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白话释-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脏、熟脏、赤痰、白痰。从头到脚,没有一样是干净体。所以永嘉大师说,这肉身臭皮囊是装粪便用的,是装浓和血的盆器,肉身流溢不净液 体,不知有多少虫蛆也住在这里,这和臭鱼市场或是厕所茅坑有什么两样?

四、自相不净:眼、耳、鼻、口、尿道、肛门、产道、随时分泌许多恶臭液体,污垢、脓涕、泪水、涎唾、尿屎、所以〈智度论〉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净,如漏囊盛物。'

五、究竟不净:人死了便胀烂臭秽、血水脓汁流出、生虫啃咬钻营,近都不敢接近。天台宗教法说:从足至头,从头至足,循身观察,唯见膨胀臭秽坏烂,大小便道 虫浓液出,臭剧如死狗。〈心地观经〉说:应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金光明经〉说:我等从久来恃此身,臭秽脓流不可爱,虽常供养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 恩。

初学的人按照上面所说五种自身不净观法成就,便再观察他人,不管是男是女,人体总是不净,一直观到世间一切动物有情之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这样深深的观察后,就不会对肉体起贪爱心。在〈阿含经〉上说:'从前有一位国王喜欢淫欲,有一位比丘用一偈谏告国王:目为眵泪窟,鼻是秽涕囊,口为涎唾 器,腹是屎尿仓。可是那国王不够聪明,仍被色欲迷着了。'所以贫道我深深体察出来,便出家修佛去。

天台宗教说:'光是修不净观,也能成大事,好比靠海上漂浮尸体,扶着也可不溺死。'

梦幻观观法第二种是骨锁观,先观想自身头额上,皮破肉现,肉又腐烂掉,只见白色头骨,然后一再观想,由小块渐渐大块,一头腐烂只剩白骨头,然后全身肉腐烂 成白骨,观想自身成为一具白骨骷髅清楚后,再观他人也同样肉身烂坠成白骨,第二具白骨观想成功,再如次观想一房中的人、一寺中的人、一城的人、一国中的 人,一直到遍地都是白骨人,连海岸边都层层充满了白骨。

为令观心增长,再反观回来,见一国都是白骨,渐见一城一寺一房一具,又一具白骨中,乃至渐渐只见眉间少许白骨,然后专注在眉间上湛然而住。这样反复修习,直到得定,这白骨观观想成功,所有一切色欲贪爱自然会消灭掉。
梦幻观第三法叫数息观,作数息观时,应该由浅息至深息次第进修。首先要调和身体气息,不要有干涩或太滑的感觉,一心专注,计算鼻息出入,先算吸入鼻息,后 算数呼出鼻息。由一到十,算到十再由一开始,终而复始,由想心去算它,不叫它散乱了。如果感到自心不假功力,这样随它由一到十的数息,便要连心也随息出 入,息入时心随入,从鼻至喉,从喉至心脏、肚脐、胫骨到脚指头,息出时,心也随出,息出到身外一杰长(一杰约一尺)、一寻长,心也如此,一心永恒随息的出 入,等到感觉心息可以任运相依出入了,便再把心系念在眉间或鼻端,安止其心,观息住身,如珠串中缕丝。为冷为暖,为损为益。

若是又感觉到湛湛然喜悦的乐趣,就再加入微细体察这小小的出入息,和观全身三十六种不净物。又观察心识刹那不住。照这样修习,觉得气息出入,遍诸所有毛 孔,就会使心眼开明,洞彻身内三十六物及体内的虫户,这样才更转修其余行门。另外还有其他此类教法,恐怕讲不完,就谈到这里。有许多经典中说,观照出入 息,是三世中诸佛修道的初步。

梦幻观第四观法叫作我空观,从字意上推寻,我空的观法,就是把现在这个肉身,观想只是色相和妄心和合的假体。这色身包含了地、水、火、风四类,所谓毛、 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都属于硬性、粗糙,带有粘性的地的元素存在;凡是涕、唾、脓、血、津液、涎沬、痰、泪、精气、大小便利,都是 属于液状水质,带有粘性的水元素存在;凡是身体内吃喝、咀嚼、品尝消化后变成为热能取暖的粗状带有粒性的是火元素存在;凡是肚腹、肠内、循环四肢的风、吸 入呼出的气,或其他呈为气性带有粘性的内在是风元素。这四元素成为肉体。

再者受想行识四类是心,领纳是受、取像是想、造作是行、了别是识。这色心八类,那一类是我?如果每一类都是我,我岂不成了八个我?何况色中更有三百六十节 骨,加上皮、毛、筋、肉、心、脾、肾各各不同,连可分别的心识又都不同,见到不是闻到,喜不是怒。既然有这么众多的物件,不知该把那一个当作是我,若都是 我,我就成了百千个我,一身之中就纷乱杂碎了,但是除了这些东西,好像就没有另外的东西,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来。

便可知道这日益变幻的肉身只是众多因缘物件的假和合体,本来都不是我。初学的人昼夜作此观是很好的修持法,由于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便执着肉身是我,但吝爱 此身,贪求名利,一直痴迷守护,常非理计较而轮回六道,不得出离苦海。如果能常这样观照自己,自然不生贪心、痴心、嗔心三毒,三毒既能消灭,不受三界限制 便能出离苦海。

梦幻观第五观法是法空观,作法空观时,观察这色心二法,色有地、水、火、风,心有受、想、行、识,这八法中,一一法详细观照,都是从缘生而起,都没有自性,八法当体都是空。

初学梦幻观的人,应先由此五观下手去学,随心所乐,或一观或二观,乃至五种观都修习也可以,这些观法,贵在有恒心去修炼,炼到有味。但有言说不出其中妙境,只好自己去体会了。

真如绝相观又叫当理法界观,又可分三门。一、常观遍法界,只是一味清净真如,本来没有什么差别事相。这能观的智慧,也同是一味真如,在〈华严经〉记载 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七祖禅师说:'无念念者,即念真如。'而六祖大师把无念解释是:'无者离去诸相,念者念真 如。'此是想念诸法全是真如,而虽想念,却无想念之相。

所以〈起信论〉中又记载说:'虽念无有能念可念。'(这里所说真如,便是前面提到顿教中所说绝待真心。)依此门修持者,常想一切诸法,只是一味清净真如,本没有生灭相,是名真如三昧,或叫一行三昧,或叫无生三昧。

真如绝相观第二门是:当念起时,但起觉心。所以七祖说:'念起即觉,觉悟即无修行妙门,只在于此,就此觉心,便名为观。'这虽起觉心,而本无起觉之相。(依此门行者,一切时处,心念若起,只起觉心,便是修行要妙之门。)

真如绝相观第三门所修是:'拟心即差,动念便乖。'只栖心无寄,真如玄妙当即体会。所以〈华严经〉记载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 思量。'古德也说:'实相言思断,真如绝见闻,此是安心处。'异学徒作云云言辞。这是任其本性自照,更不起新生慧解。在〈圆觉经〉上说:'若诸菩萨及末世 众生,在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也不强令息灭,虽住于妄想境,也不去理会,于无了知,并不去分辨真实。'

又贤首大师说:'若起心想作凡夫行或圣人行,起念便非真行,要不作一切行,行心无寄,是名大行。'此门即是以本性自照法作观行。(依此门修行者,一切时中,心无所寄挂,才为真修行,这样子去修万行,于万行中,心无所寄挂执着。)

又中国禅宗七代祖师,所传心要也分三门,统摄无遗。这三门是一、'见性门'先要了悟绝待真心,一切妄想本无、真心本净、即心是佛,不假外求,和前面提到的 顿教一心相同。二、安心门:如上所说想念真如等三门便是。三、发行门:必须具备修习菩萨六度万行,要依三门修才成正禅,若任缺一门,便成为偏见。

达磨祖师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众生清净本觉,又叫佛性。欲求佛道,必须明悟此心,即便是'见性门'。又说:'如是安心',即是作面壁观,令修道人,心住于真理,寂然无为,喻似墙壁,不起分别,就是安心门。又说:'如是发行。'
所谓发行又分四行:

一、报怨行:修道的人,遇到受苦,当自思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遗弃本性追逐虚妄事相,在诸趣中流浪轮回,造了许多恶业,招惹无限害恶,如今修道虽无毁犯 作业,但由于宿昔所结恶业,到如今才成熟,非天非人所加与,愿甘心忍受,都无怨诉。就如经上所说:'逢苦不忧何以故?了识因果关系故。'

二、随缘行:提示修习佛道的人,如果有胜报荣誉等事,当自念说:﹁一切诸法,皆从缘生,也是我过去世所修善因感招来的,才在今天结果,这些因缘报尽了便没有了,有什么可以高兴的?'一切得失,随它因缘,心中无有增减,喜风吹不动,嗔风也不生。'

三、无所求行:世间人长久痴迷,处处贪着,是为贪求欲望。智者明悟真理,把世间三界九居,当成火宅,有这身体是苦,谁能得真安乐?三界内无所愿乐。所以经上说:'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四、称法行:以本性清净真理为修持的法门,这理性是除去悭贪等一切万恶,应依理性修习布施等一切万善。以上四行统称为'发行门'。草堂禅师着的〈圆觉 疏〉中也有三门,和四行所说大同,一、先悟圆觉性,即先悟一味清净真心。二、后修菩萨行,成就大悲大智大愿。三、次发菩提心,作六度万行等法。这三门对 修禅的人最切要,如若不圆修这三门,无法离去诸邪见。

古来禅宗诸语录许多,分别适应各种根基的人,而只谈见性,或但求安心,或只谈发行。又于安心发行中,更有多种途径,或但明一途等等。现在若能通达以上所说诸门,然后去披览诸宗禅师教语,就会明白各各其中的旨趣所在。

事理无碍观,即是事理无碍法界观,修这观法时,常观一切染净事法,缘生于无,都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净事法。举例来说,观察波是湿性,湿性全是波。如 〈起信论〉说:'虽然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也就是说,理不碍事,如同是湿性,不碍于形成多数波浪︶,虽念 因缘善恶业报,但也念性不可得。现在说事不碍理,好比波浪虽多,不碍全是湿性。)

若修习假、空、中三观者,先说什么是空观:一切诸法缘生无性,举体全空,好比观镜中像,全都不是实体;若想一切诸法,虽有不实,都是梦幻一般,即是假观, 如观镜中像,有而不实;若想一切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和前面所讲终教所指示的广大真心,便是中观,好比观照明镜一般。这三种观法,可以单修一门,或渐 次修,或一时齐修,照自己的根器去选择即可。

帝网无尽观,又叫事事无碍法界观,这其中略示五门:一、'礼敬门'。二、'供养门'。三、'忏悔门'。四、'发愿门'。五、'持诵门'。

那什么是'礼敬门'?在礼敬佛、法、僧三宝时,观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般无量无边,如帝网明珠浑映般的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明珠浑映无尽数的自身,每 一一身,各礼敬帝网无尽三宝,每一一三宝前,各有自家帝网无尽数身体,更观想此一门,尽未来际不会休歇,念念相续,不会间断,身语意业一并礼敬,不感到疲 厌。

(可以在打坐中作此观想,或早晨黄昏礼佛,暂时收敛妄想,正心观照此门,功德无尽无边。清凉大师说:'不入此观,徒自疲劳。'一时间中,初学人不易作此观 想,可观想每一尊前有一自身礼敬,再想十尊佛,每一尊前有一自身,习之稍熟,渐增百尊、千尊、直到无尽尊。或且单纯想遍法界,纯是毗卢佛,或准提佛母等, 每一尊前,暂且只一身礼敬,然后渐渐有无数无量三宝,有无数无量自身。)

二、'供养门':观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自身,每一一身,各供养出帝网无尽供具,所谓香花、灯烛、衣服、饮食、幢旛、伞 盖、璎珞云、楼阁云等,每一一身所出供具,各供养帝网无尽三宝,每一一三宝前,有帝网无尽身供养,更想此一供养门,尽未来际,不会休歇,念念相续,不令间 断,身语意业一并供养,不觉疲厌。

(或打坐中想此供养,或佛前烧香奉华时,暂入此观,或虽无华,但只合掌入此观门,功德也是无穷尽,观想初步可照礼敬门所说法去作,以下各门均可彷此。)

三、'忏悔门':观想尽虚空遍界中,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尽都志诚忏悔帝网无尽罪障,凡是由无始所造迄今一一恶事,五逆十 恶等罪,烦恼所知等障,每一一身都忏悔无尽罪障,每一一罪障,有帝网无尽身忏悔,总想此一门,尽未来际,不会休歇,念念相续,不令间断,以身语意业一并忏 悔,不会疲厌。(或打坐中想此忏悔法,或佛前忏悔时,可作此观法。)

四、'发愿门':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各发帝网无尽愿,所谓无边众生誓愿度,无边烦恼誓愿断,无边佛法誓愿 学,无边福智誓愿集,无上菩提誓愿成之五宏愿,并加上自心所喜爱作的善愿,尽总发之,每一一身,发帝网无尽愿,每一一愿,有帝网无尽身发出。

总想此一发愿门,尽未来际,不会休歇,念念相续,不令间断,以身语意业一并发愿,不觉疲厌。(或打坐中念练,或佛前发愿时,可作此观法。)

五、'持诵门':观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自身,每一一身,各持帝网无尽真言教法及诸佛菩萨名号,每一一真言或教法、诸佛 菩萨名号,有帝网无尽身在持诵,总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一并持诵,不觉疲厌。(或持课、诵经等时,先作此观想后,然后 持诵,有异想不到的好感。上之五门都如此作,若其余行门,当然更宜照此去修习。)

若是习相即观者,有四句重点。一者一即一。如观一毛即是一耳,一耳同时却即一毛。二者一切即一。三者一即一切。这两句应该一并观想,好比一切尘即一佛时, 一佛同时却又是一切尘。四者一切即一切。好比可观想一切人即一切佛,一切佛同时即一切人。四句中每一句,一切诸法可以用此句法观想。
若是修相入观者,也有四句,一者一摄一,带之入一。好比观一人摄一佛,带之将入一菩萨中。又如东镜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中。二者一摄一切,带之入一。好比 观想把一华摄一切河,带之将入一山中。三者一切摄一,带之入一切。好比观一切尘摄一佛,带入将入一切毛中。四者一切一切,带之入一切。好比观一切树摄一切 神,带之将入一切海中。四句中每一句,可用在一切诸法,准此观想,这是相入、相即两种观法。

随观每一句中,更有总观别观等多番观法。恐繁不再细说,请读者,自行体会,只要专心修炼,自然可以晓达。所以斐公在法界观序说:'但只使学人深思此种境界说法,久而久之心慧就会开朗,同时自然具足相应观。'好比随观一法,可同时具足法界诸法,其余玄门,依照此例可解。

倘或有喜爱修习圆宗三观三止法的。下面将谈到:如果行者观一人时,便成三观三止,且就一人之身具明三谛,即人身假相有故,叫俗谛;人身缘生无性,色体是 空,叫真谛;人身假相无别自性,举体全是寂照真理,叫中道谛。但此三谛,体用无碍,空有相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本如此,依此三谛法,行者观察成就三 观三止。

行者心观人身假相是幻有,叫假观,观心了却假相时,离去实有执着,名叫方便随缘止。又观人身色体全空,叫做空观,观心了却色空时,离去色体实有执着,叫体 真止。又观人身举体全是中道实性,名中道观,就是观心离相有执和离体空执,便叫远离二边分别止。照此观心,在一念中,可齐见三谛,了知三观,离三种妄执, 立成三止。

而三观三止,只是一心,即一常六,即六常一,把此一心和所观三谛体用空有无碍之境契合,便叫心境常融,更加历历明照。既观一人之身而成三观三止,观一切法,照例也可彷此。

有人会问说:'佛法大行,不是叫人无念吗?何以帝网相即等观法,却叫人起无尽想念,这岂不叫人身心疲劳吗?'我的回答是:'若有此问法的人,是离念外求无 念,尚未得到真无念才会有此问。所谓真无念,念本无无,何能更得念和无念之无碍?又若得真无念,也是无尽行中之一行而已。那能理会无尽的圆行呢?'这答法 本意是出自〈华严大疏〉:'如不习帝网相即等观,终不能得无碍佛果。'现今仍有小根之人听到此法门,便嫌繁乱,不放在心中,和古人所说,井底蛙居不了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