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门学士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他们为了避免与南衙发生冲突,而从北门出入。“南衙”是以宰相为首的朝廷机关所在地,武则天于朝廷之外另立办事中心,当然是与宰相分庭抗礼。
  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上元元年(674),她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①这十二条建议,涉及范围很广,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都有关系。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不过,从其建议内容看,武则天确有相当的政治才能是勿庸置疑的。如果实现她的建议,有利于发展经济,争取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也是肯定的。
  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病死,中宗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实际上一切政事均由武则天定夺,中宗只不过是个傀儡。这个二十七岁的年轻皇帝,不甘心听其母亲的摆布,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韦玄贞自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很快又要以其为侍中。此事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睿宗。同时,武则天又重用武氏家族,光宅元年(684),命其异母兄之子武承嗣为礼部尚书,很快又为宰相。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武则天立即同意。这些事实,说明武则天要进行改朝换代了。
  武则天随意废立皇帝,欲改朝换代,既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水火不容,又直接威胁李氏家族的地位。这样一来,势必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武则天。首先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是李(徐)敬业。李敬业是李(徐)勣孙,眉州(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刺史,后被武则天贬为柳州(治所在今广西柳州)司马。其弟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令李敬猷也被免官。另外,还有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也都遭贬官处分。光宅元年(684),这些人会集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声称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遂取而代之。李敬业自称匡①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很快聚集十余万人,发布檄文,公开讨伐武则天。
  骆宾王起草的檄文,脍炙人口,很有文采。该文指责武则天道:“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又说:“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也赞不绝口,认为文章精采。当她知道这是骆宾王所为时,感叹地说:“宰相之过。安失此人?”①看来,武则天确有政治家的风度,她对敌对势力的人才,不是嫉妒,贬低,而是称赞,并为未能得到他而深感惋惜。
  李敬业起兵,武则天当然不能容忍,况且,扬州是交通枢纽,经济意义非常重要,于是,立即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大总管,率军三十万,镇压李敬业。同时,又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复姓徐氏。
  李敬业起兵后,由于其内部意见不一,不能抓紧有利时机,主动进攻,而是在李孝逸军逼近时才被迫应战,结果,李敬业全军溃败,自己也在逃跑中被杀。这场反对武则天的战争,不到五十天就很快结束了。
  第二次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是唐宗室诸王。
  垂拱四年(688)四月,武承嗣为了迎合武则天想做皇帝的需要,使人献上一块白石,上凿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①。武则天欣喜万分,命白石曰“宝图”。后又自加尊号“圣母神皇”。这就更接近于皇帝的称号了。
  武则天得寸进尺,使唐宗室感到岌岌可危。他们于七月开始酝酿起兵反对武则天。参与这次反武斗争的有:豫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刺史越王李贞(太宗第八子)、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刺史韩王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刺史霍王李元轨(高祖第十四子)、邢州(治所在今河北邢台)刺史鲁王李灵夔(高祖第十九子)、通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县)刺史黄公李譔(元嘉子)、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刺史江都王李绪(元轨子)、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刺史琅邪王李冲(李贞子)等。八月,琅邪王李冲开始募兵,同时,分别通知韩王元嘉、霍王元轨、鲁王灵夔、越王贞等,立即起兵,共趋神都。武则天针锋相对,速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统兵进讨。
  李冲募兵五千人,先攻武水(今山东聊城西南),武本县令闭门拒守,李冲力攻不下,七日而败。李贞于豫州举兵响应李冲,武则天派兵十万前往镇压,李贞仅有数千人,也因寡不敌众,兵败自杀。
  本来,诸王相约起兵,共同行动。但尚未准备充分,约定发动日期,李冲即仓猝起兵,只有李贞响应,其他诸王均未发兵,故而声势不大,力量不强,致使武则天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接着,武则天又迫使李元嘉、李灵夔、李譔、常乐公主(高祖女)等自杀,其亲党皆受牵连而死。李元轨被贬黔州,于途中死去。武则天为改朝换代进一步削弱了阻力,减少了障碍。以后,又陆续有宗室诸王多人以各种罪名被杀。仅天授元年(690)八月,一次就杀唐宗室十二人,同时又鞭杀李贤二子,唐宗室尚存的一些幼弱都流岭南,还诛其亲党数百家。不难看出,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已是指日可待了。
  ① 《旧唐书》卷六七《李敬业传》。
  ① 《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垂拱四年。
  武周皇朝天授元年(690)九月,侍御史傅游艺联合九百余人上表,请求改唐为周。接着,又有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上表,支持傅游艺的请求,睿宗也自请赐姓武氏。武则天认为时机已到,条件成熟,遂改唐为周。自己又加尊号称“圣神皇帝”,把睿宗改称皇嗣,赐其姓武。又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武则天开创先例,成为女皇帝了。
  封建社会的帝位继承制度,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既是武则天称帝的思想障碍,也是政治上的强大阻力。要改变旧的制度,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必须进行政治斗争。所以,武则天除了武力镇压公开的敌对势力以外,还需要从政治上打击反对者。她为了防止有人暗中密谋造反,非常重视告密。特别是镇压了徐敬业以后,她十分清楚唐宗室与一些大臣对她掌权进而称帝心中不服,怀疑时刻会有人暗算她,故而大开告密之门。凡有告密者,臣下不得过问,不论是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对告密满意者,加官褒奖;无事实根据者不加追究。这样一来,四方告密者蜂起,许多官员提心吊胆,感到朝不保夕。索元礼、来俊臣等酷吏,都是因告密而得到武则天重用的。
  提倡告密,重用酷吏,固然起了巩固武氏政权的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使一些官吏逆来顺受,唯唯诺诺,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有一宰相名娄师德,当其弟赴任代州刺史时,他告诫其弟说:为了保持荣宠富贵,即使有人“唾汝面”,也“当笑而受之”①。还有一个苏味道,当宰相数年,“依阿取容”,办事不明确表示意见,总是模棱两可,被人称为“苏模棱”。②宰相们逃避政治斗争的态度,正说明武则天时期笼罩着恐怖的政治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敌对力量。
  本来,武则天做皇帝就是困难重重,做了皇帝,人们还视她为武氏之女,李氏之妇,所以,她不能像男皇帝那样,视夫族为外戚,按照武氏世系传授帝位。为了减少这方面的压力,她把政治中心由长安迁到洛阳,从高宗死到她退位的二十多年里,仅有两年住在长安,其余时间都在洛阳,并把东都改为神都。实际上这是另起炉灶,企图削弱李氏的影响。但在夫权思想的束缚下,她不能像刘邦代秦,李渊代隋那样,与前一皇朝彻底决裂,更不能把前代皇帝当作反面人物,以此说明改朝换代是合理的。因而,她只能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逐步升级地爬上皇帝的宝座,而且与李氏皇族藕断丝连,不能彻底否定唐朝。她虽然在洛阳立了武氏七庙,但并没有改变长安唐太庙的地位。武则天以周代唐,是不能与历史上的其他改朝换代相提并论的。
  外来的压力,女皇帝本身的弱点,都决定武周政权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武则天晚年,不断有人劝她传位于儿子,她都犹豫不决。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其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狐假虎威,独断专行。反对派既不能以和平方式使中宗复位,就只有采取暴力手段了。参与宫廷政变的主要成员,有宰相张柬之、崔玄■,司刑少卿桓彦范、袁恕己,中台右丞敬晖。这些人经过密谋策划,拥兵入宫,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武则天传位于中宗。中宗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复国号曰“唐”,改神都为东都,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
  ② 《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
  短暂的武周政权寿终正寝了。
  从高宗即位到武周政权结束,共五十六年,在这段时期里,统治集团内部虽然矛盾重重,有过激烈的斗争,但武德、贞观时期建立起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延续下来,经济继续发展,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唐朝仍然沿着富强的道路前进。这与高宗、武则天的各项措施密切相关。高宗颇有作为,但由于他实际执政时间不长,所以,武则天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武则天开创了妇女称帝的先例,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必然碰到强大的敌对势力。这就决定当时的政治斗争必然通过这一问题反映出来。武则天的各项措施也都无不与此有关。
  武则天在政治上的主要倾向,就是打击反对她执政的元老派与门阀地主。所谓元老派,就是对建立唐朝有功的旧贵族,他们是西魏、北周以来逐步形成的政治势力,也就是关陇集团。这股势力,既区别于东汉以来的士族门阀地主,同时,两者也有一致之处。例如,唐太宗刚做了皇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张行成奏道:“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①看来,唐太宗是以关中人自居的。贞观十二年(638),他为了反对“山东人士崔、卢、李、郑诸族,好自矜地望”①,不与别人通婚,遂命高士廉等人修《氏族志》,以抬高自己的门第。唐太宗既反对旧的门第观念,又树立新的门第观念,正是关陇贵族与旧士族有区别又一致的标志。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都说明旧的士族门阀地主与关陇贵族都是武则天的敌对势力。
  武则天为了对抗敌对势力,发展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皇帝可以亲自主持考试,选拔人才。还开创了武举,选拔军人;新办自举,招求贤人。尽管也有一些滥竽充数者,但还是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方便,收罗了不少人才。有人认为:“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②这种评论,颇有见地。武则天通过各种途径确实选用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等人,都在政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许敬宗等人因《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而请求改为《姓氏录》,也是为了讨好武则天,其目的也是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创造条件。这一切说明,武则天一方面尽力打击门阀地主以及元老派,另一方面又促使庶族地主势力的增长。这种总的政治倾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靠才能走上政治舞台,比靠门第或先辈的权势地位走上仕途者,更了解社会的实际,能够更有效地提出政治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武则天的各项措施是有利于历史发展的。当然,武则天也没有彻底抛开门第观念,修《姓氏录》就是为了抬高武氏的门第。正因为如此,过高地估价武则天的历史作用也是不适当的。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太宗贞观十二年。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
  第三节开元时期的繁荣盛况平息宫廷政变中宗重新即位以后,政治上毫无抱负,武则天虽然退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政权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由于中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的皇后韦氏就乘机参与政事,妄图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武三思(武则天侄)与韦后,由私通发展到政治上的互相利用,结成武韦集团。韦后嫁女安乐公主于武三思子武崇训。安乐公主也颇有政治野心,于是,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狼狈为奸,千方百计想左右政局。
  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的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虽然暂时掌权,但由于武韦集团对他们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张柬之等人多次劝中宗消灭武氏势力,中宗都置若罔闻。反之,武三思、韦后诬称敬晖等“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①,中宗却相信不疑。他按照武三思的意见,表面上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为博陵王,以示对其尊宠,实际上解除了张柬之、袁恕己的宰相和其他人的职务。武三思、韦后为了争取民心,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上表建议天下士庶为出母(被父休弃的生母)服丧三年,百姓年二十三岁为丁(原二十一岁成丁),五十九岁免役(原六十岁免役)。中宗都表示赞成。不久,武三思又促使中宗把张柬之等五王贬出京师,到外地去做刺史。神龙二年(706)五月,武三思又使人诬告五王参与了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害武三思的活动,于是,朗州刺史敬晖被贬为崖州司马,亳州刺史桓彦范被贬为泷州司马,襄州刺史张柬之被贬为新州司马,郢州刺史袁恕己被贬为白州司马。七月,武三思又陷害五王欲废韦后,与安乐公主内外配合,加罪于五王,中宗又流五王于岭南。接着,武三思又派人赴岭南,杀害五王。这时,张柬之、崔玄■已死,桓彦范、袁恕己、敬晖被杀。
  武三思除掉五王,更加肆无忌惮,他得意忘形地说:“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①安乐公主也更为恃宠骄恣,甚至卖官鬻狱。因为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等,都经常凌辱太子,甚至呼其为“奴”。安乐公主竟然要求废皇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李重俊当然愤愤不平。
  景龙元年(707)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及其同党十余人。由于兵力不强,很快失败,李多祚被杀,太子走终南山,最后为左右所杀。
  太子的失败,韦后、安乐公主更为骄横。安乐公主又嫁武延秀(武承嗣子),他们互相勾结,卖官鬻爵,宰相以下,多出其门。安乐公主要把昆明池据为己有,中宗不允,她又另夺民田作定昆池,方49 里。安乐公主的一条裙子,值钱一亿。针对这些腐败情况,中宗不仅未表示反对,反而还加以纵容。如安乐公主常派人掠百姓子女为奴婢,侍御史袁从之把掠民为奴婢者逮捕入狱,安乐公主上奏中宗,中宗竟下敕释放。更为甚者,安乐公主还自为① 《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二年。
  制敕,掩其文要中宗签字,中宗也笑而从之。尽管中宗如此昏庸无能,还不能满足韦后临朝执政,安乐公主欲做皇太女的要求。于是,景云元年(710)六月,韦后与安乐公主密谋策划,毒死中宗。
  由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的干预,韦后与安乐公主的目的仍未达到。
  李重茂(中宗子)先被立为太子,后即皇帝位(殇帝),尊韦后为皇太后。武韦集团并不甘心,中书令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等,力促韦后效法武则天,谋害殇帝,另立国号,但他们又惧怕太平公主与相王(即睿宗,中宗复位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