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
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高宗是在经济和财政危
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有这一总的失败,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
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
出谷物以低价卖出,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639年
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
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
③
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太宗
时期设立的义仓也保留下来,作为对付本地饥荒的安全措施。651年以后,
义仓储备粮的征收基础是各户财产的估算数额,而不是耕地面积,这可能是
在税册中的土地材料不完备的缘故。④
③ 《旧唐书》,卷48 第2095 页;《唐会要》,卷89 第1623 页。
④ 《旧唐书》,卷48 第2095 页;《唐会要》,卷89 第1623 页。
⑤ 《唐大诏令集》,卷112 第582 页。
⑥ 《册府元龟》,卷504 第5 页。
① 《通典》,卷7 第40 页;《资治通鉴》,卷203 第6410 页。
② 《旧唐书》,卷48 第2095—2096 页;《唐六典》,卷22 第29 页;又见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
第290 页注8。
③ 《唐六典》,卷20 第19—22 页;《旧唐书》,卷44 第1890 页;《唐会要》,卷88 第1612 页;《册
府元龟》,卷502 第22 页。
④ 《唐会要》,卷88 第1612 页。
… Page 175…
对外关系
不管对高宗统治下的国内政治作出什么样的评价,唐朝的军事力量和威
望在这个时期都达到了顶峰,甚至超过了太宗时期。在短暂的几年中,唐朝
控制的中华帝国的领土比它以前和以后都更为广阔,长安的影响已达到中亚
和东亚的大部分地区。但由于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困难困扰着帝国内部,高宗
和武后在进行这些征服时,滥用中国军事力量,超过了合理限度,并且过分
延长了唐朝的防线。这种情况,再加上中亚和北亚新的强国的崛起,最终迫
使中国收缩自己的边境。高宗统治的最后几年,唐帝国的大部领土再次沦陷
于“夷狄”之手,有些地区甚至被他们长期占领。
西突厥
主要由于太宗的精明外交,在他死去时西突厥的力量已被内部冲突严重
削弱,咄陆可汗被身为唐代封臣的乙毗射匮代替。咄陆垮台之际,他的部下
阿史那贺鲁逃往中国,后成为中国军队的将军,并任陇右(甘肃)一个州的
都督。但贺鲁一听到太宗死去的消息,立刻背叛了唐朝,向西侵略乙毗射匮
的领土并把他推翻。他宣布自己为沙钵罗可汗(统治期651—657年),并在
自己的统治下重新统一了西突厥帝国。他在短时期内就控制了整个塔里木盆
地,并拥有伸展到帕米尔以外直到波斯边境的广阔领土。
突厥人多次跨过中国边界入侵,迫使高宗派部队远征沙钵罗可汗。经过
几次长达数年的未决胜负的战斗,657年唐朝将军苏定方终于在伊塞克湖附
近的一次战役中击败西突厥军队,沙钵罗逃往塔什干,但塔什干人把他交给
了中国人。
后来高宗再次把西突厥划分为都陆和弩失毕两个部落联盟,并立两个臣
服唐朝的对立的可汗为它们的首领。西突厥在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的故土分
别置于唐朝两个都护府的管辖之下,它们的管辖范围与西突厥帝国以前划分
的东、西两部分大致相符。从前归新疆西部、俄罗斯突厥斯坦和奥克苏斯河
流域的西突厥人控制的外国人,也在659年和661年正式接受中国人的辖制。
唐帝国的版图于是从中国海一直达到波斯边境,其中中国辖制的一部分新领
土称为波斯都督府。但新领土十分辽阔,唐军分布的力量又非常单薄,因此
唐王朝权力的这种进一步扩张只能维持一个短暂时期是不足为奇的。665年
初,都陆和弩失毕两个部落联盟反叛了拥唐的可汗,再度从中国手中取得了
独立。
唐朝这次向西部扩张,正在波斯的政治局势出现全局性的变化之后。太
宗统治时期,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的入侵摧毁。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在638
年派使团向太宗求援以抵抗阿拉伯人。率领使团的国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在长
安定居,其后高宗统治时期他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还允许他在长
安建一座袄教寺庙。按照一种说法,高宗于677年派出中国军队帮助王子重
获王位。但中国军队护送卑路斯最远只能到龟兹,然后便返回唐朝。事实证
明,卑路斯复位的企图完全失败了,他回到长安后死在那里,大批波斯少数
民族滞留在中国的京城。
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
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651年向唐廷贡献方物。
… Page 176…
鲜鲜半岛
太宗曾希望649年的大战会最终征服高丽,但太宗临死以前亲自取消了
这次战役。这反而加强了高丽的独裁者泉盖苏文的侵略野心。655年他攻击
满洲南部的契丹人,后者已于648年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的附庸。656年,
泉盖苏文联合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王国入侵北面的新罗,占领了新罗三十
多个城镇。同时,新罗试图说服高宗与它一起消灭高丽的力量。这个计划对
高宗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由于新罗已迅速地引进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内
容,并且按照中国的路线确立它的制度,这一建议就加倍地吸引人了。
这两个盟国决定从两个方向进攻小国百济,然后把它当作入侵高丽本土
的基地。到了660年,充分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中国大将苏定方率领号称
十万人的大军出山东半岛渡黄海,在百济
的首都、锦江边的泗沘城附近登陆。同时有五万大军从新罗冲破百济西部的
防线,然后围攻泗沘城。由于被包围,百济国王逃出都城,他儿子以该城和
国土投降了唐军。百济皇室成员在长安当了人质,中国官员在一万名中国占
领军的支持下被派往这一被征服王国的全国。
以夺取的百济为基地,高宗(或是武后,她已在丈夫最近患病时接管了
政府)策划中国军队从百济和辽东同时进军,对高丽进行几面夹攻。苏定方
指挥的远征军从北面深入高丽腹地,围攻平壤。但在百济的中国军队被一次
叛乱牵制住,不能参加进攻。新罗的支援又太迟,苏定方的部队被迫撤回。
百济的抵抗运动由一位名为牟岑的将军领导,他短期地恢复了王室,直到663
年后期才最后投降。叛乱者得到日本人的支持,后者在锦江口与中国人进行
的一次大海战中损失了四百多条船。
666年年中,泉盖苏文之死以及继任者与其两个弟兄的内部争斗,使形
势变得对中国人有利。当新首领请求中国人协助对付他弟兄的反叛时,唐朝
的反应是以年迈的李世率军对高丽发动水陆大战。新罗的一支大军从南面
配合进攻。668年阴历九月,唐朝的一系列胜利达到顶点,这时李世经长
达一月的围攻后攻陷高丽首都平壤,带着20万俘虏(其中包括高丽国王)返
回中国,并把高丽国王献到太宗墓前祭奠。一个有两万驻军的都护府在平壤
设立,以治理被征服的高丽王国。
软弱的高宗能如此成功地完成导致隋炀帝和唐太宗灾难性失败的重大军
事远征,这似乎令人奇怪。但高宗享有两个其前辈所没有的有利条件。第一,
泉盖苏文死后,高丽国内发生内乱,其防线遭到严重的削弱。第二,唐朝军
队占领了可从海上得到供应的百济作为基地,便能迅速打击高丽的心脏地
带,开辟第二条战线。唐朝军队不必再依靠穿过辽东的漫长的陆路,这条路
夏天遇雨非常泥泞,又为过早来临的严寒所苦。
但唐朝不能长时间享有军事上的优势。670年,高丽反抗占领军的叛乱
①
成功地使王室得以复辟。尽管四年以后叛乱被镇压下去,但反对中国占领的
抵抗在高丽持续不断。抵抗受到企图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统治的新罗的支援;
① 《资治通鉴》,卷201 第6363 页。
… Page 177…
新罗这时已开始侵占百济从前的领土。676年,中国人被迫把平壤的都护府
②
撤至辽东更安全的地带,所有的中国官员都从高丽被召回。678年,高宗经
劝说停止对新罗发动大战,理由是对吐蕃的防御已成为比控制朝鲜远为急迫
③ ④
的事情。新罗已在几年内占领了百济和高丽南部的大部。 同时,唐朝越来
越注意离本国较近的严重得多的军事事务。由于大量的兵力投入对付西面吐
蕃人的战役,朝廷无力再派更多的部队去朝鲜遏制前盟友的侵略性的扩张,
因此占领和统治朝鲜的计划被取消。
吐蕃
中亚的一个大变化是吐蕃的大规模扩张。吐蕃的大规模扩张始于伟大的
吐蕃王弃宗弄赞,甚至顺利地持续到他650年死去以后。吐蕃的力量朝各个
方向渗透,进入西藏高原西部、云南和四川的边境地区以及尼泊尔,往北进
入塔里木和现青海省的肥沃的牧场 (当时是吐谷浑的领土)。在7世纪60
和70年代,高宗朝廷的主要精力放在高丽战争方面,对吐蕃的日益增长的威
胁有一段时间未能给以充分的注意,结果听任西部边境发生了极为重要的战
略性变化。
660年吐蕃人攻击吐谷浑。663年他们再次发动进攻,把吐谷浑人赶出他
们青海湖周围的故土。吐谷浑国王在绝望中恳求中国人给以援助,但遭到拒
绝。当吐蕃和唐朝领土之间唯一的缓冲国被吐蕃摧毁时,高宗就是这样袖手
旁观的。随着吐谷浑的被征服,吐蕃就能自由出入甘肃边境和塔里木盆地。
670年,吐蕃开始蚕食唐王朝从前在四川边境部族地区设立的各边境
州。再往西,吐蕃人又与残存的西突厥部落之一弓月结盟,大举侵犯中国在
塔里木盆地的领土。665年,吐蕃与疏勒国王联合进攻于阗,切断了通过塔
里木盆地的南部通道。670年,在于阗国王的援助下,吐蕃向北进攻,占据
了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以及焉耆。中国人因此被迫从吐鲁番以西的大
部分塔里木盆地撤退,并放弃了安西都护府和控制着塔里木诸土邦的安西四
镇。①
但是吐蕃对塔里木盆地的控制并不十分稳定。673至675年,与吐蕃和
他们的西突厥盟友吵翻的疏勒、于阗和焉耆等国的国王重申他们对唐王朝的
效忠,于是安西都护府得以重新设立。与此同时,中国人对通往西面的另一
条穿过天山山脉以北的准噶尔和伊犁河谷的路线加强了控制。677年当吐蕃
在西突厥可汗的援助下再次入侵塔里木时,中国仍保持对此路线的控制。679
年,中国军队打败了西突厥,俘虏了西突厥可汗并进军碎叶,在碎叶筑城设
防。同年,吐蕃人被赶出塔里木盆地,安西四镇(此时包括取代焉耆的碎叶)
再次设立。
但是,唐军在对付吐蕃从青海湖周围的前吐谷浑领土对甘肃构成的远为
严重的威胁时,则不那么成功。670年,旨在夺回中国在这个重要地区失去
② 《资治通鉴》,卷202 第6397 页。
③ 《资治通鉴》,卷202 第6385 页;关于朝鲜战争和随后朝鲜统一于新罗的论述,见约翰·C。贾米森:《〈三
国史记〉和统一战争》,加利福尼亚大学未发表论文,1969 年。
④ 《唐会要》,卷95 第1711 页。
① 伊濑仙太郎: 《中国西域经营史研究》(东京,1955 年),第245 页。
… Page 178…
的土地而由薛仁贵领导的一次大战遭到惨败,唐朝的远征部队几乎全军覆
没。676年,吐蕃国王的死导致一系列的内乱,高宗希望利用这个有利的机
会进攻吐蕃。他被劝阻,但两年以后,另一支由李敬玄指挥的八万人的中国
军队奉命进攻青海地区。但也失败了。中国军队受到重创。吐蕃人继续袭扰
边区,并巩固他们对青海地区的控制。680年又占领四川西北的战略要地安
戎,使他们能牢牢地控制四川和云南边区诸部落民族。
在高宗末年,唐廷对吐蕃已拿不出任何积极的政策。从677年起,保卫
崎岖难行的现甘肃和四川的西北边境需要建立一支更庞大的常备军,尽管那
里建立了屯田组织而使部队能够部分自给,但事实证明那里的后勤供应是困
难而又昂贵的。同时,吐蕃的扩张却大大地加快了。①
东突厥人的复振
679年,在太宗摧毁东突厥可汗国几乎半个世纪后,突厥各部在长城外
今山西省北部叛唐。叛乱于681年末被镇压,双方兵力的损失都很惨重。但
是682年末,颉利可汗的后代阿史那骨咄禄可汗 (即鄂尔浑河碑铭上的颉跌
利施可汗)统一了东突厥人余部。他在鄂尔浑河上游的故土成功地重建了东
突厥人的国家。他在对抗中国人时得到了突厥人阿史德元珍的援助;后者的
家族早已效忠于唐王朝,他本人也已接受了中国教育。在高宗的余年,东突
厥人在他们的联合领导下继续侵袭今山西、陕西和宁夏诸省的边境地区。这
种边界战事造成双重损失,因为唐朝骑兵需要的大量战马大部分产于这个地
区。②
当高宗在遗诏中命令太子处理国家重要事务应与皇后协商时,他一定是
有意地要确保武后在他自己在位时期建立的政治统治能够继续下去。很可能
他已得出结论,中国一旦又被边界纠纷和国内的财政危机所困扰时,它在武
后坚决的、哪怕是残酷无情的控制下要比在年轻和缺乏经验的皇帝控制下更
好。
新皇帝的登基典礼往后拖了几天,在此期间,武后在裴炎的协助下作了
安排,以便通过门下省和中书省来处理政务。新皇帝(庙号中宗)登基时,
武后就成了皇太后,但大权丝毫未减。在下一章将会谈到,中宗继位后几个
月就被迫退位,由他的弟弟继承皇位,但一次宫廷政变又使后者成了傀儡。
武后终于成为整个的帝国无与匹敌的统治者,李唐皇室70年的统治就这样结
束了。
比起她意志软弱和优柔寡断的丈夫来,武后才是太宗传统的真正继承
人。但后世的历史学家如果不根据武后在高宗死后的行为来衡量她对高宗的
控制,就不能弄明白高宗的统治。人们常把她在660至683年的治理与她在
7世纪80和90年代实行的恐怖和恫吓政治混为一谈。但事实并非如此。她
通过宫廷政变或搞宫廷阴谋积极而公开地干预政治,在高宗生前只有四、五
① 《资治通鉴》,卷202 第6396 页;关于吐谷浑衰落的最好的论述,见加布里埃拉·莫莱:《从北魏到五
代时期的吐谷浑》(罗马,1970 年)。关于西藏内部的历史,见佐藤长:《古代西藏史研究》(东京,1958—1959
年);J·巴科:《西藏历史介绍》(巴黎,1962 年);石泰安:《西藏文明》(伦敦,1972 年),第56—64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02 第6388 页。
… Page 179…
次,后来只是作为皇帝背后的势力来确立和维持她的地位。她完全可以成为
中国真正的统治者,但她只是通过皇帝和他的朝廷行使她的权力。高宗在去
世前仍保留着相当大的个人权力。他得到了由朝廷卿相形成的强大势力的支
持,他们强烈反对武后任何使她地位合法化的企图。对官僚集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