轨所灭。曷萨那可汗则于唐武德初年,被始毕可汗使者所杀。②东突厥破亡后部众的迁徙和分布武德二年(619),东突厥始毕可汗卒,其弟俟利弗设继立,是为处罗可汗。次年,处罗卒,更立其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颉利自恃强大,几乎年年南侵唐土。贞观三年(629),太宗乘其内外交困和频年灾荒,派兵一举灭亡其国,生擒颉利,俘突厥人十余万口。“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③ 《隋书》卷五一《长孙晟传》、卷八四《突厥传》。
① 《通典》卷一九九《边防十五·突厥下》。又据《隋书·西突厥传》,其与东突厥以郁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之北山)为界。
②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文帝开皇十九年。
③ 《通典》卷一九七《边防十三·突厥上》。
① 《隋书》卷八四《西突阙传》;《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八年。② 《新唐书》卷一一○《史大奈传》。
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③。此后,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破薛延陀,高宗于永徽元年(650)擒建牙帐于金山之北的东突厥别部酋长车鼻可汗。至此,东突厥“尽为封疆之臣”④。
朝廷对破亡后的东突厥降人颇为优待,而这种优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突厥人的地理分布。
其一,约半数的东突厥降人入居京师。
降唐的东突厥酋帅有大批人留于朝中任职,“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此,其部众“入居长安者近且万家”⑤。按,最初降唐者约十万口,以每家五口计,入居长安者约为东突厥降户的半数。这种情况给长安居民的社会生活以颇大影响,突厥习尚不仅渗透民间,连上层社会亦为所染。
其二,即其部落,广置突厥府州。
为了安置东突厥降人,太宗在东自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的广大地带,主要以突利可汗(颉利侄)过去所统部落,置顺(今北京顺义)、祐(今宁夏境)、化(今陕西横山北)、长(今内蒙古红柳河上游西部地区)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过去统治的漠南地区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侨治宁朔,今陕西靖边东北),右设云中都督府(侨治朔方,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各以降酋为都督刺史,以统东突厥部众。①其三,复立突厥汗国和舍利,苏农等州的设置。
贞观十三年(639),发生突厥降将阿史结社率等行刺太宗的未遂事件,于是朝中哗然,多云突厥居留黄河以南不便。太宗遂册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令率突厥和胡人渡河,返归漠南故地。十五年(641),思摩于定襄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可汗牙帐,东突厥返还者三万户,胜兵四万,马九万匹,分布于“南至大河(黄河),北至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以北”的今内蒙河套以北、以东地区②。但这次大迁徙历时不久就因薛延陀南下侵逼和思摩不能抚御其众,突厥人“悉弃俟利苾(即思摩)南渡河,请处于胜(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夏(治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之间”①。朝廷为管理这两州的突厥民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十月,以舍利吐利等部置舍利等五州,并隶云中都督府,以苏农等部置苏农等六州,并隶定襄都督府。②其四,完善和发展东突厥行政建置。
高宗永徽元年(650),朝廷将车鼻可汗降部安置于郁督军山(今阿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东支)一带,设狼山都督府(在今阿尔泰山北)以统领之。并于漠北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单于都护府领狼山、云中、桑乾三都督府、苏农等二十四州;瀚海都护府领瀚海、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等八州。“即擢酋领为都督、刺史”。至是,东突厥“尽为封疆臣”,“凡三十年北③ 《册府元龟》卷九六七《外臣部·继袭二》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
⑤ 《贞观政要》卷九《安边》。
① 《贞观政要》卷九《安边》。
② 《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阙传》上,《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① 《通典》卷一九七《边防十三·突厥上》。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
方无戎马警”③。
贺鲁破灭后的西突厥及其原役属民族的分布阿史那贺鲁,室点密可汗五世孙,原为西突厥叶护(突厥一等大臣,或别部大首领),居多逻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领处月、处蜜、姑苏、葛罗禄、弩失毕五姓之众。贞观二十二年(648),贺鲁为乙毗射匮可汗逼逐,遂率众内属。次年,以讨伐龟兹功,被太宗擢瑶池府都督,领其部居于庭州莫贺城(今新疆吉木萨尔西)。自是贺鲁密招离散,部众益盛。高宗永徽二年(651),拥众西走,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建牙于双河(今新疆博乐西)和千泉(今中亚塔什干北),自称沙钵罗可汗,并统一西突厥十姓部落和胁迫西域诸胡国多归属之。当贺鲁羽毛丰满后,遂公开叛唐,入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和蒲类县(今新疆奇台东南旧奇台城),杀掠唐边民数千人。
对拥有胜兵数十万和不断侵扰唐西境的阿史那贺鲁,自永徽三年(652)
起,朝廷数遣师征讨,并于显庆二年(657)彻底平定了叛乱;“尽收其所据之地,西域悉平”④。
“贺鲁已灭,裂其地为州县,以处诸部”①。
以西突厥十姓部落所置都督府主要有:处木昆部为匐延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为嗢鹿部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为洁山都督府;胡禄屋阙部为盐泊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为鹰莎部督府。以上六都督府分布于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我国新疆的广大地带。又于碎叶川(今中亚楚河)以东置昆陵都护府,以西置濛池都护府,擢贞观中降唐并在讨贺鲁中立功的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押十姓中的五咄陆部落,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