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足传》十卷
《续高士传》七卷周弘让撰。
《孝子传赞》三卷王韶之撰。
《孝子传》十五卷晋辅国将军萧广济撰。
《孝子传》十卷宋员外郎郑缉之撰。
《孝子传》八卷师觉授撰。
《孝子传》二十卷宋躬撰。
《孝子传略》二卷
《孝德传》三十卷梁元帝撰。
《孝友传》八卷
《曾参传》一卷
《忠臣传》三十卷梁元帝撰。
《显忠录》二十卷梁元怿撰。
《丹阳尹传》十卷梁元帝撰。
《英蕃可录》二卷张万贤撰,邵武侯新注。
《高才不遇传》四卷后齐刘昼撰。
《良吏传》十卷钟岏撰。
《海内名士传》一卷
《正始名士传》三卷袁敬仲撰。
《江左名士传》一卷刘义庆撰。
《竹林七贤论》二卷晋太子中庶子戴逵撰。
《七贤传》五卷孟氏撰。
《文士传》五十卷张骘撰。
《列士传》二卷刘向撰。
《阴德传》二卷宋光禄大夫范晏撰。
《悼善传》十一卷
《杂传》三十六卷任昉撰。本一百四十七卷,亡。
《东方朔传》八卷
《毌丘俭记》三卷
《管辂传》三卷管辰撰。
《杂传》四十卷贺踪撰。本七十卷,亡。
《杂传》十九卷陆澄撰。
《杂传》十一卷
《玄晏春秋》三卷皇甫谧撰。
《孔子弟子先儒传》十卷。
《李氏家传》一卷
《桓氏家传》一卷
《王朗、王肃家传》一卷
《太原王氏家传》二十三卷
《褚氏家传》一卷褚凯等撰。
《薛常侍家传》一卷
《江氏家传》七卷江祚等撰。
《庾氏家传》一卷庾斐撰。
《裴氏家传》四卷裴松之撰。
《虞氏家记》五卷虞览撰。
《曹氏家传》一卷曹毗撰。
《范氏家传》一卷范汪撰。
《纪氏家纪》一卷纪友撰。
《韦氏家传》一卷
《何颙使君家传》一卷
《明氏家训》一卷伪燕卫尉明岌撰。
《明氏世录》六卷梁信武记室明粲撰。
《陆史》十五卷
《王氏江左世家传》二十卷王褒撰。
《孔氏家传》五卷
《崔氏五门家传》二卷崔氏撰。
《暨氏家传》一卷
《周、齐王家传》一卷姚氏撰。
《尔硃家传》一卷王氏撰。
《周氏家传》一卷
《令狐氏家传》一卷
《新旧传》四卷
《汉南庾氏家传》三卷
《何氏家传》三卷
《童子传》二卷王镇之撰。
《幼童传》十卷刘昭撰。
《访来传》十卷来奥撰。
《怀旧志》九卷梁元帝撰。
《知己传》一卷卢思道撰。
《全德志》一卷梁元帝撰。
《同姓名录》一卷梁元帝撰。
《列女传》十五卷刘向撰,曹大家注。
《列女传》七卷赵母注。
《列女传》八卷高氏撰。
《列女传颂》一卷刘歆撰。
《列女传颂》一卷曹植撰。
《列女传赞》一卷缪袭撰。
《列女后传》十卷项原撰。
《列女传》六卷皇甫谧撰。
《列女传》七卷綦毋邃撰。
《列女传要录》三卷
《女记》十卷杜预撰。
《美妇人传》六卷
《姑记》二卷虞通之撰。
《道人善道开传》一卷康泓撰。
《名僧传》三十卷释宝唱撰。
《高僧传》十四卷释慧皎撰。
《江东名德传》三卷释法进撰。
《法师传》十卷王巾撰。
《众僧传》二十卷裴子野撰。
《萨婆多部传》五卷释僧祐撰。
《梁故草堂法师传》一卷
《尼传》二卷释宝唱撰。
《法显传》二卷
《法显行传》一卷
《梁武皇帝大舍》三卷严灊撰。
《列仙传赞》三卷刘向撰,鬷续,孙绰赞。
《列仙传赞》二卷刘向撰,晋郭元祖赞。
《神仙传》十卷葛洪撰。
《说仙传》一卷硃思祖撰。
《养性传》二卷
《汉武内传》三卷
《太元真人东乡司命茅君内传》一卷弟子李遵撰。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一卷弟子华存撰。
《清虚真人裴君内传》一卷
《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君内传》一卷
《太极左仙公葛君内传》一卷
《仙人马君阴君内传》一卷
《仙人许远游传》一卷
《灵人辛玄子自序》一卷
《刘君内记》一卷王珍撰。
《陆先生传》一卷孔稚珪撰。
《列仙赞序》一卷郭元祖撰。
《集仙传》十卷
《洞仙传》十卷
《王乔传》一卷
《关令内传》一卷鬼谷先生撰。
《南岳夫人内传》一卷
《苏君记》一卷周季通撰。
《嵩高寇天师传》一卷
《华阳子自序》一卷
《太上真人内记》一卷李氏撰。
《道学传》二十卷
《宣验记》十三卷刘义庆撰。
《应验记》一卷宋光禄大夫傅亮撰。
《冥祥记》十卷王琰撰。
《列异传》三卷魏文帝撰。
《感应传》八卷王延秀撰。
《古异传》三卷宋永嘉太守袁王寿撰。
《甄异传》三卷晋西戎主簿戴祚撰。
《述异记》十卷祖冲之撰。
《异苑》十卷宋给事刘敬叔撰。
《续异苑》十卷
《搜神记》三十卷干宝撰。
《搜神后记》十卷陶潜撰。
《灵鬼志》三卷荀氏撰。
《志怪》二卷祖台之撰。
《志怪》四卷孔氏撰。
《神录》五卷刘之遴撰。
《齐谐记》七卷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
《续齐谐记》一卷吴均撰。
《幽明录》二十卷刘义庆撰。
《补续冥祥记》一卷王曼颖撰。
《汉武洞冥记》一卷郭氏撰。
《嘉瑞记》三卷陆琼撰。
《祥瑞记》三卷
《符瑞记》十卷许善心撰。
《灵异录》十卷
《灵异记》十卷
《研神记》十卷萧绎撰。
《旌异记》十五卷侯君素撰。
《近异录》二卷刘质撰。
《鬼神列传》一卷谢氏撰。
《志怪记》三卷殖氏撰。
《舍利感应记》三卷王劭撰。
《真应记》十卷
《周氏冥通记》一卷
《集灵记》二十卷颜之推撰。
《冤魂志》三卷颜之推撰。
右二百一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卷。通计亡书,合二百一十九部,一千五百三卷。
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则诸侯史记,兼而有之。《春秋传》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臧纥之叛,季孙命太史召掌恶臣而盟之。《周官》:司寇凡大盟约,莅其盟书,登于天府。太史、内史、司会,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是则王者诛赏,具录其事,昭告神明,百官史臣,皆藏其书。故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而又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恤者,族师每月书其孝悌睦涘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入之于乡大夫。乡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举其贤者能者,而献其书。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是以穷居侧陋之士,言行必达,皆有史传。自史官旷绝,其道废坏,汉初,始有丹书之约,白马之盟。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始举贤良文学。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俶傥之士,皆有记录。而操行高洁,不涉于世者,《史记》独传夷齐,《汉书》但述杨王孙之俦,其余皆略而不说。又汉时,阮仓作《列仙图》,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载笔之士,删采其要焉。鲁、沛、三辅,序赞并亡,后之作者,亦多零失。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
《山海经》二十三卷郭璞注。
《水经》三卷郭璞注。
《黄图》一卷记三辅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事。
《洛阳记》四卷
《洛阳记》一卷陆机撰。
《洛阳宫殿簿》一卷
《洛阳图》一卷晋怀州刺史杨牷期撰。
《述征记》二卷郭缘生撰。
《西征记》二卷戴延之撰。
《娄地记》一卷吴顾启期撰。
《风土记》三卷晋平西将军周处撰。
《吴兴记》三卷山谦之撰。
《吴郡记》一卷顾夷撰。
《京口记》二卷宋太常卿刘损撰。
《南徐州记》二卷山谦之撰。
《会稽土地记》一卷硃育撰。
《会稽记》一卷贺循撰。
《随王入沔记》六卷宋侍中沈怀文撰。
《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神壤记》一卷记荣阳山水。黄闵撰。
《豫章记》一卷雷次宗撰。
《蜀王本记》一卷扬雄撰。
《三巴记》一卷谯周撰。
《珠崖传》一卷伪燕聘晋使盖泓撰。
《陈留风俗传》三卷圈称撰。
《鄴中记》二卷晋国子助教陆翙撰。
《春秋土地名》三卷晋裴秀客京相ё
《衡山记》一卷宗居士撰。
《游名山志》一卷谢灵运撰。
《圣贤冢墓记》一卷李彤撰。
《佛国记》一卷沙门释法显撰。
《游行外国传》一卷沙门释智猛撰。
《交州以南外国传》一卷
《十洲记》一卷东方朔撰。
《神异经》一卷东方朔撰,张华注。
《异物志》一卷后汉议郎杨孚撰。
《南州异物志》一卷吴丹阳太守万震撰。
《蜀志》一卷东京武平太守常宽撰。
《发蒙记》一卷束皙撰。载物产之异。
《地理书》一百四十九卷录一卷。陆澄合《山海经》已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澄本之外,其旧事并多零失。见存别部自行者,唯四十二家,今列之于上。
《三辅故事》二卷晋世撰。
《湘州记》二卷庾仲雍撰。
《吴郡记》二卷晋本州主簿顾夷撰。
《日南传》一卷
《江记》五卷庾仲雍撰。
《汉水记》五卷庾仲雍撰。
《居名山志》一卷谢灵运撰。
《西征记》一卷戴祚撰。
《庐山南陵云精舍记》一卷
《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齐都官尚书刘澄之撰。
《元康三年地记》六卷
《司州记》二卷
《并帖省置诸郡旧事》一卷
《地记》二百五十二卷梁任昉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以为此记。其所增旧书,亦多零失。见存别部行者,唯十二家,今列之于上。
《山海经图赞》二卷郭璞注。
《山海经音》二卷
《水经》四十卷郦善长注。
《庙记》一卷
《地理书抄》二十卷陆澄撰。
《地理书抄》九卷任昉撰。
《地理书抄》十卷刘黄门撰。
《洛阳伽蓝记》五卷后魏杨衒之撰。
《荆南地志》二卷萧世诚撰。
《巴蜀记》一卷
《交州异物志》一卷杨孚撰。
《元康六年户口簿记》三卷
《元嘉六年地记》三卷
《九州郡县名》九卷
《扶南异物志》一卷硃应撰。
《临海水土异物志》一卷沈莹撰。
《益州记》三卷李氏撰。
《湘州记》一卷郭仲产撰。
《湘州图副记》一卷
《四海百川水源记》一卷释道安撰。
《京师寺塔记》十卷录一卷。刘璆撰。
《华山精舍记》一卷张光禄撰。
《南雍州记》六卷鲍至撰。
《京师寺塔记》二卷释昙宗撰。
《张骞出关志》一卷
《外国传》五卷释昙景撰。
《历国传》二卷释法盛撰。
《西京记》三卷
《京师录》七卷
《寻江源记》一卷
《后园记》一卷
《江表行记》一卷
《淮南记》一卷
《古来国名》二卷
《十三州志》十卷阚骃撰。
《慧生行传》一卷
《宋武北征记》一卷戴氏撰。
《林邑国记》一卷
《凉州异物志》一卷
《閟象传》二卷闾先生撰。
《司州山川古今记》三卷刘澄之撰。
《江图》一卷张氏撰。
《江图》二卷刘氏撰。
《广梁南徐州记》九卷虞孝敬撰。
《水饰图》二十卷
《瓯闽传》一卷
《北荒风俗记》二卷
《诸蕃风俗记》二卷
《男女二国传》一卷
《突厥所出风俗事》一卷
《古今地谱》二卷
《异地志》三十卷陈顾野王撰。
《序行记》十卷姚最撰。
《魏永安记》三卷温子升撰。
《国都城记》二卷
《周地图记》一百九卷
《冀州图经》一卷
《齐州图经》一卷
《齐州记》四卷李叔布撰。
《幽州图经》一卷
《魏聘使行记》六卷
《聘北道里记》三卷江德藻撰。
《李谐行记》一卷
《聘游记》三卷刘师知撰。
《朝觐记》六卷
《封君义行记》一卷李绘撰。
《舆驾东行记》一卷薛泰撰。
《北伐记》七卷诸葛颖撰。
《巡抚扬州记》七卷诸葛颖撰。
《大魏诸州记》二十一卷
《并州入朝道里记》一卷蔡允恭撰。
《赵记》十卷
《代都略记》三卷
《世界记》五卷释僧祐撰。
《州郡县簿》七卷
《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五卷
《隋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
《隋西域图》三卷裴矩撰。
《隋诸州图经集》一百卷郎蔚之撰。
《隋诸郡土俗物产》一百五十一卷
《西域道里记》三卷
《诸蕃国记》十七卷
《方物志》二十卷许善心撰。
《并州总管内诸州图》一卷
右一百三十九部,一千四百三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一百四十部,一千四百三十四卷。
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周则夏官司险,掌建九州之图,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达其道路。地官诵训,掌方志以诏观事,以知地俗。春官保章,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以观祅祥。夏官职方,掌天下之图地,辨四夷八蛮九貉五戎六狄之人,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周知利害,辨九州之国,使同其贯。司徒掌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教,以佐王扰邦国,周知九州之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及土会之法。然则其事分在众职,而冢宰掌建邦之六典,实总其事。太史以典逆冢宰之治,其书盖亦总为史官之职。汉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武帝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而史迁所记,但述河渠而已。其后刘向略言地域,丞相张禹使属硃贡条记风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其州国郡县山川夷险时俗之异,经星之分,风气所生,区域之广,户口之数,各有攸叙,与古《禹贡》、《周官》所记相埒。是后载笔之士,管窥末学,不能及远,但记州郡之名而已。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学者因其经历,并有记载,然不能成一家之体。齐时,陆澄聚一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