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教史-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同时,而以老庄与孔孟对称。汉代儒学是继承苟子底礼乐说,但孟子底仁义说亦
有相当的势力,故在事实上是苟孟并尊,如《韩诗外传》人中庸》,都是苟孟思想
底混合作品。仁义说更受道家底反对,《庄子》底编成最初也与排斥仁义有关,后
来才反抗辩者之辩。由一本原书加以润色,其时期,自战国末到汉初,执笔者走不
止一人。胜子》底内容不一致底原故就在加人和伪造底部分很多。若以这书为传庄
子学说底人们汇集,而冠以“脏子》”底名,那就差不远了。《汉书电文志》所列
道家典籍许多是内容不一致而托于一个人底名字底下底,如《管子》便是最显的例。
甚至假托古人底名以为书名底,如《黄帝人《力牧人《伊尹》太太公》等底也有。
所以现在《庄子》底名是否与庄周所著书底实相符当是一个疑问。
  《庄子》三十三篇,分《内》、按时、《杂》三部,大体说来,销篇》较近于
胜子》底原本,其它二部为在周后学所加,但不能说这两部中没有原本底文句。依
《天下篇》对于庄周底评论,庄子一面唱杨朱全性保真说,一面发扬田骄底资齐说,
且用这说来改进杨朱底学说。《齐物论》与《大宗师》是属于贵齐说底论文;《逍
遥游》与《养生主》是属于全性说底。其余《人间世》、《德充符》、《应帝王》
三篇多含全性底论调。至于按.篇》与《杂篇》底年代,依武内先生底断定,大体
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卜一)庄周直传底门人所传底,为《至乐人《达生》、《大木》、
《田子方人《知北游》、《寓言》、《列御寇》。(二)成于稍晚的后学底为《庚
桑楚人《徐无鬼》、狈阳人《外物》。(三)成于齐王建(西纪前二六四至前二二
一年)时代底为《骄拇》、《马蹄》、《肤庭》《在有》。(四)成于秦汉之际底
为《天地》、《天道人《天运》、《秋水》、《刻意》、《缮性》、《天下》。
(五)秦汉之际所成别派底诸篇为《让王》、《盗路》、《说剑》、《渔父》。依
这个分法,胜子》底思想顺序便有些眉目了。
   
                             寅 庄子底思想

  假若没有任于,道家思想也不能成其伟大,但在《庄子》里,思想既然那么复
杂,要确知在周底思想实不容易。《苟子·解蔽篇》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以在于为因循天道而忽略人道。更详细的庄子学说评论存于《庄子》最后一篇《天
下》里头。这篇把周末诸子评论过后,才介绍庄子底学说,看来,当然是传庄子学
说底人所造。本学派底学者自评其祖师底话当然更为确切,现当引出。
  书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
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愧,不以偏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沙,不可与庄
语;以后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
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综,而连称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诚诡可
观。彼者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
  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
  从《天下》这一段可以看出庄子底学说底渊源。他承受了老子对于宇宙本体底
见解,以宇宙本体为寂寞无形,而现象界则变化无常。生死与物我底分别本是人间
的知识,从本体看来,只是一事物底两面,故天地万物乃属一体。这是承传田骄底
齐物说,以万物等齐,生死如一为立论底根据。至于他底处世方法,是“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他以天下为沈浊,不能用在正的语言来指示,所以要用后言、重言
和寓言。在《寓言》里三种言,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父者也。非吾罪也,人
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
七,所以己言也,是为有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音者,是非先也。人而
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
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放口无言。言无言,终身
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世而然,
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
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危言日出,
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调天
均。天均者,天倪也。”世俗的是非,在有道者看来,完全不足计较,因为万物本
无是非曲直,只是形状不同,互相禅代,像环一样,不能得其终站。有道者所交游
底是造物者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他所过底是逍遥生活。在周底人生观是逍遥主义,
而这个是从他所根据底齐物论而来。现在先略述他底齐物论。
  (一)齐物论
  庄周底齐物思想见于《齐物论》及《大宗师》。这思想是出于田骄底资齐说。
自齐宣王殁后,穆下底学者散于四方,田骄也去齐到薛,游于孟尝君之门。他底思
想,或者因此传播到南方,造成了庄子底学说。《齐物论》好像是一部独立的著作,
现在所存或是全篇底一部分,后部像未完,或久已佚去,但其中所述已能够使人明
白了。《齐物论》底根本论点有三,便是是非、物我、生死底问题,今当分述如下。

  天地万物与我本属一体,故万象都包罗在里头,无所谓是非真伪。如果依人间
底知识去争辩,那就把道丢失了。所以《齐物论》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
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
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
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
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
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
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是非之争一起来,就各执一端不能见道底全
体,放说“道隐于小成”。“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注说:‘决物之偏也,皆不
见彼之所见,而独自知其所知。自知其所知,则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则以彼为非
矣。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相因而生者也。”用现代的话讲,是
非之辨,含有空间和时间底相因,没有客观的标准。所以说“彼是”加方生之说,
生者方自以为生,而死者亦方自以其死为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不能偏执
一方之辞来评定。得道者要在道枢上,看是非只是相对的存在,互相转运以至于无
穷。道枢是彼此是非,种种相对的事物消灭了底境地。在道枢上看,筵与播底纵横
不分,厉与西施底美丑无别,这就名为天钧(或天均)。钧便是齐底意思。
  其次,物我之见乃庸俗人所有。在这点上,庄周标出他底真人底理想。所谓真
人,便是不用心知去辨别一切底人。《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如人之所为者,
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
特未定也。庸记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
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若然者,过而弗海,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德,火火不热。是知之能受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总深深。真人之息以疏,众人之息以喉,屈服
者,其监言若哇。其吉欲深者,其天机浅。台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
不诉,其人不距;格然而往,撤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
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
其容寂,其颗颗,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真
人是自然人,他底知也是自天而生,成败、利害、生死、爱恶等等对立的心识都不
存在。看万物与我为一,最“与天为徒”,是真人。在《弃物论》里也说:“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类同异底数目为巧历所不能纪底,若立在“一”
底观点上:也就无可说底了。
  其三,爱生恶死乃人底恒情,庄子以为现象界底一切所以现出生死变化,只是
时间作怪,在空间上本届一体,无所谓来上,无所谓生死。所以说真人是不知说生,
不知恶死底。爱生底是不明死也可爱,将物论油丽姬与梦底譬喻说:‘项之姬,艾
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一手王所,同筐床,食刍拳,而
后悔其泣也。于恶乎知大死者之不悔其始之斯生乎’梦饮酒者,已而哭泣;梦哭泣
者,已向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死底境地为生者所不知,所以畏惧,不知生是“天刑”,故如《养生主》所说,
死是“遁天之刑”,是‘呼之县解”。《大宗师》里用子把、于舆等四人底友谊来
说明死底意味,今具引出。
  于把、于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日:“‘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
为屁;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
为友。
  低而子舆有病,子把住问之,臼:“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抱拘也!”曲
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诗,其心闭而无
事,讲解而鉴于井,日:“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把日:“女
恶之乎?”日:“亡。于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子因以求时夜;浸假而
化手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鹤炙;浸假而化子之屁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而乘
之,岂更驾我?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
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天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日:“叱!避!
无恒化。”倚其户与之语,日:“伟哉!造物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
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片子来自:“父母子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
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分之
大冶铸金,金踊跃日:‘我且必为摸哪。’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
而日:‘入耳!人耳!’夫造物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令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楚然觉。
  得道者,对于生死,漠然不关心,所以名为“游方之外者”。世俗人是方内人,
甚至孔子也不能免于俗见,使子贡去吊于桑户底丧。《大宗师》里假托孔子说明方
外人底生死观说:“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
以死为决疣溃摊。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
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访傻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
又恶能愤愤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这样看来,死究竟比生还自然,
从拘束的形体解放出来,而达到真正与宇宙同体底境地。道家对于生死底看法与怫
家不同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来。死后所变底形体是变化不是轮回,所以同一人之身,
一部分可化为有知的鸡,一部分也可以化为无知的弹丸,又一部分可以化轮化马。
这变化不是个体的业力所致,实由于自然底运行,生者木得不生,死者不得不死。
像佛家定意要求涅筹,在道家看来,也是徒劳,金在炉中,是不能自主底。
  (二)逍遍游论
  在哲学的根据上,庄子发展田骄底资齐说,但在处世方法上却是承继杨朱底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底思想。这全性保真底方法在《庄子》里名为逍遥游。
逍遥底意义是将功名去掉,便能悠悠然自适其生活,一点也没有挂念。这思想在
《庄子·内篇》里到处都可以找出,尤多见底是《逍遥游》、《养生主》、《人间
世》、《德充符》诸篇。在《逍遥游》里所述底鹏、冥灵、大椿,它们底生活与寿
命已不是凡庸的生物所能比拟,何况能比得上得道者呢?他是“乘天地之正,而御
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要达到这个境地,必须舍弃功名与自我,所以说,“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称上虽有圣人、神人、至人底分别,在这里都
可当做得道者看。
  至人无已底例如《齐物论人《应帝王》和《天地》所举许由。督缺、王倪底故
事。今依武内先生底校正将这段故事排列出来。
  尧之师日许由;许由之师回资缺;请缺之师田王倪;王倪之师日被衣;尧问于
许由日:“紫缺可以配天下乎?
  否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日:“殆哉!圾乎天下!惹缺之为人也,聪明睿如,
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被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
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齐,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
缤,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失何足以配天乎?
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义艾,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
之贼也。”(《天地》)
  签缺问乎王倪日:一子知物之所同是乎?”臼:“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
所不知邪?”日:“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日:“吾恶乎知之?虽然,
尝试言之。庸诓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诓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
平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鳍然乎哉;木处则惴莱河俱,猿猴然乎能?三者孰知正
处?民食刍豢,廉鹿食再,螂且甘带,鸣鸦着鼠,四者孰知正味?猿骗犯以为雌;
康与鹿交;姑与鱼游。毛培、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马见之高飞,廉鹿
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辞?”整缺口:“子
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自:“至人神吴!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
近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
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以齐物论》)
  黎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带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被衣)。蒲
衣子自:“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久矣,
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已为马,一以已为牛,其知情信,
其德甚真,而未始人于非人。”以应帝期)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沿水之阳,盲然丧其天下焉。
(《逍遥游》)
  这段故事说明至人无已底意义。许由、战缺、王倪、被农四人都是明了至人无
己底人,事物底同异、得失、美恶,都不是他们所要知道底。唯其不知,故未为非
人底物所累。
  其次,说明神人无功,庄子用藐姑射神人来做譬喻。
  肩吾问于连叔自:“吾闻盲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
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日:“其言谓何哉?”日:“‘藐姑
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
飞龙,而游子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否以是狂而不信也。”连
叔自:“然。管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天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满万物以为一,世新乎
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