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边的家乡。林启贤十分诧异,林世坤伤心地告诉他:在和老二、林忠的电话里,受尽了侮辱,“自己的亲弟弟,自己的亲侄子,想吞占我的财产也就罢了”,“还硬生生编派我是共产党、是冒牌来抢财产的外省猪”陈映真:《归乡》。《陈映真小说集》第6卷,第66页。。“四十多年来,我想的是家,是人。”同①,第62页。“我知道了有一份财产,也没想过一定要,大家欢喜乐意要分给我,我要。要争,要抢,伤心啊,我不要了。”同②。妻子也在电话里嘱咐:“我们不要。别为了财产就不做人。”同②。
而正是这位妻子,在林世坤最艰难的日子里,给予了他生活的勇气与信念。林世坤告诉侄子,“那时,就是你大伯母一个人支撑着我。她老说,老杨,你别发傻,想不开。每天出去挨批回来,我不说,她也不问,只是下一小碗面疙瘩,再不就煮开水让我洗个澡”。“有批斗我的会,她一定参加,坐在我只须一抬头就看得见的地方。她不是来听批斗。她是要让我知道,我最艰苦的时候,她总是在场。”同①,第64—65页。事情全过去了,苦过了以后,老夫妻俩只得出一条结论:“以后再有什么大风大火,也决不能就不做人。”同①,第65页。
看来,陈映真这样写林氏一家各个成员在人性方面显露的异样状态,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台湾土改后资本主义发展中某些阶层中人的异化的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丧失人性的人确是少数,两岸民众之间的亲情是谁也割不断的。而这割不断的亲情,正是联系着台湾与大陆的历史的民族的血缘纽带。
小说还写了一个张清。
张清这人,陈映真着墨不多,却又十分特别。这些年,他特别喜欢谈“台湾的主体性”、“命运共同体”,还喜欢谈“吃台湾米,喝台湾水”,就应该“爱台湾”陈映真:《归乡》。《陈映真小说集》第6卷,第5页。。当一群打太极拳的人跟杨斌即林世坤搭讪的时候,郝先生笑着说了一句“台湾只不过是这么个巴掌大的地方”同①。,张清就接着说,“其实,国家不在大小”,“不在乎大小啦,只在于,有没有那个……主体意识,有没有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同①。说到过去台湾人穷得吃不上饭,张清说:“米仓台湾居然缺米,这正是‘国民党中国人统治台湾’的恶果。”同①,第16页。
事实上,在台湾,李登辉主政,特别是民进党陈水扁执政以来,他们更是变本加厉地利用掌控的舆论工具,向民众灌输了一整套的“台独”谬论,张清就是受蒙骗当中的一个。在张清所说的这番谬论里,我们可以看出,“台独”势力故意混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把国民党过去对台湾人民的阶级统治,胡说是中国、中国人对台湾、台湾人的统治;故意把台湾一个地区的地方特殊性,硬说成是台湾的本土性,进而又说成是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台湾的主体意识、主体性。这分别是在为“台湾独立”的阴谋制造所谓的理论根据。
陈映真知道,他写的是小说,不能长篇大论去说理,去批判。然而,他却写出了民众的一个态势:对这些谬论,民众并不买账,在早觉会里就有张清的妻子素娇、郝先生夫妇等人,或反驳,或不理不应。陈映真这样写,表现了他深深的忧虑,他已经敏锐地看到“台独”势力对民众的影响,同时,他又从民众的态势中,看到归乡之路——统一之路,是有广泛民众基础的。
(三)
在《归乡》里,有两场长时间的两人对话。一场是林世坤和老朱,一场是林世坤和林启贤。
读着这两场对话,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的《在酒楼上》。老朋友“我”与吕纬甫偶然在酒楼相遇,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待到酒后吐真言的时候,鲁迅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两个人的各自异样的心态,或颓唐,或在苦苦地求索。鲁迅以此深刻地表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后,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心灵路程,从而告诉人们,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这样的对话艺术,堪称生花的妙笔。
陈映真笔下的两人对话,也有独到之处。
先看林世坤和老朱那场对话。
在卓镇三介宫后壁公园里,他们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等到老朱再访林世坤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故交知己了,彼此都敞开心扉,倾诉那说不尽的不平与痛苦。首先,陈映真运用了时序交错的手法,既注重描绘两人对话的现场情景,又时时穿插对往事的回忆,而且在时序交错中,跨越空间,讲述了各自转战在海峡两岸辽阔土地上当兵的经历。这样,陈映真的视野开阔了,从两个国民党老兵的命运,扩展到上个世纪4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前后的海峡两岸社会生活的一些层面。其次,以人物的口语表现了历史时代的痕迹。老朱是从大陆到台湾的老兵,在台湾生活近半个世纪,所以一开口就说“民国××年”以至于脱口而出的“共匪”、“匪军”叫着。相反,杨斌即林世坤,是台湾人,但在大陆生活了近五十年,他说年月日,总是用“19××年”,称呼上也是习惯用“共产党”、“共军”。还有,老朱并没有在日据台湾时期住过,对受日本话影响,台湾人把“会见”说成“面会”,弄得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林世坤一听就懂了。这样的口语,让读者有一种历史感、真实感。同样的,陈映真注意运用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差异。老朱直率,敢说敢骂,每次说到悲痛欲绝的时候,总是咬牙切齿地去诅咒国民党,前后骂了五次“这亡国灭种”的。而林世坤性格内向,为人谨慎,即使说到锥心蚀骨的悲痛时,也仅仅是舒长气感叹,顶多低声说一句,“那真是天下父母……心”。这,就是人物语言的魅力,令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
另一场,林世坤和亲侄儿林启贤的对话,那简直就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是一次亲情的融汇。林世坤的“不能不做人”一出口,林氏一家的亲情就升华了,升华为“人”的尊严,“人”的气节,从而也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引导人们步入一个真善美的境界。另外,作家在大伯父与侄子的彼此亲情交汇的时候,还设计了林世坤的老伴、儿子、孙子从大陆来了电话。这电话,一下子就缩短了地理的距离,销蚀了历史时代所形成的陌生感,代之而起的是思念!是渴望团聚!
读这《归乡》,你不能不感悟到,啊!台湾,大陆,都是我们的家!
《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
二十一、夜雾笼罩也不再迷茫——读《夜雾》
你们这笼罩着这大城市的夜雾,无所不在、阴狠、寒冷的白色的夜雾……——陈映真(陈映真:《夜雾》。《陈映真小说集》第6卷,第119页。)
《夜雾》的文本形式是“札记”。
从小说主人公李清皓的十篇札记来看,陈映真对《夜雾》的艺术构思,师法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茅盾的《腐蚀》。取《狂人日记》之精粹,《夜雾》把李清皓写成一个两进两出国民党特务机关而后精神分裂,忧郁不止,极度的“迫害狂”病,最终把他引向自杀身亡。像鲁迅笔下的“狂人”一样,陈映真笔下的这个艺术形象,也是一个“狂”姿“醒”态的“狂人”。得《腐蚀》之真髓,《夜雾》将几十年的历史,全由国民党特务李清皓的自述一页一页地翻开。
(一)
所谓得《腐蚀》之真髓,我们还是从茅盾说起。
茅盾在1929年写的《读〈倪焕之〉》一文里说,一篇小说有无时代性,并不能仅仅以是否描写到时代空气为满足,所谓时代性,他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而外,还应该有个要义,这就是时代给予人们以怎样的影响。
时代空气,指一个历史时期之内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变,尤其是重大的政治事件,以及这些事变和事件所引起的强烈社会反响。作家要敢于面对它,认识它,表现它,并且作为小说中人物生存的历史环境而加以描述。《腐蚀》就是这样的。当年,茅盾写《腐蚀》,首先就触及了那时候国内的重大历史事变和险恶的政治逆流。比如,《腐蚀》里,1940年11月10日的日记,写了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15日的日记,写到了1941年1月7日发生的皖南事变。1月19日一则日记,又写了国民党禁止重庆《新华日报》报道皖南事变真相一事,提到《新华日报》胆敢违抗法令,擅自刊载了不法文字——四句诗!小说写下了这张报纸上两幅大的锌版字:“为江南死难烈士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除了写这反共高潮,《腐蚀》还把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互勾结进行肮脏的卖国勾当作为历史环境的一部分,加以揭露。其次,《腐蚀》还充分暴露了蒋介石集团的特务统治以及特务们的生存、活动。不仅这样,《腐蚀》更描写了赵惠民陷入这种可怖的环境里,社会上的重大事变和事件给予她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致使她的内心世界出现了激烈的矛盾与斗争,从而表现了赵惠民灵魂里的两个世界、两条道路、两种人生搏斗的尖锐、复杂的心理状态。
同样,《夜雾》也通篇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小说涉及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台湾社会生活的重大事变与事件,如:
“那一年,美国断然在外交上舍弃了台湾,政局大为震动”陈映真:《夜雾》。《陈映真小说集》第6卷,第74页。。这是指,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断绝与台湾的正式外交关系,台湾在国际上日益孤立,投资意愿日益低落,影响了人心安定,波及了政治局势,引发了社会动荡,经济改革,也面临重重困难。在此期间,国民党外的政治团体、党派活动所引发的政治运动,不停顿地冲击当局的戒严体制,终于导致国民党在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严”,终止了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体制。接着,党禁、报禁也被解除。
“第二年冬天又爆发了K市事件”同①。。这是指,1979年12月10日轰动全台湾的美丽岛事件。
“林家血案的祖孙公开发丧,党外公然为之啸聚”同①,第81页。。这是指,1980年2月底,被捕省议员林义雄的母亲、女儿白天被杀死在家中,引发林宅血案。
“接着是突然宣告成立了反对党”同③。。这是指,1984年初,“台湾独立联盟”美国本部,任主席长达十年的张灿,改任“世界台独联盟”主席之后,美国本部主席由陈南天继任。很快,4月17日,在纽约,洪哲胜领着二十个人,公开联名发表声明,脱离“台湾独立联盟”,又发表声明,由他做召集人,出笼了一个“台湾革命党”的建党委员会,筹建“台湾革命党”,声称这个党的宗旨是“推动台湾人民独立建国”。随后,洪哲胜在接受《台湾与世界》杂志特约记者邱庆文专访时,竟然公开叫嚣“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当于列强”,“台湾革命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1985年元旦,这个“台湾革命党”宣告成立。除洪哲胜担任总书记,时任洛杉矶刊行的《美丽岛周报》社长许信良做了第一副总书记。1986年5月1日,美丽岛事件后流亡美国七年的许信良在美国纽约宣布,他成立了由一百多位“建党委员”组成的台湾民主党建党委员会,将在8月以前在海外成立“台湾民主党”,并在年底前返回台湾,以突破国民党的党禁。不料,局势由此而急剧发展,这一年的9月28日,代表党外行使提名权的党外选举后授会在圆山饭店举行推荐大会,由立法委员费希平、监察委员尤清动议,讨论了建党问题,包括费希平、尤清、谢长廷、张俊雄等人的“建党工作小组”,当场发动建党发起人签名工作,获得一百三十五人签署,并在当天下午决定组织“民主进步党”,宣布正式成立。这里指的就是1986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成立的事件。
“旋又爆发桃园机场闯关事件”陈映真:《夜雾》。《陈映真小说集》第6卷,第81—82页。。是指,1986年民进党成立后,流亡美国的许信良等把他们在纽约成立的“台湾民主党建设委员会”改名为“民主进步党海外支部”。11月14日,“民进党海外组织代表团”一行七人在桃园机场闯关不成。30日,传言许信良将由日本飞回台北,当局又戒备森严,在通往机场的路口阻截迎接的人,但许信良并未返台。
“乃至到了第二年1月,小蒋总统逝世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同①,第89页。。这是指,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以后李登辉开始执掌党政大权,台湾进入李登辉时代,从1900年到1997年,台湾当局进行了四次“修宪”,包括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总统”由台湾地区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冻结台湾省长、省议会选举,虚化台湾省政府功能等等。台湾的政治格局、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和对外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民党政权迅速“本土化”,标榜实行西方民主制度,谋求“两个中国”的政策日益明朗化,分裂祖国的势力愈益煽动仇视大陆的情绪,“台独”活动更加猖狂。
等等,等等。
按茅盾的说法,这是《夜雾》有了“时代空气”的表现。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说道的作品的时代性的一个重要元素。当然,在《夜雾》里,陈映真不只是写了这些重大的事件,更写了台湾社会生活的这些剧变对小说主人公李清皓的刺激,以及留给他精神上的烙印,直到致使他精神失常,自杀身亡。惟其写了时代社会生活对于人物发生的影响,这种时代性或者说“时代空气”才成了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
所谓取《狂人日记》之精粹,我想说到《夜雾》小说人物的塑造。
在《狂人日记》的《识》里,鲁迅指出,这种“迫害狂”的病人,他说的话虽然听上去,错杂、荒唐、无伦次,然而它们彼此之间有一个相互关连的思路。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探究,就能找出病根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第444页。。
《夜雾》也是这样。
《夜雾》里,那个丁士魁认为,邱月桃送来那一大纸包李清皓的日记,其实不能称为日记,“而是一些荒乱的回忆、纠结和内心思想感情的葛藤的札记,一些在工作上适应不良引起的忧烦与矛盾的记录,既未署名日期,又并不全是逐月逐日的记事。到了发病以后,记载更不免其凌乱,语言也恍惚杂乱了”陈映真:《夜雾》。《陈映真小说集》第6卷,第84页。。
和《狂人日记》一样,《夜雾》里的这份不像日记的日记,其间,也有相互关联的地方。依据这份日记,丁士魁整理出来的十篇札记,就十分清楚地揭示了李清皓病态的由来、发展及其根源。
《夜雾》写道,李清皓二十七岁那年,“美国断然在外交上舍弃了台湾”陈映真:《夜雾》。《陈映真小说集》第6卷,第74页。。由此,从1979年往前算,他是1952年出生的。父亲,1949年抵达台湾,是国民党的老少校。如果六岁上学,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李清皓应该是1974年大学毕业的,学的专业是法律。因为平脚,免服兵役,李清皓就直接考进“局里”。从这个时候算起,到自杀身亡,他的人生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4年,他进“局里”做事,1979年与小董结婚,1980年有一子,同年秋天,辞职赴美留学。第二阶段,四年后,1984年在美获法学硕士学位,与小董协议分居,只身返台,再次进“局里”做事。1986年,与邱月桃同居,1988年再次辞职,离“局”,去一个专科学校任讲师。第三阶段,任教职不久,患病,病重,自杀。
考察了李清皓这不长的人生道路之后,我们发现了他病态发展的三个关节点,这就是:
第一,二进二出国民党特务机关——病因的潜在状态。
李清皓天生正直,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抱着“报效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同①,第73页。的热诚,竟然报考了国民党特务部门,从此误入歧途。开始,“由于个性老实、谨慎、工作积分偏低些,但他干得还很热心”同①。。1979年,美国断然在外交上舍弃了台湾,政局大为震动,冬天又爆发了K市事件,“对局里年轻的调查员,暗自形成了一种震撼”同①,第75页。,同样对李清皓的心灵也造成强大的震动。于是,他辞职赴美留学。四年之后,李清皓获得法学硕士,返台后暗暗地不想靠局里的关系找工作,顶着一个洋硕士,却仍旧到处碰壁,找不到吃饭的活。过了半年,他不得不去找丁士魁。他们有一次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