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记载,周天子宫廷中掌管礼乐的官吏纷纷出走,乐官大师挚跑到齐国, 

  二乐师干跑到楚国,三乐师缭跑到蔡国,四乐师缺跑到秦国,打鼓的方叔迁 

  至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移居到汉水地区,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海边去了。 

  这是一批司礼司乐的专家和知识分子,其他方面的知识分子情况同样也是如 

  此。他们失去了世袭的职守流落到了民间,也就把文化知识带下去了。与知 

  识分子向民间活动的同时,官府的许多图书典籍也跟着扩散了。这样,就打 

  破了奴隶主贵族的“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现象,造成“文化下移” 

  的趋势,出现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王官失职,官学失守, 

  文化下移民间四方,西周奴隶制官学彻底地衰废了。 



        (2)“士”阶层的出现和私学的产生发展 

       在西周官学走向没落衰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私学的兴起和发展。私 

  学产生于春秋时期,但究竟是何时开始的?这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的。私学的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变革的产物,社会原因是多方面 

  的,文化下移就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还有“士”阶层的出现和 

  成长也直接推动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因此,我们在讨论关于春 

  秋战国时期私学教育情况时,还是先从士的出现谈起吧: 

       春秋战国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动荡变化过程中,“士”作为一个新的社 



①  《子衿》诗引自《十三经注疏》上册,《毛诗正义》卷四,中华书局1980 年版。作者根据诗中注疏译文。 

② 孟宪承: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年版,第48 页。 


… Page 64…

会阶层出现了。所谓“士”,有文士和武士,还有能文能武之士。在西周奴 

隶制度下,士是奴隶主贵族中的最低阶层,如“公卿大夫士”中的士,即指 

一些下级官吏。这些人职位世袭,还能够“食田”(《国语·晋语》)占有 

少量的土地,受过六艺知识教育,亦文亦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 

阶级关系的变化,士的构成和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士阶层形成了。一部分士 

是从奴隶主贵族中游离出来的,他们凭借掌握的六艺知识技能,变成依靠知 

识谋取生活的知识分子。一部分士是由于庶人工商的身分变化,他们的子弟 

上升为士的。还有一部分士是从新兴地主阶级中涌现出来的。可能还有获得 

解放的奴隶转变为士的。这批人不狩不猎,不工不商,脱离生产劳动,靠着 

掌握的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走公室跑私门,寻找个人的政治以及生活的出 

路,成为社会上极为活跃的一支力量。 

     春秋初期,各国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巩固统治地位,对“士”开 

始重视,出现了养士之风。齐桓公为了争夺霸业,采纳管仲的建议,一时养 

游士多达80人,供给车马衣裘财币,让他们周游四方,号召天下贤士来为齐 

国服务。齐国首先称霸,养士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现了养士的政治效果, 

反映了“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深刻道理。春秋末年,不仅公室养士,私 

门也争相养士。例如,齐田成子“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韩非 

子·外储说右上》)。又如鲁季孙好士“养孔子之徒,所朝服而与坐者以十 

数”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可见私门养士的状况。到了战国时期, 

 “养士”之风更加盛行,公室如秦穆公、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 

燕昭王都一度吸引士众所往。齐威王和宣王创办的著名“稷下学宫”就是非 

常典型的代表。私门养士如四公子齐孟尝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魏信陵 

君,以及秦国的吕不韦,所养的士都是很多的。孟尝君有“食客数千人”(《史 

记·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喜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史记·平原君 

列传》)。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这是时代的风气。 

     士,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后,自然也就成为人们择业的对象了。士,进可 

做官食禄,退可以为师办学,身价很高地位优越。所以,有不少人认此为进 

身捷径,争着来学做士,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他们要进学读书,官学已经没 

落衰废,既便存在也不能担负起培养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人才的任务,这些 

人要读书只有投身求教那些有学问的人。据传在春秋战国期间,由于赵襄子 

在一天内举了两个中牟的贤士为“中大夫”,结果“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 

学者,邑之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明那时人们热衷读书追求 

当士的风气是很盛的了。这样,有人渴望“学而优则仕”,有人志趣当师办 

学,于是私学便产生了。士的出现是私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养士之风的盛行 

又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迅速发展。由以上所述可见,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出现, 

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发展的更直接的原因。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总是紧密联系着。因此, 

西周官学的衰废,春秋时私学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绝不会 

是突废骤起的。现在,教育史学界一般认为,私学产生于春秋中期,到了春 

秋末年和战国时期,私学繁荣蓬勃发展起来。 

     春秋初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大变化,没有统一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各诸侯国根据需要各自为教,教育思想内容和文化学术观点也不尽一致,形 

成了不同的学风。如《管子·大匡第十八》所说:“卫国之教,危傅以利…… 

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礼……楚国之教,巧文以利”。随着文化学术下移扩 


… Page 65…

散,士阶层的崛起,春秋中期出现了私学。有人认为私学在春秋初叶可能就 

产生了,现在看来还没有确凿的材料能够证明这一历史事实。春秋中期有了 

私学,《吕氏春秋·精谕》中记载了邓析开办私学,著有《竹刑》,教授法 

律内容。 《列子·仲尼》中,也记述了郑国伯丰子办私学。这些私学的创办 

都在孔子之前。从孔子开始,私人讲学之风日益兴盛,私学普遍于各地。正 

如《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所记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私学和儒家学派, 

2000多年来对中外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他在鲁国开办私 

学,与各家私学相比,孔子私学规模宏大,教育经验丰富,使私学作为一种 

新的办学形式,应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关于孔子办私学,以及他的教育实 

践活动和教育思想,在下面我们还要专门详细论述。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孔子出生成长的鲁国当时文化教育状况。春秋时期,鲁国这个地方有它的特 

殊地位。在政治经济改革上是走在前面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发展得 

比较快。公元前594年 (鲁宣公十五年)就开始实行“初税亩”制,承认了 

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在文化教育方面,鲁国又蕴藏了旧的思想文化。鲁国 

原来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伯禽到鲁国的时候,周成王赏赐给他大批的文 

物典籍,同时带去了一些文化官吏。这就使鲁国成为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之 

一。到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鲁国保存的传统文化是比较丰富完整的。公元 

前541年,晋国韩宣子到鲁国访问,很有感慨地说:“周礼尽在鲁矣!”(《左 

传·昭公二年》)。因此,新与旧交织在一起,当时鲁国的思想斗争是很尖 

锐的。孔子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办起了私学。在他的提倡和影响下,孔 

门学生也分散到各国去开办私学。《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自孔子卒后,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 

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 

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卫、陈、楚、 

魏、齐各国都有孔门弟子办学,私学普遍发展了。战国时期,孟子,荀子都 

是儒家学派的大师,聚徒讲学致力于教育事业。孟子所办私学规模,史书形 

容“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 

荀子私学培养出不少人才,秦相李斯,学者韩非等都出于他的门下,西汉儒 

家的经学不少是由他的弟子传授的。墨子也创办了私学,规模和影响仅次于 

孔子私学,被并称为孔、墨两大“显学”。墨家私学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 

教育团体。《墨子·公输》篇中记,墨子与楚王对话自称有弟子300人。《淮 

南子·泰族训》亦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可见其墨子私学的规模。 

其他还有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也都办了私学,聚徒讲学。在中国古 

代文化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派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发展,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 

于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各家私学及其代表人物,从 

不同阶级和集团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政治、阐述哲理,展开了思想上 

的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之间互相辩论,而又相互影 

响吸收,即便在同一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也往往发生变化。这一切对当时的 

社会变革,以及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各家各派私学既是教学团体, 

又是政治学术派别,在这个中间,大师辈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都是 

其中的佼佼者。他们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 

成为我们现在宝贵的思想财富。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和 


… Page 66…

  私人讲学奠定了基础,漫长的过程,朝代的更替,官学时兴时废,但私人讲 

  学之风弦歌不绝、绵延不断。这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其源头就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 



                        2。孔子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 

  想学说影响深远、历久不衰,被认为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而他本人在国际上 

  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尊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今天,东西方国家 

  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他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1)生平事略和教育活动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据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逝于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其先世是宋国贵族,由于宋贵族内部倾轧, 

  曾祖父孔防叔,畏华氏之逼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名纥,字叔梁,是一位下 

  级武官,以力士闻名,曾做过陬邑宰。母亲姓颜,名征在。孔子三岁时,父 

  亲孔纥去逝,从此家境更加衰落。所以,他自称“吾少也贱”(《论语·子 

                                              ① 

  罕》)。司马迁也说:“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幼好学,“为儿嬉戏,常陈 

                    ② 

  俎豆,设礼容” ,作习礼的游戏。及长,15岁时就开始立下了坚定不移的 

  学习志向。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③孔子的这段话概括了他 

  一生进德修业的过程。其中“而立”、“不惑”、“天命”之词,已成为我 

  们现代人年龄阶段的代语,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生活习俗形成的影响。 

       孔子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按他的身分和条件,当 

  时是无法进官学学习的。更何况那时的官学已经衰废,既便存在也是名存实 

  亡。孔子取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靠自学获得的。 

  据传,他曾向师襄学过琴、跟苌弘学过乐、问礼于老聃、向郯子学官制,入 

  太庙要“每事问”(《论语·八佾》)。孔子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 

  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就去吹吹打打。还学会了弹琴、射箭、驾车 

  子之类被认为是值不得称道的技艺,“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就 

  这样,孔子把奴隶主贵族的诗书礼乐一套知识全都学来了。 

       孔子青年时代,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曾在季氏门下做过很小的官吏。 

  一次当过管理仓库的“委吏”;一次做过管理牛羊的“乘田”。按赵岐注解, 

  委吏为“主委积仓廪之吏也”。乘田为“苑囿之吏也,主六畜之芻牧者也。” 

  ①据孟子言,“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 



                            ② 

  羊茁壮长而已矣。’”这意思是说,孔子在做“委吏”时,把帐目写得清清 

  楚楚,出入的数字都写对了。他管理牲畜时,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初步显 

  示了他具有做实际工作的才能。 



① 《史记·孔子世家》。 

② 《史记·孔子世家》。 

① 杨伯峻: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243、244 页。 

② 杨伯峻: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243、244 页。 


… Page 67…

     孔子进入“而立”之年,30岁左右开始讲学,以后差不多40年的生命 

都花在教育工作上,从事长期的教育活动。有的书上讲孔子20岁开始了从教 

活动,但我们认为孔子从30岁开始讲学可能更为符合实际一些。因为他本人 

就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到30岁时,懂得礼仪说话做事都有 

把握,学问有成了。这时,他在曲阜城北设立了学舍,规模比较大。在这个 

学校里,讲学的地方,叫“堂”;学生的宿舍,叫“内”。学生都是慕孔子 

之名远道而来求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史记·孔子世 

家》)。最初的弟子有颜渊、子路、冉有、子贡等。学生来的地区,以今天 

行政省分区划分,有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学生年 

龄大小不一,有的比孔子小不了几岁。孔子外出讲学游历,学生们也相跟而 

随,请教他的人越来越多。他在游历各国时,遇到危机困难,仍能坚持继续 

讲学、弦歌不绝。一次,孔子和学生们被围困在陈、蔡,断了粮,随从弟子 

病不能起,但他仍讲诵不断。大树之下,杏坛之上,都有他的足迹,都是他 

讲学的地方。据传,孔子到了后期,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或有说七十七人。孔子一生有两大贡献,聚徒讲学,开办私学,就是他对中 

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 

     孔子从40岁左右开始,搜集我国古代文献,修订诗、书、礼、乐,这件 

工作一直进行到晚年。50岁时,孔子在政治上发迹,做了鲁国中都宰,不久 

升司空,后调为大司寇,56岁由大司寇“摄行相事”(代理宰相)。可以说, 

这几年是孔子一生比较得意的时期。但由于当时鲁国政局不稳,矛盾重重, 

他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前后有14年。这段时间, 

他的保守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个人生活凄凄惶惶,甚至找不到一 

个安身之处,不得已又重返鲁国。此时,他已经是一位68岁的老人了。孔子 

眼看自己重登政治舞台已经不可能了,从此专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 

度过他的晚年。他整理完成了《诗》、《书》、《礼》、《乐》、《易》和 

 《春秋》六部著作,后人称之为六经。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意义是重大的, 

他为以后人们研究古代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教育提供了宝贵材 

料,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传播起了伟大的作用。而这六部书,就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中,长期指导人们政治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