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第二位。 

     六艺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周礼·地官·保氏》记 

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 

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西周时期国学教育的 

基本内容。六艺的艺,含有艺能的意思,可以推测当时人们头脑中是把知识 

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礼艺,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 

理道德教育。乐艺,包括艺术音乐、诗歌、舞蹈。礼、乐代表了奴隶主阶级 

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礼重在约束外表行为,乐重在调和内在感 

情。射艺,指射箭。御艺,指驾兵车。射、御是军事教育训练。书艺和数艺, 

指识字和计算之类的文化基础知识。《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以诗书 

礼乐教,弟子中身通六艺者72人。这说明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六艺教育,要求 


… Page 72…

  学生学习六艺的知识技能。但孔子培养目标是“君子”或“君子儒”,所以 

  教育内容比起六艺还要广泛丰富。他整理古代文献编成《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书,作为教学授课的基本教材,这就是后来人 

  们所说的六经。 

       六经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古代文献,整理出了《诗》、《书》、《礼》、 

   《乐》、《易》和《春秋》六部经书。孔子当时并未直接定名为经,把这六 

  书称作为经的,始于庄子的《天运篇》。以后经过儒家学者不断地逐渐完备, 

  遂成为儒家学说的经典,称为六经”。六经内容包括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文 

  化知识的一切领域,保存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哲学、文学等 

  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誉称 

  过“六经皆史”,这是很有见解的。下面将这六部经书的内容和性质简要作 

  些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名篇选集。春秋时期流传的古诗约 

  有3000多篇,这些古诗歌的创作年代,大体是从西周开始到春秋中叶的500 

  多年间。经孔子搜集、整理、删去重复的,存其精华305篇,按其性质分为 

  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和商颂等部分,编订成为一本诗歌选集。国 

  风包括15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其 

  中抒情诗居多。这些诗歌具有清新、明快、朴实的艺术风格,有着浓厚的生 

  活气息。小雅和大雅是西周宫廷的诗歌,是贵族们在宴会时相互应酬的诗歌, 

  内容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内部予盾和社会的某些黑暗面,颇有史料价值。三颂 

  是贵族的庙堂诗歌,内容为歌颂祖先功德和祈求神灵保佑,其格调特点庄严 

  肃穆。在雅、颂里还保存了一些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我们了解那时 

  的文化教育提供了资料。孔子是很重视诗教的,他认为“《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 ‘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想内容符合于周礼的准 

  则,强调“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孔子以后,诗学被列为 

  必学科目,在儒家传习不断。今天,流行的《诗经》版本,相传为鲁人毛亨 

  所传。 

        《书经》,又称《尚书》,是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件汇编。孔子选 

  集了虞、夏、商、周历代的重要典章文物和重要言论,编纂而成为《书经》。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 

                                                                     ① 

  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书经》后 

  来保存下来的有29篇,从《尧典》起,到《泰誓》止,上起唐虞,下至春秋。 

  从 《书经》所载材料,可以推见我国古代的政治情况,特别是西周时期的生 

  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把它和《诗经》配合起来作教材教育学生,“子 

  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这样看 

  来,孔子把《书》经作为教材是确实的事情,而且是用当时通行的普通语去 

  讲解。 

        《礼经》,主要记载春秋以前社会的重要礼制。据说在孔子以前,奴隶 

  主贵族的礼是很多的,《汉书·艺文志》描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孔子非常重视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于是选取 

  士所必须学习的礼制,内容包括冠、婚、丧、祭和朝聘宴会的礼仪程序,定 



①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 《史通通释》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第2 页。 


… Page 73…

  为《士礼》17篇。这就是流传下来的所谓《仪礼》。《仪礼》之外,还有《礼 

  记》和《周礼》。《礼记》是儒家讨论礼制的文集汇编,内容有孔子关于礼 

  的不少言论。《周礼》是一部讲官制的书,非周公所制,乃为后儒所作。《仪 

  礼》、《礼记》和《周礼》,合称“三礼”。“三礼”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 

  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料。 

        《乐经》,是关于音乐的书,但可惜早已亡佚。孔子一生重视音乐,他 

  以音乐为涵养弟子性情的工具,并把音乐看作是治国安邦的一种手段。据传,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其肉味,赞美《韶》乐尽善尽美;而称《武》 

                          ② 

  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说明古乐在那时是存在的。 

        《易经》,是一部有关占卜之书。它从乾、坎、艮、震、巽、离、坤、 

  兑等8卦,演变成64卦、384爻。每一卦有卦辞,每一爻有爻辞,用来解释 

  吉凶休咎的征兆。这些卦辞和爻辞的文字极简单,但十分隐晦难懂。孔子读 

   《易经》,“韦编三绝”,竟把栓系竹简的皮绳磨断了三次,足见其用心用 

  功。简言之,《易经》这部书的内容,既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自然 

  现象,也夹有宗教迷信成分。 

        《春秋经》,是一部编年的历史。原为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当时 

  还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经孔子对鲁《春秋》加 

  工修改后,《春秋》才变为专名,成为六经之一的《春秋经》。《春秋经》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 (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 (公元前481年)的 

  242年的历史。内容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灾异等多 

  方面资料,共1232条。后人解释《春秋经》,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春秋左氏传》,合称“三传”。《春秋经》是有系统的史籍,保 

  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六经是孔子私学的主要课程。孔子教学内容中也可能有军事方面知识, 

  但缺乏生产知识。 



        (4)关于道德教育 

       孔子重视道德教育,把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放在首位。他在长达40多年的 

  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自己系统的道德教 

  育思想。今天,我们在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时应该重视他对道德教育的理论 

  贡献,看到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指导作 

  用。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孔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道德教育的 

  原则和方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或君子儒”,对这样人的要求标准是能 

  够去从政。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孔子认为使之能够成为一个从政的君子, 

  主要条件应该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修养。所以,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始终把道 

  德教育摆在首位。他在处理德育与智育关系上,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 

  德观念要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并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知识教育要为道德教 

  育服务。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 

  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 

  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这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君子或君子 

  儒,应具备仁、智、信、直、勇、刚六种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的形成, 



② 《韶》,舜时的乐曲名;《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 Page 74…

  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要以知识学习为基础,才能具备好的道德品质。 

  否则,就会出现偏向,产生愚、荡、贼、绞、乱、狂不良行为现象。道德行 

  为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就会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孔子强调对 

  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说明了德育和智育内在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 

  用。 

       孔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他以“仁”为 

  道德的最高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来实施道德教育。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内容,礼是形式,只有两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目的。孔子在 

  教育实践活动中,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心,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内容。春秋 

  时代,孔子首先把“仁”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宣传,反映了当时社会 

  变革时期对人的重视,这是历史的进步。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到 

  有关“仁”的问题,论“仁”的次数也最多。范文澜先生说:“《论语》记 

                                                           ① 

  载仁的话,却在一百条以上,其中很多是孔子讲的。”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 

  约有104次,匡亚明先生统计有109次,陈元晖先生在批点李塨《论语传注》 

  时数到了51次之多。从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说明“仁”是在《论语》中出 

  现最多的属于道德教育方面的词,这是为大家所承认共识的。 

       孔子所说的“仁”,根据《论语》里论述“仁”的材料,归纳联系起来, 

  可以看出“仁”者的内容含义就是“爱人”。《论语·颜渊》篇记载:“樊 

  迟问仁,子曰: ‘爱人’”。“爱人”为“仁”,仁就是做人的道理,就是 

  爱或同情心,把人作人来爱。《礼记·中庸》篇上也说:“仁者,人也”。 

  都是在说仁的基本内容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提倡“爱人”是有等次的, 

  并不是不区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人才能做到对那些人应当爱,对那些人应当恶; 

  所爱的是否应当爱,所恶的是否应当恶。因为仁人所喜爱厌恶的标准是正确 

  的。由此看来,孔子是以仁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爱人是有所爱也是有所憎的,是在承认阶级统治条件下来谈“仁”的。 

       孔子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为了真正实现“仁”的教育,他把忠和 

  孝两项道德规范作为“仁”的教育的根本。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在家孝顺父母,出外便敬爱兄长。他的弟子有若也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在孔子看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爱人”为起点,首先从调整家庭内 

  部间的关系开始,进而扩大到国家社会。这样,以“孝”尊敬父母,维护和 

  巩固宗法家长制度;以“忠”尽心尽力诚实负责,以事父母之心而事君事臣, 

  成为国家的忠臣贤相。这种以忠孝为“仁”的根本教育,在以后长达两千年 

  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被利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有力工 

  具。 

       孔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礼”。象重视“仁”一样,孔 

  子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又特别强调“礼”。仁主要是主观的修养和教化,礼 

  则是客观的楷模和制度。具体说来,礼指一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诸如亲 

  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这些是礼的根本。根据这些所谓固定不可变的 



①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207 页。 


… Page 75…

根本制定礼制,确立人们的关系和个人应受的约束,使其守本分不逾越。孔 

子把“礼”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所以他非常重视“礼”,重视对学生进行“礼”的教育。 

     我国“礼”的起源和发展很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中, 

人们积累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可以认为就是最早的“礼”,它具有调整 

氏族内部的关系作用。如氏族成员中存在的“冠礼”可能就是一切“礼”的 

开端,其作用在“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记·冠义》)。孔子在 

谈到夏代到西周时期礼的发展过程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夏、商、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了西周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典章制 

度,成为调整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用它来定亲疏、 

别贵贱、决嫌疑、明是非。孔子在西周“礼”的基础上,又进行损益,提出 

了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礼节礼仪的封建之“礼”。他教育要求学生学礼,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学礼或学不好礼,是无法在社 

会中站住的。学礼就要做到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努力做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孔子把“仁”和“礼”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通过长期的教 

育实践活动,还摸索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法则,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道 

德教育原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个主要原则和方法: 

     立志学道 

     孔子十分强调和重视人的立志。所谓立志就是每个人要确立人生目的和 

树立远大的理想。孔子本人从自己做起,15岁就开始有志于学问,成为弟子 

们和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经常教育学生,和他们讨论确立个人志向。有一次, 

孔子对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个人的志向?”子路回答:“我 

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和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决没有什么怨言。” 

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表白自己的成绩。”子路接 

着问老师:“我们希望听到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年 

人安逸、让朋友信任,让年轻人怀念”。孔子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向“仁”道 

方向修养提高自己。他还对学生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 

灵公》)他用生动的比喻教导学生立下坚定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和学生们的这些谈话内容,都说明了 

他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对一个人的立志问题是很重视的。 

     孔子教育学生要立志,究竟应立什么样的志向?在他看来,这个志就是 

 “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君子学道”(《论语·阳货》),然 

后达到乐道的精神境界,这说明只有道才是他理想的志向。这个“道”的意 

义是什么呢?从孔子关于道德教育言论中,我们理解是指他所讲的伦理道德 

的基本准则,即道德教育主要内容“仁”和“礼”。志道、学道和乐道都是 

围绕“仁”道这个中心展开活动的。为了实现这个“道”的理想和信念,一 

个人应该有一种为此而献身的精神,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 

仁》)。 

     为了实现仁道的志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