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让等宦官却未及对何苗动手,宫外袁氏二兄弟已击宫门高呼:
“请大将军出宫,府内有火急之事!”
张让众宦官现在只存一分侥幸,自古蛇无头不行,现对方头头已就诛,余者盼以圣旨能使其就范。只得差一小黄门持何进半拉头颅登宫墙宣旨:
“何进造反,奉圣旨立斩,余者免罪,各安本职,另有升迁。”
谁知袁绍、袁术欲除宦官早非一日,只碍着没有何进将令,现在见到了大将军血肉模糊的首级,更还哪里听得见小黄门嘟哝什么?只管扯开喉咙大喊:“宦官残杀我大将军,丧尽天理,众将士随我杀进宫去,讨还血债,尽诛阉竖,为大将军报仇!”
那边袁术早已指挥虎贲卫士在宫门放起了大火,区区宫门不一时便被烧塌,专门保卫京师的西园军与负责守卫皇宫的虎贲禁军一起拥入,对皇宫内的被保卫者大开了杀戒!
二十九 二袁血洗洛阳纪实(1)
自宫门起火之时,张让、段珪及众宦官们就明白了,别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就是圣旨遇到兵,有理也是说不清的,何况没理?那道圣旨成了引火的纸捻,怎么办?逃命去吧!
别忘了带上人质,谁是人质?——小皇帝,陈留王,外加太后老婆娘。不能走门就翻墙,凄凄惶惶走北芒。
大家莫要笑我子金山这个山东人说开了数来宝,当时的确有童谣到处传唱: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这是罗贯中大师考证出来的。
《后汉书·五行志》上记载的原句是:“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提前走了的仅是几个头头,那大部分宦官怎么办?几百名武装起来的宦官放下了武器,静等羽林军、虎贲军优待俘虏。
袁绍、袁术哥俩儿按各人的职务负责范围略微分了一下工:
袁绍时任京师司隶校尉,专管洛阳治安,所以承担起肃清宫外城中的宦官余孽及家眷的重任,原则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准放走一个,但凡下巴没胡子的男人,无须验证,格杀勿论。
袁术时任虎贲中郎将,专负责宫内卫戍任务,所以理应负责血洗宫闱、剿灭宦官主力。
聪明点的少数宦官及时溜出宫墙,向袁绍的部队投诚报到;大多数的宦官在等待着虎贲军的优待,很快他们看到了一个宏大的景观:无数排雪亮的军刀耀日夺目,煞是好看,重甲长戟,威严雄壮,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盘绕而来。
没有呐喊,没有恐吓,及到身前,宦官们已彻底明白这不是移动的靓丽风景,而是一片淹没所有生命的钢铁洪水,波涛汹涌,无缝不钻。没有求饶,没有哭喊,谁都明白这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眼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当一只温顺的羔羊,引颈就戮,唯求刽子手刀锋利些,减轻一点死亡前的痛苦。
霎时间,红雨四溅,腥溢皇宫,一片錾骨剁肉之声充满宫墙内各个角落,人死亡时痛苦的呻吟激起了士兵们的兴奋,他们开怀大笑了,雄狮般咆哮了。
绝无侥幸的可能,像开来了挖掘机,入地三尺也会被翻出,真正聪明的人及时地一头扎进深井,躲过了不必要的痛苦和临死前的恐怖。
青石板本是青的,现在红了,那是人血染的;红宫墙本是红的,现在紫了,那是人血凝的。皇宫内本是肃穆的,现在嘈杂了,那是屠宰声乱的;朝阙中本是纷嚷的,现在寂静了,那是无人可杀矣。
多数宫女们逃过了厄运,士兵们毕竟不乏怜香惜玉之心,借机蹂躏一把梨花也是顺理成章,满宫的尸体不足以破坏军人的雅趣——当过三年兵见一头老母猪都是双眼皮,更何况貌美如花的御用靓女?咱也做一回皇上!
只是缴获之中没找到袁术的心仪之物,那传国玉玺莫非小皇帝带在了身上?还是咱没有那过把皇帝瘾的福分?
洛阳城内,还没长胡子的小伙倒了大霉,羽林军闯进来,看见下巴无毛的就是一刀,根本不问情由,等当兵的发觉被杀的不是宦官,该帅哥早已身首异处。
终于有个“神童”悟到了蹊跷,原来是咱们掏身份证动作太慢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于是乎羽林军尚在百米之外,便急速脱下裤子,主动请军警验明正身,小兄弟关键时刻救哥哥,竟然逃得一刀之厄。
不用专门交流经验,此“神童”之慧根迅速传遍洛阳,男孩帅哥半月余不敢着裤,据说,天体运动就是从那时候发展起来的。
被劫持出洛阳的皇帝、太后、陈留王现在可成了宝贝,那可是张让等唯一的保命稻草,管不管用还不好说,总是聊胜于无。
好东西理应哥们儿分享,段珪中常侍分得了何太后,谁知天不佑宦官,被尚书卢植率部追上,一阵乱刀殒命,何太后被救。
张让等裹挟天子和陈留王逃离洛阳城,直奔北邙山,但被河南尹王允派出的中部掾闵贡迎头截住,张让此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回头欲寻小皇帝和陈留王共赴国难,谁知乱军之中两个保命人质竟不知钻在何处,真真是天杀我也!罢了,投河死了吧!
二十九 二袁血洗洛阳纪实(2)
但愿下世托生为真男人,让这个世界再没有宦官!
自此,宦官集团被彻底肃清。
先暂按下小皇帝和陈留王之命运不提,补续一段何进之弟何苗的情形。
车骑将军何苗趁乱逃出皇宫,溜回家中,随即组织本府家将,亲自带领杀向皇宫,哪知路遇何进之家将吴匡及兵丁,与何苗的车骑将军府家将向来不和,再加上已认定是何苗导致了何进之死,并且有保全宦官的嫌疑,两部遂发生火并,何苗被杀。
何进、何苗兄弟先后丧命,就算日后何太后归政,也无何氏外戚可以凭借,自此断绝了外戚专权的可能。
四天的不间断屠杀,换来的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同归于尽,现在朝中只剩下士大夫集团一支业已武装起来的政治力量了。
曹操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学到了他这一生里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
权利的鲜花唯有用鲜血来浇灌,小民百姓的生命是铺垫英雄成功的基石。
有生之年能擎天于大地,纵横于四海者,方是我曹操也!
三十 比奸雄更牛的牛人(1)
大奸必有大才。
“奸”这个字是个典型的贬义字眼,用在两性上就是不道德,用在职务上就是“坏”的代用字;还不如“坏”字,“坏”字如从一个撒娇的美眉嘴里吐出来,就变了味道,例如:“你好坏……”
“奸”字没有这个待遇,设想:“你好奸……”
不像话了。
但也有例外,就是当这个字与两性之一的“雄”字搭配在一起时,就有了另外的内涵。对于“奸雄”这个词,就各有各的理解,曹操就好像不怎么讨厌这个词;有的“三国”大师就认定有可爱之处;子金山则认为这无非就是指坏得高明,并且坏出了成绩的意思。“奸雄”如与“可爱”入了洞房,就成了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因缘,拉郎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必然会孕育出怪胎。
还有的侃爷把“奸雄”与“枭雄”做比较,认为“奸雄”就是比“枭雄”多几根花花肠子,多几成策略,多几分智慧。太浮浅了,这是没查过词典的缘故,没彻底弄懂“枭雄”这个词的非贬义之处,至少“枭雄”要比“奸雄”让人们舒服一些,“枭雄”这个词哪能随便往某个历史人物身上安?例如:董卓。
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董卓此时正拥兵不前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是何进派出的阻军前进的种劭起了作用吗?本来应该是的,大将军何进并非全然无能,也懂得利用点人际关系。
董卓不听朝廷的早已不止一次,诏书对于他来说,要看诏书的内容使他董卓满意与否。这次持诏者是种劭,就大不同了。
董卓曾经接受过种劭爷爷种嵩的辟召,也就是说董卓是种嵩的故吏,而种劭是种嵩的孙子,按照东汉的官场规则,故吏视举荐之主为君,这是中国古代官场的独特观念:“两重君主的观念”。故吏对于举主的后代都要礼遇,不能有丝毫的造次。
并且,种嵩在董卓的根据地西凉威望很高,在他死的时候,“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后汉书·种嵩传》)。有了祖上的恩德,种劭却兵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何进阻止董卓进京的决心可见一斑。
但董卓在渑池暂时的停止进军却不是种劭的缘故,董卓进入了河南境内,现在已没有任何人能对董卓实施控制了。老子正瞌睡,你们给送个枕头来,现在又想收回去,那得看我董卓乐意不乐意了,我董卓何等人物?能像你这杀猪屠夫一般傻帽?
是啊,董卓是何等人?他的家庭出身可比何进光彩多了。
董卓,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六郡良家子弟出身,就因其出身而被政府重用为羽林郎,很快被提拔为州郡吏。后来在段颎的推荐下,得到当时的大司徒种嵩的辟召,成了大司徒府中的属吏,给了他一个辉煌前程。在东汉,能成为三公府的属吏,升迁的机会特别多,在短时间做到二千石的大官都有可能。
但是,他仍没有摆脱军人的宿命,因为政府看重的是他六郡良家子的出身,让他做了羽林郎,目的就是把他培养成为战场上的指挥官。董卓膂力过人,可以上马骑射,还有谋略,做一名职业军人,倒也适合他。
所谓六郡,还是沿用了西汉的政区概念,指的是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大致相当于今天甘肃南部、宁夏、山西西部和内蒙古北部,六郡为汉帝国的西北边郡,《汉书·地理志》记其民俗称:“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所谓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非百工。
事实上,董卓在军事上还真有些天分,别看他与黄巾军交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在西部的地面上,尤其是在凉州,他却是屡战屡胜。于是,董卓就成了安定西部边疆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有一次张温作为总统西部军事的汉军CEO讨伐凉州叛乱时,董卓随营效力,却不服调遣,孙坚就劝张温杀掉董卓,以肃军纪。CEO张温却无可奈何地说:“董卓在西部声名远震,今天杀了他,以后战事一起,就没有依靠了。”董卓戍边的军功可见一斑。
三十 比奸雄更牛的牛人(2)
中央政府对这位镇守边陲的军区司令的确难以放心,就提拔董卓出任少府。东汉的少府位列九卿,算是高干了,但所掌管的只不过是皇家的琐碎事务,董卓哪会稀罕这个中看不中吃的少府?离开了军界,他就成了弯腰拾起来看看,马上扔掉——啥也不是的东西。
董卓没理睬这次“重用”,他上书说:“凉州现在还动乱不安,此时正是臣为朝廷效命的时候。而且臣的部属因为要报答臣对他们的旧恩,纷纷阻拦臣的车驾,使得臣实在无法上路。我还得为难的暂行前将军的职权!我一定会尽职尽责,杀敌立功。”
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董卓,软弱的东汉朝廷竟然毫无办法,不是怕尾大不掉吗?现在尾巴已经大了,想掉已经不容易了。
天高皇帝远,只能委曲求全,解除董卓的兵权不得,只能对于董卓的抗命睁只眼闭只眼了。
三十一 西凉兵来了(1)
古今英主对功臣悍将的处理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使用得当,唯才用之。
二、削其兵权,礼遇养之。
三、一劳永逸,狠心诛之。
四、亲疏有别,拉之削之。
五、时刻警惕,用之防之?
不过这些方法都是革命成功之后的事,现在天下纷乱,民心不稳,黄巾军余火不断复燃,那些经验当然借鉴不上。难道中央就真对董卓这个“西北王”无奈不成?
东汉朝廷对董卓还是使过绝招的,其方法就是:先掺沙子后升官。掺的可不是一般的沙子,把剿灭黄巾军的大功臣皇甫嵩调到了凉州,你董卓那点战功与皇甫嵩比比看?论资格比地位你只是小菜一碟。
这一杆子打在了董卓的七寸上,他品到了哑巴吃黄连的滋味。幸喜祖宗有句老话:打生不如混熟。这皇甫嵩新来乍到,强龙一时还得依靠我老董这条地头蛇,凉州这一亩八分地上,暂时还是我老董说了算。
很快第二纸诏书又到了,这次是任命董卓出任并州牧,把一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他,并且并州亦属边地,董卓曾经做过并州刺史,看来朝廷的此次任命较之前次是动了脑筋的。
面对诱惑,董卓有些心动了。但他依旧清醒地认识到凉州对他的重要。在凉州的土地上,他要将有将要兵有兵。一旦脱离了故土,董卓虽为州牧,想有作为,恐怕还要从头做起。显然,他又不希望失去这次机会,怎么办才会鱼和熊掌兼而得之呢?
他对就任并州牧开出了自己的价码:就任并州牧可以,但我要带上我的亲兵。这对朝廷来说是闻所未闻之事,为臣子的竟然敢明目张胆地同皇帝谈起了交易。凭此举,就可以拿董卓问罪。可是,皇帝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国家疲弱,实在无力对这样的强臣做出处置。只要他能交出兵权,他有什么要求,就尽量满足吧。
董卓便得意洋洋地率领着三千亲兵前往并州赴任了。这三千亲兵可是他从十几万骄兵悍将中优中选优挑出来的特种部队。
现在这支国军把枪口瞄准了朝廷政府,开到了渑池,朝廷政府害怕了,能不害怕吗?政府连这支王牌中有多少兵员都不知道,谁知道他董卓从凉州带出来了多少人马?
况且,这次董卓是奉诏进京,名正言顺。
现在种劭送来了天子明诏:停止前进。再往前走名又不顺了,怎么找个赖理由?
董卓决非一些品三国的大师们所说的那样:是个只知蛮干的莽撞之“枭雄”,比曹操还曹操的“奸雄”,点子他也多得很。
董卓在进军洛阳途中有两次上书,一次是在渑池,一次是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东)。《资治通鉴》和清人严可均所辑《全后汉文》则把它们混为了一次。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典略》中就记载了董卓的第二次上书,即新安上书。上书中是这样写的:
臣认为天下之所以会出现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于黄门常待张让等人侮慢天常,篡夺王命,他们父子兄弟霸据州郡,凭借一纸文字就可以获得千金的利益,京师附近数百万的肥沃良田都被他们霸占去了。这一切使得怨气充塞,动乱不绝。我前一次奉诏讨伐于扶罗——(董卓就任并州牧的使命之一就是讨伐于扶罗。于扶罗,南匈奴单于,活动在河内、河东一带)——的时候,将士们又饥又乏,不愿意渡河作战,都要求先进京杀阉宦,为民除害,向朝廷讨要军饷。臣加以安抚,军队已经行进到新安。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注意:董卓在这里虽然仍旧把阉宦作为讨伐的对象,但他却只字未提朝廷诏令,而是把手下将士摆在最为显要的位置。也就是说,是因为将士的请求,我董卓才进京的。这其中不乏恐吓意味。
董卓两次上书拒命,却对停止进兵洛阳的天子诏书置若罔闻,渑池上书,直至新安上书,再加上这之前的拒绝升迁及讨价还价,皇权、圣旨在董卓眼里不过是几则安全套的广告,听不听你的,那要看本前将军高不高兴了,朝廷?那是干嘛事儿的?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您啊,一边凉快去吧!
三十一 西凉兵来了(2)
董卓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时机,要不,大军早就开到洛阳城下了。在中央也有董卓的无间道高手——董卓的亲弟弟董旻时任奉车都尉,在洛阳政变中也是一个活跃的人物,他伙同何进的家将,杀掉了何苗——无间道高手弟弟给哥哥发来了“鸡毛信”:何进已壮烈牺牲,小皇帝逃到了北芒,朝廷已群龙无首,洛阳城中大乱,现在已处于无政府状态!
眼下这种形势,正是董卓进军的最佳时机!走!众将官!随俺北芒救驾去!
三十二 会忽悠也能成大事(1)
现在该说说小皇帝少帝和他的弟弟陈留王的去向了。
小哥俩儿挺机灵,前边大兵一堵路,两个小孩就趴到了草丛里了,他们也明白,杀人最容易引起人激动的,尤其是手里拿着刀的人,杀红了眼的大兵哪会管你什么皇帝、亲王?说不准知道了有个皇帝、亲王之类的让他们试刀反而更加兴奋呢。
终于躲到了天黑,救驾的部队收兵回营了,十四岁的少帝领着九岁的弟弟钻出了草丛,借着萤火虫的光亮找到一个农家的草堆,权当龙床凑合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急着来救驾的河南中部掾闵贡才算找到了哥俩儿,三人两匹马,经北芒返京归位。
时任太尉的崔烈闻知真龙天子起驾回宫,立时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