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获得更多方面的军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94 页。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第322 页。
事谋略思想。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名著《战争论》成书之前的12年中,从不同角度曾剖析过130多个战例。他认为,战争同其它事物一样,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每一种原因,每一种手段都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他曾以1797年3月,拿破仑率领意大利军团,由塔利亚曼托河进攻奥地利的卡尔大公,最后导致了双方签订累欧本停战协定为例,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剖析,生动他说明了从不同的立足点和不同的角度剖析史例,学习军事谋略思想的重要性。(1)拿破仑谋略企图是,迫使卡尔大公在其援军未到达之前同意大利军团决战。直接目的是让卡尔大公不战而退,使拿破仑进入奥地利帝国的心脏部位,以支持法国的两支军团的进攻,从低层次的角度看,克劳塞维茨认为拿破仑的谋略企图是正确的。(2)他从另一个角度即法国督政府方面进一步考察,认为拿破仑越过卡尔大公放弃的诺里施阿尔卑斯山防线的进军行动又是不高明的。因为奥国统帅如果利用援军迅速在施太厄马克组成强大的预备队,来进攻意大利军团,这样,不仅意大利军团可能遭致全军覆灭,而且法国督政府原准备在6周之后发起的莱茵战役也会失败。因此,这个军事行动就太冒险了。(3)他又进一步从奥国的角度分析认为,拿破仑要实现进逼奥国心脏的谋略企图,必须取决于奥国人对保住维也纳的重视程度。即是保住维也纳接受拿破仑的媾和条件,还是暂放弃维也纳向辽阔的腹地后退。(4)他又考察了如果奥国军队继续后退,法国在这种情况下有无胜利的把握。(5)在确信法军的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他又考察了法国督政府想利用这一胜利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想彻底打垮奥国,甚至占领奥国大片领土,法国在战略上面临兵力不足的局面,这样就不能实现拿破仑迫使卡尔大公不战而退的谋略价值。拿破仑正是看到了这步棋的后果,才机智的同奥军签订了停战协定。(6)他又深入考察了拿破仑签订停战协定的谋略思考:因为拿破仑既看到了奥国人可能为避免重大牺牲或由于他的声威而屈服:也考虑到万一奥国军民坚决抵抗,自己也有失败的危险。正是基于这种判断,签订停战协定的谋略行动才是正确的。克劳塞维茨这种从不同立足点和不同角度剖析战例,研讨谋略的运用,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运用战例进行谋略剖析,还应当以近代或现代战例为重点。因为古代的战例,由于作战规模、作战条件以及作战方式的限制,许多谋略思想虽有借鉴意义,但毕竟没有象近代和现代的战例为人们所熟知,借鉴作用那么大。正如克劳塞维茨指出的:“最近的战史,只要它是大家都熟悉的和经过研究的,就永远是选择史例的最好来源。”①当然,选用近代和现代战例时,找那些一例多谋的战例加以剖析,收获会更大一些。比如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就是这类典型战例。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从英国东南部渡过加莱海峡到达法国的加莱地区登陆,比从英国南部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诺曼底不但距离近,而且运输方便,便于空中支援。德军从思维的惯性认为,盟军登陆不会舍近求远,放弃这个理想的登陆点,于是德军就把重兵布在加莱地区。而盟军的谋略思维计高一筹,恰恰利用了德军这一心理把登陆点选在诺曼底。为了实现这一企图,英国首相丘吉尔用他的情报机构成立了一个控制小组,以此施展各种疑兵之计,进行了一系列瞒天过海、以假乱真的欺骗行动。先是假装在爱丁堡附近驻有25万人的英军,不断用伪造的师、军团的名义拍发各种电讯,故意让德军情报机关收听,继而精心选了一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 卷第230 页解放军出版社1964 年版。
位战前当过25年演员的中尉,作为英登陆司令员蒙哥马利元帅的替身,离开英国本土前往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并故意放风说此行的主要使命是编组英美联军,使德军进一步相信盟军一定要在法国加莱登陆;盟军还假装有一支达百万人的集团军驻在英国东南沿海一带,并任命美国的巴顿为该集团军的司令,佯攻加莱;还专门派人到中立国家收购加莱海岸的详细地图等等,通过这一个个谋略手段,最后终于在诺曼底登陆成功。这个战例不仅接近现代,而且包含着多种谋略手段的巧妙运用,真是一幕有声有色谋略战的活剧。
四、寓谋干练——模拟演练
模拟演练,是进行谋略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对指挥员谋略知识、谋略能力的综合性检验。特别是和平时期,运用模拟演练进行赛谋斗智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这种方式是对未来战场情况的模拟,对长期没有实战锻炼机会的指挥员来说,提供了智力对抗的直接“战场”,进而缩小平时与战时的差距。要打胜仗,就得先练好以谋取胜的本领再去求战。相反,凡失败者大多是因为平时不注重谋略训练,常常是光打起来再去求胜。实战要求指挥员的智谋很高,决策不得有误。只要智力之箭发出之后是无法收回来再重来一次的。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谋略训练,战场上一旦发生出乎预料的情况,而无出于预料的对策,结局只能是败北。所以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口号:“宁败于操场,不败于战场”,这是十分有见地的。
运用模拟演练进行谋略训练并不是什么新鲜招数,古今中外常用此法。据传孙武在著兵法时,就一边用筹策推演,一边进行谋略研讨。公元1 世纪初,马援聚米堆成“山谷”。向光武帝刘秀介绍夺取西北的谋略,这是见于史书的最早的“沙盘作业”,“沙盘作业”后来在日本、印度广为流传。采用初具正规形式的作战模拟对军官进行谋略训练,还首推19世纪的欧洲普鲁士军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作战模拟训练仍处于手工式阶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把系统工程、信息理论、运筹学、数学模型、显像技术、微机等引进到了计算机模拟系统,大大提高了作战模拟能力,为作战模拟开辟了诱人的广阔前景。它能以高科技手段,愈趋逼真地模拟出高度复杂和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战争运筹、决策过程,优选作战方案。它被人们誉为未来战争的“试管”。
发达的军事国家不仅重视作战模拟的现代化,而且还特别重视近似实战、检验性的演习,以促进指挥员谋略观念的现代化。美国成立了实战模拟演习中心。美海军军事学院还专门设有军事导演系,专门从事各种条件下、各种类型的战略、战役的想定设计,让学员扮演敌我双方指挥官。现在突破了海军的导演范围,已扩大到美军的国防建设,对外战略等高层次课题的导演。有人称这种演习为赛谋斗智的“试验室”。也有人预计,未来许多高明的军事谋略思想、原则将在这个实验室里胚胎、发育、分娩。这大概不是幻想,不是夸张。
军事谋略的模拟演练也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分层次,分对象的进行。一般他讲,基层指挥员结合营连级战术模拟演练,可进行单计单谋或多计多谋的训练。而战役指挥员谋略模拟演练的想定,层次要高,情况设置要更复杂,难度更大,要求更严。刘伯承在60年代组织全军高级干部战役法集训时就曾说过:唯其高级干部就愈要严格,他们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然而,不论进行那一级的谋略模拟演练,都需要解决好这样几个带共性的问题:
第一、演练一定要逼真。“逼真”这是对抗性军事演练的共同要求,而军事谋略训练,更要“真上加真”。如果想定设置的情况一厢情愿,演练所得的谋略对策就失去了针对性,有效性,也就等于失去了军事谋略的使用价值。这种演练既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又是无谓的智力消耗。平时弄虚作假,战时就会遭受无情的惩罚。有这样两个正反战例很说明问题:一个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的实例。在偷袭之前日本曾进行过两次沙盘作业和三次图上模拟演习。第一次沙盘作业由特遣司令官南云中将指挥代表日本的蓝军,为了解决演练真实性问题,精心挑选了精通美国海军战术的“美国通”小川贯灵大佐作为对手,山本五十六命令他以全力指挥代表美军的红军与日军对阵,经过一番识谋破计的争斗,经裁决,第一局蓝军损失过半,以失败告终。山本五十六根据这次演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修改了原来的作战方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作业。这次蓝军利用夜暗接近敌人,高速南下,在红军巡逻机未出发前实施攻击,获得成功。在两次沙盘作业的基础上,日军又三次用船舰模型在图上进行逼真的推演,前两次都在美军的防御措施和逆袭下失败,直到第三次改变了袭击方向,航空部队配合得分秒不差,收到了最佳效果。然后,付诸战争实践,果然获得成功。与此相反的一个战例是,时隔半年多之后,日本在中途岛的惨败。这次模拟演练人员的组成,演练方式与上次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日本把这次作战计划建立在“美军只能在中途岛遭到攻击之后才能作出反应”的主观设想上。演习开始后,代表美军的红军象上次一样,运用各种谋略手段全力作战,裁判按规则裁定,代表日军的南云舰只毁伤了三分之二,这一局失败了。这下子激怒了这次模拟演习的主持者字垣海军上将,认为这不符合日本海军作战精神。在第二次演习中,扮演美军的日军指挥官尽最体现日本最高指挥官的作战意图,迎合上司的情绪。这次按照导演者主观臆想的作战模拟,演习虽然取得了胜利,而实战却给了无情的回答:3艘大型航空母舰顷刻间被毁两艘,飞机270架被毁。这个实战结局几乎和第一局演习所得的结果完全一样。由此联想到我军的某些演习值得注意纠正的情况:有些指挥员在演习之前就预先想好了一个成功的结局,总是敌军一击即溃,我军一攻必胜,不是把斗智斗谋贯穿于全过程,而是一厢情愿,有的演习内容为了“体现”我军的某一战术原则而设置敌情,根本不考虑敌人的作战特点。这种演习表面上是“红”、“蓝”对抗,实际上是自欺欺人。常言说:刀兵相见,水火无情。“操场”上失败千次是可以纠正的,并且通过失败可以增长识谋用谋的本领,而战场上一次用谋不当就可能造成失败。所以在谋略演练中,应千方百计地把敌我情况搞得复杂一些,难度大一些,逼真一些。要逼真,最好培养一些“外军通”当导演,让他们根据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设置想定研谋斗智。外军演习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1988年8月,美军针对苏军特点进行了一次模拟演习,经过红蓝双方认真的推演,两军只打了个平手而告终。苏军以我军现代化装备为背景,在中蒙边境也进行了一次集团军规模的战役模拟演习,经过认真推演,结果苏军以自己失败而结束。这都说明演习必须逼真,才能学到识谋破谋的真本领。
第二、演练要突出博弈性。克劳塞维茨说:“在军事艺术中,数学上所谓绝对值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在这里只有各种可能性、概然性、幸运和不幸运的活动,它们象织物的经纬线一样交织在战争中,使战争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最近似赌博。”①“博弈”一词源于《论语》,博者局戏(古代赌博方法);弈者围棋也。军事上的博奔论即“对策论”,起源于竞技、赌博与下棋。“赌博”指的是战争的盖然性、偶然性,“对弈”指的是战争中的谋划与谋略决策。因为棋逢对手,总要考虑对方棋子走法的多种可能和自己行动的多种选择,经过一番谋虑之后方投一子,后来人们把这一斗智规律引进了军事谋略训练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棋盘上的对策方法已发展成为通过计算、论证而得出结论的科学,即“博弈论”,成为指挥员打开在偶然性中对抗斗争迷宫的一把智慧的钥匙。早在192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经过数学演算最先证明,军队在交战双方都相互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以对方采取最高明的谋略为前提,仍能保证己方获得最大利益的最小最大定理,为现代博弈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基本思路是:事前把敌我双方可能采取的各种谋略手段详细地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周密计算,综合分析,权衡利弊,优劣对照,最后产生出“万无一失”的制胜方案。
“博弈论”问世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代条件下进行模拟演练、傅奔对策,对谋略要素计算要更加准确,对策的可行性的论证要更加周密。加强对敌军信息的收集与研究,是谋略模拟演练,博弈对阵的关键。
第三、演练要在练谋略思维上下功夫。一场逼真的谋略模拟演练,固然要关注谋略能力的全面锻炼和提高,但更要注意谋略思维能力的训练。因为谋略思维是谋略能力中的核心,它贯穿于识谋定策的全过程。军事谋略运筹的过程,就是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所以,谋略的模拟训练应当把谋略思维训练放在首位。
为了更好地在模拟演练中提高谋略思想水平,必须注意克服指挥员在战场上常讲常犯的毛病:
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所谓思维定势,是指指挥员受已有经验、知识的影响,在谋略运筹中产生的习惯性的直线式思维。这种思维集中表现在经验思维和公理思维两个方面。这种思维方式很难产生克敌制胜的奇谋妙计。所以,在模拟演练中,就要强化辩证思维的方法,优化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变为一种流动的活水,这样才能激发科学思维的创造力,启迪谋略的灵感,点燃智慧的火花,作出高谋。
缩小思维“盲区”。谋略思维“盲区”,指的是对作战中各种难以预料
的意外情况的处置能力。敌我双方的指挥员在斗智中总是千方百计地判断和
扩大对方的思维盲区和“思维死角”。战场上总是风云变幻莫侧,不管是胜
利可待之时,还是被动于危难之际,在指挥员面前随时都可能出现几道难题,
照常思维往往是无计可施,超常思维往往是急中生智,收绝路逢生之效。因
此,在模拟演练中要注意从多方面锻炼指挥员,使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
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扩大自己的思维领域。这就是人们常讲的思维的整体
性、系统性、层次性、立体性。这些思维方法,有助于克服谋略恩维“盲区”,
能有效地开阔视野。
排除思维干扰。在赛谋斗智的战场上,指挥员始终置身干纷纭复杂、瞬
息万变的信息浪潮冲击之中,敌人总是运用各种手段释放各种信息刺激、干
扰指挥员的谋略思维。比如,故意挑逗使你发怒;散布假情报使你狐疑;佯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 卷第47 页,解放军出版社1964 年版。14
攻袭扰使你疲惫等等,在这种刺激、干扰的心理压力下,谋略思维易发生素乱,影响谋略的质量。所以,在模拟演习中,必须重视近似实战条件下抗干扰的谋略思维能力的训练,能在各种干扰面前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稳定的情绪,以防止军事谋略的失误。
本章讲到的“寓谋于论”、“寓谋于史”、“寓谋于例”、“寓谋于练”,这可以称作军事谋略训练的不可分割的四环节,这四个环节是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军事谋略训练中,既要注意其独立性,又要注意其整体性。
在现代条件下我们的对手都相当重视军事谋略训练,不仅成立了专门机构,编有专门教材,开设专门课程,组织演习,而且在这方面正日趋现代化、规范化。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想在未来战争的大棋盘上博弈对阵、赛谋斗智,夺取胜利,就必须重视军事谋略训练,培养出成千上万个足智多谋的现代新孙武;研究适应未来战争的《孙子》式伪军事谋略学。部队和院校都应当加强军事谋略的研讨和训练,努力抢占军事领域中的“智力高地”。这样我军才有可就跻身于世界先进学术之林,在“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十章军事谋略规律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自身固有的规律。军事领域的斗智活动当然
也有规律。在儿千年的战争实践中,古今中外军事家赛谋个智,总是受着军
事谋略规律即斗智规律的制约。何谓斗智规律?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
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①毛泽东说:“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
律性。”②斗智规律,就是构成斗智诸因素之间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它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