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持显然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726年以后,皇帝在城的东北角专门为诸王 
  建立一座王宅。这一为王子建造的建筑群称十王宅,它因最早在那里定居的 
  诸子而得此名。十王宅后来扩充到北面的御苑内;737年的一个时期,王朝 
  又在同一区为皇帝的孙子营造一群院宅,称百孙院。② 
       从此,皇室的子女都在宫内成长,但当他们被封后,他们不是像以前那 
  样在宫外得到宅第,而是在这一建筑群中分得自己的院落,他们就与其家庭 
  在那里居住,并受中央的监督和由皇宫供应一切用品。这样就对皇室成员作 
  了进一步的限制,并便于皇帝遏制他们的活动。各王另立皇族新“房”并自 
  定礼仪的旧制也到此结束,这是诸王地位衰落的一个标志。① 

① 传记载 《旧唐书》,卷95 第3009—3013 页。 
② 《旧唐书》,卷107 第3271—3272 页。 
① 《新唐书》,卷70 下第2147 页。 

… Page 231…

                        玄宗朝中期 (720—736年) 

       720年正月,宋璟和苏颋失去权力。宋璟因在命令御史台处理大量积压 
  案件时采取高压手段而引起了普遍的不满。这一丑闻甚至被皇帝的俳优嘲讽 
  一通,皇帝本人也认为宋璟有严重错误。但他被撤职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这一 
  丑闻,而是限制淮河和长江地区私铸的灾难性失败及其代理人萧隐之御史在 
  推行这些措施时的严厉和不人道的方式。这引起了极大的不满,以致皇帝免 
  去宋璟和苏颋的宰相之职,并把萧隐之撤职。宋璟和苏颋都留在朝廷,前者 
  得到有名无实的最高品秩,后者担任礼部尚书。苏颋不久外放任剑南的节度 
  使和采访使,在那个以艰巨闻名的职位上取得卓越的政绩。宋璟在朝廷得到 
  元老的待遇,722年,他任留守,负责长安的事务,724至725年朝廷迁往洛 
  阳时又任此职。② 
       随着宋璟的失权和不久姚崇之死,一个时代结束了,这一时期的官方历 
  史的作者柳芳描述这个时代的特点如下:“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 
  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 
  之而已。”③ 
       这是一个巩固的时代,一个明智地运用皇权的时代,一个克制的时代, 
  尤其是一个没有对外进行劳民伤财和野心勃勃的冒险行动的时代——正如9 
  世纪初白居易的一首讽刺诗所言:“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 
  黩武。” 
       对玄宗以后的唐代作家来说,如果这不是整个唐朝的鼎盛期,也是玄宗 
  在位时的鼎盛期。但在许多方面,在以后的十年和更长的时期中,人们可以 
  看到姚崇和宋璟时期许多政策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 
                                                         ① 
       720年正月被任命的新宰相为源乾曜和张嘉贞 (666—729年)。源乾曜 
  在姚崇罢相之前一度与姚同任宰相。张嘉贞则是一个北京地区的世代名门之 
  后,他的先祖在隋代已在河东西南 (今山西)的濮州定居。他在686年前后 
  的明经考试中得中,但在第一次授职中因有过错而被撤职。后来在8世纪初 
  期,他被推荐担任去河东道视察的一个御史的非正式助手,这位御史用他起 
  草奏议,并把他推荐给武后。武后对他印象很深,就任命他为御史。在兵部 
  和中书省任职后,又担任重要的道的都督之职;在玄宗时他任并州长史,在 
  那里赢得了官风整肃的政声。717年,他在太原建立一支三万人的大军 (天 
  兵军)以监视在默啜汗死后就向唐投降并定居在河东北部的许多突厥人,张 
  嘉贞就在该道任节度使。 
       虽然新宰相都没有姚崇或宋璟的那种形象,但两人都因对职守兢兢业业 
  和确立健全的行政而见称于时。721年阴历九月,在老对手姚崇死后几天, 
  张说被起用为第三个特任宰相和兵部尚书。他自713年被撤去宰相之职以 
  来,先后在一些道担任要职,政绩卓著;最后他接替张嘉贞而任太原天兵军 
  的节度使。② 

② 《旧唐书》,卷96 第3034 页。 
③ 柳芳: 《食货论》,载《文苑英华》,卷747 第10—12 页;《全唐文》,卷372 第5 — 7 页。参见《旧 

唐书》卷9 第235—237 页之“玄宗本纪史官评语”,它肯定也为柳芳所写。 
① 传记载 《旧唐书》,卷99 第3090—3093 页;《新唐书》,卷127 第4441—4444 页。 
② 《旧唐书》,卷97 第3058 页。 

… Page 232…

       有一段时间张说的大部分工作与军务有关。从722年阴历四月至723年 
  阴历四月,他任朔方军节度大使这一要职,因为朔方藩镇控制着紧靠长安北 
  部的关中边境;722年后期,他在那里与叛乱的突厥人作战,因为这些突厥 
  人在党项人的支持下前一年在鄂尔多斯地区崛起,这时又发动叛乱。张说平 
  定了叛乱,并把继续住在中国边境内的鄂尔多斯地区的五万非汉人远迁到今 
  河北和河南省交界处的内地。① 
       随着边境问题的解决,张说建议大量削减当时号称60余万的边防军。他 
  提出让其中的20万人解甲务农。张说认为边将在设法拥兵自重,皇帝虽有所 
  犹豫,但仍被说服,同意了他的计划。同时张说又提出一个方案来代替以府 
  兵短期配备各卫的旧制度。他要求把骁勇善战的骑军(他们不承担一切特 
  殊任务)吸收到各卫和北门军中,以加强京师的防御。② 
       723年初期,张说和张嘉贞发生严重争吵。多年前,张嘉贞在兵部是张 
  说的部属,但现在他作为右相已不愿再屈己就人。张说对此心怀不满;当张 
  嘉贞的弟兄因渎职获罪而张嘉贞本人又拒绝向皇帝表示悔悟和请罪时,他被 
  解除宰相之职,怀着对以前同僚的怨恨被外放出任刺史。张说接替了他的中 
  书令之职。③ 

                                      ④ 
       代替张嘉贞的人选是王晙。如同张说的情况,这一任命似乎是有意识地 
  让一名有经验和有权势的军事领袖侧身于宰相之列。与张说一样,王晙被任 
  命为兵部尚书和特任的宰相;一个月以后,他就任朔方节度使,前往边境赴 
  任,并视察河西、陇右、河东、河北及自己掌管的朔方诸藩镇的兵制。他不 
  参与朝廷的事务;723年阴历十二月,他被贬为长江流域一个州的刺史,因 
  为有人指控他结党和重用亲戚。⑤ 
       从张嘉贞之撤职直至726年初这段时期,朝廷完全被张说控制。这是最 
  后一任内阁,在此期间,政务仍被在武后时已担任高官并继续推行许多从她 
  开始的政策的大臣所左右。直到此时,玄宗的全部宰相都通过科举考试,大 
  部分来自洛阳地区或东北。 
       姚崇时期推行的集权化政策这些年仍在继续实施,而张说进行的两大改 
  革又把相权牢固地树立了起来。722年末的命令规定,宰相得享受300户实 
              ① 
  封的岁入。这是第一次给他们提供实职俸禄以外的收入,并承认宰相的职务 
  不再是兼职的谘询性任命;因为在以往,宰相应在午前完成任务,其他时间 
  应在他的省 (或部)工作。次年,这一新情况被制度化。以前宰相的会晤地 
  政事堂被改为正规的宰相官署即中书门下,宰相们的政策建议即以此名义送 
  呈皇帝。宰相的官署开始有自己的分成五房的僚属,它们分管吏务、枢机政 
  务、军事、财政和司法。②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责界线多年来变得越来越模糊,现在更加纠缠不清 
  了。以前原由各自秘书班子履行的起草和审议的职责现在改由各院——特别 

① 《旧唐书》,卷97 第3053 页;《资治通鉴》,卷212 第6746、6752 页。 
② 《旧唐书》,卷97 第3053 页;《资治通鉴》,卷212 第6753 页。 
③ 《资治通鉴》,卷212 第6755 页。 
④ 传记载 《旧唐书》,卷93 第2985—2990 页;《旧唐书》,卷111 第4153—4157 页。 
⑤ 《资治通鉴》,卷212 第6755—6757 页。 
① 《唐会要》,卷90 第1644 页;《资治通鉴》,卷212 第6753 页;《新唐书》,卷127 第4450 页。 
② 见《资治通鉴》,卷212 第6758 页。又见本书第356 页注①所引的研究著作。 

… Page 233…

                                                    ③ 
  是隶属于中书省的集贤院——的班子负责。集贤院在 718年成立,在 725 
  年被改组和改名,当时由张说领其事。它的成员都是兼职的干练官员,受宰 
  相和皇帝之命草拟文告和充当学术顾问。④ 
       这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给宰相们提供有效地控制政务所必 
  需的个人支持,当只有一个强有力的宰相——皇帝的主要顾问——时也是如 
  此。它们还使皇帝能够任用各院的学士起草文件和拟定政策,避免正规的官 
  僚机器制造的拖拉和积压。虽然在开始时集贤院学士 (他们在中书省管辖之 
  下,虽然管辖比较松散)普遍地就以这种方式被使用,但皇帝的其他私人秘 
  书则从翰林供奉选调,直接隶属于皇帝。738年后,这些人被学士院学士代 
  替,学士院学士开始越来越多地为皇帝起草诏令。这些发展为唐王朝以后政 
  务处理的重大改变奠定了基础。 
       源乾曜和张说继续贯彻和加强推行的另一个政策是试图让更多有才能的 
  官员到地方政府任职,并确保中央政府中的大臣有地方的行政经验。由于源 
  乾曜本人对此深有感受,所以他在720年就任宰相后,就要求把他的任京官 
                                       ① 
  的三个儿子中的两个调到地方。这一规定扩大到在京任职的文武官员的家 
  族,他们的许多亲属被调到地方任职。 
       720年阴历五月,已在717年停止活动的按察使被重新恢复。721年,在 
  京的每个高级官员和所有州刺史都奉命审查一个县令官署的政绩,然后建议 
                    ② 
  对县令的奖惩。722年,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增加地方官员的官俸,同时削 
  减给高级京畿官员随从的津贴。另外,皇帝本人在这几年的巡行中也召见地 
  方官员,有时给失职者以降级处分。③ 
       725年初期,皇帝挑选在京的11名杰出官员——包括源乾曜的任大理寺 
  丞的侄子——出任州刺史。在任命时皇帝设盛宴招待朝廷百官。但甚至在这 
  样公开的场合仍有一个被选派的官员不愿外调,玄宗大为恼怒,于是就把他 
  贬黜。在朝廷为官的吸引力仍大于使地方获得良好吏治的需要。④ 

                                      皇室的问题 

       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玄宗在位初年建立起来的政治平衡正日趋不稳。皇 
  帝决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第一个迹象出现在他与自己家族的关系方 
  面。720年阴历十月,皇帝的四弟李范被牵连进一个奇特的事件中。李范是 
  著名的潜心于学术的学者、书法家、古文物收藏家和藏书家,又是与许多学 
  者交往甚密的庇护人。他现在与他妹夫 (即睿宗幼女霍国公主之夫)裴虚己 
  一起被控不正当地查阅预言吉凶的巫书——这一指控通常是含蓄委婉地指策 
  划取代皇帝的宫廷阴谋。裴与公主离婚,被放逐到遥远的岭南。同时,李范 
  的两个亲密的文人助手被贬至地方工作,原因是他们违背了皇帝最近的禁 
  令,即诸王、驸马及其家庭成员不得与其近亲以外的人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 

③ 关于集贤院,见池田温:《盛唐之集贤院》,载《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9。2 (1971 年),第45—98 

页。 
④ 《资治通鉴》,卷212 第6755—6756 页。 
① 《新唐书》,卷127 第4450 页;《资治通鉴》,卷212 第6740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2 第6740、6745 页。 
③ 《唐会要》,卷91 第1653 页;《资治通鉴》,卷212 第6755 页。 

… Page 234…

  另外,所有术士不得进入官宦之家。          ① 
       李范本人未受到任何惩处,在726年死前,与皇帝的关系依然很好。但 
  在720和721年,前此十年在地方任职的诸王都被召进京,长兄李成器担任 
  太常寺卿,李成义被授予威望很高的司徒的荣衔。其他诸弟则在太子府任职。 
  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应部分地归咎于诸王对他们州的职守毫不热心,源乾 
  曜在716年曾经对此有过抱怨。但更可能的是,皇帝感到他们与自己的诸子 
  一样应该留在京内,以便监管。 
       725年,他的另一弟李业也与一件涉及皇甫恂和韦宾的十分类似的事件 
  有牵连:皇甫恂为殿中监;韦宾为李业的内兄弟,又是太子府的重要官员, 
  太子娶他的另一个姐妹为妻。他们被控向术士卜问休咎。这一次的后果更为 
  严重。韦宾被鞭笞致死,这也许是因为他是主犯,也许是因为他与皇太子瓜 
  葛太深而使他成为参与宫廷阴谋的十分危险的潜在敌人;皇甫恂被放逐至岭 
  南。但李业及妻子又逍遥法外。李业继续任太子少保,在734年极尽哀荣地 
  死去。① 
        比他弟兄的问题甚至更加严重的是皇后的地位。他即位初期,后宫中以 
  元献后和武惠妃最受宠爱。元献后是隋朝大臣杨士达的曾孙女,武后之母也 
  来自这一门第。元献后于710年被选入后宫,生一子(后来为肃宗帝)一女。 
  她与张说联系密切,她的女儿就嫁给张说之子为妻。但在玄宗登基后不久她 
            ② 
  就去世。玄宗后来特别迷恋另一个妃子武惠妃,她为他生下四子三女。武惠 
  妃是武后的近亲武攸止之女,她的母亲也出身于无处不在的杨氏大姓。③ 
       王皇后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是姜皎。在玄宗朝的头十年中,他是皇帝 
  贴身的亲密宠臣,与源乾曜又是姻亲。在722年,皇帝与无儿女并日益被冷 
  落的王皇后的关系趋于紧张。皇帝因她无子女,就与姜皎秘密商量将她废黜, 
  但姜皎把此事透露给皇后。娶皇后之妹为妻的一个皇族低级成员报告了姜皎 
  的这一轻率行动。玄宗处以鞭笞并把他放逐;他死于途中。④ 
       皇后这时比以往更有理由担心自己的地位,她一心想生出一个儿子来维 
  护她在宫廷的地位,虽然皇帝还没有最后决定让别人代替她。她的胞兄弟王 
  守一这时安排一个和尚为她作法画符,以保证使她生子。当724年阴历七月 
  此事败露时,王皇后被贬为民。王守一被流放,与皇室之妻离婚,最后奉命 
  自杀。但前皇后没有另受惩处,而在宫内另住一地,在阴历十月死在那里。 
  其他的妃嫔都喜欢她,皇帝本人也后悔将她贬黜,就像他后来后悔对姜皎的 
  惩处那样。① 
       与张说发生过冲突、此时任户部尚书的前宰相张嘉贞也受王守一之案的 
  牵连,被外放到浙江任刺史。王皇后的贬黜可能出于政治动机;有人主张, 
  与武家有长期亲密关系的张说一直支持武惠妃反对皇后,但这主要是推测。 

① 《资治通鉴》,卷212 第6751 页:《旧唐书》卷95 第3016—3017 页。 
① 《旧唐书》,卷95 第3018—3019 页;《资治通鉴》,卷212 第6741—6742 页。 
② 《旧唐书》,卷52 第2184 页。 
③ 见霍华德·列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载《通报》,46 (1958 年),第49—80 页。 
④  《资治通鉴》,卷212 第6751 页;《旧唐书》,卷59 第2334—2337 页;《新唐书》,卷91 第3793—3794 

页。 
① 见俞大纲:《两唐书玄宗元献皇后杨氏传考异兼论张燕公事迹》,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大刊》,6 (1931 

年),第93—101 页。 

… Page 235…

  可以肯定的是,皇帝没有封武惠妃为后,她仍为惠妃(一等宠妃),不过她 
  家族成员得到的那种荣誉和升迁却相当于皇后家族的待遇。726年稍晚,他 
  打算封她为后,但当他宣布这一意图时,有人反对,认为此举不明智,因为 
  她的家族曾经是唐王朝的宿敌,还因为既然她不是皇太子的生母而有自己的 
  儿子,封后之后可能会使继位问题陷入危机——事实证明这一预言十分准 
  确。皇帝生前从未封她为后,虽然她无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