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德二年(619)四月以后,刘武周勾结突厥,逐步扩张势力,逼近太原。九月,刘武周兵临太原城下。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刘武周占据太原后,又派宋金刚攻陷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进逼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直捣龙门。宋金刚长驱直入,直达黄河岸上,长安大为震动。十一月,李世民率唐军渡河,十二月,于美良川(在今山西夏县北)大败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武德三年(620)四月,唐军又败宋金刚部。唐军乘胜北进,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数十合,在雀鼠谷(在今山西介休与霍县之间)再败宋金刚。刘武周闻讯,惊恐万状,放弃太原,北走突厥,后被突厥所杀。宋金刚看到残局不可收拾,也想逃奔突厥,结果也被突厥所杀了。原来刘武周所控制的州县,全都归唐所有了。
  唐朝统一全国的更重要一步,是镇压河北农民军,攻取洛阳。
  隋炀帝时,洛阳逐步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最后一次离开洛阳到了江都。由于农民起义军遍地而起,他无法再回到洛阳。从此以后,洛阳就成为隋军残余势力的据点。
  大业十三年初,瓦岗军逼近洛阳,越王侗向隋炀帝告急,隋炀帝遂派江都郡丞王世充率部增援洛阳。王世充到了洛阳,虽然多次进攻瓦岗军,但始终没有改变洛阳隋军被围的困境。隋炀帝被杀后,越王侗也在洛阳做了皇帝,但实际大权都掌握在王世充手中。武德元年(618)九月,瓦岗军打败宇文化及后,自己也损失严重,“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①。王世充乘机打败瓦岗军,加强了自己在洛阳隋军中的地位。武德二年四月,他强迫越王侗让位,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为郑,成为洛阳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了。
  武德三年六月,唐军平定了刘武周,七月,李世民就奉命东进洛阳。王世充率军三万人与唐军在慈涧(在河南洛阳西)交战。经过激战,王世充败退城内。李世民命行军总管史万宝由宜阳进据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南),命将军刘德威围攻河内(郡治在今河南沁阳),命怀州总管黄君汉进攻回洛城(今河南洛阳东北),命王君廓至洛口(今河南巩县),断绝王世充的粮道,主力军屯驻于洛阳北的邙山,对洛阳形成了包围的形势。
  唐军与王世充相持于洛阳时,河北的窦建德起义军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唐和王世充都曾派人去争取窦建德。窦建德一面表示愿和唐军联合,同时请求唐罢围洛阳之兵;一面又向王世充表示愿意派兵相助。
  当时,唐高祖要统一全国是不可动摇的方针。所以,唐军首先严辞拒绝王世充“息兵讲好”的请求,接着,又拒绝窦建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的建议,同时又威胁窦建德说:增援王世充“良非上策”,望择① 《资治通鉴》一八六,高祖武德元年。
  善而从,否则,“恐虽悔难追”①。这样软硬兼施,阻止他增援王世充。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率军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增援王世充。窦建德进军至成皋(即虎牢,在今河南荥阳西汜水)的东原,通知王世充,希望能够东西夹击唐军。
  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李世民与将佐认真研究了形势。李世民认为:“世充兵摧粮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情,吾据武(虎)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②窦建德若入虎牢关,与王世充很快合兵一处,就难对付了。于是,他使屈突通等辅佐李元吉围困洛阳,自己亲率精锐部队东赴虎牢关。几次交锋,唐军都取得了胜利。
  五月初二这一天,窦建德全力以赴,发动进攻。北距黄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南北二十里(即今河南荥阳西旧汜水县至黄河沿汜水一带),鼓行西进。唐军以逸待劳,坚守不出,自早至午,农民军饥倦疲惫,正争饮水时,唐军突然出击。窦建德措手不及,战败受伤,退至牛口渚(今河南荥阳西旧汜水东北),被唐军所俘。窦建德失败,王世充所属的偃师(今河南偃师)、巩县(今河南巩县)等地官吏相继投降唐军,王世充看到大势已去,也只得举城投降。
  从此以后,中原、河北一带,基本上为唐所统一了。
  武德四年九月,唐高祖命河间王李孝恭等人率唐军自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沿江东下,进攻割据于江陵(今湖北荆沙)的萧铣。萧铣是后梁宣帝的曾孙,隋炀帝时为罗县(今湖南湘阴东北)令。大业十三年,他乘农民起义之机,割据一方,自称梁王,次年,又称皇帝,以江陵为中心,逐步发展力量,以至“东自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北距汉川,铣皆有之,胜兵四十余万”①。
  萧铣听到唐兵压境的消息,大为恐慌,仓猝迎战。唐将李靖把所得舰只弃而不用、尽散江中,顺水而下,萧铣所调援军见了散之江中的舟楫,以为江陵已破,不敢前进。于是,唐军集中力量围攻江陵。萧铣看到大势已去,遂下令开门出降。至此,长江中游与岭南一带也全为唐所统一了。
  武德七年(624),唐军镇压了辅公祏起义,统一了长江下游。这时,除了仍然割据于朔方(郡治在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的梁师都(贞观二年被统一)以外,全国又复统一起来了。
  附表:隋世系表(一)文帝杨坚——(二)炀帝杨广(581—604)(604—618)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九,高祖武德四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五,高祖武德元年。
  第七章强大的封建专制国家(武德、贞观到开元)
  唐朝建立后,自武德元年(618)到开元二十九年(741)的一百二十三年期间,是封建专制国家的巩固、发展、富强阶段。这时的唐朝,政治上强大,经济上繁荣,文化也有很大发展,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节武德贞观年间的稳定发展唐高祖拨乱反正武德年间(618—626),当隋末战乱之后,一方面需要统一全国,一方面又需要恢复稳定封建秩序,发展生产,以利于新建政权的巩固。唐高祖正是这样顺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又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恢复或新建各种制度,巩固唐朝政权的。武德年间的各种措施,为后来“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倒行逆施,中断了正在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
  沉重的徭役负担,迫使广大农民离开土地,生产无法继续下去,正在走向富强繁荣的形势急转直下。唐高祖在这种情况下走上历史舞台,建立唐朝,必然面临拨乱反正的使命。
  唐高祖认为,汉高祖“拨乱反正”,纠正了秦的错误,从而出现了汉初的繁荣景象;他要“拨乱反正”①,纠正隋的错误,使唐朝富强。姜谟说:“唐公有霸王之才,必为拨乱之主。”②可见,唐高祖发挥“拨乱反正”的作用,既是历史前进的要求,他本人也具备了条件。
  当时的“拨乱反正”,只能是把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起来,使其遵循固有的规律继续前进。尽管封建制度是束缚劳动人民手足的枷锁,但由于人们不能超越历史所允许的范围进行活动,所以,唐高祖恢复发展封建制度实际上就是为历史的继续前进创造条件。
  武德二年(619),唐高祖初定租、庸、调法,规定在限额之外,“不得横有调敛”③。显然,这有限制统治集团不得为所欲为的意思。把对劳动者的剥削与奴役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是有利于历史前进的。
  土地制度是赋役制度的基础。自北魏实行均田制以来,对恢复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唐高祖为了使隋末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重新与土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政权的巩固,遂于武德七年(624),实行均田制。所实行的均田制与租庸调法,是隋朝均田制与租调力役制的继续和发展。所谓“发展”,就是因历史的前进出现了新的内容。
  新的内容很多,例如,隋遵北齐之制,一个丁男受露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另外,每丁又受永业田二十亩,夫妇共受田一百四十亩。但是,一对夫妇所纳之赋税却倍于单丁。由于单丁受田一百亩,仅纳一对夫妻受田一百四十亩的一半赋税,从而就出现了许多人不愿结婚或隐瞒妻子的现象。唐初的均田令中,规定妇女不受田,不纳税,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制度较合理些,无疑会促使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另如,北魏、北齐时,官僚地主可以通过奴婢与牛领受大量土地,唐朝取消了奴婢与牛的受田。这主要是各级官吏可以通过另一途径得到永业田、职分田、公廨田,不必要再通过奴婢与牛受田。再者,唐初又规定僧、尼、道士、女冠也可以受田。这主要是因为隋朝以后,佛教、道教在统治者的倡导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寺院、道观都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因而,法令中不得不承认这些既成事实。由此① 《旧唐书》卷七五《孙伏伽传》。
  ② 《册府元龟》卷三四五《将帅部·佐命六》。
  ③ 《资治通鉴》卷一八七,高祖武德二年。
  可见,土地制度的发展,正反映了历史前进的内容。其他,像土地买卖范围的扩大,以庸代役制的普遍推行等,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均田制与租庸调法在唐朝实行了一百多年,说明它在唐初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制度。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与此制度密切相关。
  古代货币的发展,到武德年间也起了很大变化。从西汉到隋朝,五铢钱一直在货币流通领域占主要地位。隋末,私铸钱大量出现,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铁叶、皮纸皆以为钱。高祖入长安,民间行线环钱,其制轻小,凡八九万才满半斛”①。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下诏铸“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的流行,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元”,即开国的意思,“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中不包含货币的重量,与秦半两钱、汉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比较,显然是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同时,以钱为宝,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还说明把货币视为财富的观念大大增强了。从此以后,历代的铜钱都不再以重量为名,都称为“通宝”、“元宝”。这说明货币的发展已到了更高级的阶段。《唐律》在古代法制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亚洲各国古代法典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唐律》是在武德、贞观年间逐步形成的。《通典》卷一七○《刑八》:“高祖初至京师,革隋峻法,约为十二条,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余并蠲除之。及受禅,诏宰相刘文静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删大业苛惨之法,制五十三条,务存宽简,以便于时。”可见《唐律》是根据《开皇律》而来的。贞观年间,唐太宗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进一步修定为五百零二条12 卷的《唐律》。长孙无忌等人又对《唐律》逐条逐句进行诠解和疏释,成为《唐律疏议》。这种国家法典,有唐一代,没有大的变化。
  唐代的官制也在武德年间确定下来。《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次将作监;。。。”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由于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后来往往把唐朝廷的官制概括为三省六部制度。其他三省与政权机关无大关系,不甚重要。御史台是监察机关。寺、监是分别管理朝廷兵、刑、钱谷事务的机构。这些都是“京职事官”,另外,还有“州县、镇戍、岳渎、关津为外职事官”。这种官制,后来虽然也有过变动,但朝廷的三省六部制,地方的州县两级制,基本上是沿袭武德年间的。
  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开创于隋,唐代逐步完善起来。《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自高祖初入长安,开大丞相府,下令置生员,自京师至于州县皆有数。既即位,又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其后又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州、县、乡皆置学焉。”从京师到州、县、乡皆置学,使宗室子孙、功臣子弟、①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四。
  吏民子弟都有就学机会。州、县通过考试入选,“随物入贡”,实际上就是“乡贡”。这种通过考试在政治上进行竞争的办法,正是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唐摭言》卷一《统序科第》也有大体类同的记载,并且认为“斯我唐贡士之始也”。由此可见,隋末中断了的科举制度到唐初又恢复起来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的等级制度、门阀制度,都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含有一定的平等竞争意义,在当时是进步的制度。
  府兵制度,从西魏开始到隋末中断,唐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资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①,在武德初年又将其恢复起来。贞观十年(636),唐太宗又在全国设置六百三十四个军府,仅关内就有二百六十一府。不难看出,唐初设置军府,是以关中为重点的。关中是京师所在之地,这说明唐朝廷掌握着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
  以上各种制度,在武德贞观年间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唐政权的巩固与国家的富强发挥了积极作用。
  恢复发展各种制度,实际上就是恢复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作用,就是使统治者能够继续统治下去,被统治者能够在可以忍受的剥削奴役下继续生活下去。唐太宗利用这种社会秩序巩固加强了自己的地位,并使国家富强繁荣起来。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常从历代皇朝的治乱兴衰中寻找借鉴。唐高祖就十分重视秦、隋很快灭亡,汉、唐乘机兴盛的历史变化。同时,为了“多识前古,贻鉴将来”①,还下诏修撰魏、周、隋、梁、齐、陈等六史。在这方面,唐太宗更为突出,他明确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②贞观六年(632),他还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①既然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于是,他就从政治、经济各方面采取措施,促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唐太宗认为,解决民的问题最重要。他说:“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②“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③解决民的问题,主要是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① 《通典》卷二八《职官十·武官上·将军总叙》。
  ① 《旧唐书》卷七三《令狐德棻传》。
  ②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①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② 《帝范·君体篇》。
  ③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⑤为了不误农时,还把太子举行冠礼的日子由二月改到十月。当有人提出“用二月为胜”的时候,他又明确表示“农时甚要,不可暂失”⑥。这充分说明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接受了隋炀帝大量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走投无路,从而暴动的教训。另外,他还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反对竭泽而渔。他说:“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⑦有鉴于此,他多次下诏减免赋税。贞观元年(627),山东大旱,免当年租赋。贞观二年(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