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理化的唯一活动是时不时地编纂其本原归诸于737年法典化的律、令、格、
式的《格后敕》。④
这样,在755年以后唐政府不但放弃了用于全帝国的统一规定和措施的
想法,承认了行政的巨大差异性和多样化,而且还放弃了这种统一和通用的
规定和程序应该体现在适用于全帝国的一整套中央编成的法典化律令中的原
则。再也没有一套行政法能具有初唐法律的那种绝对权威,而且中央政府承
认它再也不可能取得这种统一的准则了。
安禄山之乱以后若干年的地方割据和地方自治产生的影响,其广泛程度
远远超过地方政府行政多样化和中央法典地位下降的影响。北方诸镇的地位
日益独立,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行政作风,即由武官去履行以前的文官职责。
这一变化还标志着大量任用专业官员的开始。这就为宋初政府中正式的文
官、军人和财政部门的官员之间的分权提供了样板。
中央政府也被迫另找出路。政府不能再从帝国的大部分地区直接征税,
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依靠劳役,于是开始通过国家专卖税 (先对盐,后来对茶
叶、酒和酵素)来筹措收入。这使它能够通过经营这些商品的商人从它控制
外的地区间接征税。它开始对矿产品和商业征税,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原则,
即认为一个稳定的国家的岁入应该是向农民开征的统一税。这些新办法与上
述的税收定额一样,在以后许多世纪中一直是行政政策的长期特征。
随着这些变化,制度也有了重大的发展。叛乱以后,许多已成立的政府
机构被撤销,官署废置,官职变得有名无实。这种状况在不断变动之中,我
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分清哪些官署继续行使职能,哪些官署已经
失去作用。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对立的政治力量,诸如翰林院学士组成的非正式的
智囊团以及宦官的权力,都在削弱各级正规官员的情况下不断增长。在8世
纪后期和9世纪,宦官的权力大大加强,当他们取得对神策军——为皇帝提
供主要力量以与地方军抗衡的精兵——的控制时,其权力取得了一种新的表
现形式。宦官有时还掌管皇宫的内库,并开始在处理公文和传达皇帝命令时
起主要作用。这一职能在枢密院中被正式规定下来,院内年长资深的太监们
还充当顾问,其作用很像外廷的宰相。传统的史学家始终敌视宦官;他们的
活动很难弄清,因为他们从不像朝廷官员那样公开活动,而是采取间接对皇
帝施加影响或利用同伙官员的手法来运用权势。但在9世纪初期,他们的力
量是如此强大,以致朝廷官员不得不让有权势的宦官卷入他们勾心斗角的党
③ 参见例如砺波护之文:《律令体制的崩溃》载《中国中世史研究》(东京,1970 年),第407—416 页。
… Page 23…
派斗争中。在9世纪,宦官几乎决定每一次皇帝继位的大事,而且可能不止
谋害了一个皇帝。①
朝廷官员的实权由于被宦官、翰林学士和独立的财政专使的活动暗中破
坏,并受到对他们施加压力的节度使的外部挑战,朝廷被激烈的党争所分裂。
陈寅恪认为这是旧贵族和中举士子之间再次爆发的紧张对立的结果,但砺波
②
护反对此说。不过,成为这一时期特点的尖锐对立和私人恩怨是活生生的现
实。文宗力图消灭宦官的势力,结果使宫廷更加处于困境。835年,一次清
洗宦官的企图失败了。宦官向其敌人反扑,对高级官员大开杀戒,力量反而
更加强大。
管理新财政措施的司署是另一股敌对力量的来源。它们远比玄宗时代的
前辈更为强大。盐铁司终于控制了南方的全部财政制度,变得几乎不受朝廷
管制。度支司在北方几乎有同样权势。这些机构连同其他的专司雇用大批低
级雇员,而且像地方政府那样,它们的属僚不是按正规的官场程序由京师的
吏部加委,而是直接通过专使本人的推荐 (辟召)吸收进来。晚唐的大批官
员通过这种方式或在地方政府任职,或在专门司署中任职。这种非正式的任
用方式提供了进入仕途的崭新的手段,因为许多这样任用的人后来被中央政
府承认为人流的正规官员。通过这一制度被任用的人有的来自叛乱前在文官
中默默无闻的门第,而在各地的低级官员往往是出身微贱的军人,很多人还
是非汉族。财政专门司署还从商界吸收属僚,而在以前,商人出身的人是一
律不准担任公职的。
这些发展远比科举制更能为众多的人提供担任公职的机会和开辟提高他
们社会地位的途径。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
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
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科举在唐代不是对
任何有才能的人都开创了前程。它所能做到的是使出身于地方小贵族门第的
人能够担任高官,并向一小批显赫的“全国性贵族”原来在朝廷中垄断的政
治权力提出挑战。另一方面,辟召的广泛使用打破了中央政府对进入官场的
途径的严格控制,使一个崭新的阶级中的人们能够取得在官场任职的前程,
因为这些人由于出身和未受过传统教育,在以前是被排除在外的。
这一变化虽有其广泛的社会意义,但也不应加以夸大。正像许多应试士
子是贵族子弟那样,许多通过辟召而任公职的人同样也是受过教育的精英人
物。旧贵族世家也继续提供官员和高级官职的补缺者,直到唐末都是这样。
在9世纪后期,它们在朝廷的势力确有重整旗鼓之势。但同时它们自己也进
行了改造。它们在隋以前和隋唐过渡期间多变的局面和社会动乱中成功地生
存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能依靠自己的地方根据地,因为它们在
那里拥有大批地产和许多依附家族。地方根据地是它们取得稳定的经济和社
会地位的基础。但在初唐,情况起了很大变化。由于在一个具有不可动摇的
① J。K。赖德奥特: 《唐代宦官的崛起》,载《大亚细亚》(新序列号), 1 (1949—1950 年),第53—72
页,以及3 (1953 年),第42—58 页;矢野主税:《唐代宦官权势获得因由考》,载《史学杂志》,63。10
(1954 年),第34—48 页;刘逸永 (音):《神策军与宫廷机构:755—875 年》,1970 年伦敦大学未发
表博士论文;王寿南: 《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台北,1971 年)。
② 砺波护:《从牛李党争看中世贵族制的崩溃与辟召制》,载《东洋史杂志》,21。3,(1962 年),第1—26
页。
… Page 24…
权威的王朝统治下,它们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力量非常巩固,所以它们已能使
自己成为京畿的精英集团,与唐王朝及其朝廷休戚与共,并且越来越依靠自
己继续当官为宦的潜力。在此同时,它们放弃了自己地方上的权力根据地。
只要与自己同命运的王朝继续存在,一切就顺利,并且从外表看,它们依然
与过去一样有权势。但当王朝力量瓦解时,它们的成员只能作为受过广泛教
①
育的文人学士而生存下来。它们作为“贵族”集体已被破坏无遗。在唐朝垮
台后的五代时期,甚至在严格模仿唐朝模式的南方诸国中,都没有一个政体
被唐初“全国性贵族”中的豪门之一所统治。
① 见孙国栋:《唐宋之际门第之消荣——唐宋之际社会研究之一》,载《新亚学报》,4 ·1 (1959 年),第
211—304 页; D。G。约翰逊:《中世纪中国的寡头政治》(纽约,1977 年);P。B。埃布利:《早期中华帝
国的贵族门第:博陵崔氏家族研究》(剑桥,1978 年)。
… Page 25…
经济和社会变化
安禄山之乱后的分权不但对政治制度和行政模式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还
加速了在隋唐安定繁荣时期已经开始的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自隋以来,江淮流域的人口不断增加,而东部和东北大平原的旧定居区
的人口却因此减少了。不可能列出精确的数字,因为隋对南方人口的统计肯
定是不完全的。但可以肯定,变化是大的。在609年,淮南、江南、岭南只
有登记人口的12。4%。到742年,它们占登记人口的27。7%。增加的趋势继续
并加快。到11世纪,这区域的人口已大大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
在此期间,在隋代拥有总人口一半以上的河北和河南 (今河北、山东和
河南三省)却一落千丈。在隋亡后的内战中,河北首当其冲,晚至726年,
它拥有的人口仍少于其609年人口的一半。河南丧失的人口几乎一样多;在
742年,整个东北只有它的隋代人口的70%左右。这一区域在755至763年的
安禄山叛乱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在781至785年河北诸节度使崛起时期再度
遭殃。在9世纪后期的几次叛乱和国内冲突中,大平原再次沦为战场。迟至
11世纪末,河北的人家不到609年的一半。河南的户数大致与隋代该地户数
差不多,但这主要因为它此时已有以后的宋代京都——欣欣向荣的大都市开
封——及其周围的工商业体系。它的农村人口肯定大大低于隋代。东北的相
对衰落从以下事实更能看清楚:在同一时期,中国的总人口几乎翻了一番。
作为中国文明最古老的定居中心和汉以来帝国政治中心的西北也相对地
衰落了。河东(今山西)的人口在609至742年期间减少了20%,到11世纪
末降到了隋代水平的一半多一点。关中 (今陕西)在609至742年期间也丧
失人口的10%,但随即大致保持稳定,直到11世纪。四川的人口在609至742
年期间翻了一番多,此后几乎保持稳定。①
于是,在整个这一时期,出现了有利于中国中部和南方的持久的人口再
分布。但是,人口再分布的经济影响大于单纯数字说明的问题,因为在完成
土地的开垦灌溉等最初的工程后,南方的生产力远远高于北方。南方与北方
相比,气候温和,生长期长得多,生产远为可靠,而北方则经常遭受旱涝及
其他自然灾害。在北方,虽然有发达的高级旱种技术和两年三熟的耕作制,
但传统农业始终不能生产大量剩余粮食。生产力水平的普遍低下严重地限制
了初唐国家的活动;它的政治中心一直在西北,这既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又
因为那里在政治上是统治集团的故土。到8世纪初期,政府越来越依靠通过
隋代的运河网络从江淮运来的粮食。这时,南方已在大量生产剩余粮。
安禄山之乱后,随着从北方逃难的人的流入,南方生产的农产品在全国
的比重日益增加。这种情况对中央政府来说是极为紧要的,因为河北和河南
部分地区的半自治地位意味着中央政府在那里的供应来源被切断,而这一区
域以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到9世纪初期,只有长江流域和南方能定期向中
央政府解缴税收,政府日益依靠通过运河北运的南粮和物资来供养京师和帝
国军队。京都长安周围的地区在晚唐发现自身的经济非常困难,因为自公元
前3世纪以来所依靠的灌溉设施已经失修。
① 毕汉斯:《公元2—742 年中国的人口普查》,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19 (1947 年),第125—163
页;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172—177 页;浦立本:《隋唐时期的人口登记》,载《东北经济
和社会史杂志》,4 (1961 年),第289—301 页。
… Page 26…
这些发展的结果是严重的对立,对立的一方是已经开始坚定地移向东南
的帝国经济中心,一方是战略要求及纯粹出于行政惰性的拉力——这是唐灭
亡前把京师保留在长安的因素。武后已经东幸更靠近那些生产中心的洛阳,
但她的后继者纯粹出于政治的考虑又搬回长安。开封在唐代已是重要商业城
市和运河网络的中心,在五代和宋代它就变成了京都,而自西周起就是皇权
所在地的西北则逐渐衰落而成为一个死气沉沉的区域。
另一个重大的经济变化体现在土地所有制中。755年后户籍制及以它为
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的破坏,造成了土地使用权性质的彻底变化,这一变
化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自3世纪以来,历代王朝一再试图推行各种国家土
地分配制。最后一种为“均田制”,它最早行于北魏,隋唐经修改后继续实
行,它原来的目的是想通过慷慨地分地给农民,使之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
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又限制财产过分集中在个人手中。这一制度规
定,土地被分配给男丁供他有生之年生产,而男丁必须向国家纳税和服劳役。
通过均田制度授予的土地使用权限于拥地人的生前,而且只给使用权。对分
得土地的处理是严格限制的。
这一制度始终未能很好地实行。均田法有许多漏洞,它们容许官户和贵
族成员相当合法地积累大量地产。一般分配的土地有部分可以由拥地人的后
嗣继承,只要他们符合取得土地的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大部分成了这
类世袭的土地。如果南方实行过均田制,现在还不清楚那里(甚至在唐的鼎
盛期)实行到什么程度;在北方的许多地方,土地不够分配给完全有资格的
个人。此外,在这一制度下,大部分农户被授予的土地中有的是它们自己的。
①
安禄山之乱后作为土地分配基础的户籍登记制的破坏,使政府完全不可
能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田制,虽然它偶尔也大力把空地分配给无基业的农
户,并限制土地的集中。国家为保持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控制权而作的这
些努力证明是无效的,它实际上逐渐承认土地拥有者个人对他们的土地有所
有权和自由处理权。政府口头上仍然宣扬儒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
一箴言,但实际上买卖土地的自由市场兴起了,以后的王朝不能再成功地推
行国家土地分配制,直到共产党政权实行土地改革时为止。
这产生了广泛的反应。安禄山之乱致使大批人民流离失所,破坏了河北
和河南的大片地区并使那里的人口减少。许多土地被抛弃,或干脆被掠夺成
性的地主占有,或从急于迁往更安定地区的农户那里被贱价收买。由于法律
和秩序的破坏,简单的恫吓就能把农民从其土地上赶走。用这种方式积聚的
地产可雇用被剥夺了家产的农民耕种,他们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这些人或被
作为佃农使用,或干脆被雇为劳工。
庄园原来一直存在,甚至在推行均田制时也是如此,但庄园的所有权严
格地限制在某些集团手中;他们是皇族、豪门世族与其地位使它们有资格拥
有大产业的贵族和高级官员的家族、按均田制规定有特权拥有庄园的寺庙和
道观。但现在对所有人开放了,于是各种有权势的人都能拥有庄园而不受现
行法律的限制。这时不但有大量土地可以占有,而且还有许多出身卑贱并在
① 关于唐代土地制度已有大量文献材料。截至1969 年的最重要的材料已列于崔瑞德的《唐代的财政管理》
一书。堀敏一近期的优秀研究著作《均田制研究——中国古代国家的土地政策与土地所有制》收有一份全
面的参考书目。
… Page 27…
地方政府和财政机构任职的人,他们不但有捞取私利以自肥的新机会,而且
需要土地使他们的家族能得到稳定的经济基础,并使自己有权成为拥有土地
的乡绅。另一个创立家业的浪潮随着843—845年武宗镇压大批佛门寺院而到
来;当时寺院拥有的大量土地被国家出售。
大地产这时成了农村经济中正常和普遍的现象。它们中的大部分由佃农
耕种,而租佃本身开始以新的形式出现。租佃原来一直存在,不但初唐的大
庄园有,甚至在通过均田制分配的土地上也有,农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