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君主法规论释+索达吉堪布译释-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影响深广,我们一定要警惕自己不要沾染上这种恶习。世间那些人为了身上穿的俏,口里吃的香,从来都是不顾一切地尔虞我诈,凭两张嘴皮,变相地掏人钱包据为己有……,在与人接触做事的过程,一定要仔细分析,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另外有许多虚伪之人,嫉妒难忍之徒,经常无法忍受他人的顺利、安乐及成功,而不择手段对他人伤害。确实,在人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若是嫉妒心极强的人,甚至对方说话、穿着、走路等正常的言行,他都看不惯,挑毛拣刺,刻意出言伤人,这种人的语言是不能信任的,否则只是损害自他的相续而已。故我一直强调,金刚道友之间,说话时要尽量避免伤害他人,毕竟世事无常,如今大家能相聚一处,共同亲聆佛祖教法、善士教诲,为时多久谁人也难断定,故应该珍惜彼此的缘份。象某些人闻法多年以来,与众人如盐融入水,始终和睦相处,从未与任何人有过不快,大家也都称他是大菩萨,真实的修行人。凡是想做一个上等人若,应该诚实大度。
  尤其于此浊世中,无因妄语毁国土,
  是故何人说何语,亦莫盲目而跟随。
  尤其是在这个五浊恶世中,由许多无因妄语而毁坏整个国土的事例层出不穷,所以对任何人说什么样的语言,我们也都不能盲目信从,随其所言去做。
  上古的人们说话都是讲道理,而且出言句真话实,但现在的人们全不可靠,正如德巴堪布所说那样:“依佛说,诸法在胜义谛中皆为无实有的假相。而如今,显现的器情在名言谛中也全是虚假无实的,人与人之间很少有守信用者。”人们的话大多是虚假无实的,既无根据亦无道理。往往因妄语,充塞了大街小巷,最后会把一个国家毁灭。作为君主,当众人都在传言某人某事,当传到君主耳旁时,且忌马上盲目信从,尤其是有关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进行广泛深入的了解与调查,否则,若实属无因妄语,盲从将有极大的危害性。
  对于那些无因诽谤,有意妄语及对恶化事态的种种语言当禁止言说,若将无中生有的话传来传去,四处流布,只能是殃及自他。上师经常教导我们:现在很多人的话都不可靠,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上对下都是一派胡言,真正去调查事实,则纯属子乌虚有,一旦你们遇到他人谈论国家大事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千万不要盲从他人,否则,肯定会后悔的。”因此,无论是私事还是国事都应以智慧先观察其真实与否,若不加观察而盲从于人,将会后悔莫及。我们平时应当少言为佳,对他人所言更要善加分析,才不至于贸然而行。
  亦勿视诸言皆妄,无论是真抑或假,
  弄清之前记心中,明确之后再实行。
  君主也不要将所有的语言都断定为妄语,凡是所听到的话,无论是真还是假,应该自己通过观察,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前,牢记心中,待事情真相大白之后,再据实执行。
  老人和大德们经常这样语重心长地教诫我们:现在的世道,人们多说妄语,乐于说大妄语,一点没有可靠性。因此,对一切言说皆应加分析。那么如何分析呢?这里就告诉我们:当听到各方反映情况,无论是个人或集体,先不作全盘的否定。如有人对君主说,某某是盗贼。君主认为是假的,也不进一步核实,就置若罔闻,这种做法不应理。待事实如此时,才悔恨当初不该忽视他人提醒之话语。人们常说:若有水音,必有水坑。人们既然有某种说话,可能会有一定的道理,先不要马上传开,立急采取措拖,而应先放在心里,详作观察,到一定时候,纸是包不住火的,终有一天真相大白,再据实处理也为时不晚。另外,在听到别人的反映时也不能马上全盘肯定,立刻处置,这也是不应该的。对别人所传言的某人犯了杀戒、淫戒、酒戒等,我们都不能马上将其摈除僧团,先放在心中,一步步地核实,若是事实再将其开除,稍晚几天也会使他自己服气;若是实有而未查出来,但在临死之前,不会没有明显的某些征兆,自会感受果报。反之,若纯属传言编造,我们也应该慢慢观察,给他一个清白。这样,才能对自他真正的有利益。总之,在处理事情之前,先弄清真假再加以奖惩,才会深得人心。
  民众苦乐诸申诉,莫因言巧靠山强,
  以及词拙靠山弱,随声附合或舍弃。
  君主属下的众人各有不同的苦乐,当他们申诉时,君主不能因为某人善于巧言花语,有很大的靠山,就随声附合他们的观点,或因为有些人笨口拙舌,没有强大的依靠而欺负、舍弃他们。
  央央大国中的众多眷民有各种各样的人,就言谈话语方面来讲,有的人是伶牙俐齿,善于狡辩,无理也能讲三分。另一种是生而涩于言论,不善为辞,十层的道理讲不出一层。君主在处理事情时,针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方法,公平对待。若是有说话的技巧又比较聪明的人,虽一时说得天花乱坠,振振有词,对这种人的语言也不能全信,对他说话应注意留心,详加观察再予以肯定或否定。反之,对没有口才,不善言表的人,要耐心寻问事情的原委,给予一定的照顾,若是仅凭他自己的嘴巴,肯定要被人欺负的,所以对口拙者之言词,也应认真听取,不能置之不理。
  君主在处理事情过程中,还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有权有势有靠山的人,如今社会里往往会因某种关系而偏向一方,这也不应理,应平等相待,以法律为准则。如一个人杀了两个人只坐了半个月的监狱,另外一个人抢了一元钱却坐了七年的监狱。主要是因为前者是高官家的子弟,前后左右都是靠山;后者是一个平头百姓,抬头只识父母,低头识锅灶的人,拿钱也没处送礼,哪里谈得上靠山。君主若这样执法,只能使世人越来越多的哀叹和世风的腐败。身为君主,犹如一家之长,对待眷民如父母待子女,应平等慈爱,不能舍弃羸弱之人,偏向势强之人,否则,犹如保护手掌心的肉,割掉了手背上的肉一样,是极为愚蠢的作法。故君主当公平正直,秉公执法,据实抉择,不应有所偏向而作取舍。
  究竟真假应详察,依此可知民贤劣,
  进谏大臣之秉性,自己精通诸法律。
  君主欲对事情的真伪查根寻底,就应该详细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了知民众中谁为贤士谁为劣者,进谏大臣秉性是否贤良,同时促使自己精进学习了知各种法律法规的应取应舍。
  对人对事先了解很重要,因为由此可以直接了知间接推知各人的人格如何。如同时发生在二个人身上的一件事,君主派一个人协助另外一个人去调查主办这件事。之后,分别对这四个人单独了解情况,基本上可以知道:这个人诚实,那个人狡猾,此人对工作认真,公平正直,彼者有点偏袒、无主见。如有一桩民事纠纷,检查院长的一个外甥把别人眼睛打瞎了,他派了手下两位检查官,分别去调查,其中一个惯于溜须的人,调查实况上写了很多肇事者的理由,被打者是如何的无理;另一位则是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同样,僧团中的事情,两个管家同时处理调查,从他们各自的结果,完全可以断定,一个是从悲心出发,一个是无所谓的态度。因此,通过一些事情能知事情的真相,各人的心地如何,也会促使自己更进一步精进学习戒律的开遮,增长智慧。
  初未了知新知识,有利取舍之要语,
  纵然出自疯人口,具慧智者亦接受。
  对自己从不了知的新知识,以及有利于取舍的法要良言,即使出自疯人之口,具有智慧的人也会接受。
  具智慧的人,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知识和善法,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宣说,他都欢喜纳受。象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他们的上师有猎人、妓女、屠夫等身份极为低劣者,为了成就解脱,他们都是悉心依止,最终证得了共不共的果位。近代东南亚某国的一位享有盛誉的大德,他的《楞伽经》传承,是从一位当时人们不屑一顾的疯僧那里得到的。据说,当时大德到他所在的寺院参学,本来这座名寺锦衣堂皇的老和尚们有千人云集,而这位疯僧衣衫趿拉,时笑时哭,寺院的人个个嫌弃之至,想摈除又苦于找不到借口,只有免免强强让他呆下来,大德独具慧眼,去为他洗尘除垢,端洗脚水,精心侍候完毕,疯僧就口诵经文加以略解对他宣讲。同样,大家若是留心身边的同参道友,也许表面令人讨嫌的人,他有众人所不共的智慧,所言具有不共的哲理,我们绝不能因其无名无位无身份而不加理睬。不管是古人大德还是世间有一定学识的人,对有助于解脱的法语及做人良言,皆不会择其名份高低而垂首听闻欣然接受,我们为了自己的人格完美,智慧圆满,也应该如是。
  随之而行于自他,暂时究竟有害语,
  即使出自上师口,亦应舍弃况他言?
  有些语言,若依之而行持,则对自他暂时与究竟都有害,这样的话,即使是出自上师之金口也应舍弃,何况是其他平凡人的口出如是之语呢?
  这里用“即使”一词作让步语,来进一步强调:详细观察他人语言的极为重要性。“他人”包括父母亲朋,良师益友等,他们的话若对自己积福修慧等各方面毫无利益,对他人的身心皆有害,而且生生世世不能利益自他言,即使是上师所说也应该舍弃。如一位上师让你杀一头猪宰一头牛,你自己是一个凡夫,还未达到能杀所杀及杀法三轮体空的境界,一听就知道对自他的今生来世肯定丝毫无益,勿庸置疑,绝不能依之而行持,更何况其余那些没有学过宗派的人所言呢?正因为如此,故《事师法五十颂》中云“师之言教若违法,汝当依法而行持。”不过,上师只要认真观察之后的言教是绝不会相违教法的,这里只是为了突出观察语言的准则是绝不能因人而变,应依法为据。因为,凡所行持都必需一定的智慧,最高的智慧莫过于上师,有些言教,以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是很难断定未来是否对大众普遍有益,所以应该依教奉行。但是,若明知已违背了因果,对自他无利,却又担心破誓言,这是不必的顾虑。如果是平凡人对自己乱指挥瞎命令,就应该有头脑,坚定立场,不能随他人胡言乱语去行持非法,否则只能有损于自他。所以做事之前,应先以智慧观察,而后再行持将于事有所裨益。
  境内苦乐功过事,多从闲言中可知,
  询问察访诚实人,多从碎语中解义。
  自己境内的苦乐功过等事,多数从人们的闲谈中可以了知,如果对诚实的人询问情况察访民情,大多可以从他们的闲言碎语中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如果想了知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一方民众的苦乐,生活情趣,风土人情,则可从他们平时的闲聊中可推知八九。比如踏上某个国土或某个区域,这方的人们开口闭口都念“嗡嘛呢呗咪吽”,互相摆谈的都是某某大德的功德事绩,刻心咒、印经、转绕神山等等的话语,由此可了知他们所生活的是一片净土,乐从中来。如果再到另一个国度,只听到街头的老少,途中的旅客彼此都互相叹道:“唉!现在这个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世道的人们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从中可推知人们肯定是生活在怨声沸腾的世界中,苦不堪言!这些苦乐之事若是郑重其事去调查那些油嘴滑舌的人,肯定很难如实了知,只要跟那些老实巴交的人随便问一问,聊一聊,就可以知道下面人真实的喜乐忧恼。所以,日常生活中,应与一些诚实人聊聊天,确知他们的悲欢,方能利益他们。
  是故贤明诸君主,多方询问诸情况,
  切莫傲慢默不语,适宜问津智者要。
  所以真正贤明的君主们,应多方询问各种情况,切莫因为心存傲慢而经常沉默不语,适宜之时过问下属们的状况,这是智者处事的秘要。
  若君主堪称贤明,则具足道德才能,任何事情如掌上观纹一清二楚,而这些要依靠适宜问津询问多方。如我们上师无论去哪一个地方,接触哪一个人,都要问很多问题:这个地方叫什么,有什么风俗习惯,这方人的性情善恶,有什么名寺名人等等;这个人性格如何,亲近善知识有多久,有什么特长,喜欢结交哪些人等。这样,能掌握了实际情况,遇到事情就可以处理得当,既合佛法又合人情。在安住一处主持道场时,上师经常询问弟众在闻思修学何经何论,进展如何,各人学习的程度如何,僧众遵守纪律如何,上课下课大家的言行怎样,生活是否有困难,方方面面的巨细事情。从而切实地教诲僧众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提高戒慧、定慧、智慧,这样近万数僧人的生活学习修行人格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大有进展。然而往往有些管家,稍有一点名位,便认为自己了不起,眯眼端坐,一旦出现点问题,心里就很烦恼,不知如何处理,对于这些行为有一定身份的人应该避免。应该把自己看成与大众一样的身份,只是有一个为大众服务的机会和职责而已,在合时投机时,了解属下的生活、修学、待人的方法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必要时对所属道友嘘寒问暖,即能大概了知某人的品格优劣,行持是否如法,可以告诉其不足之处,使之有所改进。凡是愿意为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安乐的君主们,理当在因缘成熟时,对他人询问了解实情,方是智者之举。
  于内部人以杂念,对已赞叹或诽谤,
  顺其自然莫问询,若具实义当过问。
  如果眷属以分别念对自己作赞叹或诽谤,作为君主则不必过问,顺其自然即可,若是有关实质性或重大意义的赞诽应当过问。
  每个人都是评论者和被评论者,一般来说作为君主,对那些无利无害无关紧要的好坏评论不必寻根问底。因为,君主属下肯定有很多人做事,这些人的根机想法各异、其中难免有人杂以自己的分别念,对君主作各种赞叹或诽谤,对此君主不必大张旗鼓地去明察暗访。如一位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弟众济济一堂,其中肯定会有人赞叹上师的深恩巨德,但也必然会有人说上师不好,这时,上师不必去质兑问个究竟,这些都不值得斤斤计较,盘根问底。若是后果比较严重,对僧众有很大影响的原则性问题,有必要查个究竟,如说上师偷了三宝的财产、饮酒等这类破根本戒的传言,这一定要问个明白,澄清事实,以免给僧团带来不良影响。同样,一位大君主,对别人说其夫人不美,称赞君主的头发眉毛好看,这些无关政局的问题,随便别人怎么说,都不必过问,若问个究竟倒显得君主度量小心胸窄。若是谈及某个地方要篡权,这肯定要细问详察,以免扰乱民心。君主应对眷民之言掌握好分寸,不能小题大作,大题不作。
  从人所言话语中,大概推知其内心,
  从而自己便通晓,多数应理非理事。
  从每个人所言说的话语中,大概能推知其内心所思,以此自己便能知晓很多应理不应理做的事。
  一般人皆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语言大概能知其内心。如我们与素不相识的人交谈几分钟,就能大概了知对方性格的贤劣,学识的深浅,狡猾或稳重。同时自己也可以知道哪些话该说与不该说,哪些事该做与不该做。如以前有一位老居士带一位刚入佛门信众来学院求法,这位刚信佛的居士,欲常住就找块地基盖房子,因地基与别人发生了冲突,她一时特别生气,大动肝火,想与别人打骂,但这老居士很温和地对她说:“我们是学佛的人,佛在因地修之忍辱时,别人索要佛陀的眼手身肢等时,佛陀也是欣然施予,……”她听后,想了一会儿,便平静下来与别人和解,作了恰到好处的取舍。世间人为了事业顺利成功,在办事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方说话语气的急缓、轻重,从而推知对方的兴趣,再投其所好,给以合意的恩惠,不合理的事情办起来也变得顺理成章。所以说,除了狡猾人以外,了知别人语言,对我们如理取舍有很大的帮助。
  自己通达言语理,亦晓他说理非理,
  恰如其分出言词,如妙音女得美名。
  如果自己能通达语言之道理,也知晓他人所说的应理与非理,再恰如其分地宣说自己所要讲的话,则会如妙音女一样能得美名。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非但是在赞叹某种功德时,众人乐于闻听,即使是他呵责别人的话,也让人欣然笑纳。其中的窍诀,就是因为他自己热衷于学习掌握言语的道理及说话的技巧,同时了知他人语言应理与非理的界限。如身为一位法师,大家在讨论闻思修行的计划时他不哼不哈,沉默不言,在其他人谈一些政治、建筑、买卖时,他却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或者是在上师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