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电影一起私奔-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呢,因为,我最后意识到“傻瓜比我们快乐多了”。
  傻瓜不仅比我们快乐,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我们这些所谓“正常人”或者“聪明人”还要更具有非同一般的天赋。我想,不少影视导演对此是有共识的。
  美国人对傻瓜似乎特别情有独钟,经常会在影视和戏剧中塑造可爱的傻瓜。最近的天才傻瓜的电影代表应首推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雨人》。这个傻瓜雨人其实是个算术天才,他能够精确地说出散落一地的牙签数目,并无心地帮助弟弟在赌场上大赢一把。当然,影片并不想只树立一个傻瓜奇才,它讲述了更多的内容也反映了诸多的社会现象,其中也通过一路的照应表现了雨人与弟弟的同胞之情。所以,该片在香港又被译为《兄弟情深》。达斯汀·霍夫曼的天才演出,让人不禁疑心他本人即是如此的一个傻瓜,其实,真正的傻瓜是绝对演不出傻瓜的“神”的,当然他们也不用表演。达斯汀·霍夫曼让观众领略了天才傻瓜雨人的可怜和可爱,他作为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也将永存在电影中。
  另一位美国的天才演员汤姆·汉克斯在《阿甘正传》中塑造了一个理想性的傻瓜代表,严格地说阿甘的傻还不是那么彻底,他只是智商低,有种不顾一切的戆和拗劲。通过他摸爬滚打的生命韧性,讲述的是每一个人(即使是像阿甘一样的傻瓜)都能自强不息实现美国梦的故事。抛开导演的美国本位意识,这是一部各个国家都可以当做“主旋律”的励志电影。有报道说“网络天才”丁磊对傻瓜阿甘跑遍美国的精神特别欣赏,他说:“阿甘在冷嘲热讽中开始自己的历程,后来他却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跟在他后面一起跑。从‘傻瓜’到‘领跑者’,是每个创业的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说到影视中的傻瓜形象,不能不提到香港的演员郑则士,我几乎没完整地看过他的一部电影,之所以对他过目不忘,全因他相貌“非凡”:痴呆的金鱼眼,肥胖的身材,蠢笨的举止,简直是天生演傻瓜的不二人选。据说,他本人也确实经常表演傻瓜角色。他最让我吃惊的表演是在《风流才子苏东坡》中扮演大智大慧的苏东坡,我初次见到,气得七窍生烟,这简直是亵渎我最崇敬的古代大文豪。但细想想又释然了,谁能说苏东坡就不能长成郑则士的样子?况且,天才是不可貌相的,大天才和大傻瓜从来只是一步之遥。
  现在我写这篇文章,根本不想谈天才与傻瓜的问题,而是一部新的傻瓜内容的影片让我想到这些。这部电影就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新作《百万美元酒店谋杀案》。看这部影片时,我想到了拙作《傻瓜在歌唱》,禁不住思忖这部影片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影片的主人公汤汤在“聪明人”眼中当然属于傻瓜,但与我们通常概念里的还不完全一样。作为傻瓜,腼腆害羞的汤汤似乎还不够纯粹,他只是有点迟钝弱智,很有些像阿甘,但没有阿甘的坚忍不拔,用中国俗话就是“缺根弦”或者“缺把火”,大致属于准傻瓜系列。发生在“百万美元酒店”的故事就是透过汤汤的眼睛去看的,这就注定了它的非同寻常。
  开头和结尾互为呼应,堪称是自杀者的诗篇。汤汤在广厦耸立的水泥森林中奔跑,正是曙色微朦,他奔跑的剪影驰鹿般矫健优美,在辽阔的高楼平台顶上,他自如地跑动,然后,像跳水运动员一样飞身跃下,在跌落到地面前的短暂而奇险的风光中,他看到了一层层楼上的一扇扇敞开的窗户,窗户里演绎的是缤纷多彩的人生故事。在坠落中他的生命获得了升华,体晤到了生命是多美多棒,生命是魔术,是机会,是电视,是惊喜,是无数个已知与未知的现实。
  故事围绕着谋杀案展开,然而,真的发生过谋杀案吗?越是深入调查似乎越是模糊不清。“百万美元大酒店”只是一个背景,建于20世纪初的这栋晦暗老楼,像一道暧昧的阴影,发生着下一个世纪初的亦真亦幻的故事。联邦密探斯金纳抵达酒店,所有的房客(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倒霉蛋)都成了嫌疑犯,他挺着机器人般直立的脖颈坐在酒店的楼梯边,脚下是破漏水管涌出的汩汩污水。斯金纳像个忠诚的革命英雄,宣称,这个酒店的犯罪破案率为零,他誓言要实现零的突破。汤汤猴子般地跳到密探身边,摸摸他伟岸的身躯,问:“你是来自未来,对吗?”
  一贫如洗的傻瓜汤汤温柔缱绻地爱着妓女露意丝。露意丝是与汤汤差不多的“缺把火”,她穿着牛仔裤,光着一双脏脚整天在昏暗的街头走来走去,她短短的黑发,苍黄的脸上有双浮肿的眼,在汤汤恋爱的心中露意丝像个影子,白天活在躯体里,晚上离开。汤汤劝露意丝不要吸烟,说会得癌症。露意丝交叉着手神思恍惚地回答:“我不会死。”还说:“我是虚构的。”汤汤鼓起勇气要拥抱她,她闪开身说:“很辛苦的!”
  谋杀案的受害者是这里的房客艺术家和吸毒者艾兹。影片最后,艾兹突现在傻瓜汤汤的幻觉里:艾兹为了挽救陷入情网的汤汤就奸污了露意丝,目的是让汤汤认清露意丝只是个不值得爱的下贱妓女。妒火中烧的汤汤却将艾兹推下了大厦,在汤汤即将漂亮地飞身跳楼之前,他看到了这个幻觉。



傻瓜犹如镜子(2)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著名的摇滚乐队U2的主唱Bono构思了这部电影,据说还在片中饰演了一个角色,片中有个长发披肩的落魄歌手—自称是披头士乐队成员的漂亮笨蛋迪克西(不知是否Bono出演)。他在片中有些对话还算耐人寻味,是关于垃圾的,说“艺术与垃圾之间一线之隔”,还颇为有趣地称某个人是“重要的垃圾”,忘记他们在说什么了,好像是议论某人,说他有套路,表白“作为垃圾我喜欢”。
  影片就像一只被打碎的诗的容器,到处飞扬着诗意的碎片。每个人物都是有明显缺陷的病人,每个人的言语和行为都如现代派的诗句,充满深意、象征又暧昧不明。
  《百万美元酒店谋杀案》中的汤汤让我联想到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魂归伊甸园》(直译《白痴》)中的人物。与汤汤不同的是,《魂归伊甸园》中的所有主要人物都是“聪明”的“正常”人,但他们却不甘也不屑做自己,而是甘当傻瓜—“白痴”。影片中有一帮人,就像某个有行动纲领的政党,他们的行为和生活的共同原则就是崇尚白痴,并在所有的言行中装成白痴,以体会白痴生活的妙处。他们在各种场合都假装白痴,并从中不断地增加假白痴的“新鲜血液”,用白痴的举动对待一切,比如他们装成白痴到工厂参观,又把厂主的车开走了。他们装成白痴去游泳,不仅戏弄那些游泳的人还很白痴地在女浴室里洗澡。他们回自己的家去装白痴,比赛看谁装得更好。这群假白痴克服障碍,乐此不疲,像白痴一样地为人处世,生活和做爱,既相亲相爱又无所顾忌。影片中有个有趣的情节,后来的入伙者卡伦回到自己家中,刚刚装出白痴的样子,就被丈夫暴打一顿,人们可以忍受真的白痴,却决不愿忍受装出来的白痴。
  《魂归伊甸园》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现代寓言,可惜拍摄得故弄玄虚,镜头摇摇晃晃,看得人眼花缭乱,大大削弱了人们的接受耐心。《百万美元酒店谋杀案》似乎也有类似的毛病,不是拍摄技法而是过滥的寓意和沉闷破碎的叙述,将观者的视角变成了像汤汤似的“缺把火”。这让人想到,导演过于耍聪明,结果真的是把观众当成了傻瓜。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影中所表现的世界,傻瓜和傻瓜眼里的聪明人的世界是如此充满愚行。生活的辩证法是,傻瓜犹如一面镜子,你看见他的同时其实看到的也是自己。



永恒的一天



  在我青春年少的时候,像很多“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一样,喜欢思考沉重的人生问题。没有多少坎坷却喜欢书写生命的哀愁,岁月啊,沧桑啊,是早年诗篇中常见的字眼,尤其愿意表达弥留之际的情绪,觉得特别深沉有分量。大约在19岁时,我写过一首名叫《永恒的一天》的诗,诗很短,确切地说开始还是写了四段,像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溪流》一样,每段由“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开始,一节一个意思,层层递进,最后归结到这句“最后的一天是一个永恒”的意思,但在反复修改中,最后删减成了一段,因为短也因为在删改中要不断回读,所以至今还记得:
  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
  茫茫人海里无法向你倾诉最后的祝愿
  我渴望在炉火熄灭的冬夜
  你能悄然追忆起初融的残雪上年轻的缠绵
  熟悉诗歌的人可以依稀看出意象里有叶芝的《当你老了》的痕迹。那时候,我们对“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非常迷恋。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重温这些幼稚的诗篇,仍然体味到当时的审美倾向,尽管我已不再少年。看了希腊导演安哲普罗斯(TheoAngelopoulos)的影片《永恒的一天》,才恍然有真正找到了一天“永恒”的感觉。
  这是一部哀叹“逝水年华”的诗意电影,讲述一个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中的告别和回忆。在苍茫的爱琴海边,老人和一条狗在孤独地漫步。这是一幅流动着的晚景凄凉的画面,更凄凉的是老人内心情感的无处归依。老人是个作家,名叫亚历山大,他身患绝症,即将慢慢死去,但心爱的女儿女婿却懵然无知,对他和他相依为伴的老狗已表现出不耐烦。在生命结束之前,他开始“追忆逝水年华”式的一天的漫游。对亚历山大来说,他就像德莱塞《失去的菲碧》中的丧妻老人一样,除了回忆已经一无所有。在回忆中,他看到儿时的自己躲过母亲的视线溜出家门跑向大海边,看到他年轻的新娘妖娆地站在院子里顾盼浅笑。他看到,女儿满月的那天,亲友们被邀到家中,欢乐的喧哗声充满鲜花盛开的客厅。美酒饮过,人们纷纷来到宁静的海边。黑衣的祖母坐在凉棚下摇着白色的摇篮。蓝天,碧海,鲜花,阳光,婴儿甜睡着,欢欣如梦。丰腴的妻子安娜小心地抱起孩子,脸上漾着海波一样幸福的涟漪。
  美好的回忆温婉而清幽,那纷纷的冷雨将他拉回现实。昔日不再重来,现实依然冷酷。当他驱车穿过清晨的街市,一群孩子吸引了沉思中的亚历山大。孩子们正拦阻过往车辆要求擦车。突然,警察跑了出来,他们包抄这些非法移民。孩子们像小鸡一样纷纷落网,只有一个黄发的男孩恰巧逃到亚山大车边,亚历山大本能地把孩子拽上车,快速驾车离去。这个六七岁的孩子面无惧色,沉默不语。亚历山大的车漫无目的地驶过街巷,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声,那男孩要求下车,他又回到他的同伴中。
  又一个清冷的早晨,亚历山大在郊外的一幢破房内,发现了另一种真实,那些被抓的孩子正被卖给一些有钱的老夫妇。那个他救过的男孩也在其中。趁其中一个较大的男孩企图逃走的时候,亚历山大交出仅有的钱,把黄头发的男孩带走了。从孩子口中,亚历山大得知孩子来自阿尔巴尼亚,家中只有一个奶奶,孩子同意他送自己回家。当他们到达了白雪皑皑的希阿边境,边境上可怖的情景令老少二人望而却步:一个个逃亡者的僵尸像攀援的猴子一样高悬在铁丝网上……
  悲凉的现实蚕食着亚历山大敏感脆弱的心,惟有回忆生活中那些闪亮的日子,才会让他感到平和与温馨。就这样,亚历山大在现实的冲击和回忆的温婉中,经历了无数悲欣交集的生活情感的碎片。在最后一天的生命行程中,他一一向现实与往昔道别,妻子,女儿,母亲,邻居,狗,邂逅的阿尔巴尼亚男孩,还有一生的美丽与哀愁。
  在不断的回忆和告别中,不断地有所发现,生命的形态都化成了碎片纷飞,而那碎片的尽头是他美艳如花的妻子。弥留之际的亚历山大问妻子:“明天有多长?”妻子轻轻地回答:“比永远再多一天。”
  安哲普罗斯还有一部著名影片叫《雾中风景》,这部影片的名字几乎可以称为他的代表性意象。他擅长用浓雾表现海滨的冬天,以苍茫的、诗情画意的朦胧景象表达对生命旅途的思考,表现对时间的印象。在《永恒的一天》中,现实时空和过往时空杂糅交替,形成一种难分彼此的记忆浓雾,形象地诠释出“一天”即是“永恒”,一日即是百年的哲学理念。
  “一天”即是“永恒”的道理,早有不少文学大师有过精彩的表现。20世纪初期的两个现代派文学巨匠—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都是通过主人公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来结构长篇小说,用一天的时间浓缩了人物一生的感慨追忆。安哲普罗斯的不凡之处,在于他用影像将文学大师们的人生感慨描绘在银幕上,多彩、具体、具象,出神入化,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比阅读的记忆可能更长久。
  人的一生如同一年的四季,一年的四季又如同一天的四时,人的一天也正如同人的一生。生命如同四季的轮回,生活就如同一天天的循环往复。还是古人说得好: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何谓忽然,日夜一天。忽然一天,却也是永恒的一天。



我们如何超越平凡(图)



美丽光滑的表面之下;《美国丽人》的海报寓意深长。
  《美国丽人》(AmericanBeauty又译《美国之美》)的结尾是已被枪杀的主人公布力特的独白,最后两句是:“我肯定你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别担心,某天你会明白的。”这个提示并非故弄玄虚,影片集中展示了那么多的肮脏和丑陋,又冠之曰“美国之美”,难道仅仅是反讽吗?它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批判的寓意究竟是什么?
  说实话,看这样一部美国影片,有种不大对劲的感觉。没有一般好莱坞的戏剧化情节,很奇怪很散文的味道,过多的人物和过多琐碎的生活细节使其看上去有些混乱,但细细品味又是环环相扣。影片集中展示的是当代美国人(或称西方人)普遍的精神焦虑。40岁的布特力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广告公司职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和妻子同床异梦,靠在卫生间里自慰来满足自己旺盛的情欲。他的女儿讨厌他,妻子鄙夷他,因为空虚与无聊还迷上了吸毒。在一次观看篮球比赛时,布力特见到了女儿的同学安吉拉,从此便沉湎于对美丽尤物安吉拉的性幻想之中,最后,当他正观看自己与家人快乐往昔的旧照片时,被邻居贩毒男孩的父亲枪杀了。
  吸毒、贩毒、偷情、偷窥、同性恋、讹诈、枪杀等社会问题都在影片中有所表现,堪称是美国之丑的集大成者。
  这样一部“审丑”的影片,在奥斯卡角逐中,竟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大奖,导演曼德斯也在此之前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导演的桂冠。一向心高气傲的美国人真的是哪儿出了毛病了吗?
  少年时,曾迷过英国古典作家萨克雷。记得他曾在《名利场》中说,在名利场上的丑事,大家彼此都是心照不宣的,仿佛波斯教里的阿里马派崇拜魔鬼,却从来不提他的名字,只要涉及堕落的行为,都避免正面提起。萨克雷对资产阶级的虚伪深恶痛绝,“为了不至于冒犯他们高洁的感情”,便“只准备以轻松、愉快、随随便便的笔调来描写罪恶”。看《美国丽人》不禁令我想到这个老牌的英国作家。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导演曼德斯也是个英国人,曼德斯承袭了他祖先的衣钵,影片的风格与萨克雷的笔调如出一辙。尽管片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性的,但影片始终在一种轻松、调侃,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节奏中进行,时时奏起的串联音乐,快乐、谐趣而优美。
  《美国丽人》中所展现的是美国中产阶级偏下的阶层,即社会学中所称的“第三地下层”,在这个阶层中的社会建筑的下面有着形形色色的挖掘工程。影片展示的群体,都在以不同程度的愤怒与无奈挖掘着,用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概括,就是到了此一种深度:“那些洞窟孔道便不再是文明的精神力量所能够钻得进的,人的呼吸能力的限度已经超出,魔怪便出现了。”影片揭示给我们的,即是在物质文明发达之后,“胚胎状态中的鬼蜮世界”是如何在吞噬着人的脆弱的灵魂。这其实是写在银幕上的警世通言:挖掘便是埋葬。
  那么,影片中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在用愤怒挖掘的到底是什么呢?高中女生、美丽性感的安吉拉有一句台词颇为耐人寻味,她说她“讨厌成为普通人”!回味整部影片中的人物,这句话应该贯穿了所有人物的精神内涵。
  布力特不愿在平凡中消磨,虽至不惑之年,却尝试吸毒,离开收入优厚的工作,到面包店当服务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