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 :1,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我军与之一交手,却能连胜三局,真不容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军采取诱敌深入方针,“蘑菇”战术,以及欺诈和佯动等计谋,是出奇制胜、达成战役目的的重要因素。
     首战青化砭,歼敌31旅(欠1个团)。
     西北我军主动撤出延安后,根据胡宗南集团仗恃其兵力优势,急于寻找我主力决战的企图和骄狂心理,决心将计就计,诱敌就范。遂以第1纵队一部与敌保持接触,佯装掩护主力撤退之势,诱敌主力向延安西北的安塞方向追击,而我军主力,则秘密地向延安东北的甘谷驿、青化砭、蟠龙地区转移,待机歼敌。敌为我军的佯动所迷惑,误认为我军主力向安塞方向撤退,即以整编第1军之5个旅向安塞扑去;同时令其第31旅(欠第91团)前出青化砭,保障其主力翼侧的安全。
     我军悉敌第31旅前出青化砭情报后,决心集中5个旅,以伏击战法,在青化砭以南地区歼灭该敌。3月25日,敌第31旅由拐峁出动北犯,10时,进入我伏击圈内。我军按预定部署,拦头断尾,东西夹击,迅猛攻击,经1小时40分钟激战,将该敌2900余敌人全部消灭,敌旅长李纪云被活捉,我军首战告捷。
     继战羊马河,歼敌135旅。
     青化砭战役后,果然不出我所料,敌调头东进,围追我军。我军为达使敌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然后寻机歼敌的目的,遂以部分兵力吸引疲惫敌人,敌人向东,我向西,主力于3月底转移到蟠龙西北地区休整,隐蔽待机。
     敌31旅被歼,才知我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即令整编第1军5个旅与整编第29军,分向延川及其以北地区进犯,追寻我军决战。敌自3月26日至4月3日先后占领延长、延川、清涧和瓦窑堡,但均扑空,兵疲粮缺,陷于进退维谷之中。遂以135旅守备瓦窑堡,主力于4月6日南下蟠龙、青化砭地区补给,视情况行动。
     我军发现北进之敌有抽兵南下援晋的意图后,为了拖住敌人,策应太岳兵团在晋南作战,决定打击经永坪南下之敌整编第29军,但未奏效,主力机智的转移至蟠龙、瓦窑堡大道两侧地区待机歼敌。
     永坪一仗,敌发现我军主力尚未远离,即以整编第1、第29军11个旅,向蟠龙、青化砭地区进犯,兜围我军;同时令调第135旅南下配合作战。
     13日,我第1纵队部分兵力阻击敌主力的牵制行动,使敌中计,敌误认为我军主力在瓦窑堡、蟠龙大道以西地区。敌集中整编第1军5个旅和整编第29军向此方向攻击,并急令第135旅迅速南下,向其靠拢。
     4月14日8时,敌第135旅分两路沿瓦窑堡、蟠龙大道两侧高地南下。9 时许,我迅速将该敌包围于羊马河以北的三郎岔附近地区,我阻援部队已
阻止了敌军主力的东援,经7小时激战,将该旅4700余人全部歼灭。再战蟠龙,歼敌167旅等部。羊马河战后,敌发现我军主力在瓦窑堡以南地区,西进之敌整编第1、
第29军,急忙掉头东进。此时,我军主力秘密转移到瓦窑堡西北和瓦窑堡至清涧大道以南地区,休整待机。敌人不明我军去向,不得不于4月7日南返蟠龙补给。此时,由于我军佯动迷惑敌人奏效,蒋介石得到了“中共中央及共军主力已开始东渡黄河”的情报,当即令胡宗南9个旅,迅速北进,并令榆林邓宝珊部南下配合,企图南北夹击,围歼我军于葭县、吴堡地区,或逼我军东渡黄河。4月26日,敌留第167旅及地方保安团队约7000人守备蟠龙,主力向绥德方向疾速开进。我军在察明敌军企图及动向后,决定因势利导,乘敌主力北上绥德,回援不及,歼灭蟠龙守敌,遂以359旅一部并抽调各旅一个排,配合绥德分区地方武装及由晋绥渡河的独立旅,伪装成主力,节节抗击,诱敌主力北上绥德,同时对蟠龙之战作了攻城阻援的周密部署,5月2日,敌主力9个旅已进至绥德,我军当晚即对蟠龙守敌发起攻击,战至24时,将守敌第167旅等部6700余人,全部歼灭。5月4日,胡宗南得悉我军围攻蟠龙,始知上当,急令其主力回援,但时至9日赶到蟠龙时,我军早已转至安塞地区休整了。
(五)诡秘与神速
《管子》曰:“径乎不知,发乎不意。径乎不知,故莫之能御也;发乎
不意,故莫能应也。故全胜而无害。”①其意是说,要从敌人不知道的路线秘
密进军,要在敌人意料之外发起进攻。我行军路线,敌人不知道就无法抵御;
我进攻出敌意外,所以敌无法应战。因此,我能获得全胜而没有损行动诡秘
和出奇制胜是紧密相联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
古人所说的“韬之以秘密,出之神速”,极其透彻地阐明了行动诡秘对于出
奇制胜的重要意义。
现代战争中,由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使得行动诡秘更加困难和更
加重要。要想达到出奇制胜,必须严格地隐蔽自己的企图。如果企图暴露,
则无出奇可言。为了隐蔽自己的企图,可以使用多种手段,诸如严密封锁消
息,及时发现敌人的侦察手段,或将其消灭或加以利用。也可以制造假情况,
使敌人判断错误。隐蔽企图,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较长时间内,更难做到。
因此,应该预先有充分的准备,假如一旦发现自己的企图暴露,则应及时采
取应变措施,或者改变原来的行动时间和行动地点,或者改变行动方法。
要出奇制胜,还必须强调“兵贵神速”。行动一经开始,应果断、坚决,
切不可拖延。一者因为战机转瞬即逝,二者因为双方都在侦察情况。一般说
来,隐蔽企图,在行动开始时,或者在行动开始之前,都是比较容易的。开
始行动后,时间拖得越久,越难保守机密。为达到行动迅速,则应事先多考
虑几个行动方案,多设想些困难情况。在行动开始后,切不可因受到局部的
挫折而丧失信心。即使有损失也在所不顾,坚决打到底。例如,在抗美援朝
战争中,我38 军某部派出一支精干的侦察分队插入敌后,奇袭敌军防守的战
略要地康定大桥。在执行任务中被敌发现,但分队指挥员不顾伤亡,硬是坚
持打下去,终于炸掉大桥,完成了奇袭的任务。
①  《管子·兵法第十七》。
第二十三章集中兵力
     集中兵力是历代军事家公认的制胜原则之一,也是军事谋略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因为它是斗智基本规律(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集中反映。古人说:术不过集散,法不过分合。尽管古今中外的兵书上都有集中兵力这一条,但真正做到“我专而敌分”,就得有高超的谋略艺术,特别是弱军战胜强军更是这样。马克思说:“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①所谓奥妙,当然离不开施计用谋。战略上两面作战,进攻时四面出击,防御时分兵把口,乃兵家所忌。如果照此做去,势必分散兵力形不成拳头,结果只能失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乃是我军的传统战法。
一、集中兵力与克敌制胜
《孙子》说:“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②;(镒、铢,是古
代重量单位。1镒为24两。1两为24铢。镒与铢的比例为576:1。以镒称
铢比喻为兵力占绝对优势,以铢称镒比喻为兵力占绝对劣势);“用兵之法
十者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③,“以众击寡”④,“并敌一向,千
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孙子》的这些论述,揭示了用兵的规律性的东
西,特别是其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很可取的。一是用兵要以实力为基
础;二是用兵要有重点,不能四面出击;三是只有以集中对分散,才能奏效。
以上三条都有个斗智问题。
后人对集中兵力原则的论述,直到克劳塞维茨为止,还没有超过《孙子》
的。至于运用得好的,那倒不乏其例。例如中国的孙膑、韩信、陆逊等都是
集中使用兵力的能手。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1619年3月进行的萨尔浒之战中,他以6。8万旗兵
对11万明军,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巧妙集中兵力,结
果大败明军。拿破仑在其20余年的戎马生涯中,进行过50多次大的战役,
多数战役取得了成功。他的用兵突出特点就是:在决定性的时间最大限度地
集中兵力于一个决定性的方向和地点,造成局部优势,一战而胜,再及其余。
奥斯特利茨战役堪称拿破仑用兵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此役,他以了万法军大
战10万俄奥联军,结果以法军获全胜,俄奥联军惨败而告终。对这次战役,
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这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战争还存在,
这次战役就不会被忘记。”①拿破仑以少胜多(从总体上说)的秘诀在善于集
中兵力。
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解释和运用集中兵力的原则,是在马克思
主义产生之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
物质力量才能摧毁。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 卷第326 页。
 ②  《孙子·形篇》。
 ③  《孙子·谋攻篇》。
 ④  《孙子·虚实篇》。
 ①  转引自《古今中外百战评》第174 页。

恩格斯说:“埃帕米农达斯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切决
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
     行主攻。”①  
     据查:埃帕米农达斯(约公元前420—362年),是古希腊底比斯城邦的统帅,特维奴隶主民主制领袖。公元371年,他曾以“斜楔”阵法败斯巴达克军于留克特拉,次年率军侵入伯罗奔尼撒,再予斯巴达克军以重创,从而树立了底比斯在希腊的霸权,后在曼捉尼亚战役中伤亡。
《孙子》一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6年至前453年间。《孙子》提出
的集中兵力原则比埃帕尔米农达斯还早,可能恩格斯当时还未看到《孙子》
     译文,故把埃帕米农达斯说成是集中兵力原则的第一个创立者。
     毛泽东用唯物辩证法的哲理对集中兵力作了系统的论述,并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原则。
毛泽东形象地说:“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之容易打胜,这是常识中包含
的真理。”②又说:“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以击
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③  
毛泽东比喻说,一个手掌伸开手指打人是没有劲的,只有捏成拳头打人
才有力。十个手指按十个跳蚤,结果一个也捉不到。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十大军事原则中文字最多的一条原则就是:“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
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人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面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毛泽东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论述,特别精彩、特别值得我们领会的是辩证法思想。如果说集中优势兵力的唯物论道理,前人大体上都已讲过了。那未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辩证法,毛泽东作了许多前人所没有的独特的贡献。
下面择要摘录三个方面的论述。关于一分为二:“事物都是可以分割的。帝国主义,也可以分割,也一块块地消灭。蒋
介石八百万军队也是事物,也可一块块地消灭。这就叫做各个击破。”②  “我们的成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
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①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 卷第357 页。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24 页。
 ③  《毛泽东选巢》第1 卷第69 页。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27 页。
 ②  毛泽东:《接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团时的谈话》。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22 页。

关于主要矛盾:
     “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②  
“有重点才有政策,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我们按政策办事情。一个时
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打仗也是一样,要有重点,有个主攻方向,有个钳制
方向,这样才能打歼灭战”。③  
“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
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
动作上。”④  
“照我的意见,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
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我不反对作战方向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主要的方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应有一个。”⑤  
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①  
对作战双方来说,矛盾主要方面转化的条件就是集中兵力。
“处于战略上内线作战的军队,特别是处于被‘围剿’环境的红军,蒙
受着许多的不利。但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在战役或战斗上,把它改变过来。
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各别的小围剿。将
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分迸合击,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分进合
击。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
将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
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上或战斗上的强者的地位。这即
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
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从
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②  
从孙武到毛泽东,关于集中兵力与克敌制胜的理论,暂且介绍到这里。
二、集中兵力的奥妙
(一)妙在重点用兵。要想集中兵力,必须重点用兵。《淮南子·兵略训》中说:“夫五指之更强,不若卷手之一挃,万人之
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①资产阶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在决定性地
 ②  《毛泽东选集》第310 页。
 ③  毛泽东:《关于工作方法十六条》。
 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71—72 页。
 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21 页。
 ①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20 一第121 页。
 ①  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点上能够集中多大的兵力。这取决于军队的绝对数量和使用军队的艺术。一次战争或战役,作战方向众多,各方向地位不同,有主次之分,缓急之别,把握作战重心,重点用兵,至关重要。毛泽东在总结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验教训时,尖锐地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采取的“御敌于国门之外”、“六路分兵”、“两个拳头扫人”的做法。与第五次反围剿相反,红军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采取的诱敌深入,首歼一路,再及其余,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我军向南防御,向北进攻;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扶郿战役的先胡后马,牵马打胡等等,都是重点用兵思想的成功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军先欧后亚之方策,避免两线作战,也是重点用兵的成功之举。直至现代,头等军事大国苏、美,仍把重点用兵看作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密诀。美军《作战纲要》九大原则第三条写道:“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和时间集中作战力量。”
②苏军宣称:“在常规条件下,胜利实施进攻的基本条件是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建立决定性的优势。”③(《苏军军事基本情况》)。西方军界对此嘲弄说:俄国将军们在核桃面前总是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拿大锤。用“大锤”砸“核桃”固然法不合度,但从中可见苏军是多么地崇尚力量优势。
     1974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巧妙地先集中兵力打败较弱的叙军,尔后转锋南下,再胜埃军,堪称局部战争中的成功之例。
人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