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他们不讲原则,没有信义,朝秦暮楚,一切以他们自己能否得到赏识、信用和升迁为目的。由于他们根本不懂得按照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去施展自己的外交才干,因而无所成就或成就不大。
     当时真正运用这一谋略取得巨大成效、成就历史功业的,是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王赢政(公元前259—210年)活动在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
方面,变法改革浪潮蓬勃兴起:一方面,割据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当时的齐、
梦、燕、韩、赵、魏、秦七国,互相向虎视并立,不休的征战给社会和人民
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削平割据,结束战乱,实现统一这一历史性的任
务,便提到了有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面前。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22 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1 页(1966 年版)。
     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革新后,国力逐步增强,疆域逐步扩大,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35年,22岁的秦王赢政开始亲理朝政。他采取各种办法消除了内部的腐败敌对势力之后,开始实施兼井东方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的东方六国如果真正能够联合起来,“合纵弱以抗强秦”,力量要远比秦国大得多,所谓“诸候之地,五倍于秦;诸候之卒,十倍于秦”。然而,东方六国虽有“合纵杭秦”之意,几次试图联合,但是毕竟各打算盘,矛盾重重,这就为秦国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提供了便利条件。秦王赢政继续执行了一些谋略家如张仪、范难、李斯等人的“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方针:同距离秦国较远的国家搞好关系,暂时稳住它们,首先剪灭近距离的国家,得手后逐步推进,最后消灭最远的国家,利用各国之间的不和,加剧各国间的矛盾,以使它们互相攻伐,削弱各国的军事力量;派遣精明干练的谋臣策士当间谍,打入各国统治集团内部,收买权臣,挑拨君臣关系,制造摩擦和内江。
     韩国(今山西省东南和河南省中部)最靠近秦国(今甘肃省东南和陕西省渭河两岸),是六国中最弱的一个,也是六国“舍纵”抗秦的前线国家。秦王赢政借口韩国同赵、魏两国“合纵”叛秦,于公元前230年发兵攻韩,俘虏了韩安王,一举灭掉了韩国,将之改建为秦国的一个郡。
     魏国(今陕西省韩城县一带)虽地盘不大,人口不多,力量不强,但它是“天下之中身”和“山东纵亲之腰”,战略地位重要。于是,秦王赢政在灭掉韩国之后,于公元前225年派秦大将王责率军攻魏,并一举灭之,从而秦国实现“绝腰”、“断脊”、“斩身”这样一个从根本上破坏“六国合纵”的战略计划。
     赵国(今山西省中部、河北省南部)是东方六国中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力量较强的国家,是秦国吞并六国的劲敌之一。公元前229年,秦王赢政用计谋挑起赵、燕两国的战争。赵、燕开战后,秦以援救燕国为名,派大将王剪率军攻赵。正当赵国军队攻入燕国境内之际,秦军攻占了赵国的上党和河间地区,达到了一箭双雕、同时削弱燕、赵两国之目的。随后再次发兵攻赵。赵国派丰收、司马尚两员战将迎敌,秦军不敢近前。这时秦始皇又施离间计,用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让其向赵王进谗言,造谣说李牧、司马尚前线谋反。赵王轻信谗言,杀死李牧。次年,秦将王剪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灭掉了赵国。随后转而调军攻燕,又把燕国灭掉。
     齐国(今山东省大部)距秦国最远,也是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当秦国相继攻灭韩、魏、楚、燕、赵五国时,齐国的相国接受秦国的贿赂,不仅不助五国抵抗秦国。自己也不做抵抗的准备,只是封锁了西部边界。在秦王大军到来时,齐国便不战自亡了。
     秦始皇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当然主要是由他改革内政、富国强兵决定的,是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了人民盼望统一、结束战乱的愿望。同时,也与他善于采取以实力为后盾的“远交近攻”、利用矛盾、稳扎稳打、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和谋略艺术密切相关的。
     秦始皇从公元前230 年起开始进行兼并战争,经过整整10 年的艰苦征战,到公元前221年,终于结束了近200年的战国时代,使华夏大地第一次出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新局面,使中国第一次成为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建立了历史性的巨大功勋。
二、利用矛盾、纵横捭阖的能手俾斯麦
     谈到俾斯麦,一般读者只知他是一位“铁血宰相”,曾帮助过镇压巴黎公社起义的法国梯也尔政权。其实,这只是他一生中的一面,而非一生的全部。全面地看,俾斯麦是19世纪欧洲政治、军事舞台上的一位战略家,是国际战争中利用矛盾、纵横捭阖的能手,统一德意志民族、创建德意志帝国的重臣。
     俾斯麦(1815—1898)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了其外交生涯。1850 年后,他先任普鲁士出席德意志邦联的常设代表,后任普鲁士驻彼得堡和巴黎的大使。由于他才干出众,井立志统一德意志民族,1862年,他奉召回国就任普鲁士王国首相。这对于俾斯麦来说,虽非受任于败军之际,但的确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国内,诸侯割地称雄,人民怨声载道,自由派资产阶级既贪婪又软弱无力,国际上,则处于强邻威逼、孤立无援的境地。俾斯麦认为,普鲁士王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在奥地利领导丁成立德意志联邦,充当奥地利的“附庸”,还是由普鲁士来统一德意志民族,从而使德意志帝国成为欧洲强国的问题。他提出:“当代重大问题不是靠说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靠铁与血来解决”。这就是“铁血政策。和“铁血宰相”的由来。为实现德意志统一大业,他力排众议,在国内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厚植国力,进行军事改革。在国外则利用矛盾,纵横捭阖,广结盟友,相机而动。
     从1863年到1871年,俾斯麦先后发动三次战争,排除三大障碍,实现了统一德意志民族、建立德意志王国的战略目标。在第一次战争即普鲁士同丹麦的战争中,他看准了当时法国和英国忙于海外扩张无暇他顾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丹麦王国内部德意志民族同非德意志民族之间的深刻矛盾,以雄狮搏兔之势,一举夺取了丹麦国内两个德意志民族聚居的地区,从而排除了丹麦王国利用姻亲关系左右德意志邦联事务的障碍。
     第二次战争是在普鲁士王国同奥匈帝国之间进行的。当时,在德意志邦联内,奥匈帝国是唯一能够同普鲁士抗衡、并同普鲁士争夺统一大权的对手,不排除奥匈帝国这个障碍,就谈不到由普鲁士来统一整个德意志民族。在这次战争中,俾斯麦利用俄国同奥匈帝国之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结下的深仇宿怨,争取到俄国的中立,同时又争取到法国的默许和意大利的支持,故能一举大败奥军,迫使奥匈帝国答应不再插手德意志统一问题。当时普军前线将领为军事胜利所陶醉,想一举打进奥匈帝国首都,准备在维也纳举行入城式,俾斯麦给予坚决制止。他深知,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法国就会进行武装干涉,后果不堪设想;他更明白,战争既已达到预期目的,就应适可而止。战后,俾斯麦同奥匈帝国签订了对奥相当宽容的和约,以重修友好。可见俾斯麦之良苦用心。俾斯麦青年时期即研究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极为赞赏书中关于战争同政治关系的精辟见解。他就任普鲁士宰相后明确主张:战争要能发能收,达到目的即止,切不可为战争而战争。这说明,这位“铁血宰相”并非穷兵黩武主义者,而是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
     普奥战争只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的一半,即排除了德意志邦联内部的障碍,外部障碍法国则未扫除。法国所以极力阻挠德意志的最终统一,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个争夺欧洲霸权的对手。普奥战争后,俾斯麦加紧战争准备,同时对外继续改善普俄关系和普奥关系,利用法国企图吞并比利时的活动加深英法之间的矛盾,并看准了法国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的时机,通过1870 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终于最后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成为帝国宰相,在任长达20年。
     统一后的德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军事力量更加强大,因而引起了各大国的恐惧。法国自不必说,德国已同它结下深仇,加之德国又强行吞并了法国的亚尔萨斯和洛林,因而法国时刻准备收复失地,报仇雪恨。奥匈帝国自普奥战争失败被逐出德意志邦联后,也是一个准备复仇的势力。英国的政策是充当欧洲“均势格局”的“平衡者”,也不愿意看到一个过分强大的德国在欧洲大陆崛起。俄国虽同德国一向关系不错,但德国的统一和强大也令其感到不安。显然,这种形势对德国来说是很严峻的,德国同任何国家发生冲突,它的对手总能争取到法国的支持,这就“包含着欧洲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德意志帝国的萌芽”。①因而,“结盟的恶梦”使俾斯麦坐卧不安,忧心忡忡。
为了消除这一危险局面,阻止欧洲各大国结盟对德,俾斯麦不仅要把法
国与各大国分离开来,还要与各大国建立密切关系。为此,俾斯麦充分显示
于他利用矛盾、纵横俾阖的外交手段。
首先,俾斯麦摸准了英国以德抑法、以排除法国同英国争夺非洲殖民地
的心理,争取到了英国的中立。其次,仰斯麦以支持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
作为把它逐出德意志邦联的补偿,使奥匈帝国甘愿忘记过去,放弃复仇。
     最令俾斯麦担心的是法国同俄国结盟夹击德国,使德国处于东西两线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因为法国要报仇,极力谋求俄国的援助,俄国也有利用法国牵制自己的强邻德国威胁的愿望。正如恩格斯所说,法国“用来对付德国的天然同盟者就是俄国”。①为力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前景,俾斯麦便极力离间法、俄,争取俄国的支持和中立,攸法国找不到同它配合的同盟者。因此,拉拢、联合俄国,孤立、打击法国,就成为俾斯麦外交的一项基本方针。而努力缓和德法的尖锐矛盾,力避法俄接近的可能性,就成为俾斯麦实现联俄反法方针的中心任务。
     当时的沙皇俄国既有遏制德国的想法,又有重新向黑海伸展海军力量的强烈愿望,而后者已成为俄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俄国自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即失去了在黑海驻扎海军舰艇的权力和通行地中海的权利。俄国要恢复这一权利,自然要同英国发生冲突,于是需要其他大国的支持。在这方面,俄国既可选择德同,也可选择法国。仰斯麦看准了这一点,利用沙皇在政治立场上一向憎恶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心理,主动答应帮助俄国,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和让步,终于使俄国实现了多年的一桩宿愿。俾斯麦“投桃”,沙皇当然要“报李”,公开向俾斯麦保证,在德国同法国的对抗中,俄国决不做有损于德国的任何事情。
     俄国海军力量重新进入黑海以后,奥匈帝国又感到严重不安。奥匈帝国外交大臣曾向俾斯麦提出,要借英国限期俄国。俾斯麦对此坚决反对,明确表示,如果奥匈帝国要联合英国,那就破坏德奥友好关系。俄国为了避免奥英接近,通过俾斯麦居中斡旋。也表示愿意同奥匈帝国联合。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8 卷第552 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1 卷第551 页。

     正是由于俾斯麦以德国的实力地位为后盾,极尽利用矛盾、纵横捭阖之外交手腕和艰苦不懈的努力,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终于于1873年正式建立了为期近20年的著名“三皇同盟”,使俾斯麦推行的亲奥、联俄、抑英、反法的外交战略获得巨大成功。
     我们在这里叙述俾斯麦在19世纪欧洲政治、军事舞台上的活动,是把它作为利用矛盾、纵横捭阖这一谋略的一个典型事例来研究的,并不涉及对俾斯麦的评价问题。马克思在评论俾斯麦统一德国问题时,是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的。马克思一方面谴责了俾斯麦在统一战争中和统一后的侵略扩张行径,另一方面又指出,由于德国资产阶级“出世得太迟”,“不善于统治,软弱无力,庸碌无能”,不能担起统一德国的重任,因而,德国的统一只能由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去完成。德意志民族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它给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斯大林善于在帝国主义矛盾中纵横捭阖
     在现代国际政治斗争舞台和世界战争的大舞台上,斯大林是一位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的高手和大师,是善于在复杂危险的情况下驾驭战局,使苏联立于不败之地的大战略家。
     本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崛起,整个世界上空战云密布,国际局势十分紧张。欧洲的形势更复杂,形成了三种各怀心腹事、各自打算盘的力量:正在策划和发动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德、意,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苏联,可谓三足鼎立。围绕着这三种力量的激烈角逐,出现了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种种矛盾和利害关系:既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义主国家的斗争,还有侵略国同非侵略国之间的争夺;既有英、法、德、意四国的反苏图谋,还有英、法、苏的“合纵”和德国的“连横”。应当说,在大战爆发前和大战期间,在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的是苏联。
     为扭转危险局面,争取有利态势,斯大林每一步都施展了利用矛盾、纵横捭阖的斗争艺术。他先是利用侵略国与非侵略国之间的矛盾,真诚致力于同英、法之间的联合,试图用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来遏制德、意,打破它们罪恶的战争计划。然而,由于当时英、法两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而未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不得不掉过头来利用德国同英、法之间的矛盾,果断地改善苏德关系来打破四国的共同反苏图谋。在苏德战争的紧要关头,他又利用日德之间的勾心斗角,改善苏日关系,拆散德日同盟,力避腹背受敌、两面作战。这当中,他又利用中国蒋介石统治集团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支持蒋介石政府抗日,以使日本陷在中国,不能北犯苏联。并利用美日矛盾,使美国牵制日本。
     这期间最能表现斯大林灵活巧妙斗争艺术的,是他利用德国同英、法之间的矛盾,用苏德条约粉碎西方绥靖政策的重大步骤。
     1938 年,惯于隔岸观火而又老好巨猾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不顾古稀高龄,风尘仆仆,低三下四,卑躬屈膝,三次飞往柏林同希特勒谈判,最后终于炮制出英、法、德、意四大国共同签署的《慕尼黑协定》。张伯伦等人用牺牲苏联作为条件和“诱饵”,推动法西斯德国东向,打的是“一箭双雕”的如意算盘:既把法西斯德国当作“西方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凶恶打手”,又把社会主义苏联当作“削弱乃至淹死竞争对乎”德同的强大力量,让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撞击,两败俱伤,以达坐收渔人之利之目的。
     斯大林完全看清了西方绥靖政策的险恶居心和四国结盟的反苏图谋,尖锐指出,张伯伦的所作所为是向希特勒明确表示:苏联是孤立的,它没有盟同,可以大胆去进攻苏联。为摆脱在战略上孤立的被动地位,为防止过早地卷入战争,斯大林不能不重新考虑对策。鉴于当时的形势,斯大林决定利用德国同英、法之间的争斗,改善苏德关系。斯大林知道,希特勒决不愿只作西方资本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打手,而要作整个欧洲的霸主,他决不会让英、法借刀杀人,使德、苏两败俱伤,为英、法火中取栗。因而,有矛盾可以利用。斯大林更清楚,苏联著在西方慕尼黑阴谋之后的1939年迎战德国,肯定是孤军作战,英国不但不会援助苏联,还可能帮助希特勒,日本法西斯也很可能从远东进攻苏联,策应德国,这种情况正是西方所梦寐以求的。为此,斯大林毅然决定同德国谈判,并于1939年8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里也应当指出,苏德条约的签订,说明双方互有需要。苏联是为了粉碎英、法的如意算盘,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从苏联引开;德国则是为了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苏德条约的签订,“是斯大林对张伯伦同希特勒搞绥靖政策的一个冷酷的回敬”。它打乱了西方绥靖主义者和一切反苏势力的战略部署;堵住了东引的“祸水”,使英、法两国妄囹通过挑起苏德战争而从中渔利的阴谋彻底破产,并为苏联赢得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