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瑜伽母续的心要。但是,主要是由《胜乐轮》法类而抉择得十分明确而详广的。所以,此本续就如十六千万母续之宝顶,被赞为首要。不过,如《仁达瓦大师问答》中所讲:“乐空的立论,《喜金刚》等中已正宣说。但是,应当了知乐从何而生的因。此中,总的在以乐空和合而实修中,殊胜性相的乐必须增长而滴漏。而乐的体性则有大小和降于何处的量或从何分际安立为四喜,而且四喜每一喜亦各有四种,以及上降喜与下固喜,喜乐大小和顺次与逆次可行的道理等各项的立论皆应当详广了知。关于空,除了显乘所说的外,.别无他者,但彼空理,则较显乘更为殊胜。能降乐的本体如是菩提,必须以点燃了义的空行母邬摩天女尘火①来降。此中,能炽燃而滴漏,必须同手印相和合,所以,手印亦有四种②。而此四者各个体性依止的方法,和合的方法;由和合引生大乐的方法;以每一大乐如何断除所知障,以及证得断了何者的相;四种喜的差别;猛励火也不因从任何脉中炽燃,心间等的脉结就能解开,所以必须使左右二脉的风息入于中脉之内;是因修行了入、住、融三法,顶、心、脐等的脉结才会解开;此等风脉能成为堪能,是由于在顶门等之诸脉道修习了二十四域③的勇识和空行母,所以脉风成为堪能,是故,四手印的法类、二种身脉粗细的情况、使此等的风息入于中脉和由同明妃入定④而引生大乐的方法等皆由《吉祥胜乐轮续》宜说。所以,应当将《吉祥胜乐轮续》的法类修到精通,并于心相续中生发。在天竺圣域和诸藏地中,依止此道之大成就者多如地尘,皆是修瑜伽者。”由此看来,由主要宣说胜义光明之圆满次第的一切母续之精华《吉祥胜乐轮续》的解释续解说本续的主要义,
① 尘:即指月经。
② 四种寻印:即四印。密宗瑜伽部所说的业印、三味耶印、法印和大印。
③ 二十四域:人体二十四域脉。
④ 入定:交姘的异名。
就是圆满次第。而其修法,也除了在《黑行春点》中宣说得充分外,在卢伊巴和直布巴等的经典中未见有以此本续正文来宣说二次第。所以,宗喀巴大师便著作了解释续《隐义明镜》、《修法·大乐明论》、《生起次第随欲论》和广略《圆满次第论》等,总的就共与不共的《注释续》及其同品续的辨认、结合本注的方法,彼中如何宣说二次第的立论、特别从《本续第五十一品》上统一诸道要的方法,由于各位大成就者所依据的本续不同,因此所依能依逐次和同时生起的不同方法的差别等,具体的就乐空和合的境、乐空无别的乐分如何引生的方法、喜乐的体性、以每一大乐如何断除所断与已断何者的相的差别、上降下固四喜从何分际安立与四喜引生的方法、依止脐火瑜伽,如何解开心间等之脉结的方法和身中脉风成为堪能的方法等,全都如实按照本续和大成就者的意趣,做了详而又细的解说,清楚地解释了密宗道的精华——空行气息突嘘的全部秘诀要点,故使母续共道的任何枢要都成为全无会误为颠倒之处。以此宏恩大德,《吉祥胜乐轮续》的清净讲修传统才在无匹日沃噶丹派中至今保持不衰。见此实情,宗喀巴大师讲道:
“千万瑜伽自在曾已行,
即此胜乐讲修极衰败,
唯愿弘扬久住永不朽,
成为欲愿解脱者路径。”
(四)二谛体性合一双运的立论
《五次第论》中讲道:
“此如彼次第,
自加持、光明,
唯此二和合,
是双运次第。”
又讲道:
“世俗与胜义,
了知各别分,
于何正和合,
说彼为双运。”
如此所讲,是将身清净——世俗幻身和心清净——胜义光明智二者同时聚合,称做双运转的。那么,这样的双运如何修成呢?就是由上面刚讲过的义光明所乘的风作亲因和由光明心制造俱有缘,凭依如此因缘,使义光明停滞,逆起的得相便成就。与此同时清净幻身成就、证得阿罗汉位、证得大乘修道①和同时证得乃至生死,同类相续不断的诸性相《合格》的金刚身。不过,由于以彼尽断了烦恼障,虽然证得了断德双运②,但是,未证得双运的主要者证德双运①。所以,将彼不称做有学双运。以那个首先证得了如是断德双运的清净幻身,复又现起光明,在以大乐智一心专注空性而入定的那个时候,就是证得双运的主要者证德双运或有学双运。
《明炬论》中讲道:“善解《吉祥密集》之所诠要点双运者首先应当彻底了解有学双运成就的方法,并应当于彼设立相似的诸疑后,于余边中断除三有的疑惑而决定,最为善妙。对此,未见圣师徒之随行诸五次第的解释做这样的抉择。”此后接着又讲的“解说为从如净河流之光明中生起如鱼儿疾跃之清净幻身的喻义,谓从光明中不为他障碍面生起是合理的。”是原先直指幻身而这样安立的。这里,不将那个起为从光明无间而起的净清幻身的幻身,称做双运的
① 修道;五道之一。往趋解脱之门经。于见道位所证之理反复串习,由修八圣道支,根本断除诸修所断,增长无滑功德之道,
② 断穆双运;有学平常双运。依密乘道断尽烦恼障,证得正分清净幻身的双运。
③证褥双运:清净幻身和胜义光明二者身意一体融合双运。是密宗殊胜有学双运。
理由,是彼中只有双运的一只,即彼是从第四次第的光明中无间所起的幻身,而由于在彼时实无光明智,所以,另一只并未直正获得,因此不得所谓双运之名。此乃诸智者所讲。所谓双运,如前面所讲,应当指世俗幻身和胜义光明二者互不分离地双运转。《明炬论》中讲道:“彼中,由于未证得义光明前,在由五色光息所成的幻身存在之时,无心与胜义谛成为一味之光明;而由于在未证得双运前,乐心与胜义成为一味的光明存在之时,没有自身成为幻身的世俗,所以,就成了轮替,因此无双运。一旦,所谓自身加持——世俗幻身的究竟与所谓心光明——胜义谛之究竟二者同时聚会于一个心相续,无有轮替而和合一起的话,就证得了双运。”又在该论中讲道:“不是因二单只轮替之理而俩。同时聚合者,如前所讲,是双运。此从逆次的最后明相中起后,又入于光明时能得。”对此,藏地大多数先师讲说第五次第的双运义时,由于未通达智慧分——乐空无别智和方便分——世俗幻身二者必须双运转的枢要,唯将第三次第的幻义——谛实空,当作了幻,所以,彼从乐空无别的独空义中唯不获得,因此,不论任何双运转,也都指谛实空和大乐二者。
除了唯将此二者双运转,解说为双运的究竟义外,未曾安立过余者。总之,将大乐和真实性双运转,命名为双运,在母续法类中甚多,但是,仅这样的乐空无别并不完具此分位的双运义,即如《明炬论》中所讲;“对于即此乐空无别,诸多进行《瑜伽母续》的解说者说成了乐空双运和二谛双运,且将龙树论师所传密集的双运义也说成彼。然而,龙树菩莲的传规并不只将前面所说之义的俱生乐空无别作为双运。”如此所讲,是将自利法身能立——无自性空和大乐智二者作为意的差别,将境与有境二者合而为一后,名为胜义谛,安立为一只;将利他色身能立——幻身称做世俗谛,安立为另一只,将此二者双运转,认定为此分位之双运的主要者,这便是宗喀巴大师之无垢宗规、吉祥无匹日沃噶丹派之殊胜主张的无上胜处。关于证得所修果的方法,也是以彼如是的有学双运,凭依有戏论、无戏论和极无戏论之任一三行,从乐空智的极大增长中现起三空,证得有学双运后际的义光明——修道如金刚的三摩地或相续后际①的无间道。在其第二刹那间,无余尽断细而又细的所知障,证得远离一切污垢的胜义光明法身和相好庄严的报身二者体性无别,即无学双运——具足和合七支的果位后,于即此刹那间为了化机的利益,显现上百千万化身乃至轮回未尽,使功业无功用运转直至世界存在连续不断。如是于《明炬论》中讲道:“在对彼圆满次第之行修习的后际(最后),无学双运成就的方法,即如前面所讲,在以内外二觉之门,现起黎明光明中究竟法身证得之时,有学双运即如幻之身便成为无学双运之身,乃至轮回未尽,住于不从彼二身而动。”
三、以将显密持于无违相助之道显扬全部佛法实修枢要的情况
如《谛者品》中所讲:“曼殊室利,我为诸有情宜说彼彼诸法,如是一切皆为令得一切种智,趣向菩提、临入大乘、成办一切种智、正至于一境。故我非有异宗安立。”佛祖薄伽梵为三种姓化机赐教所有法类,如是一切唯是最终引向一切种智道的方便。即随顺各个化机的种类和意乐,为追求唯当前生死苦息灭之位的化机宣说小乘法,为追求所得无上菩提的化机宣说大乘法。所以,为了首先使未成热的有情成熟、使诸成热者解脱和次第安置于一切种智之道,是以善巧方便之门而宣说的。由见此情,《真实名经》中讲道: “三宗起出离,
① 相续后际:最后有际,物质和心识蝉联演变的最后边际。从此第二刹那必定证得成佛。
安住一宗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通达彼一切为无违,谓将此了解为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的是道之正体,有的是道之分支。”《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道:“故当了知佛所说法,一切皆是正对化机,引入佛地之所有方便。然因化机胜劣增上,方便亦有圆不圆满与道迟缓等差别应理。是故,引入佛地的分支之道与大乘道二者不同。”即如此明确所讲的修习遍智之道的正体与成为其分支的二种道理。特别是波罗密多乘与密咒金刚乘二者互不相违而成为因果的道理,亦在《无垢光广释》中讲道:“密乘理与波罗密多理,果性与因性融合为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讲道:“设作是云:在入波罗密多大乘中,虽须下乘法藏所说的诸道,然而对于进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之诸道非为共同,以道不相同故。此说亦极非理。波罗密多道之体性,乃摄入心于菩提发心和行修学六度。
而此随时随地皆当修行。如《吉祥金刚顶》中所讲:,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讲道:‘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此外,诸多密宗经论中亦有讲说。”该论中又讲道;“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处,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其粗浅耳。如是,除去个别特殊的开许与遮止外,诸佛经极相随顺。是故,若入上上三乘或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与道之功德种类;”如此所讲,首先是由对波罗密多乘所讲的无常和苦以上获得定解而厌恶’一切有的出离心,其次是方便分,即由缘漂流于生死轮回之一切有情的大悲心来作因的真实菩提心,此后是智慧分,即如理通达缘起甚深道之真实,是实修密乘道所不可缺少的。因为若无菩提心,便不成为大乘法,
而纵有大乘道六度,但是,以其余五度不能从生死四轮中自力度到彼岸,所以,虽将彼等安为度彼岸,但也取决于通达甚深缘起。(摄颂)中讲道:“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吉祥勇识讲道:“施等诸福德,具慧尤有力。”此外,《入行论》申讲道:“此等一切支,佛说皆为慧。”如此所讲,通达粗分无常与苦等的慧和慈悲等方便分,亦皆归为此缘起甚深智慧之支。而密乘的甚深枢要,亦取决于充分理解波罗密多乘中所讲的境空之义。《五次第论》中讲道:
“金刚宗中瑜伽师,
所缘任何真实性,
佛说彼彼唯是幻。”
《五次第明灯论》中讲道:“是故,对于色身之因的诸方便,虽然亦是.不可无有空性的了悟,但是,对空性的了悟,乃至法身能成为殊胜,则必须修习全部方便分,这是两种大乘之规。”如此所讲,大乘共道,虽然亦需方便智慧互不分离,但是,获得一切种智的主要障碍所知障的正对治,则是这个智慧。而由通达真实的智慧与密乘所讲的有境俱生的大乐和合了的乐空无别的那种智慧能作法身的亲因和断除细分所知障等无上密乘的不共差别法,也是从此智慧上产生的。《五次第明灯论》中讲道:“由于求得通达无我之智后修习了彼,故能连根灭除二障,虽为诸贤哲者所同意。然而,以如是闻思充分抉择了以后,对于修学甚深空性,则需要此乘所讲的殊胜有境大乐。这一点,余乘和下部密乘则未宜说,故是无上密宗的差别法。”该论中又讲道:“即如前面所讲,如若了知二乘共同的生死流转次第,就会是一个由知必须遮止其根本我执而寻求正确决断无我的正见者;如若了知了由于不共的风,故而流转于生死的次第,就会是一个由见必须从妄念浮动中遮止风息而能正确通达作为制止彼的方便就是正视身中要害的教授者,并由于将以由彼方便所引生的大乐,决定了无我之义的乐空和合的道作为心要后,就会修持,所以,能不错教授之要广如是就像大善知识仲敦法王也对无匹觉沃杰生起不共的敬信感戴而所讲的“能知将一切佛教用四面道串起来的,这只有我的上师了。”一样,宗喀巴大师所讲的将显密所摄的一切教法,归纳为全不相违,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道的本体和其辅助的如此道理,较觉沃大尊者所讲尤极明显,且无更胜此师
显扬佛教精华之情。所以,对此圆满无误的文殊怙主洛桑扎巴之教法大宝,就应当生起猛励的胜解信,回心转意,尽己所能,付诸实行。纵然是诸当前真正不能行者,也必须以想着何时会成为一个能那样修行者而发愿和为此而奋力集积资粮、净治罪障等一切之门,为心识中能尽量中下正道一分坚实习气而精进。如是亦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是故,应当依止善依怙,于一切佛经皆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缘的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正行而为理由,即便弃舍。应当作是想:愿于何时如是等,由趣遮之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由此看来,于此雪域之境,在祖孙三法王①时代正法开始,仰仗师君三尊②和诸得成就的泽师与班智达等的盛恩大德,使显密所摄的佛教大宝光显如日。然而,由于到了浊世末劫,多数后人对于显密的讲经修道,闻思修等唯成片面;且智能极释,故而,未见全部佛教之枢要,因此有的人爱重小乘道,而不喜大乘;有的人自诩为大乘人,将声闻之行,说成无必要;有的人唯求波罗密多道,除了闻思其经义外,不喜密咒的修行,有的人进入密乘道,而将波罗密多道说成无必要等;将显密二乘执为如寒热相违。这如《遍摄一切研经》中所讲:“若于佛语分别善恶、应不应理、是为声闻、是为独觉菩萨而说,皆是谤法。”又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类法获得一分相似的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生发工种相似的胜解,则如其次第遂谤舍下乘法藏与诸度彼岸,并于密乘也会谤舍下三部等。故成为造集关系极大又甚易生起和异熟极重之谤法的深厚业障;”即是将那种把佛语有的执为成佛的方便,有的执为成佛的障爵,并以优劣的差别
① 祖孙三法王:西藏历史学家称松赞子布、赤松德赞和热巴坚三位藏王的总名。
② 师君三尊,藏史上对静命、莲花生和赤松德赞三人的总称。
和分别宗派的偏私,对内道佛教其他派别进行歧视和咒骂等,也说成是严重的谤法之业。所以,宗喀巴大师早从无量劫前就发愿弘扬此妙道,并遵照佛与佛子特别一致赞美的大志之义,出世于此雪域之境,无余消除了对佛教的不解和邪分别之污垢,如炼剪磋磨的纯金,毫无混杂地阐明了一切显密之道,将大小乘的一切枢要皆汇归为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道,通达了一切教法皆为无违和将全部 佛经现为教授之理的这个为佛所喜欢的圆满妙道之无垢教规,便是吉祥无匹日沃噶甘派之无上宗规的差别法。如是,一切智·章嘉茹比多吉讲道:“是故,大师从律仪细分实行以上,到诸大教派之间;从密法的曼陀罗仪轨及修行细处以上,到本续诸大疏之间,其全部中任何一处,均未沾染轻率及妄造的过犯,务必契合各个派别的诸开宗者班智达和成就者的密意,复又务必契合如来的教言,即每一最细微要处亦必以多种教理,观察抉择,给以决定,并以此理使得一切教法不但无自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