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有色法、心法。“心法”一念三千,“色法”无量无边,而它的真相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我。法,是空无自体的,好像水结成冰,并非是新物质的创生;当温度升高以后,冰化成水;温度再升高,水蒸发了,也不是生命的消失。因为万生万物无不以“空”为素材,无不当体是“空”,所以在这一真法界里,既没有真实事物的新生,也没有毁灭的现象;既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生起,也没有一个真实独立的实体毁灭,所以说“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海水一味,庄子说“道在屎尿”,有人认为这是大不敬,说脏话,污辱真理,其实真理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真理是普遍的,不是局部的。如果真理是特殊的,那是三只腿的鸡,虽然稀奇,与大众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所谓“道在屎尿”,是说真理是普遍的、唯一的、绝对的,根本没有第二、第三,触目菩提。既然原本不生,最后无有可灭。真理不出于法界,法界无限,也就是时空无限。万生万物、一切现象,都可画个“○”来概括,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也即是由“空”所显,万象皆空。
经云“三千及大千,如海一沤发”,海能现沤,沤不离海。在一真法界里,有什么垢与净?有什么增与减?新结成的冰块,并不表示水中多增加了一块冰;冰块溶解了,也不表示减少了冰块的实质。
简单地说,一切万生万物,无一不是由空里来,而又向空里去,亦即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空,是无限生机和一切发展及开创的势能:一切由空里来,一切又向空里去;从空里来,不占地方;回到空里去,干净利落,这太好了。我们正确理解了“空”,就不会愚昧、颠倒,就不会错认、谬执,而逍遥自在了。
《般若心经》讲的是般若,般若的素描就是以下的经文: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这就是般若的素描。概括地说,般若的当体是个“无”,是个“无无”。因为“执有”则有限,“无无”乃无限。“原本无、当体空、毕竟不可得”的绝对法性,就是般若的空性、法身的素描。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身体、意识啊!须知般若见不因眼,听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显实相——生命的真相。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佛法乃生命之学”,不必去讲道理,不必去求道理,只要证得了生命的实相,就会清清楚楚地证得“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些都可以证实,而不是在讲空话。
在《指月录》中,有位洞山良玠禅师,童年出家,师父教他念《心经》,教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说:“暂停!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经上怎么说没有呢?”他的师父愣住了,说:“你不同于粥饭僧,你是禅宗的根器,到南方去参禅吧!”以后就成了禅宗的大匠。这显示了什么呢?“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固然好,“疑”也不坏;因为你不疑,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问题就会压倒你。学法也是一样,若是没有问题——不疑,又怎会有悟?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禅宗要我们信有一个真实——只此一事实的真实。要我们疑,有问题,即使辩论都没有关系。《证道歌》说:“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界,不仅可解释成范畴、界限或区域,主要是指根、尘相对的作用—— 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作用:眼对色的感受,耳对声的感受……,这些六根对六尘所发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六根、六尘加六个作用,就是十八界 —— 十八种现象。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又是一笔带过,无明到老死,就是佛法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构成我们生死轮回的十二个要件。
前四种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因为“无明”,就有妄作,而产生情感上的“行”;由行产生“识”;有了意识,就随缘受胎,刚刚受的胎叫“名色”。
所谓“名色”,是有而不可见,无影无像,只能形容,只有名;所形容的色,是小到不可见的,过去没有显微镜,谁能看见XY染色体的活动?看不到,所以叫“名色”,只知有这么一个东西,但还没有成为人的胚胎。
第五是六处:六根具足,然后就出胎。
第六是触:小孩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但却会抓东西;国人满周岁时,有“抓周”的习俗。到了两三岁时,就有触感,喜欢去接触物品。
第七是受(感受):喜、怒、哀、乐,一切的感受都有了,大约五、六岁时就已具备。
第八是爱:约十四、五岁,有了爱,就知所选择,有了物种基本的欲念;有了欲念,就如胶似漆,念念不忘,梦寐思之,于是和原本的生命实体距离更远了。
第九是取:包括追求和逃避;追求权利,逃避义务和责任。人们基本的欲望包括:自我保存 —— 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自我我欲—— 食、色、领导、支配、占有……,诸欲相继发生。古人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不能说每个人都临难求免,但苟得的人却较多,这就叫“取”。
第十是有:即生有、中有与后有。透过名色、六处、触、受、爱、取而有业,活在世上,是“生有”;死是“中有”,以活着的时候所造之业为素材,形成死后的中阴身(灵魂),即是“中有”;“后有”即随业入胎。
第十一是生:又出生了,入胎就要出生啊!
第十二是由老而死。
这叫“十二因缘”。辟支佛观“十二因缘”,找到了解脱之道的“苦、集、灭、道”四法印,而证解脱。但是在菩萨眼中,皆同幻化。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余的十种因缘,都一笔带过了。二乘圣人借分析得解脱,菩萨则是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都没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只是一个虚幻的过程,菩萨不观“十二因缘”,无须分析,般若观照下,当体是空。
无苦、集、灭、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审视众生的根机,说“苦、集、灭、道”,若详细讲,很费词,简单地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为什么说“苦因集有”?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这都是“行”,是有为法,聚集多了,当然苦。苦有八种:
生苦 —— 人一生下来,离开母亲,就是苦。小孩子一出娘胎,没有谁会哈哈大笑的,一出来只会用哭来表示苦。
老苦 —— 老也很苦,身体的抵抗力差,心有天高,力不从心;想爬山爬不动,喜欢吃的东西,多吃了就不舒服。如果修养不好,想想前尘往事,一生累积了太多的无奈、挫折、抱怨、牢骚、不满、失意……,那生活不就形成了对生命的惩罚吗?有些人打肿脸充胖子说“不苦”,但眼泪却不住地流;有些人假装顽强说“人生不苦,很乐!”但心里却像吞了黄连似的。
病苦 —— 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无法忍受。如果有朋友生病了,我们去探望他,问他:“老兄!你有什么愿望啊?”他会说:“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饭、布衣暖、菜根香,我就很感满足了,不再希求其他了。”事实会是如此吗?不然,等他病好了,老毛病又都来了:吃菜嫌口味不好,看别人不顺眼,老婆的发型不好看,孩子的动作讨人嫌……,简直烦透了。所以人是活在不满里的,不满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一种对生命的惩罚,因为“错误恒等于烦恼,罪恶终难逃毁灭”。
死苦 —— 死更是痛苦。很多人练功夫,在死的时候要退功,功若不退,死不了;一点点地退,像蛇脱皮似的,退到哪里痛到哪里,痛苦得很。
除了生、老、病、死四种苦以外,还有:
爱别离苦 —— 你喜欢的人,他不能永远在你跟前。
怨憎会苦 —— 你越讨厌他,他越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苦 —— 求的东西得不到,得到了又有新欲望,永远不能满足。物质的欲望,永远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始终是贫乏的。
五阴炽盛苦 —— 色、受、想、行、识叫五阴,阴就是暗,没有见天,没有曝光。色、受、想、行、识,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认知、教育程度等。身体的组成,显教讲四大 —— 地、水、火、风;密宗讲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五阴炽盛,坐卧不安;色身太健康了,精力旺盛,总想打架;受阴太旺盛,会敏感、心乱;想阴太旺盛,就会妄想,胡思乱想多了,所想的都不求结论,再想下去,结果想一个问题,七、八个问题一齐涌出来,弄得精神分裂。四大不调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阴炽盛,无一不苦;色情狂、强暴、杀人、殴斗逞强,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阴炽盛之故。
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过着执著、迷失的生活,而菩萨用摩诃般若的心态来看,这些都没有实体,五阴固然不实,苦、集、灭、道亦是方便。要想灭苦,必须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阴的妄动,使之接受光明。
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个能得的我,一个所得的法,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门。一涉及到“二”,就背离了佛法的宗旨——不二。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边见,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门。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证法性,归无所得。
菩提萨埵:梵文bu da? sa da?,是大菩萨,简称bo sa da?。sa ba sa da?是众菩萨,南无bo sa da?是大菩萨。菩提萨埵就是菩萨。菩萨是觉醒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醒的菩萨。菩萨为何不说是佛?因为菩萨只是生命觉醒了的众生,还须要继续净化,距离佛还有一段心程,所以称之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依:是依靠、依赖、依附,更是归向、投入。菩萨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他心里没有挂碍。挂碍,是由前尘妄想产生印象,堆积印象而产生的我执。菩萨没有前尘、没有妄想、没有我执,所以没有挂碍。因此,既不会患得患失,也没有“有我之私”;没有“有我之私”,就没有“有我之执”,自然就没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错误的意思,好的说成坏的、坏的说成好的、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乃至以正为邪、以邪为正,这都是颠倒。
至人无梦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说修养到家的人,平时凡事都能“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不会做梦了。白天没有记录惯性,既不录像,也不录音,到了晚上睡着以后,荧光幕就放不出影像来了。
另一种解释是“至人寤寐一如”,白天似乎如梦如幻,晚上也与白天清醒的时候一样。所谓梦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能够观自在的菩萨,当然寤寐一如,所以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究竟就是最后、毕竟。能够证入上述境界(一切皆无)的菩萨,最后一定能证得生命的真实——涅槃。涅槃就是常、乐、我、净;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意即证得生命的永恒。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世是时间,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大觉佛陀,都离不开般若波罗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脱,都是借着大智慧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离开般若,就没有大觉的佛陀。大觉佛陀都是因为证得般若,以般若做为他生命的内涵,做为他理智、情感的全部,方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是至高无上的正确觉受,也就是摩诃般若。离开觉受,就没有正觉,也没有生命。因此,佛法最贵得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最贵得正受。正受有两种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确的觉受,觉受不正确,便远离解脱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咒,是总持的语言,又称真言——真实的语言。由此可以知道,智慧的解脱法门,有伟大无比的神秘力量,具足无量光明,可以破除无明、黑暗,开展光明的人生。没有什么比般若更高、更上、更尊贵的了,也没有别的咒可以和它相提并论,更不要说能超越它,连和它相等的都没有。能去除一切的痛苦感受,绝非虚假,所以我才说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四、咒文音义
《心经》讲到此为止,附带要说明的:咒是真言、总持,是一部经的精华,最扼要的地方,念《心经》不念咒很可惜,很遗憾!而咒语最注重发音,正确的读音是:
揭谛揭谛:gei da? gei da?,去呀!去呀!
波罗揭谛:ba la gei da?,彼岸去呀!
波罗僧揭谛:ba la sang gei da?,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萨婆诃:bu da? suo上声ha?,疾速完成觉道。
通俗地说,就是:去呀!去呀!大家一起去呀!迈向生命的圆满!完成生命的觉醒。
安祥禅简介
禅为中国文化的奇葩,是成佛证真的无上法门,亦是佛法的精髓和生命。离开了禅,就没有真实的佛法。所以唐代圭峰宗密禅师说:“禅是佛教的通途。”虽然八万四千法门譬如食蜜,中边皆甜,都可入门,但其最终之归宿仍是禅。学禅的利益,浅可以使内心安适,提升心态,变化气质,改变生命,获得健康和喜悦,人生幸福、光明又通畅;深则可以体验行住坐卧皆禅定的境界,揭开生命和宇宙的奥秘,把捉真理,让原本的生命完全觉醒,证得生命的永恒与圆满,了脱生死轮回。禅因为如此重要和殊胜,故素为历代朝廷、社会名流所推崇倚重。因其超乎常情,不可思议,故一般民众很难窥其堂奥,甚而望之却步。尤其到了近代,禅在缺乏大善知识的倡导下,已日渐式微,令人不得不叹!
吾耕云导师天纵圣明,乘愿再来,早年悟道,经过数十年之涵养,成就非凡,具伟大的传心力量,衡之现今的尘世中,可谓绝无仅有。凡有缘亲近的弟子,莫不亲领法喜禅悦,同声赞叹,庆幸、珍惜此一稀有难得之法缘。目前在耕云导师座下悟道者不在少数,成就证果者亦大有人在,均得力于耕云导师“传佛心印”的威力和“法门的简易”。
吾耕云导师悲愿宏深,为期社会大众易于入禅,特将禅稀释,拈出“安祥”两字,令学禅的人有所印证和依归,故命名为“安祥禅”。今将安祥禅的法门及宗旨简介于后:
——安祥就是统一调和的心态,亦即定慧圆明的心态。
——“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和永恒相”、“不二法门的体现”。
——禅的基本内涵是“正见”和“正受”。
——“以心传心”、“传佛心印”。
——以安祥作为禅的印证及依归。
——以“反省忏悔”去除心垢。
——以“不可告人之事不做、不想”为戒律。
——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是追求知识和道理。
——修行的方式适应现代及未来的工业社会,在家修行亦得,不必出家。
——以“诚、敬、信、行”作为修行的信条。
——以“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为修行的要诀,亦即佛经开示的“观自在”及达摩祖师倡导的“观心”。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确能了脱生死轮回,证得生命的永恒。
——“如来”就是如其本来的心态,亦即本心。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安祥禅修行的方法,请百度一下“安祥禅”,或浏览以下网站,并可以email联络,获取免费赠阅的国家正规出版的安祥禅丛书以结缘。安祥禅学研究网站:anhs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