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巴利语佛典汉译-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90 他精通相术和颂诗,急切地接过释迦族之公牛,满怀喜悦地说道:“这是人中之魁首,至高无上。”

691 然后,他想起自己即将去世,便神情沮丧,落下眼泪。释迦族看到仙人哭泣,便问道:“是否王子有不祥之兆?”

692 看到释迦族黯然神伤,仙人说道:“我不认为王子会有不幸,他也没有不祥之兆。他不是平庸之辈,你们尽管放心。

693 “这位王子将达到最高智慧,看到最高纯洁,转动法轮,怜悯众人;他的梵行将传扬四方。

694 “而我在这世剩下的寿命不长了,在此期间就会死去,不能听取这位举世无双者的正法了,因此,我伤心,难过,痛苦。”

695 他使释迦族感到极大快乐。然后,他离开王宫,过梵行生活。他怜悯自己的外甥。勉励他追随那位举世地无双者的正法:

696 “当你听到别人说起‘佛陀’,或者听说‘他达到最高智慧、遵行正法之路。’那么,你就去那里求教,与世尊一起过梵行生活。”  

697 他心怀善意,看到未来的最高纯洁,在他的教诲下,那罗迦积了大量功德,控制感官,等待着胜利者。

698 听说“杰出的胜利者转动法轮”,他愉快地前去拜见仙人中之公牛,向这位优秀的牟尼求教最高智慧,阿私陀的教诲得到实现。

                                          序诗结束

699 “阿私陀的话已经如实证明,乔达摩啊!你通晓一切事物,我们要问你问题。

700 “我己出家,渴望过比丘生活,牟尼啊!我问你,请告诉我最高智慧的状况。”

701 世尊说道:“我将为你讲述这难以达到、难以获得的智慧。现在,我将告诉你,你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702 “在村庄里,无论受辱骂,还是受赞扬,都应该一视同仁;要克制心中的忿怒,不骄傲,平静的生活。

703 “各种事情出现,好像木柴上的火焰,让诱惑牟尼的那些妇女不要诱惑他。

704 “厌弃交媾,摒弃各种爱欲,对一切生物,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即不干扰,也不溺爱。

705 “我跟他们一样,他们跟我一样;对自己和别人一视同仁,即不伤害,也不引起伤害。

706 “明眼者应该摒弃普通人执着的愿望和贪欲,迈过越过这个地狱。

707 “他应该空腹,节食,无欲望,不贪婪;他不渴求欲望,成为无欲望者,宁静幸福。

708 “牟尼应该游行乞食后,回到林边;走到树根旁坐下。

709 “他应该专心修禅,在林边得到快乐;他应该在树根旁入禅,自得其乐。

710 “他应该在夜晚逝去后,前往村边;他不应该喜欢受到召请,也不应该喜欢从村里送来食物。

711 “牟尼来到村庄后,从容地挨家游行乞食;乞食时,沉默不语,不说不得体的话。

712 “‘我得到,说声好;我不得到,也说声好’。他对两者一视同仁,加到树根旁。

713 “他手持钵盂游行;他不是哑巴,但象哑巴;他不应该嫌弃微薄的施舍,不应该轻视施舍者。

714 ”各种各样途径己由沙门阐明:它们不通向彼岸两次,也不被认为一次。

715 “比丘截断水流,摒弃各种责任,无所执着,无所痛苦。”

716 世尊说道:“我将告诉你智慧:让他像刀刃一样;他应该用舌头顶着上颚,控制口腹。

717 “他应该心地坦然,不左思右想,无污垢,不执着,恪守梵行。

718 “应该学会沙门奉行的独居生活,独居就是智慧,独自生活会得到快乐。

719 “听了智者,修禅者,摒弃爱欲者的话后,你将照亮四方;而作为我的信徒应该更加虔诚和谦恭。

720 “你们凭坑里和沟里的水,可以知道这一点:溪水流动哗哗作响,海水流动静默无声。

721 “空虚发声,满盈静默,愚者犹如半瓶水,智者犹如满池水。

722 “沙门讲述很多富有意义的话;他知道正法,教诲正法;他知道很多,讲述很多。

723 “他知道,但控制自己;他知道,但不说很多;这样的牟尼配有智慧,这样的牟尼获得智慧。

第十二章

    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精舍。那时,在圆十五斋戒日的夜晚,世尊露天而坐,比丘僧团围坐一旁。世尊环视沉默无言的比丘僧团,对他们说道:”众比丘啊!这些正法有益,高尚,导致解脱,达到最高智慧,如果人们问:‘为什么学习这些有益、高尚、导致解脱、达到最高智慧的正法?’众比丘啊!应该回答到:‘为了正确理解二重观法。’‘你说说哪二重?’‘这是痛苦,这是痛苦的产生,这是第一重观;这是痛苦的灭寂,这是灭寂痛苦的道路,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希望锋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指不回到欲界),”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24  “那些人不知道痛苦,不知道痛苦的产生,不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也不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

725 “他们没有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不可能达到终极,只能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726 “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产生,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也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

727 “他们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有可能达到终极,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这是第一重观;灭寂生存因素,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28 “在这世上,痛苦形形色色,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由于无知,愚者执着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因此,智者看清痛苦产生的根源,不执着生存因素。”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无知,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无知,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29 “那些人一再进入生死轮回,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这便是无知的状况。

730 “因为无知是最大的愚痴,所以,长久轮回转。而那些有知识的人不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行,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行,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31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行,灭寂诸行,痛苦就不再产生。

732 “知道诸行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平息诸行,灭除诸想,真正理解这一点,痛苦也就消除。

733 “学问渊博,有正确的观点和知识,这样的智者超越摩罗的束缚,不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识,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34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痛苦就不再产生。

735 “知道诸识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平息诸识,比丘便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触,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触,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36 “受诸触控制,追逐生存水流,进入歧路,这样的人无法消除束缚。

737 “理解诸触,乐于平息诸触,这样的人洞悉诸触,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受,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受,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38 “任何快乐或痛苦,以及不痛苦或不快乐,都从内部和外部被感受。

739 “知道这是痛苦,一再接触虚妄之物和毁灭之物,目睹一切消失,便厌恶诸受。比丘灭寂诸受,毫无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贪爱,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贪爱,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40 “与贪受作伴的人一再转生,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

741 “知道贪爱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比丘摒弃贪爱,不执着,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摄取,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摄取,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42 “生存的根源是摄取;生存者走向痛苦;有生就有死,这是痛苦的原因。

743 “因此,智者具有正确的知识,灭寂摄取;他知道灭寂生存,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发起,这是第一重观;灭寂发起,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44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发起,灭寂发起,痛苦就不再产生。

745 “知道发起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摒弃一切发起,由于没有发起而获得解脱。

746 “斩断生存的渴求,心境平静,越过生的轮回,这样的比丘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食,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食,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47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食,灭寂诸食,痛苦就不再产生。

748 “知道诸食产生痛苦这种危险,理解诸食,不依赖诸食。?
749 “正确地知道健康在于灭寂烦恼,比丘聪明睿智,深思熟虑,恪守正法,不归属任何范畴。”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躁动,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躁动,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0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躁动,灭寂躁动,痛苦就不再产生。

751 “知道躁动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比丘摒弃躁动,遏制诸行,不贪求,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有所依赖的人躁动,这是第一重观;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这是第二重观。’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2 “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有所依赖的人摄取这种存在或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

753 “知道这种危险,知道依赖之物中的大恐惧,比丘不依赖,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真实,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虚妄,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虚妄,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真实,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6 “请看人界和神界把无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认为这是真实。

757 “因为他们认为这样那样,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对于他是虚妄的,虚妄的事物变化无常。

758 “圣人真正懂得涅磐不虚妄,他们洞悉真实,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快乐,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痛苦,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痛苦,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快乐,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9 “据说,只要色、声、味、香和触这一切东西存在,它们便是可爱的,迷人的,令人渴望。

760 “神界和人界都认为这些东西是快乐,而当这些东西消失时,便认为是痛苦。

761 “圣人把灭寂身体的存在看作快乐,这与世俗的看法相反。

762 “别人认为快乐,圣人认为痛苦;别人认为痛苦,圣人认为快乐。请看,这事难以理解,愚者感到困惑。

763 “有遮蔽便阴暗,看不见便黑暗;圣人无遮蔽,看得见便光明。那些无知的愚者不知道正法近在身边。

764 “为生存欲望所控制,追逐生存的水流,进入摩罗的领域,这样的人不能彻底理解正法。

765 “除了圣人,谁能彻底理解这种境界?彻底理解这种境界,摆脱烦恼,便达到涅磐。”

   世尊说了这些。众比丘满怀喜悦,对世尊说的话感到满意,通过这样的解说,六十比丘的思想无所执着,摆脱烦恼。?



第四品 八颂经

第一章 爱欲经

766 他追求爱欲,心满意足,肯定感到高兴,因为实现了凡人的愿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