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拉子模王国于12世纪末占领伊朗东北部,13世纪初统治伊朗全境。但花拉子模的统治未能维持多久,1219年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率领下大举西征,相继征服花拉子模和中亚其他国家,将伊朗划入其势力范围之内。在成吉思汗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继续西征, 1258年占领巴格达,推翻阿拔斯王朝,并于同年建立了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儿汗帝国(伊儿汗意为各民族的统治者)。蒙古人起初是以掠夺者的身份来到伊朗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伊朗文化惨遭破坏,文物典籍被抢劫一空,寺院学校被捣毁殆尽;但当他们站稳脚跟成为当地的统治者以后,也就逐渐接受水平较高的伊朗文化,信仰伊斯兰教,并且开始任用伊朗人为行政官吏,民族矛盾有所缓和。在合赞汗(1295—1304当政)和完者都(1304—1316当政)执政时期,伊儿汗帝国采取了奖励农耕、制定法律、设立学校、修建寺院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使伊朗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不过好景不长,在完者都之后,伊儿汗帝国的统一局面便难以维持了。由于各地的军事割据和人民起义,先后有穆扎法尔国(1313—1393,统辖法尔斯、克尔曼、库尔德斯坦等地)、沙尔别达尔国 (1337—1381,统辖霍拉桑)等宣布独立,使伊儿将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状态。其后不久,另有一支突厥军队在帖木儿率领下杀入伊朗,1380—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然后继续向东向南侵略,使伊朗人民又经历了一次浩劫。帖木儿死后,伊朗再度遭到分割,东部仍由帖木儿王朝管辖,中部和西部则在王土曼人的黑羊王朝统治之下。1467年以后,另一个土库曼人所建立的王朝——白羊王朝又战胜帖木儿王朝和黑羊王朝,将伊朗的许多地方置于它的统辖范围之内,直到1502年该王朝灭亡为止。
从12世纪末到 16世纪初的 300余年,伊朗长期处在异族统治下,屡次遭到战火洗劫,多次形成分裂局面,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难困苦。在这种复杂、多变、严酷、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伊朗文学只能在挣扎中向前进,在摸索中求发展。在这个时期,苏菲派诗歌继续有所发展,训诫诗达到成熟地步,抒情诗处于巅峰状态。这时的著名诗人有莫拉维 (1209—1273)、萨迪(1208—1292)、阿密尔·霍斯陆(1253—1325)、哈珠·克尔曼尼(1317—1380)、欧贝德·扎康尼(?—1369)、哈菲兹(1327—1390)和贾米 (1414—1492)等,其中以莫拉维、萨迪和哈菲兹的成就最高。
莫拉维(又译鲁米)是苏菲派最著名的诗人,苏菲派叙事诗之集大成者,全名为莫拉纳·贾拉勒丁·穆罕默德·莫拉维。他生于巴尔赫 (今阿富汗境内),后因蒙古军队入侵,随父亲迁居小亚细亚的小亚科尼亚城(今土耳其境内),并成为当地的苏菲派领袖。莫拉维的主要作品有一部抒情诗集(《沙姆斯丁·大不里士集》)和六卷叙事诗,后者被苏菲派评为“知识之海”,诗人自己则将其比作芦笛——“请听,这芦笛的倾诉,它倾诉离别的烦恼与痛楚。人们把我从芦苇塘割断,对着我的笛孔倾吐他们的幽怨。那被离愁别恨撕碎的心胸,对我倾诉焦灼的凄苦之情。”这些叙事诗的篇幅有长有短,其故事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是诗人自己创造。他的叙事诗一般都具有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比喻,因而流传很广;但其中所含的神秘思想,却很难为普通读者所领会。
萨迪是蒙古侵略和统治时期著名的训诫诗人,也是伊朗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1209年诞生在伊朗西南名城设拉子,萨迪是笔名,他的全名是谢赫·穆斯列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依。他出生在一个下层宗教人士家庭里,幼年是在贫困和孤苦的环境中度过的。由于父母早亡,他只好寄人篱下。早年在设拉子求学,后来转到巴格达的最高学府内扎米耶学院深造。他不但精通波斯语,而且精通阿拉伯语,大约在30岁左右,他结束了自己的学业,过起长期的流浪生活,成了伊斯兰教的游方者。他的足迹遍及亚非两大洲的广大地区。萨迪在国外侨居了30余年,直到1257年才回到伊朗,定居在他的故乡设拉子。他的晚年生活似乎比较平静,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1291年,他在设拉子去世。他的坟墓保存至今,成为当地重要古迹。
萨迪认为,一个人应当经历两段生活。第一阶段进行探索,自然会犯一些错误,同时也就积累一定经验。第二阶段则根据这些经历,总结出若干收获和教训。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前半生走过许多地方,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的创作便是这些生活经验的艺术结晶,所以内容极其充实。他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无所畏惧的。他曾说过:
萨迪呵,你应直言不讳无所畏惧,手执利剑应该向前夺取胜利。
不要收人贿赂也无需取悦于人,要做到心口如一直言不隐。
人有贪心就不能道真理,摆脱私欲就能做到心口如一。
他的作品很多,不过有些已经散失。保存下来的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果园》、《蔷薇园》、其他诗歌。《果园》和《蔷薇园》是他的主要作品,其他诗歌则包括颂诗和抒情诗等在内,其中以抒情诗成就最高。 《果园》分为10章,《蔷薇园》分为8章。前者全部采用诗歌形式,着重表现诗人的理想世界;后者采用散文和诗歌交织文体,着重描绘现实社会的图画;而两者的基本思想又是一致的,即同情和热爱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谴责和批判压迫和剥削人民大众的帝王、官吏和富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自然,但又极其简练、深刻。他的诗歌具有训诫性质,但并非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采用既形象又生动的方式,易于为人接受。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用美丽词彩的长线串着箴言的明珠,我用欢笑的蜜糖调着忠言的苦药,免得枯燥无味,使人错过了从中获益的机会。”如《蔷薇园》采用散文和韵文交织的形式,诗人往往先用散文描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刻画一些栩栩如生的形象,然后再以寓意深刻的短诗作为结束。故事的内容是具体的、形象的,短诗则进而加以概括,从而做到了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统一,显得既生动又深刻。故事和短诗互相配合,可以说故事是为了细腻入微地说明短诗的,也可以说短诗是为了简明扼要地注解故事的。例如,第7卷第13节的故事说,有一个人眼睛害病,不去找医生,却去找兽医,上了治疗牲口眼病的药,结果眼睛瞎掉了。他去告状,法官认为他不能得到赔偿。“因为,”法官说,“这个人如果不是驴子,决不会去找兽医。”这故事的教训是:谁如果把一件重任委托给毫无经验的人,定会吃亏,而且还会被聪明人把他看作比畜牲不如。又题诗一首:
那人若是聪明谨慎,决不把重任交给庸人;
他若知道某人编制草席,决不托他织纺绸衣。
哈菲兹是穆扎法尔王朝时期的著名抒情诗人,也是伊朗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哈菲兹的全名是沙姆思·奥丁·穆罕默德·哈菲兹。据说他自幼聪慧好学,能够熟练地把《古兰经》从头到尾背下来,他的名字(哈菲兹)就是“熟背《古兰经》的人”的意思。哈菲兹出生于伊斯法罕,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设拉子,所以他的大部分诗歌都以设拉子为舞台。他的父亲是商人,但很早就离开了人世。父亲去世后,他的两个哥哥自寻生路,他自己也为生计所迫成了面包店的小伙计。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可是勤奋努力的哈菲兹仍然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知识。他一度进过学校求学,还经常去听诗人朗诵诗歌,同时自己也就动手写起诗来。早在青年时代,哈菲兹的博学和多才便已为人们所承认,甚至引起了巴格达和德里当权者的兴趣,纷纷向他发出邀请,但他似乎没有应邀前往。他不仅通晓伊朗文学,而且通晓阿拉伯文学,具有广博的知识,因之获得了“神舌”、“神学家”、“设拉子学者”、“设拉子夜莺”等称号,据说如今在伊朗,他的诗集的发行量仅次于《古兰经》。
相传哈菲兹所写的抒情诗数量相当可观,流传至今的约有500余首。学术界一致认为,他使伊朗古典抒情诗发展到了最完善的地步,将这种诗体推上了最高的境界。他的诗歌充满了热爱现实和热爱生活的精神。歌咏美酒和歌咏爱情是他的诗歌最常见、最重要的主题。放荡不羁、感情炽热和语言丰富生动则是他的诗歌在风格上的显著特点。如:
对于爱情的气求,这是主宰世界的真谛;
为了爱情和美酒,我将把这浮世抛弃。
长期以来,哈菲兹的诗歌流传很广,影响甚大,并且获得了崇高评价。早在哈菲兹生前,他的诗歌就已广为传诵,所以他自豪地写道:
从黑眼睛的克什米尔人,到萨马尔罕的土厥族;
人们传诵哈菲兹的诗,伴着它载歌载舞。
在伊朗国内,哈菲兹的诗歌的确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们爱用他的诗句占卜以寄托对于未来的希望。在伊朗国外,哈菲兹的诗歌被译成中、阿(拉伯)、印地、乌尔都、土耳其、英、德、俄、法、意、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大量出版。革命导师恩格斯在一封信里称赞哈菲兹的诗歌时写道:“读一读放荡不羁的老哈菲兹的原著是相当愉快的。它听起来很不错。”德国大诗人歌德特别推崇哈菲兹。据说德国东方学者汉默将哈菲兹诗集译成德文出版,歌德于1814年读了这部诗集,异常兴奋,大为赞赏。在《东西诗集》里,他对哈菲兹崇拜得五体投地,如《创造和赋予生气》一诗写道:
哈菲兹,就让你的歌声。
你那神圣的榜样,在杯盏声中率领我们
前去创造主的殿堂。
如上所述,从9世纪萨曼王朝时期的鲁达基起,到15世纪帖木儿王朝时期的贾米止,这600余年间是中古伊朗达里波斯语诗歌的繁荣时代。以鲁达基、菲尔多西、欧玛尔·海亚姆、内扎米、莫拉维、萨迪和哈菲兹为代表的一系列著名诗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产儿,真可谓名家如林,名作如林了。
不过,也许正是由于这时诗歌创作的成就太引人注目了,所以这时散文创作的成就常常被人忽略。其实,达里波斯语散文的数量也很可观,而且不乏名家佳作。达里波斯语散文大体上是与达里波斯语诗歌同时产生的,即9世纪的萨曼王朝时期。初期散文具有语言质朴无华,行文平铺直叙的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教的思想影响和阿拉伯散文的风格影响等因素,逐渐走向典雅凝练,同时也出现了过分雕饰的不良倾向。散文作品可以分为帝王英雄传说、小说、传记、游记、教诲录、苏菲派著作、历史著作等几类。属于帝王英雄传说的作品很多。其中帝王传说有三种散文体的《王书》,英雄传说有《鲁斯塔姆故事》和《萨姆故事》等若干种。小说有《义士萨玛克》、《巴赫蒂亚尔故事》和《九重霄》等。传记以内扎米尔·阿鲁兹依的《文苑精华》为代表。游记以纳赛尔·胡斯鲁的《游记》为代表。教诲录为
《卡布斯教诲录》(昂苏尔·玛阿里著)和《治民要术》(内扎姆·莫尔克著)。苏菲派著作如《长老传》(阿塔尔著)和《文集》(卡师利耶著)等。历史著作则有《西斯坦史》(作者不详)、《世界征服者史》(阿塔·玛列克·志费尼著)和《史集》(拉施德丁·法兹罗拉著)等。
1502年,兴起于阿塞拜疆的萨非家族推翻白羊王朝,建立萨非王朝,统治伊朗以及阿富汗的部分地区。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进行过长期的战争,1639年双方划定了疆界。萨非王朝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努力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且力图加强中央集权。自17世纪末起,萨非王朝走上了下坡路,阿富汗人和土耳其人相继侵人伊朗。1736年,纳迪尔领兵将阿富汗人和土耳其人驱逐出境,建立阿夫沙尔王朝。大约与此同时,在伊朗境内还有一个桑德王朝。18世纪末,阿夫沙尔王朝和桑德王朝均被卡扎尔王朝所取代。
从16世纪到18世纪的300年间是伊朗中古文学发展的低落时期。之所以造成这种低落状态,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社会动乱,人民不得安生,文人无心写作;另一方面是由于萨非王朝宫廷轻视文学和诗歌,并以突厥语为主,而以波斯语为辅。这时的诗歌被称为印度体,其特点是重形式而轻内容,正如现代诗人巴哈尔所说的那样:“思想贫乏,想象奇异;内容杂乱,缺乏魅力。语欠流畅,笔下费力;格凋不高,乃印度体。”印度体的代表诗人是菲兹·都坎尼(1547—?),他生于印度,模仿内扎米写作叙事诗,流传最广的作品是《纳尔与达曼的故事》,描写印度境内一个国王和一个公主的爱情故事。在印度体占统治地位时,伊朗境内有些诗人 (以伊斯法罕为中心)发起复古运动,主张诗歌应当恢复到菲尔多西等人的时代去;但出于他们只有复古,没有革新,只重形式,不管内容,所以未能发挥很大作用,未能扭转低落局面。
蓬勃发展的现代文学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英、俄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侵略的不断深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南部属英国势力范围,中部为缓冲区。卡扎尔王朝采取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杜会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1848年爆发了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领导的巴布教徒起义,表现了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群众的不满情绪。与此同时,首相米尔扎·阿卜杜勒·卡赛姆和米尔扎·塔吉汗相继提出改革政策。结果起义被镇压,改革也遭到失败。由于内外交困,此后规模大小不等的人民运动几乎连绵不断,到20世纪初终于酿成了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即1905—1911年的立宪运动。在俄国1905年革命的影响下,同年年底德黑兰等城市发生了由僧侣领导的示威游行和罢工,要求召开议会,制定宪法。1906年,国王被迫同意召开议会,并在议会上通过了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伊斯兰教为国教,等等。1907年,国王在俄国支持下调集军队冲击议会,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1908年,国王率领保皇部队卷土重来,攻占议会大厦,逮捕议员,宣布解散议会,并下令杀害革命领导人和参加者,使立宪运动受到严重挫折。1909年,革命部队与保皇部队在大不男士展开激战,迫使国王亡命国外,随后召开第二届议会。1911年,国王在俄国支持下返回伊朗,与此同时巩固军队侵占伊朗南部,俄国军队侵占伊朗北部,德黑兰的反动政客则借此时机策动政变,再度攻占议会大厦,逮捕议员,解散议会,恢复了卡扎尔王朝的统治,扑灭了这场革命运动的烈火。
伊朗文学就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民主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浪潮波及全国的背景下,打破中占文学后期的低落局面,翻开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的。早在19世纪上半叶,伊朗就创办了报纸,设立了高等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并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到了19世纪下半叶,相继出现了阿洪德扎德 (1811—1878)和密扎尔·玛利库姆汗(1833—1908)等启蒙主义者,促进了伊朗文学的诞生。前者明确主张当代作家不应再写《蔷薇园》式的作品,而应当创作于今人有利的戏剧和小说;后者创办《法律》报,大力宣传自由民主思潮,颇受进步知识分子欢迎。
立宪运动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提供了舞台,成为现代文学历史的正式起点。在立宪运动时期,伊朗的现代新闻出版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文学创作也迅速繁荣起来,成为推动革命的动力。诗人巴哈尔对当时的文学作过如下的描述:“作为革新与革命时期,顾名思义,标志着这一时期特点的是革命的思想与革命的文学。散文作品与诗歌作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新的诗风,即以朴实的语言和深挚的感情创作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政治诗取,出现了各种流派的诗人以及形形色色的诗歌创作。同时,旧形式也继续加以利用,所以在颂歌与抒情诗方面也有所革新。”事实诚然如此,这时的文学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使伊朗文学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思想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文学创作摆脱封建宫廷的狭小囵子,走上与人民大众结合,与革命运动结合的道路,热情讴歌站在革命斗争前列的英雄人物,真实表现厂大群众奋勇投身革命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