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爱利亚城邦的一个富贵家庭。相传他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也受到毕达哥
拉斯学派的影响,还到过雅典讲学。他所作的诗体哲学著作《论自然》,尚
残存若干章节。
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存在”。他提出了“存在者存在,它不可
能不存在”的命题(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这个命题
是与赫拉克利特的“存在又不存在”的观点鲜明对立的。他视赫拉克利特之
说为“不能分辩是非的群氓”之谬论。依巴门尼德之见,“存在”有以下特
征:“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因为它是完全的,不动的,无
止境的。它既非过去存在,亦非将来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是个连续的
一。”(《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2页。)“存在”是“可以被思想
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所同一的”(同上书,第33页)。巴门尼德所谓“存在”,
实际上指的是客观具体事物最普遍的共性,凡是有的东西,都是存在。他提
出“存在”说,表明他力图从众多形形色色、变化无定的现象中抽象出一种
统一的,恒定的,也就是更具有本质性的东西。尽管巴门尼德抽象的“存在”
还未能完全超越感性的表象 (例如,他把“存在”比作一个从中心到各方等
距的圆球体),但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克塞诺芬尼的唯一不动的神,
再到巴门尼德“存在”思想的演进中,表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由现象到本质认识的渐次深入。
巴门尼德从其“存在”论出发,在论识论上提出了意见与真理相对立的
观点。他认为,“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呜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所获得的
感性认识,乃是虚假的,不可靠的意见,因为感性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
变化无定的事物和现象属于非存在,凭感觉得出对现实事物的意见中不可能
包含有真理。只有思想即理性所认识的对象——存在,才是真实的。“用理
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西方哲学选著选读》上卷,第31页),通过理智
判断、思想推论来获得对“存在”的认识,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巴门尼
德明确地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强调理性高于感性,这是很有意
义的。然而由于他过分强调感性与理性,真理与意见的对立,而忽视其间的
联系,从而把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存在”看成是与现实世界无联系的、
绝对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势必导致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 Page 14…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遭到人们的非难。他的学生芝诺曾运用逻辑推论来反
证这一学说的正确性。
芝诺(约公元前490—430年),爱利亚人,曾师事巴门尼德,并随其师
赴雅典讲学。死於反对城邦僭主的政治斗争。
芝诺自称以“保卫巴门尼德的那些论证”为己任。他主要是通过对“多”
和运动的否定来反证巴门尼德有关“存在”的唯一与不动说正确性。
芝诺否定多的论证有两个。简言之,其一,如果存在物是多,它就应是
由许多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前面又有别的部分;而别的部分之前又复有别的
部分,如此类推以至无穷,那么,存在物就是无限大。其二,多部分组成的
存在物应当是可以分割的,无限分割下去的结果,存在物就是无限小。这就
是说,承认存在物是多,必然会陷入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之中。其二,如
果存在物是多,就必须同实际事物数目正好相等,不多不少,他们在数目上
就是有限的。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存在物既是多,在个别存在物
之间必然另有一些事物,而在另一些存在物之间亦复如此。以此类推以至无
穷,那么,存在物的数目又是无限的。这就是说,承认存在物是多,必然会
陷入数目上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之中。芝诺从存在物的“多”中推论出有限与
无限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他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因此“多”是不能成立
的,存在物只能是“一”。
芝诺否定运动的论证有四个,即两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一半
等于一倍,在哲学史上称之“四个悖论”。这里对“阿基里追龟”和“飞矢
不动”两题略作介绍。
芝诺认为,假如有运动的话,那么希腊最善跑的阿基里也追不上乌龟。
因为当他刚刚跑完全他和乌龟之间的那段距离时,乌龟又向前爬行一段路;
当他再次跑完这段新距离时,乌龟又再向前爬行一段路。如此无止境地跑下
去,阿基里只能接近乌龟,却永远也不可能超过它。按芝诺之见,某一段有
限的空间距离是可以无限分割的,而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它是不可能的。
芝诺认为,飞箭在其行程中,不同的时刻总是处于不同的位置上,也就
是说静止在某一点上。因此,箭的飞行只不过是连续时间内一系列静止状态
的总和,这是不可能产生运动的。
从以上两个论证中可以看出,芝诺是通过揭示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有限
和无限、运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的矛盾来否定运动本身。
芝诺对“多”和运动的推论所得出的否定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他没有
认识到事物中的一与多,有限与无限本是辩证统一的;也没有认识到运动本
身就是矛盾的,运动中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本身也是辩证统一的。
但是,芝诺的错误论证却从反面揭示出事物所包含着对立与矛盾。如黑格尔
所说,在这种抽象论证的方式里存在着一种辩证法。芝诺与赫拉克利特的辩
证法是有区别的,他主要是从逻辑上论证概念矛盾关系,从反面揭露矛盾;
赫拉克利特则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辩证性质,从正面肯定矛盾。从逻
辑思维的发展来看,芝诺的辩证法思想更为深刻些。
芝诺之后,哲学家麦里梭 (萨摩斯人,约公元前5世纪)对巴门尼德的
“存在”论作了修正。他看到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圆球形的、有限的
与唯一的、不动的之间存在着自相矛盾。他在论证“存在”的唯一、不动的
同时,否定了存在的有形与有限,提出“存在”是无限、无形的观点,从而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巴门尼德的学说。
… Page 15…
(3)原子唯物论哲学
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出现的原子论哲学学派是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
发展的重要成果。这个学派的哲学家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伊奥尼亚和南意大
利学派思想,试图从运动变化的事物和现象后面寻求永恒不变的因素,并更
深层地探讨物质的内部结构问题。原子论哲学的创立者是留基波和德谟克利
特,而导其先路者有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
(A)原子论哲学的先驱者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哥拉
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年),出生于西西里的阿格里根特。
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政治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他是当时工商业民主
派领袖人物,曾拒绝接受王位。他发现空气是实体,预见日蚀是因为月亮的
位置处于太阳与地球中间引起的。他还是意大利医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
作有 《论自然》、《论净化》,仅存残篇。
恩培多克勒哲学思想的中心是“四根”说。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四
根”,即土、水、气、火四种元素。它们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四种元
素各具有不同的性质,彼此之间不能相互转化。它们混合而形成万物。他说:
“从这些元素中生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物,生出树木和男人、女人、
飞禽走兽和水里的鱼,以至常生不死的尊神。”(《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
卷,第44页。)恩培多克勒认为,事物性质之差别乃是由于所构成的四元素
量的比例不同。例如肌肉是由等量的四元素混合而成,骨头则是由两份的水、
土和四份的火混合而成,等等。而事物的生灭变化,乃是由于这四种元素的
结合和分离。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已经论及现象与本质的问题。他认为万物是
由作为本原的四根结合而成,这样在巴门尼德那里被割裂的现象和本质又联
系起来了。而且恩培多克勒试图把“一”(事物)与“多”(四根)统一起
来,并且从元素混合的量上来考察物质结构和运动变化。这对于后来德谟克
利特的原子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恩培多克勒进而又探讨了四根结合与分离的原因,提出了“爱憎”说。
他认为,构成万物四根本身并不具有分合能力,造成它们结合与分离是“爱”
和“憎”这两种力量。他说:“经常的变迁从不停息。在一个时候一切在‘爱’
中结合为一体;在另一个时候,每件事物又在冲突着的“憎”中分崩离析”。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3页)由于“爱”、“憎”这两种对立的
力量对四根的作用,才造成万物的生灭运动。至于“爱”和“憎”究竟是什
么性质的东西。恩培多克勒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他既认为“爱的长和宽是
相等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83页),也就是说“爱”有某种物质的
特点,又说“爱”是善的原因,“憎”是恶的原因。那么“爱”、“憎”又
有精神的内容。而且这两种力量是存在于四根之外的,这表明恩培多克勒是
从物质之外去寻求运动变化的原因。
恩培多克勒还用“四根”说来解释人的认识问题。他认为人也是由四根
构成的,人的感官里有土、水、气、火,与感觉对象具有统一的物质基础,
“我们以自己的土来看‘土’,以自己的水来看‘水’,以自己的气来看神
圣的 ‘气’,以自己的火来看毁灭性的‘火’”(《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
卷,第47页)。这就是所谓“同类相知”说。他进一步提出有关认识具体过
程的“流射”说,认为所有事物都不断地发出“流射”,而人的感官则有无
… Page 16…
数孔道。当“流射”通过与之相适应的孔道与同类原素相接触时,感觉便产
生了。他又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人是通过围绕心脏的血液来进行思维的。
心脏周围的血液连接人体各部分器官,是人体中具有流动性元素的混合物,
能对客观事物提供综合、整体的认识,而感觉只能提供对局部东西的认识。
恩培多克勒试图寻找出认识的生理机制,他把人的认识活动看成是对外物的
感觉和思想的过程,而且意识到思想高于感觉。他的认识论对德谟克利特有
过一定的影响。
阿那克萨哥拉(约公元前500—前428年),伊奥尼亚克拉左美拉城人。
他在青年时代,离开了沦为波斯殖民地的故乡,定居于雅典,并在此讲学达
30年之久,成为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的朋友。阿那克萨哥拉是一位哲学家兼
自然科学家,在天体物理学方面提出过创造性的见解。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尤
为突出,他首先把哲学带到希腊本土,对后来雅典哲学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由于受到伯里克利政敌的迫害,阿那克萨哥拉晚年回到伊奥尼亚,
隐居于郎普萨柯至去世。
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有关“种子”和“奴斯”的论说。他提
出万物的本原是种子。他认为种子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颗粒,细小到人们的
感觉无法察觉。种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数量无限多,性质也是无限多
样的,而且各自独立,不能转化。万物都是由种子结合而成的。例如土主要
是土的种子组成,肉则主要是由肉的种子组成等等。但是每一事物并非由单
一类种子组成,也包含其他类的种子。而事物的性质乃是由占多数的种子所
决定的。他说:“一个个别的事物包含的某种部分最多,它现在和过去就突
出地显示出是某种东西。”(《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0页。)因此,
种子的种类和性质虽各不相同,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混合为某种物质
的。如在白雪中,白、冷、软的种子占优势,也含有黑、硬、热的种子。当
前后两者在数量对比上发生变化时,白雪遂融化变为黑水。在阿那克萨哥拉
看来,事物的变化乃是由于种子的组合分离与其数量变化所致。这些看法与
恩培多克勒有相似之处。他在主张种子数量、性质无限这点上,显然又比恩
培多克勒对本原物质结构的认识更深刻。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为后
来的原子论哲学作了理论前导。
与恩培多克勒一样,阿那克萨哥拉也试图在本身不变动的种子之外去探
寻其分合的动因。为此,他提“奴斯”这一概念。古希腊语“奴斯”一词,
指的是感知,理解事物的东西,一般译作“心灵”、“理性”。他说:“奴
斯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混合,是单独的、独立的”,它具有感
知和支配一切事物的能力,“它洞察每一件事物,具有最大的力量,对于一
切具有灵魂的东西,不管大的或小的,它都有支配力。” (《西方哲学原著
选读》上卷,第39页。)他用这种学说解释宇宙的生死。认为宇宙形成前原
是无数异类种子之混合体,由于奴斯的推动造成旋涡运动,使混合体内种子
迅速分离、组合,形成万物。阿那克萨哥拉所谓“奴斯”显然是具有精神性
质的东西。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中,阿那克萨哥拉首先将物质与精神相区分。
他把宇宙间万物的安排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统归奴斯这种精神力量的作用。
这一思想为后来苏格拉底,帕拉图等哲学家加以发展,影响深远。
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哥拉肯定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种观
点与恩培多克勒是一致的。但他认为感官对于相同性质事物感受迟钝,而不
同性质事物才能产生强烈刺激,使感觉敏锐而鲜明,例如由黑而知白,由冷
… Page 17…
而知热,由苦而知甜。这就是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异类相知”说。他同时
也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说:“由于感官无力,我们才看不到真理”(《西
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0页)。他所说的“真理”,乃是对事物本原“种
子”的认识。种子是小到无法感觉到的微粒,只有靠思想才能把握。这实际
上是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意义。后来德谟克利特所创立的原子论中吸取了阿
那克萨哥拉的认识论思想。
(B)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
继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以后,留基波,德谟克利特对现象与本质,
感觉与理性及其间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创立“原子论”哲学。
留基波(约公元前5世纪)据说是爱利亚人(一说阿布德拉人),是德
谟克利特的老师。两人的哲学思想基本一致,学说常混在一起。哲学上所讲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包含有留基波的思想理论。
德谟克利特 (约公元前460—前370年),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阿布
德拉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师事留基波,游学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也
到过雅典。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他的学识极为渊博,除精于哲学外,
学问广涉数学、物理、天文、医学、心理、伦理、修辞等几乎当时所有的知
识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一生著述甚丰,有《小宇宙秩序》、
《论自然》《论人性》等等,大都残佚。德谟克利特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原子
论。
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一词古
希腊文原有不可分的意思。德谟克利特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原子,是一种
不可分的最小的物质微粒,感官无法察觉,它是绝对充实的,不可穿透;在
数量上是无限的,也是永恒的。所有原子性质无异,只是在形状、次序、位
置上有区别。原子自身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之中。原子的运动场所是“虚空”。
“虚空”是无形体的空,相对原子这种实体的存在而言,虚空是“不存在”。
但在德谟克利特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