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人索取过报酬,而是以其丰富的学识毫不吝惜地向所有的人施教。”对于 

  受教育他不仅不收取报酬,有时还愿意倒付钱,最大限度地嘉惠了那些愿意 

  领受他的教益的人们。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来看,智者派侧重在雄辩术、文 

  法、修辞。苏格拉底的教学内容重视道德、智慧、治国才能的培养,目的在 

  于教人怎样做人。他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谈话的方法,即著名的“苏格拉底 

  法”。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违犯法律,犯有不敬城邦旧神而引进新 

  神和败坏青年的两大罪状,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文字著作,他的哲 

  学思想和教育观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的作品反映出来的。苏 

  格拉底是古代中期哲学史和教育史上饶有趣味的人物,黑格尔说他是“具有 

                          ② 

  世界史意义的人物” 。 



①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 年版,第72 页。 

①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第66—67 页。 

② 色诺芬: 《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78 页。 

① 色诺芬: 《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20 页。 

②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39 页。 


… Page 20…

       苏格拉底死后,他的思想学说多由大弟子柏拉图继承和发展。 

       ②哲学观点和论道德教育。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曾经说过:“苏格拉底 

  以其外在特征,独到的品格,哲学推理的新风格,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元。” 

  ③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研究内容对象在探讨宇宙的本原,而苏格底对研 

  究自然界不感兴趣。他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神安排好的,就连人的 

  灵魂也是由神安排的,真理就在人的心灵中,大力宣传神学唯心主义。因此, 

  他强调哲学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类自身,用他的话来讲就是要“认识自己”。 

  人的智慧贵在“自知其无知”,从认识自己开始,达到认识的最高境界的善 

  和接近智慧。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哲学研究范畴是以伦理为中心,包括 

  政治、伦理、实际知识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的伦理哲学,开辟了哲学研究的 

  新阶段。 

       从伦理哲学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提出 

  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道德观念,他发展了智者派学者普罗塔哥拉的“人 

  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主张“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 

  含义,即是说人们只有认真深刻的思考才有可能达到道德的完备。在他看来, 

  有思考能力的人,就是那些智慧和才能优异的少数贵族,他们具备了智慧、 

  正义、勇敢、节制等优秀品德。所以,奴隶制城邦国家政权应由这些人去行 

  政管理。 

       在柏拉图所著的《美诺篇》内,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有关苏格拉底与美诺 

  讨论道德教育的问题。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善,知识包 

  括一切的善,从而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点。美德既然是知识,美德 

  就可以由教育得来,美德不是天生的,美德是可教的,即德行可教。在西方 

  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是最早提出了知识和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 

  中的作用。但是,苏格拉底把知识和道德等同起来,有知识的人必然也就具 

  备了美德,这个说法显然是片面的。知识和美德并不能划等号,有了知识并 

  不就等于具备了美德的品质。他认为,美德不能没有知识,还是有道理的, 

  而他重视道德品质修养和人的智慧的发展,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③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的人才。苏格拉底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 

                                    ① 

  事业“对于人类有最大好处”。他一生除少数时候参加政治活动外,把全部 

                                                                                       ② 

  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相信自己在“教育方面很精通”。 

  并为培养和教育奴隶主贵族国家需要的人才付出了辛勤劳动。苏格拉底从维 

  护奴隶主贵族城邦的统治利益出发,提出教育目的是要培养造就有专门知 

  识、有管理才能和训练有素的治国人才。他是一位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热情 

  鼓吹者,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的治国人才。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观点, 

  在他和智者安提丰的谈话中明确地表示出来。有一次,当安提丰问他,即使 

  他懂得政治,但他自己既然不参预政事,怎能想象他会使别人成为政治家的 

  时候,苏格拉底回答说:“是我独自一人参预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 

                                                                            ③ 

  尽可能多的人来参预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 由此可见, 



③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 年版,第101 页。 

① 《回忆苏格拉底》,第193 页。 

② 《回忆苏格拉底》,第193 页。 

③ 《回忆苏格拉底》,第38 页。 


… Page 21…

  苏格拉底把培养教育治国人才比自己亲身去从政更为重要。 

        苏格拉底倡导专家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 

  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在处理城邦行政事务上,他主张只能“站在专家一 

                                          ④ 

  边,即站在能提出真理权威一边”,“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 

               ⑤ 

  他所有人”。苏格拉底也反对当时盛行的以抽签办法选举执政和将军的所谓 

  民主制。他谴责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 

  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 

  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 

                                     ① 

  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的。”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的思想,后来成为柏拉 

  图提出培养哲学王教育思想的基础。 

        苏格拉底把培养有专门知识的治国人才作为已任,并且不断地研究怎样 

  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当权的问题。对那些有执政能力的人,他就积极鼓励他们 

  出来参加城邦的政治管理活动。哈尔米戴斯就是很有才干又熟悉公共事务的 

                                                  ② 

  一个,“远比当时执政的人们更有本领”。那时,哈尔米戴斯畏缩而不愿管 

  理城邦事务,苏格拉底就用各种不同的话劝勉他参加政府工作。指出:“不 

  要轻忽城邦的事务,只要力所能及,总要尽力对它们加以改善;因为如果把 

  城邦的事务弄好了,不仅对于别的公民,至少对你的朋友和你自己也有很大 

          ③ 

  好处。 ” 

        苏格拉底对缺乏专门知识的青年,常常通过谈话的方法,引导他们去学 

  习从政应该具有的必要知识和经验。向青年人说明,一个统治者对于国家事 

  务如果没有精确的知识,他就不可能使自己有光荣的深刻道理。那时候,柏 

  拉图的弟弟格老孔还不到20岁,却非常渴望在城邦政府中当一名领袖。为了 

  使格老孔清醒认识自己的知识贫乏,苏格拉底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质问帮助 

  他。苏格拉底首先从城邦税收谈起,他问格老孔:“目前城邦的税收是从哪 

  些方面来的,总数共有多少?为了使不足的得以补足,使缺少的可以得到新 

  的来源的弥补,毫无疑问,你对这些问题一定都考虑过了?”格老孔回答: 

   “说实在的,对于这些问题,我还没有考虑过。”苏格拉底又问:“那么, 

  请你对我们讲一讲城邦的支出吧。因为很显然,你一定打算把那些开支过大 

  的项目加以削减”。格老孔回答道:“我还没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于是, 

  苏格拉底说:“连支出和收入都还不知道,又怎能把这些事照管好呢?使城 

  邦富裕呢?”格老孔对关系城邦经济生活的税收和支出这样重大问题茫然无 

  知。苏格拉底接下去又继续问格老孔,诸如城邦的军事力量和敌人兵力的对 

  比、城邦的防御工事布置、银矿税收减少原因、粮食贮备等等问题,而格老 

  孔对这些也都一点不清楚。当格老孔承认自己完全没有担任所想望职位的必 

  要知识的时候,苏格拉底及时劝诫他:“格老孔,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 

  可不要弄得适得其反啊!难道你看不出,去说或做自己还不懂的事情是多么 

  危险吗?”并热情诚恳地讲:“在所有的事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 

  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人的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 



④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第93 页。 

⑤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第92 页。 

① 《回忆苏格拉底》,第8 页。 

② 《回忆苏格拉底》,第110 页。 

③ 《回忆苏格拉底》,第112 页。 


… Page 22…

  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你所想要做的事 

  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如果你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那么,当你着手处理 

                                                                        ① 

  城邦事务的时候,你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想望的就不足奇怪了。 ” 

       苏格拉底还经常劝勉一些热望担任公职的人学习所要求于他们的业务, 

  充分认识他们在所寻求的岗位上所应负的责任。比如,他教育一个青年想在 

  城邦里担任将领而忽略学习,实在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惩 

  罚。没有军事知识的人是不能当军队指挥官的。“因为在战争的危急时期, 

  整个城邦都被交在将领的手中,如果他成功,整个城邦将会获得很大益处, 

                                                 ① 

  如果他失败,整个城邦将蒙受很大的损失”。苏格拉底的这一番话激起这个 

  年轻人前去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当这位青年人学完战术归来,苏格拉底又 

  对他讲,这还不够,因为战术这只是将兵术的一小部分罢了。一个将领还必 

  须能够为战争的必要事项进行准备,他必须能够为部队取得粮秣;必须是一 

  个足智多谋、精力旺盛、谨慎、懂事、坚忍不拔而又精明强干的人;和蔼而 

  又严峻;坦率而又狡诈;善于警惕而又巧于偷袭;审慎周详而又大胆进取; 

  知道如何排列阵营……这些品质都是一个想当将领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苏格 

  拉底还帮助一个被选为骑兵指挥官的青年,如何研究改善骑兵,使他认识了 

  解骑兵指挥官的两个责任:第一,改善士兵和马匹的情况;第二,不把照料 

  马的责任单单留给士兵。骑兵将领应如何训练士兵,又怎样使自己取得这样 

  的资格。除此,作为一名指挥官还应该培养自己的演说能力,使之能够鼓舞 

  士兵的战斗士气,从而激发每个战士的荣誉感。这样,就会在装备、马匹、 

  纪律和奋勇迎击方面大大超过敌人。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以教育力量去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这在当时 

  来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进步。应该承认,在古希腊奴隶社会时代, 

  培养一批有德行、有知识、有才能的治国人才,担任国家各级领导,总比那 

  既未受过专业训练,或采取抽签办法,或者以其他方式而取得行政领导资格 

  的人要强得多。 

       ④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的教育教学手段采用的是一种谈话的方法, 

  即通过问答引导人们思考问题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在西方教育史上是最早的 

  启发教学。后人将他的问答法教学形式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 

  术” (精神助产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启发式就是从 

  苏格拉底方法发展来的。 

       苏格拉底的母亲谙于产婆术,他受母亲帮人助产接生的启发,将此方法 

  运用于人的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没有固定的教馆,教育对象不分男女老少、 

  贫富贵贱,他在大街、集市、运动场、剧场无拘无束地和人们交谈,讨论政 

  治、战争、哲学、宗教、艺术、爱情、婚姻、家庭等等问题,引导人探求真 

  理形成正确的思想,取得关于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 

       苏格拉底的这种谈话问答式的启发教育教学,大体过程基本上可分为讥 

  讽和助产术两个主要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讥讽。他在和各种各样人物讨论问 

  题时,总是先装出自己对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引起对方提出问题,让人家回 

  答。如果对方答错了,他也不马上纠正谬误,而是进一步提出补充的问题, 

  加以引导。苏格拉底之所以这样教人,就是为了引导人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 



① 苏格拉底与格老孔的这段对话内容,引自《回忆苏格拉底》,第106—110 页。 

① 《回忆苏格拉底》,第84—85 页。 


… Page 23…

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知识,迫使承认自知其无知,从而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 

题的答案。第二步是助产术。苏格拉底认为,他自己的任务就是充当“智慧 

的产婆”,在启发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 

导人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即“帮助真理出世”。这一步是让人取得真理 

性的认识,最后形成概念。例如,他在与青年交谈时,他总要对方给事物试 

下定义。比如“虔诚”和“节制”等词在谈话中出现,苏格拉底就反问:“什 

么是 ‘虔诚’?什么是‘节制’?”年轻人就按照个人考虑来回答问题。此 

时,苏格拉底马上提出一些和回答并不适合的例子,引导对方放弃或修正最 

初的定义,这样一问一答直到双方获得都满意的一个定义。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与一个自负青年 

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问题的一段对话。文字虽然长一些,但这是苏格拉 

底方法的一个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故转引在下面以帮助了解认识其问答 

方法的精神特点。尤苏戴莫斯理想作一名政治家,苏格拉底便向他提出了有 

关正义的问题,并且问尤苏戴莫斯是否可以举出什么是正义的作为和什么是 

非正义的作为。于是,尤苏戴莫斯回答说“能够”。苏格拉底便建议他把正 

义的作为放入一边,非正义的作为放入另一边,接下去问道: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 

          “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 

     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