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由于在定中修习了如虚空之空性,故能以此力于后得中就会善知如幻之空性的诸显现方法。”由于比照了如是自部上下乘的一切宗论师将那各自的见地安立为离边的中观宗的道理,特别是中观派与唯识派的其他大乘师安立离边中观义的道理和所建的诸如幻的立论等,所以,较下下乘,上上乘的诸主张就更成枢要,正理亦愈趋细微。因此,若能善知难解之处和唯由此宗规才能消除一切细微边的道理、安立显相如幻的道理亦与他宗根本不同有极深差别的道理等的话,总于龙树师徒,别于一切智·宗喀巴师徒的善说,就会生发出引自正理的真实坚定的信仰。因此,如龙树大菩萨所讲:“善趣解脱若遍欲,唯当修习正见解。”对于在修证增上生人天果位和决定胜解脱与一切种智之道中这个其诸因中不可或少的世出世的清净正见,应当以闻思来断除增益,集中精勤实修。复次,世间正见者,就是那种对善恶的取舍和业果获得坚实的胜解决定。出世的正见,唯是这个无颠倒地通达四谛十六差别①和无我的正见。这是对生死的根本我执能直接破损的究竟对治。所以,对此合理的犹豫②仅一产生也能远离一切有苦。即如圣天所讲:
  “福少于此法,
  
  ①  四谛十六差别:即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分别各有四种行相:苦谛四行相、集谛四行相、灭谛四行相和道谛四行相,总为十六。
  ②  合理的犹豫:犹豫之一。犹豫之能引生合理认识自境之正确心识者。如思“声是常耶,抑无常耶?大概很可能是无常。”此一犹豫,能引生了知声是无常之心。 
  
  不应生犹豫,
  仅因一生疑,
  亦使有间疏。”
  吉祥月称也讲道:“当到佛教末劫时,于此最极甚深处仅刹那信受,缘份亦最极善妙。”宗喀巴大师也讲道:“中观经论中所讲的所有正理观察,一切唯为证得有情之解脱。”如此所讲,总之,不论在闻思修任何时候,能将审慎伺察作为一种对标准的经教和道理的确证,至为重要。以及如果诸如是观察也成了缘为获得自他之解脱和一切种智的方便之因和能成为一个为殊胜的时间等起①所摄受者的话,就与即此无上本师和诸大乘师以巨大奋力所作的一切教诲之意趣相随顺。所以,由此看来,上乘大善知识,以及正依怙等诸具足如理观察之智能者,若能总于诸大乘师三经论,别于宗喀巴师徒的一切殊胜善说,闻思全不偏颇,将文义的结构学到优胜,无不齐全地成办诸多内外因聚后,以止观双运之门,首从辨认所破起,直至现空②现为无违相之间全都实修的话,便唯于此道之中一切地道③的功德就会如愿而生。即于基位时以二谛成为双运之要;道位时由现分方便分;果位时从胜解信、厌离和慈慧菩提心等乃至世俗幻之间,就会产生无不齐全的福德资粮,并且凭依这样的深广双聚或者方便智慧双运的实修,破除有寂二边,果报二身双运转的一切智位就容易成就。这如《六十正理论》中所讲:
  “一切士夫以此善,
  积集福德智慧资,
  愿从福德与智慧,
  
  ①  时间等起:受沙弥戒、比丘戒时,想顾缘中,时间等起为知得戒。谓从授戒仪轨中,行一启白三羯摩后,即自启、告业毕时,即得戒。
  ②  现空:即现分与空分。简略为相空。即方便和智慧。
  ③  地道:大乘菩萨十地和五道的简称。
  
  证得净妙二种身。”
  (二)修清净,远离昏聩过失的情况
  此复,藏地诸多先人认为一切修唯是安住修,观察是只能断除增益和能做夺心,故执为过失,而将修行安住分①作为主要者。因此,全不区分昏聩与修的差别,将诸细微昏聩误为一切种类的修,说什么观察修和安住修会成为相违。这是极不合理的。宗喀巴大师总的破除了修行唯需安住修,依照大德·莲华戒论师所著的《修次第论》等中所讲的“应观察修时观察修,应安住修时安住修,应止观交替时交替修。”的修习方法和三摩地无过修法的要门要点,以及《慈氏诸论》、《瑜伽师地论》和《修次第论》等中所做的详广解释等,从止观各自的资粮与所缘的差别;观察修与安住修的品类;九种住心②的方便;五种罪③与断除彼的八行④;以六力⑤与四作意⑥之门,九种住心如何成就的方法;同分止与同分观成就的量;由此性相完具的止观,最初分别所成的量;此等的程序;由此止观双运的三摩地成为性相完具的量;于此等的初中后三期中觉
  
  ①  安住分:心在定境上持续留住,不向别处流散的部分。
  ②  九种住心:就是修定后意念高度集中,精神逐渐处于极端宁静状态的九种情况:从外境中内收其心,使住内境,是为内住;内住之心,不他散逸,是为续住;数敛此心,使渐微细,是为近住;三摩地德,积而生喜,是为调伏;观散逸为过患,息灭不喜三摩地心,是为寂静;息灭一切贪及不悦等心,是为最极寂静;励力求得无功用性,是为专住一境;此心任运,住平等舍,是为等持。
  ③  五种罪:即五堕,五犯聚,五种罪聚。指违犯比丘戒律的五种罪。即:他胜罪聚、众余罪聚、陨堕罪聚、别悔罪聚和恶作罪聚。
  ④  八行:八种断行。即:一住心、二欲求、三勤奋、四轻安、五正念、六正知、七作行思、八正住舍。在修定时应用这八种方法来断除妨碍修定的五种过失的出现。⑤  六力:修止过程中能成九种住心的方法。有闻力、思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和串习力。
  ⑥  四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励力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和无功用运转作意。
  
受如何生起的方法;身心生起验相的差别;散乱与掉举的差别;以何对治能消除此等的方法;正念与正知二者的认识和此二者当于何时如何施用的方法等每一项上,如实而无误地明确抉择了彼等大乘师的意趣。以上这些,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关于修学静虑的实质寂止的方法等所详广讲说的那些,就能了知,故现不拟于此广说。不过,一些远离过失的修行别法,当略讲一二。总的来讲,修行有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类。其中前者,就是以妙观察慧保持观察。后者,就是心不从所缘境散逸而持于内。因此,此又由于若无住心的坚固分,纵然观察力量也小;而唯以住于不观察,小许增益也不能断除,所以就像砍树需要劈斧刃利和斧柄坚实二者皆备一样,对于斩断烦恼的束缚,首先需要摧伏粗重①的系缚,即应摧灭辗转增长颠倒外境的势力留存于内心的习气和摧灭长养那个先后生起贪爱彼颠倒之习气的耽著现起此二者。因此,前者应以胜观断除,后者当以寂止断除。《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此中粗重者,诸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颠倒外境之堪能。相者,谓长养于颠倒外境前后生起耽著之习气。《般若波罗密多教授》中讲道‘前者为胜观所断,后者为寂止所断。’。”所以,首先寂止的修法,是按照《修次第论》和《瑜伽师地论》中所讲来实修,故而生起身心轻安的定。此后,由于修习了能生发无颠倒定解真实义之智慧的胜观,故而能无余断除烦恼种子,从生死轮回中得以解脱。此道理在《释深意经》中讲道:
  “众生若串修,
  胜观与寂止,
  能从粗重缚,
  相缚得解脱。”
  
  ①  粗重:身、语、意不堪能。
  
  如是在《修次上篇》中讲道:“如是固心于所缘,以智慧观察。”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寂止未成前,虽以妙观察慧,观察无我义,亦如风中烛心极动摇,故而无我之义共相。亦不明显。何时,寂止成时若观察,就能回遮极动摇过,故而无我之义共相便成明了。所以,胜观的心不动分,是从无分别的止中生起。通达真实之分,非从止中生起。”又讲道:“又止若成,不但能回遮于无我如理观察的智慧的动摇过失,而且以修习无常、业果、生死过患、空慧、菩提心等的妙观察慧,做一切观修,也能舍去于所缘散逸之过,心不散往余处地唯住于自己的任何所缘。是故,凡修何善,悉皆力大。
  由于在未得寂止前,大多散往他所缘,所以,所修一切善行,悉皆力小。”《入行论》中讲道,“诸人心散乱,住烦恼齿中。”又讲道:
  “念诵苦行等,
  虽经长时修,
  心散他所作,
  佛说无益利。”
  即全如此等所详广讲说的决定止观的次第和此二者不成相违,彼此成为互助的道理。又关于依止何所缘来修止的方法,亦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其缘于佛身像持心者,因是随念诸佛,故能引生无边福德。若彼佛身其行相明显而坚固,可作为礼拜、供养和发愿等积集资粮之田和悔除防护等除障之田。故此所缘最为殊胜。即如前面所引的《三摩地王经》中所讲:‘有临终时随念诸佛不退失等的功德。若修密乘道,有于天瑜伽尤为殊胜等之诸多义利。”又讲道:“又所缘境,亦非是现为画像与铸像等之相,要令现为真佛之形像。”又讲道:“以三摩地非于根识而修,要于意识而修,
  
  ①  义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种,但存在于思维过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现起的外境形象。如思维中所现抽象之瓶。
  
故妙三摩地之亲所缘境即是意识之亲所缘境,因此须于意识摄心故。”沉没与昏聩二者之差别是怎样的呢?这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