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辰二·实义遣余摄属邪智之遣余:

  断绝谛实之声和分别见思维是决定一切。


  辰三·怀疑二者是摄属犹疑之遣余:                          

  怀疑亦是分别见故,由剔除方式,假立二者之故。(否定‘彼’、‘非彼’之现相。)


  子二·无实遣余之‘名言’与‘觉识’二者,摄属同一体故。若诠观待一方
  ,则分为三:

  丑一·定义:

  【无实遣余遮实有。】彼之定义断除能作义。


  丑二·分类,由所遮除之事物方式分为二:

  【所破由‘有’‘无’方式,剔除之相分为二。】剔除‘无’成立体性。

  寅一·实有所知:所遮除存在之所知,如无瓶等。

  寅二·无实所知:非存在之所知如‘无兔角’与‘常之无实体’等。

  丑三·无实体非现相之境有二:


  寅一·不容许现相境为合理:

  【无实非有实体故,无体性故无所知,彼故遮除实体性,仅止假名谓无体。】无实体无能立自之体性,由现相方式无法作成实境。不转成所知之范畴,然而唯‘遮除实体’,谓‘无体’缘取分别性,唯止‘名声’之诠说。遮除瓶谓‘无瓶’,遮除兔子头上有能刺之实体-谓‘无兔角’,以及若遮除外界具有身-谓虚空,由遣余方式,唯有‘假立能作境’外,彼诸无稍许成立体性。


  寅二·断除彼不应理有四:

  卯一·断除与实体相似:

  倘若彼诸既不能成立实体性,而且成立自之体性无实故,非无少许能立,若不能成立实体之体性故当不能成立,则谓实体亦因不能成立无实之体性,故转成不能成立其体性之思维。

  【从因而成立实体,则不需观待无体,无体不由因生故,遮除实体成立识。】实体从自因而成立故,不观待于遮除无体,于无分别观点成立现相,而且从分别见观点而成立剔除性,无体:不从因而生,以其不能成立体性之故。既不成立现相,而且剔除实体后,于觉识方面成立遮除。


  卯二·断除与量相违:

  【承许无兔角诸等,无为与虚妄二境,从彼现相影响力,谓成立彼实有境。】承许兔角,石女之子等为无体性,虚空、二月与总义等缘取彼领受力而了悟故,岂非成立义?

  【于彼现相得知彼,承许共法非能量,彼故‘无为’分为三,二颠倒境为非量。】虚空、择灭、非择灭三种无为,亦遮除有为之方式,成为能作境是分别见故,无违越于‘遣余方式’,‘幻相’‘总义’由无分别,和分别二者错乱后,而‘现相’,亦了知是遮除之支分,所取外义是增益故,无少许性,前已述及。


  卯三·断除与共许相违:

  【若无虚空则世间,与二量论谓相违。】倘若无虚空,则唯‘虚空相’和虚空譬喻,一切诠释为非有之思维。

  【无自相故非现量,无相属故无比量,彼故若谓有虚空,非有能立之量论。】无为谓虚空,世间共许之,彼量当不成立。倘若成立量,则自证识成立,当转成虚空识,若明义证成眼等故,则须转成虚空有身等。亦当不成立比量,与虚空任何一法,无同体相属关系,和彼生相属关系。然若虚空现青色相,与房屋瓶等其内之空间,此类现虚空相,是现见现量之思维。

  【现青色相是颜色,空间是现见色身,彼故庄严空间之,虚空非能立虚空。】量庄严疏云:虚空现青色相,须弥山等光芒,现见青色故,青色之微尘其颜色是色身之故,不承许谓虚空。房屋瓶内之空间,彼虚空亦墙和物器等有质碍之,唯‘区分色身’名,仅止于愚者谓虚空;亦无任何成立虚空色身等。若成立虚空色身无违越前述之过,彼故虚空唯缘取遣余之范畴,无任何成立体性故。释量论云:‘无事无体故,诠体非所观,即彼等言声,便成为遮诠。’


  卯四·断除与圣言量相违:

  【若诸无为不能立,诠说常性谓相违。】倘若不成立诸无为之体性,则一切‘所知’、‘有为’、‘无为’和‘常’、‘无常’之直接相违故,务需‘无为是常’法称论师亦云如虚空作常之喻岂非如是。

  【诸外道与声闻师,二者许常谓恒常,法称论师谓无常,设立颠倒常名言。】外道胜论师和声闻分别说部师,某些主张成立一切法实有,欲许虚空是常且实有性。三千五百颂云:如欲许虚空等为常者之思维为何?彼亦非转成彼之自性者。法称论师偶尔谓虚空是常之说;有一论疏作者或谓微尘虚空是常等非自己意趣,彼诸大多数为转化他人之思想而说之喻,如是亦无相违,然而唯‘遮反无常’增益为常后而言,非如是谓之常性,释量论云:‘无岂是常性。’彼之注释:若寂灭是无因者,则无疑的是常故。若谓实体与彼实体破灭之因-俱时产生无实体?云:非如是,彼‘常’与‘无常’相违之故,思维无实体非实有(存在),以彼诸是实体法。彼故谓‘坏灭’或‘无’唯‘法’名,无成立实义,彼无少许转变,是唯一变成‘无’,彼故常无常,一与异等等一切摄属于实体,而不摄属于无体。如云:‘立此分别有,与事相属故。’陈那论师云:实体转成‘无’意谓是无体之说法,谓非实体如是述之。‘无体’或‘实体转变成无’,亦即‘非实体’或‘不转成实体’之旨趣。‘无体’之实有法,或‘转成无体’无少许余因,不成立彼之体性。三千五百颂云:‘现时无兔角之等等如何作是名言?兔角不诠述‘少许实有’。然而如是,无兔角之谓,灭除实有之‘名言’之作用性。复次:唯一于外相设立名言故,具备如是作用,增益后能表示。至于彼非如是。彼唯一真实性,一切义之隐含义,非具唯一体性之述说。复次,若是成立一无实体性,无违越于彼性和余性。三千五百颂云:‘若如是自之体性之自性,非违越于彼性与余性之分别意识。非彼性之自性谓是余性之述说。故一切无体之增益,亦由遣余方式表达所知,非由现相方式,表达所知。

  【根识如哑巴有眼,分别如盲者善说,彼俱全自证识根,二者能作表知意。】谓之届之偈颂。


  辛三·断除‘遮除’之诤论有五:

  壬一·若无总则无立名之断除:

  【若无总故彼名声,转成无因者谓之。】胜论师或谓总相不成立实体,设立彼之总声为非有故。一切总之名言,断了相续以其显现无因谓之。思惟名声与义实体相属后而诠说之。

  【随欲诠势趣知故,诸名声无待于境。】诸名声非对境设立于处,而是随欲说应用于彼方。

  【若是诠说法有法,则谓当转成无义。】倘若诸名声不由义方式设置,则诸声论派者主张,‘诠法’之声和‘诠有法’之声二者,结合于‘诠物’和‘诠实体’之方式应相违。譬如:‘牛性’为诠法,以其是诠实体之声。谓诠‘牛’为‘有法’,和‘实物’之声,相异之结合当成无义,以一切义自相不掺杂单独性,是远离总相之故。

  【义之体性同一性,随欲诠势用二声。】义犹如垂胡项峰同一性,若随欲诠之应用,断除其余一切非牛之差别,则‘诠法’之声或‘诠实体’之声。譬如谓‘牛性’或‘瓶性’等应用,叙明反体之声。然若于彼具垂胡项峰性,不断除余诸非区别牛(非牛),则‘诠有法’之声或‘诠实物’之声,譬如‘牛’、‘瓶’等应用于表明相反之声。如是集量论云:‘共许之所缘和总相谓共许。’彼亦若‘诠所缘’则‘诠有法’即表示相反实物之声,能了知别相之名。若‘诠相’则‘诠法’,即实体之声,是表示虚体,能了知总相之名。彼故外道论师,欲许总、别相二者成立实义,‘诠法’和‘诠有法’之二声,应用于实义之方式而言。佛弟子不承许成立外义,二种声为遣余之增益,于随欲诠说结合,且是断除余差异相和不断除余差异相之声二支分相待关系;此说无过。

  西藏因明学家有一说,诠法和有法之譬喻,因明学者共许‘声之无常’,和‘无常之声’等作用,仅止于不相混杂声之名言。如‘海生’之声,叙述为增展是遍漫之相,这些差别释量论云:‘其言从他遮,及言从他返,声与决定等,是随名言作。’谓于随欲诠之应用反体与虚体二者成立,而不应用于实义。又云:‘二虽各诠一,由所诠他别,以异啭声别,成立如异义。’谓法与有法二者,虽诠同一义,然如谓:‘牛之牛性’应用文法上第六啭声,犹如习气所熏故相异,陈述了知之法。又云:‘舍不舍余别,彼二辞差别,是随通达者,欲乐之所依,遍说物与事,唯声之差别,故彼等所诠,都无少差别。’法与有法二声除随欲说者之‘断除’与‘不断除’余差别外,成立无差别义。又云:‘欲了知彼义,益彼或具作,设以余诠说,都无余差别。’若谓:随欲说存在‘断除’与‘不断除’其余差别,则彼名声之相异缘件,‘利益’或‘俱作’或‘作如是’等任一说法,亦除诠‘法’与‘有法’外,无超出于表诠。例如:谓:‘白牛’不断除其余之别相,诠谓:白色之牛,则断除其余差别相。复次:‘故于遣余境,能除为具彼,宗派所说过。’谓虚体与俱遮同一性故,是佛弟子之立论或总相。若是外义诠说为实有,成立无过之说。又云:‘种类与俱种,若异则犯过。’谓成立总别二相,异义或二相异同一实物具有过失。又云:‘若谓诸言句,由事力而说,不依乐说欲,彼等第六啭,分语等成过。’若谓:非随欲说一切名声,主要是实体之权势使然,则相属第六之啭声,和诸相异余啭声,和等名声表示实体,利益彼而寻求有无过失,应非理。若名声与实体相属,则其余不应理,如眼之声之说法为外道所揭过。

  复次:‘不待于外义,诸语由说者,如能诠决定,即如是叙说。’若谓外界声义,则无相属之思维,于同一实体、相异、总别相等等,任何诠说欲许如是成立名声应用,随欲说者之应用之譬喻。又云:‘诸妃六城等,非异事安立,或名空自性,空性有何因。’所谓诸妃女与沙数等,单一辞义为诸多数之名声,殿群组和殿曼等诸多数辞义表示单一名声,‘虚空’与‘自性’虽无别,然第六啭声作相异区分,彼相互依止,归属于相异之所依名声,外道们欲许应用随欲说为无过。成立实体,谓如是应用为‘非有’表示之。彼故非以同义与异义而产生同一名声,与相异名声。随欲说之于同一义,诠说诸多名声等等遣余之名声,产生四种说法。


  壬二·若是遣余则应成相互依止之断诤:

  【断直接相违遣余,彼声相互依止故,不成立一故无二,彼故遣余为非有。】外道胜比者或谓:遣余相互依止具有过失。了知树观待非树,了知非树观待于树,不可能认取其任一,若不认取其一,则不执取二者故,一切名言相续皆断灭。释量论云:‘若由遮非树,而执树义者,以二者互依,若无一执时,二者俱不执,故立名非有。’此之答辩有二:

  癸一·类同之破斥:

  【若汝亦不断事违,岂能悟彼之体性,若断彼未悟对立,一切名言转成无。】实事总类之立名者,汝亦设立彼树名,若未能断决非树,则未了知树,未能断决与彼树相违故。譬如:谓‘取树来’之辞。檀香树和沉香树皆摄属树。若断决非树于设立名之前,认定‘树义’与否?若认定树义则当变成不需要设立树之名,若不认定树义则将无法得知于非树,以其了知非树观待‘树’之故。若如是汝相续中亦断灭了取舍树之一切名言。说实有部师或谓:

  【若谓遮除事违后,不能成立彼实事,然见一故立彼名,若名言之际了知彼。】咱们不欲许以成立破斥为前行,承许唯‘成立’故。现见一俱枝叶之树后,谓‘这是树’而立名。后时设立名言之时,亦当了知总相或彼相属之自相故,无过之思维?云:非如是!

  【若不遮除于非树,初立名时不成树,信许遮除成立树,然而彼是遣余性。】若安立名之时,现见一俱有枝叶后谓‘这是树也’,作初立名时,应用不俱否定之辞,谓:‘此亦是树,其余亦有树。’或应用‘俱他否定’之辞,谓:‘唯此是树,余非树也。’若依第一种:余(非树)不遮阻是树故,于初立名言之时,石、瓦等等亦欲许假立为树名,然不成立树。若依第二种其余不俱有枝叶,遮除是树故,立名言之时,一切与彼相似皆信乐成立树名,然而当于遣余方式成立。

  癸二·实事之答辩:

  【现见具有枝叶后,彼是树之立名者,能结合彼类立名,类唯遣余非其余。】吾等立名者若于立名之前,分析具不具树枝之定义后,诸具有(树枝)俱分别识,执着为同一类后,得知相异于非树,由遣余方式设立树之名,如是不具树枝者执着为异类,而且明知相异于树后,设立‘非树’之名。依此彼诸立名时,不配合义自相,而于虚妄分别识之体性,结合彼相性执着为外界之实体,其后摄入名言之时,亦以虚妄性而趣知彼义。释量论云:‘彼非彼因义,本性能分辨,彼觉所有体,现为觉因性,及离非因性,虽似一体性,自能知为异,于异立言辞,由此了知觉,错知似一事。’然而若谓一切名声由遣余方式表述,则所决定之名声,唯须应用‘俱他否定’?

  【遮反其余趣彼故,主要决定一切辞。】应用一切之名声由否定其余,直接表述彼故,唯存在唯一所决定之名声。喻如:诠谓‘取瓶之水来’亦取唯一于瓶内之水,是唯一目的。若于其余-不需要决定瓶子,则谓‘取水来’。若不需要确定水,则谓‘取瓶来’。若不需确定瓶子与水二者,则曰:‘任取其一来皆可’等而得到辞句。如云:‘觉从某义遮,向某义转故,善安立其声,定取其义故。’


  壬三·断决‘无实’不摄属遣余之断诤:

  【所知等声无断决,谓彼为遮除相违。】倘若非彼所知,非断决因,则‘所知’、‘一切’、‘究竟’、‘无余’等诸辞句,不可能具有遣余作用。

  【若彼亦无他实体,假立方式有否定。】信乐于所知等无实不摄集之法-(即无实体法),然而非彼(所知),以虚构方式而剔除,如云:‘故所知等语,于名言安立,亦有所遮除。’


  壬四·剔除若观察成立实事与否不应理之断诤:

  【倘若汝之彼虚体,若是实事等同总,若是无实无所需,彼故虚体应无义。】若彼虚体及遣余是实事,则欲许总之实事,类同诠说之过,若是无实,则无少许故。无所需之义,此之答辩有二:

  癸一·破斥他之答辩:

  【此西藏多数学者,实事虚体许是实。】雪域因明诸学者-无了知者多数主张,无实之虚体是无实事,然而实事之虚体是实事,以其实事与体性无分别故。

  【若如是则总之过,此诠说极难拔除。】如何难法?

  【彼遮非树是实事,若是沉香非余树,若是余树非沉香,彼之自性非余故。】遮反彼‘非树’若是实事,则遮反之树与沉香树是一或异,若是同一树,彼沉香树之自性,余树不随行之故,其余旃檀树等变成非树。若非同一树,则沉香树转成非树,从遮反非树相异故,如石堆。如云:‘是故非胜义,余则从事遮,即不成实事,说此异此故。’彼故承许虚体总相为实事者,法称论师何故遮阻之,以其是承认害心病。

  【依法称论师释论,破灭大我之理论,住于森林诸猴群,于绿树上洒不净。】谓届中之偈颂。

  癸二·自宗之答辩:

  【虚体不能立实事,观察觉识趣知法,一切实事存在故,遣余方式无此过。】从非彼树而遮反,虽不住于义,然于分别意识等同虚体方式,形成同一总体。喻如:士夫之肤色虽相异,然如于阴暗显现同一颜色,彼故总相是为增益,不住于义故,总、别相远离是一或异之过。如云:‘遮反无体性,住不住非别,总觉是污染,故亦无驳斥。’‘诸遮反存在,应成无彼过’,‘任何彩色性,彼非有灰色’,‘此全无体性’。

  【彼故若诠同一声,俱立破能力二相。】诠谓:‘树’,成立树,同时俱断决‘非树’。树有二功能,然无二种作用。三千五百颂云:彼性之故,现由‘彼声’遮反其余,和‘诠自义’、‘作用’二者,谓:‘无’之故,然若彼立破二功能,表述反体与虚体之二名声,岂不转变成实际作用之作者?云:不变成。

  【二法同体为非有,虚体不能立体性,诠说虚体性作用,成立相反之实事。】二法不可能同一体性,谓虚体之法无成立义,设立‘觉法’与‘现见义’二法误为同一体后,彼声能了知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