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上)-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女野心家蓓基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萨克雷把《名利场》比作一场木偶戏,自称是幕后牵线人。故事开始,讲述者从木箱中取出傀儡。做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说快结束时,这些木偶又被存放了起来。萨克雷不但操纵人物的命运,还常以第三者的身份发表议论,嘲笑讥讽之处也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对争名逐利的资产阶级酣畅淋漓地进行了嘲弄。

  萨克雷在对现实进行无情的讽刺同时,对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幸者和牺牲者表现了一定的婉惜。作者企图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老奥斯本死前与爱米丽亚和解,乔治出征前对爱米丽娅表现出的内疚,都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这使《名利场》的批判性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但就整部作品来说,仍是难得的讽刺佳作。

  平民女子的爱情

  ——夏洛蒂·勃朗特的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和她的妹妹艾米丽·勃朗特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姐妹作家。夏洛蒂以一部《简·爱》,艾米丽以一部《呼啸山庄》而享誉文坛。

  夏洛蒂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哈渥斯教区,父亲是一个穷牧师。在勃朗特姐妹还很小的时候,她们的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只能把女儿送进慈善机关办的寄宿学校接受免费教育。在寄宿学校的生活,成了勃朗特姐妹痛苦的回忆,也彻底击垮了她们的健康。以后,她们担任家庭教师等职,生活一直很困苦。1847年,夏洛蒂的《简·爱》发表,得到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勃朗特姐妹从小爱好文学,在她们还是默默无闻的姑娘时,夏洛蒂就曾说过:“我一定要写这样一个女主人公,她没有钱,也不怎么漂亮,但她却是个充满精神力量的人,许多人因此而喜欢她。”到《简·爱》发表时,无依无靠却自尊自强的平民女子简·爱的形象,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首创。

  《简·爱》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许多重合之处。其中的寄宿学校和家庭教师经历就曾是夏洛蒂亲身经历过的,与此有关的情节也是全书揭露性最强的部分。小简·爱的父亲是传教士,夫妻两人不幸染上传染病去世,留下一女叫简·爱,由她的舅父收养,孤苦伶仃的简·爱来到革特谢德府。在这里,只有舅父真心疼爱小简·爱,而她的舅妈里德太太和几个表兄妹都视她如仇敌,万般折磨她。这并没有使她屈服,而是勇于反抗表兄约翰的虐待,骂他是个坏孩子,即使被里德太太关进红房子,简·爱也没有屈服。里德太太在丈夫去世后,残酷地把小简·爱送到寄宿学校。在罗沃德寄宿学校是简·爱生活最悲惨的时候,也是她反抗性格形成的时候。面对寄宿学校非人的待遇,简·爱坚定地说:“假如她们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把它从她们手里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她还说:“我们无缘无故被打的时候,我们应当很严厉地回打,可以教训打我们的人永远不再打了……不公平惩罚我的人,我一定反抗。”这些话只能出自简·爱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女子的口。在寄宿学校里,善良顺从,处处爱护简·爱的鼓斯对生活无所欲求,最后得伤寒而死。她的死,在简·爱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使她久久忘不了寄宿学校的生活。希望有一天能逃离这个人间地狱。

  在过了八年寄宿学校生活后,简·爱登了一则广告,来到桑菲德府做家庭教师。在这里简·爱遇到了这家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两个人的相遇到是传奇式的,接下来的恋情也神秘而甜蜜。两个年龄相差很大、地位财产不可同日而语的人开始了一段超越生命、不计得失的真正的爱情。但这段生活始终笼罩着一层未知的氛围,这个谜到两个人结婚的一天才算打开:罗切斯特先生已经结过婚,而且妻子还活着。只要他妻子没死,简·爱就不能成为他合法的妻子。但他的妻子血液中流着偏执狂和仇恨的种子,她不能给罗切斯特以任何形式的爱,但简·爱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毅然离开了心爱的“主人”。无依无靠的简·爱流落到泽屋,结识了圣·约翰兄妹,开始过上较为安定的生活。不久,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与这一家是姑表亲戚,同时她继承了叔父的遗产,与圣·约翰兄妹平分。在这里,简·爱的精神经历煎熬,她终于拒绝了圣·约翰娶她为妻再到印度传教的请求,回到了日思夜念的桑菲尔德府,这里已变成了一片废虚,罗切斯特的疯妻烧毁了它,自己也葬身火海。简·爱回到了罗切斯特身旁,成为他忠实的伴侣。

  简·爱是这部小说中最鲜明、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她无依无靠又贫穷孤立,寄宿学校的八年生活也造成了她矮小平淡的面貌。但她不是受侮辱被损害的角色,而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奋斗完成独立的人格塑造的典型形象。但是,最后她成为遗产继承人,与罗切斯特先生平起平坐,摆脱了平民的地位,不能不说是作者的一处败笔,削弱了简·爱形象的反抗特征,也淡化了他们爱情的诚挚和真诚。

  《简·爱》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批判。罗沃德学校名义上是慈善机构,但管理学校的布鲁克尔哈斯特神父实际上把学生们当奴隶看待。他鼓吹“人不仅靠面包,还靠上帝口中所说出的每句话生活。”他不让孩子们吃饱,忍饥挨饿地诵读枯躁的经文,他给孩子们买坏针线,让孩子们节约。可他自己的妻女却穿着华丽,搔首弄姿。罗切斯特之所以和疯女人结婚,完全依赖于父亲的意愿,而父亲正是看中了女方三万镑的嫁资。在金钱左右一切的世界里,罗切斯特发现了间·爱身上超凡脱俗、视金钱如粪土的品格,深深地迷恋上她,并为她爱恨交织,把她视如生命。作者塑造简·爱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她对现实生活铜臭气的蔑视,以及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她歌颂的正是那个污秽社会中所最缺少的道德力量和精神纯洁。

  威塞克斯的生活

  ——哈代的文学创作

  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作家哈代 (1840—1928),出生于英国南部道塞特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建筑师。哈代在伦敦学习建筑的同时,还研究文学、哲学和神学。1867年他返回故乡,再没有离开过,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在这里,他以故乡道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为背景,写了总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作品。

  哈代一生写了大量长、短篇小说以及诗歌和剧本。他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一时期,正值英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充分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在边远地区的穷乡僻壤,这种分化也在加剧,使这里的家长制农村社会迅速瓦解。大批贫困农民无法生存,流离失所,只能受资本主义势力的剥削和压迫,沦为他们的雇佣奴隶。哈代长期生活在道塞特郡,亲眼目睹了农村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造成的种种灾难,对农民的痛苦命运深感同情,表现了哈代对现实的不满。哈代早期创作了《绿荫下》、《远离尘嚣》等作品,描写农村田园生活,有诗情画意。

  1878年创作的《还乡》,是哈代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以“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爱敦荒原为背景,描写了几个资产阶级青年的悲剧,反映了资本主义“文明”同偏远地区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小说标志着作者从田园诗式的幻想中解脱出来,开始对生活比较深刻的观察,是向现实主义转变的重要一步。克林·姚伯在巴黎经营珠宝生意,他有才能有抱负,因为厌倦城市生活,同时对社会怀有美好的幻想,他回到家乡,想为这里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番。他新婚的妻子游台莎热情活跃,骄傲任性。她和克林结婚,是希望丈夫带她离开穷乡僻壤,摆脱荒原上空虚无聊的生活,丈夫的决定使她大感失望。在发生了一系列误会之后,游苔莎终于和克林的表妹夫苇狄在黑夜私奔,希望到巴黎享受“城市快乐的余沥残滓。”不幸在途中双双落水而死。克林的理想不能被人们所理解,首先他的母亲就不支持他。他打算去接近的农民也不了解他,婚姻的失败带给他无穷烦恼,他的理想最终破灭了,克林作了传教士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他悲叹时运不济,异常失望地喊出:“我们不能打算怎样在人生里光荣前进,而只能打算怎样不丢脸地退出人生。”作品中的消极悲观思想极为浓重。游苔莎也认为她一连串的不幸,是有一种力量在同她作对,“哦,把我弄到这个恶劣的世界上有多么残酷哇!我本来能做好多事情,可是一些我管不了的事情却把我损害了,摧毁了,压碎了。”他们的悲剧在于,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现实,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生哲学。在那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对立的,没有融和与理解的可能。哈代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作品中,爱敦荒原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具有超然物外的支配人类命运的力量,它万年不变,冷酷无情,人类在它面前永远无法支与自己的命运,显得那么渺小。

  1891年哈代写了《德伯家的苔丝》,这是他现实主义思想成熟的小说。出版后引起极大反响。资产阶级的卫道士们大为恐慌,指责哈代“想要借这些书揭起反抗一切社会礼法的旗帜,掀起推翻一切神圣道德的风潮。”这些攻击,正说明了作品对虚伪的资本主义道德深刻而大胆的揭露。

  小说的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她的祖先曾是贵族,但到了她父亲的这一代家境已经败落,成为贫苦的农民。苔丝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姑娘,她热爱生活,有自尊心。她对祖先的贵族姓氏无动于衷,一定要随母亲农民的姓,她认为自己的一切,甚至惊人的美貌,都是母亲给她的。一次深夜架车赶集买蜜蜂,一时不慎,让全家赖以维持生计的老马给邮车撞死了。她自责之余,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承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就是饿死也不伸手向人要。”这时,父母鼓励她去找用钱买了贵族姓氏的冒牌本家亚雷·德伯认亲。她找到亚雷,在他那里辛劳地工作,不幸被这个纨绔子弟欺凌,成了一个“失了身的女人”。苔丝为了摆脱凄苦的境遇,执意离开了亚雷,回到家乡,没想到已怀有身孕。孩子病死后,苔丝重新振作精神,到一家牛奶厂当女工,认识了牧师的儿子安矶、克莱,两人产生了爱情。在成婚之夜,出于对安矶的忠诚和爱,苔丝向他坦白了往事。没想到平日满口资本主义民主论调的安矶,这时却摆出一副冷酷的嘴脸,无论如何不能原谅苔丝、两人实行分居,苔丝实则遭到遗弃,安矶一人去往巴西。苔丝重回娘家,在一家农场干着与男人一样繁重的劳动。亚雷又找到这里,对她百般纠缠,遭到苔丝的痛斥。她写信给安矶,希望他早日回来保护自己,但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这时,父亲在贫病中去世,母亲积劳成疾,弟妹们年幼失学,一家人无依无靠,沦落街头。苔丝在绝望之中答应亚雷的请求与他同居,希望对一家的生存有所帮助。安矶在巴西经营失败,突然归来,苔丝后悔无及,精神近于疯狂,终于刺死了给她一生带来不幸的亚雷。她和安矶逃往森林,过了五天幸福生活,第六天清晨时被捕,被判处死刑。

  小说的副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苔丝的同情,是对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的挑战。哈代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作为书的题辞:“可怜你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张床,要给你将养。”苔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赋予她普通劳动人民一切美好的品质。坚强、勤劳且极具反抗精神,是她性格的主要特征。她经受了生活对她接踵而来的打击和世俗道德的强大压力,但她从不向邪恶力量低头,总要竭尽全力去开始新的生活并努力承担一切责任。自食其力的意志使她在磨难中勇于求得新生。她爱安矶,认为他思想先进,心地善良,可以托付终身,她从没有偷觎他的财产,只希望做一名他的得力助手和“爱的奴隶”,这种爱是无私而高尚的。苔丝对宗教的反抗大胆而坚决,从生活现实中她体会到“一心信仰的上帝”其实根本不值得信赖,不但毅然拒绝了同教会的关系,而且对一变而成为牧师的亚雷大肆嘲讽,表现出对宗教的鄙视和自我力量的成熟。与此同时,苔丝身上存留着许多旧时代的痕迹,她身上留着旧式农民的某些旧道德观念和宿命观点。她认为自己“失身”于亚雷是无辜的,但同时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应该受到惩罚。她对安矶说:“你给我的这种惩罚,本来是我应得的——这我知道——你对我发怒,很正当,很公正。”这就表现了她屈服于命运的一面。同时,作者的悲观思想也有所反映。他一方面认为苔丝是社会邪恶势力的牺牲品,同情她的不幸,另一方面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进行反抗也是徒劳,因而给苔丝安排了那样的命运。苔丝是悲剧人物,但她身上所体现的坚毅性格和顽强的力量,却是极为难得的,对后人是很大的鼓励。

  造成苔丝不幸命运的最直接的根源,是社会不平等和道德虚伪性。围绕这个主题,哈代塑造了两个资产阶级青年的形象。亚雷·德伯是新兴资产阶级暴发户,是个厚颜无耻,凶狠毒辣的统治阶级的典型。他依仗金钱势力,对苔丝死死纠缠,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施展了各种伎俩,终于乘机占有了她。当了教徒后,他重遇苔丝,欲火重燃,却反诬苔丝的美貌引他堕落,使他不能信仰上帝,显示了他虚伪自私的丑恶嘴脸,对于他,作者没有一丝的好感和卫护,是全书批判得最强烈的形象。安矶·克莱与他不同,多少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他受过高等教育,举止温文,不满意本阶级的某些行为,厌倦伦敦的城市生活,到乡村来学习技术,声称不愿为上帝服务,要为人类服务。但在阶级本质上他与亚雷是一样的,他不是爱苔丝这个人,而是爱她的辛勤和美貌。新婚之夜,他不肯原谅可怜的苔丝,唯恐触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对她翻脸无情,恶语相加。他从来也没有摆脱本阶级道德法的束缚,对苔丝精神上的打击和压迫更加残忍而致命。苔丝可能摆脱虚伪道德的围攻,却被安矶的负心摧毁。正是这种打击,使苔丝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最终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伦理道德及其法律的实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1896年哈代写了《无名的裘德》,对社会进一步进行批判,可以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姊妹篇。哈代说这部小说要“把一切用古代耶稣门徒拼却一生的精神对灵和肉作的斗争,毫不文饰地加以叙说,把一个壮志不遂的身世创伤沉痛地加以论释。”小说主要描写裘德的求学经历和他与两个女人的爱情悲剧,通过他的痛苦遭遇,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和婚姻制度。

  裘德是孤儿,由穷亲戚抚养成人,当了石匠的学徒。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却由于出身低下,受到社会等级制度的歧视。他一心向往基督寺(影射牛津大学),幻想在那里上大学,以后好有机会出人头地。不久,他来到基督寺,白天在石厂里做工,夜间在阴冷潮湿的屋子里刻苦攻读。在来基督寺的途中,由于所幼无知和屠夫的女儿艾拉白拉结了婚,但不久离异。在这里,他强忍着爱情带来的痛苦,四处奔走,却终于被拒于高等学校的大门之外。他当众控诉了黑暗的教育制度,但对黑暗的现实束手无策。为了谋生,他又当了石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表妹淑·布莱德赫相遇,两人产生爱情后同居。他们这种不合法的婚姻受到宗教礼法的歧视,处处遭人攻击,裘德的工作被辞退。孩子长大后,认为自己拖累父母,在旅馆里双双死去。淑经受此打击后,精神完全崩溃,回到了前夫身边。裘德也回到艾拉白拉身边,心如止水,一心等死、他在临终前悲怒地喊出:“让我出生的那个日子毁灭吧,让宣告一个男孩投入娘胎的那个黑夜毁灭吧!”

  小说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教育的虚信国和空乏,表现和歌颂了层人民的聪明才智,肯定了他们体力、智力上高于统治阶级的能力。裘德靠刻苦自学掌握的古代语文知识,使那些趾高气扬的大学生相形见细,然而仅仅因为他为石匠,“穿白布褂子,衣服褶里堆满了石头末儿”而被学校拒之门外。基督寺所谓知识的殿堂,完全是为有钱人准备的,象裘德这样的下层人民根本无法进入。资本主义教育民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