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 宥-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黄帝:轩辕氏,相传为中原部族的祖先。
②广成子:传说即老子,实为虚构的人物。空同:亦作崆峒,神话中的山名。
③佐:辅助。“佐五谷”即帮助五谷生长。
④官:用如动词,管、主宰的意思。
⑤遂:顺应,顺着。
⑥质:正,本质。
⑦残:余剩,残损。
⑧族:聚集。雨:用如动词,指下雨。
⑨益:渐渐。荒:迷乱,晦暗。
⑩佞人:谗谄的小人。翦翦:心地狭劣。
(11)捐:弃置。
(12)筑特室:指为了避喧嚣而另辟静室。
(13) 席:铺。白茅:古代祭祀时用于缩酒,这里取其洁白的特点,用以表示洁身自好。
(14)间居:犹言独处;清心养性,因而杜绝与他人来往。
(15)遨:请,求教。
(16)南首:头朝南。
(17)下风:下方。
(18)膝行:意思是用膝盖着地而行。
(19) 稽首:叩头至地。
(20)蹶(guì)然:急遽的样子。
(21)窈窈(yǎo)冥冥:深远昏暗的样子。
(22)昏昏默默:晦暗沉寂的样子。
(23)抱神:持守精神。
(24)内:内心,精神世界。“慎女内”即持守心思,摒弃思虑的意思。
(25)外:人体外在的感受器官,如眼和耳。“闭女外”就是封闭住你的感受器官,即“无视无听”的意思。
(26)遂:顺,引申为达到。
(27)前一“至”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后一“至”字是形容词,极的意思。
(28)藏:府,居所。
(29)一:浑一,这里实指“道”。和:指阴、阳调谐。
(30)未常:疑是“未尝”之误。
(31)“百”,言其多;“百昌”就是说万物昌盛。
(32)参:同。
(33)当我:向着我而来。
(34)缗(mín):泯合。一说不在意,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35)远我:背着我而去。与上句之“当我”对文。
(36)昬(mín):昏暗。一说同“缗”,也是不在意的意思。
【译文】
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同山上,特意前往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将怎么办?”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然而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偏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
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啊!来,我告诉给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到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至地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
广成子又说:“来,我告诉你。宇宙间的事物是没有穷尽的,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尽头;宇宙间的事物是不可能探测的,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极限。掌握了我所说的道的人,在上可以成为皇帝,在下可以成为王侯;不能掌握我所说的道的人,在上只能见到日月的光亮,在下只能化为土块。如今万物昌盛可都生于土地又返归土地,所以我将离你而去,进入那没有穷尽的大门,从而遨游于没有极限的原野。我将与日月同光,我将与天地共存。向着我而来,我无所觉察!背着我而去,我无所在意!人们恐怕都要死去,而我还独自留下来吗?”

【原文】
云将东游①,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②。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③。云将见之,倘然止④,贽然立⑤,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⑥,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⑦。”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⑧。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⑨。云将不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⑩?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11),不知所往。游者鞅掌(12),以观无妄(13)。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14)。愿闻一言。”
鸿蒙曰:“乱天之经(15),逆物之情,玄天弗成(16);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17),意,治人之过也!”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曰:“意,毒哉(18)!僊僊乎归矣(19)。”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鸿蒙曰:“心养(20)。汝徒处无为(21),而物自化。堕尔形体(22),吐尔聪明(23),伦与物忘(24),大同乎涬溟(25),解心释神,莫然无魂(26)。万物云云(27),各复其根(28),各复其根而不知(29);浑浑沌沌(30),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其情,物固自生。”云将曰:“天降朕以德(31),示朕以默(32);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注释】
①云将:云的主帅。
②扶摇:神木;一说为飓风。鸿蒙:自然的元气。“鸿蒙”跟“云将”一样,均已拟人化,成为寓言中的人物。
③拊(fǔ):拍击。脾:当作“髀”,大腿。雀跃:像小雀一样跳跃。
④倘然:惊疑的样子。
⑤贽(zhì)然:站立不动的样子。
⑥辍(zhuò):停止。
⑦朕(zhèn):我,一人称代词。
⑧节:节令;“不节”即不合节令。
⑨有:语助之辞,“有宋”也就是“宋”。
⑩天:这里实指鸿蒙,敬如上天的意思。
(11)猖狂:漫不经心地随意活动。
(12)鞅掌:众多、纷纷攘攘的样子。
(13)妄:虚,不实。“无妄”即真实,现实的存在。
(14)放:依,仿效。
(15)经:本指织物上的纵线,引申为常规,正常序列的意思。
(16)玄天:即指天。
(17)止:亦作“昆”,“止虫”即昆虫。一说“止”是“豸”的意思,“止虫”即豸虫。
(18)毒:这里是受毒害太深的意思。
(19)僊僊(xiān):“僊”是“仙”字的异体。“僊僊”指轻扬的样子。
(20)心养:养心,即摒弃思虑,清心寂神。
(21)徒:只。
(22)堕(huī):通作“隳”,毁弃的意思。
(23)吐:当是“咄”字之讹,“咄”与“黜”同,废弃的意思。“黜”与“隳”相对,“吐”字则不可通。一说“吐”当是“杜”字之误,杜塞的意思;亦可通。姑备参考。
(24)伦:伦理。一说“伦”通作“沦”,沦没,意思是跟外物泯合而一块忘却。
(25)涬(xìng)溟:混混茫茫的自然之气。
(26)莫然:即漠然,像死灰一样没有感知的样子。
(27)云云:众多的样子。
(28)根:这里指固有的真性。
(29)知:感知。
(30)浑浑沌沌:各任自然,浑然无知,保持自然真性的状态。
(31)降:这里是传授、教诲的意思。“降朕以德”即以德降朕,把对待外物和自我所应取的态度传授给我。
(32)默:义同“养心”,即清心寂神的意思。“示朕以默”即以默示朕,把清心寂神的方法晓谕给我。
【译文】
云将到东方巡游,经过神木扶摇的枝旁恰巧遇上了鸿蒙。鸿蒙正拍着大腿像雀儿一样跳跃游乐。云将见鸿蒙那般模样,惊疑地停下来,纹丝不动地站着,说:“老先生是什么人呀!你老先生为什么这般动作?”鸿蒙拍着大腿不停地跳跃,对云将说:“自在地游乐!”云将说:“我想向你请教。”鸿蒙抬起头来看了看云将道:“哎!”云将说:“天上之气不和谐,地上之气郁结了,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不调和,四时变化不合节令。如今我希望调谐六气之精华来养育众生灵,对此将怎么办?”鸿蒙拍着大腿掉过头去,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云将得不到回答。
过了三年,云将再次到东方巡游,经过宋国的原野恰巧又遇到了鸿蒙。云将大喜,快步来到近前说:“你老先生忘记了我吗?你老先生忘记了我吗?”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希望得到鸿蒙的指教。鸿蒙说:“自由自在地遨游,不知道追求什么;漫不经心地随意活动,不知道往哪里去。游乐人纷纷攘攘,观赏那绝无虚假的情景;我又能知道什么!”云将说:“我自以为能够随心地活动,人民也都跟着我走;我不得已而对人民有所亲近,如今却为人民所效仿。我希望能聆听您的一言教诲。”鸿蒙说:“扰乱自然的常规,违背事物的真情,整个自然的变化不能顺应形成。离散群居的野兽,飞翔的鸟儿都夜鸣,灾害波及草木,祸患波及昆虫。唉,这都是治理天下的过错!”云将问:“这样,那么我将怎么办?”鸿蒙说:“唉,你受到的毒害实在太深啊!你还是就这么回去吧。”云将说:“我遇见你实在不容易,恳切希望能听到你的指教。”
鸿蒙说:“唉!修身养性。你只须处心于无为之境,万物会自然地有所变化。忘却你的形体,废弃你的智慧,让伦理和万物一块儿遗忘。混同于茫茫的自然之气,解除思虑释放精神,像死灰一样木然地没有魂灵。万物纷杂繁多,全都各自回归本性,各自回归本性却是出自无心,浑然无知保持本真,终身不得背违;假如有所感知,就是背离本真。不要询问它们的名称,不要窥测它们的实情,万物本是自然地生长。”云将说:“你把对待外物和对待自我的要领传授给我,你把清心寂神的方法晓谕给我;我亲身探求大道,如今方才有所领悟。”叩头至地再次行了大礼,起身告别而去。

【原文】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①!因众以宁②,所闻不如众技众矣③。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④。此以人之国侥倖也,几何侥倖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⑤。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⑥。有大物者,不可以物⑦;物而不物⑧,故能物物⑨。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⑩,独往独来,是谓独有(11)。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大人之教(12),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13)。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14)。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15),以游无端;出入无旁(16),与日无始;颂论形躯(17),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18)!有者(19),昔之君子;无者,天地之友。
【注释】
①曷常:即何尝。
②因:随顺,顺乎。宁:安。
③传统断句把“所闻”列在上句之末,而“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语不可通,故未从之。
④揽:把持,撮起。
⑤有土者:拥有国土的人,指国君。
⑥大物:旧注指至高无尚的人物,疑非是,联系下一句,当从字面讲,“有大物”即拥有万物。
⑦这句之“物”字用表被动,即“为物所用”之意。
⑧这句里有两个“物”字,前一个表主动,后一个表被动,“物而不物”是说用物而又不为外物所用。
⑨物物:物使天下之物;前一“物”字用如动词。
⑩九州:九州所指历来含义不定,这里可以理解为当时中原一带人们熟悉的地域。
(11)独有:指不为外物所拘滞。
(12)大人:即上句的“至贵”的人。
(13)响:回声。
(14)配:匹对,这里指应答;问话者为主,应答者则为匹对。
(15)挈:提。适复:往返。挠挠:纷纷。
(16)旁(bàng):依。
(17)颂:容。论:语。“颂论”犹言容颜、谈吐。
(18)这句里有两个“有”字,其中前一“有”字是动词,据有、持有的意思;后一“有”字用如名词,指存在着的各种物象,包括自身的形躯。下一句之“有”字则同于本句后一“有”字的用法。
(19):“睹”字之异体。
【译文】
世俗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希望别人跟自己相同,不希望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何尝又能够真正超出众人呢!随顺众人之意当然能够得到安宁,可是个人的所闻总不如众人的技艺多才智高。希图治理邦国的人,必定是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利而又看不到这样做的后患的人。这样做是凭借统治国家的权力贪求个人的侥幸,而贪求个人的侥幸而不至于丧失国家统治权力的又有多少呢!他们中能够保存国家的,不到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自身一无所成而且还会留下许多祸患。可悲呀,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是何等的不聪明!
拥有土地的国君,必然拥有众多的物品。拥有众多的物品却不可以受外物所役使,使用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所以能够主宰天下万物。明白了拥有外物又能主宰外物的人本身就不是物,岂只是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啊!这样的人已经能往来于天地四方,游乐于整个世界,独自无拘无束地去,又自由自在地来,这样的人就叫做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的人,这就称得上是至高无尚的贵人。
至贵之人的教诲,就好像形躯对于身影,传声对于回响。有提问就有应答,竭尽自己所能,为天下人的提问作出应答。处心于没有声响的境界,活动在变化不定的地方,引领着人们往返于纷扰的世界,从而遨游在无始无终的浩渺之境,或出或进都无须依傍,像跟随太阳那样周而复始地没有尽头;容颜、谈吐和身形躯体均和众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也就无所谓自身。无所谓自身,哪里用得着据有各种物象!看到了自身和各种物象的存在,这是过去的君子;看不到自身的各种物象的存在,这就跟永恒的天地结成了朋友。

【原文】
贱而不可不任者①,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②,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麤而不可不陈者③,法也④;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⑤,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⑥,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⑦,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⑧,薄于义而不积⑨,应于礼而不讳⑩,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11)。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任:任凭,听任。
②因:顺应,依随。
③(cū):“粗”字的异体。陈:陈述。
④法:效法,这里指可以效法的言论。
⑤广:扩大、推展的意思。亲近容易形成偏爱,扩大了亲近的范围也就成为“仁”。
⑥节:礼仪。积:增多。
⑦中:顺。一说获得的意思。
⑧会:合符。恃:依靠。
⑨薄:通作“迫”,接近、靠拢的意思。
⑩讳:回避。
(11)因:循,遵从。
【译文】
低贱然而不可不听任的,是万物;卑微然而不可不随顺的,是百姓;不显眼然而不可不去做的,是事情;不周全然而不可不陈述的,是可供效法的言论;距离遥远但又不可不恪守的,是道义;亲近然而不可不扩展的,是仁爱;细末的小节不可不累积的,是礼仪;顺依其性然而不可不尊崇的,是德;本于一气然而不可不变化的,是道;神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观察自然的神妙却不去帮助,成就了无暇的修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