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就是人们熟悉的庙号为肃宗的皇帝。
编订法律
像李林甫这样的如此关心行政的井井有条和系统化的宰相,自然会直接
注意顺应形势,修订法律,并且对行政法当然尤为注意。事实上他从事这一
工作已有数年。除731年裴光庭和萧嵩颁布一系列《格后长行敕》外,法典
一直没有被重新编订或使之适应形势;颁布《格后长行敕》的公开目的是要
消除由于立法变化而条款又未列入修订的行政法典所引起的种种反常现象。
在此以前已有人抱怨法典条款因应用比拟和援例而被忽视的情况。
734年,李林甫奉命修订和整理全部法典。他会同一批法律专家,对法
律进行了扎实和周密的修订工作。被删除的无关紧要的条款不少于1324条,
另外2180条得到修正。经修订的法典于737年送呈皇帝,计有:律12卷及
其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新开元格》10卷。这些法典在737年
秋向全国颁行。
这证明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订,因为这是唐代最后一次系统地重编
全部法典的活动。这次制订的法典实行的时期特别长,因为它一直到14世纪
初都保持着权威性,虽然其间作了若干较次要的校订。但也许更重要的是,
这次修订法律是唐代最后一次试图提供包括在令和式中的标准化的、全国一
致的行政法规的活动。在唐以后历代皇帝时期,地方活动的日益多样化使这
一工作不可能进行下去。
① 《旧唐书》,卷107 第3259—3260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4 第6832—6834 页。
… Page 254…
李林甫及其同僚在送呈法典的同时还呈上按门类摘编以便查阅的《格式
律令事类》,计40卷。
各项新的法典的重要性在于,李林甫在它们颁布后专门请求降诏宣布,
凡737年阴历五月末之前颁布的诏书中提到的一切未收入新法中的条款不再
①
具有法律效力。整个法典的制订过程清楚地显示了李林甫处理行政问题的那
种有条不紊和精确的方法,以及对行政程序进行彻底的合理化改革的决心。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汇编为《唐六典》,它成于李林甫掌权的最初几
年。这一汇编工作有一个漫长和多变的过程。玄宗最初在722年已命令集贤
院搞一部同名的汇编;名称中的“六典”原系比照《周礼》的题材结构,原
来的作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张说在8世纪20年代初期使礼仪法典化的努力
有关。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完成;在萧嵩领导时期,开始了汇编现在这种形式
的工作,即准备搞成一部有关政府机构行政法的提要。后来张九龄也参加了
汇编;他失势后,李林甫负责它的完成。它最后成于738年,739年阴历二
月被送呈玄宗,然后向全国颁布。②
它在一个多世纪中一直作为一部最方便的权威性的行政法提要而被人使
用,甚至在它阐述的许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机构被新官署代替后也是
如此。
兵制改革
节度使统率的边境藩镇体制这时已完全建立,如上所述,李林甫和牛仙
客本人都遥领很重要的边镇。737年,兵制有两个重大变化。第一,节度使
奉命与中书门下协商,以便一致确定适合于各镇战略需要的边防军的建制。
人们现在仍能相当详细地了解约从742年起的这一建制的情况,当时帝国供
③
养的边防军共达49万人,另有八万余骑。 同时,帝国总的军事建制共为
574733人,其中包括各种府兵和宫廷军队(关于这些军队,将在下面论述)。
人数略超过总人口的 1%。这些数字表明,虽然帝国武装了一支名实相副的
强大的军队,但受节度使控制的军队不少于帝国兵力的85%,几乎是帝国有
战斗经验的士兵的全部。中央政府没有与之相比的兵力可供调遣,这一事实
解释了李林甫和牛仙客为什么抓住他们挂名节度使的控制权不放的问题。
第二个甚至更重要的变化是把边防军改成全部由长期服役的健儿组成的
职业军。变化的过程经历了几十年,但737年颁布的一份诏书命令,边境诸
镇的所有士兵应在原征募的士兵和未登记户的成员中长期雇佣那些合格的和
愿意服役的人。那些志愿服役的人得到的津贴高于标准,并享受免税数年的
特别待遇。原携带家眷前往边境的人还可分得房屋和田地,以使他们能长期
定居。这意味着旧征兵制的最后废弃;旧制规定,被挑选前往边境的士兵有
的是府兵,有的是平民,他们的平均服役期为三年。其中有人因企图得到奖
赏,愿当健儿留在边境,但这一制度造成了未经训练的新兵经常代替久经锻
①
炼的士兵的情况,而且常常带来苦难。改革似乎迅速见效。738年初期的一
① 《唐会要》,卷39 第703—706 页;《旧唐书》,卷50 第2150 页。
② 见戴何都:《描述唐代行用制度的唐六典》,载《亚洲杂志》,263 (1975 年),第183—201 页。
③ 《资治通鉴》,卷214 第6829 页;卷215 第6837 页。
① 戴何都:《〈新唐书〉百官志、兵志译注》,第672—673 页。
… Page 255…
份诏书宣称,长期雇用边境健儿的办法使兵源充足。征兵支边的措施被取消,
那些仍在边境镇服役的征召士兵被解散和遣返故里。②
这些庞大的边防军造成了在崭新秩序下的财政和后勤供应问题。边防的
费用在714至741年期间增加了五倍。部队的被服、装备及粮食、军需的补
给,都需要巨额资金。国家收入的大部分粮食用于军粮和战略储备。大量人
力资源用于军队的口粮和军需的运输工作。
随着永久性的职业军队的建立,情况就更为复杂,费用也进一步增加。
原来在战场因战功得到有节制的赏赐的士兵,此时开始要求得到官职和名义
上的官品,使他们能获得应有的一切封赏和特权。为了战争胜利,这种慷慨
的赏赐使防务支出有增无已。在742至755年期间,军费增加了40%或50
%。
政府继续鼓励在边境建立屯田;牛仙客也扩大了他曾在关中西北采用的
①
“和籴”制(和籴制在那里还被用来提供民用粮食)。但这些措施不能制止
军费的继续增加。
与此同时,京师的军事组织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在7世纪最后几十年,
轮番从不同的府兵抽调兵将的古老的禁军制开始蜕变。过去显赫一时的禁军
的地位逐渐降低,除了少数精锐的单位,玄宗时期的禁军都不足额,素质也
差,并且主要由朝中有关系的和不知兵的文官担任军职。
禁军作为由皇帝直接调遣的主力部队的位置已被自662年以来称为羽林
军的“北军”所接替。这就是永久服役的——许多人是世袭的——警卫皇宫
的精兵。他们在武后时期得到加强,到中宗时期,羽林军的人数超过一万人,
完全压倒了禁军。
禁军缺员的现象在722年已明显得令人不安,当时为御驾巡行泰山举行
封禅仪式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在723年,张说如前文所述已开始征募一支
称为常从宿卫的庞大部队。通过吸收以前的禁兵和其他愿意轮番服役的合适
的士兵,常从宿卫的兵力扩大到12万人。725年,它被改名为骑,然后拆
散,把兵将作为受过训练的新鲜血液分别输送到各禁军之中。但后来他们又
被分配在羽林军;除了充当皇帝和太子警卫以及为京师执行治安任务的少数
特种部队外,禁军作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事单位已不复存在。
但这并不是说北军此时已成为一支归皇帝控制的强大力量。在731年涉
及王毛仲和禁军一些将领的危机以后,北军似乎有意识地被削弱了。虽然在
738年有两支称龙武军的北军加入了羽林军(显然是为了加强羽林军的力
量),但是它们的成员大部分是长安富裕的商人和城市居民,他们以前已经
服役,因为军队的士兵既可不纳税,又可不去边境服役。这些人后来雇佣替
身或派仆人代替他们当兵。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北军越来越不足道。当玄宗
末期最切切需要他们出力之时,他们成了废物。①
在张说的722至723年改革以后,府兵并没有取消。但随着边防军和京
师的北军的日益职业化,府兵的作用消失,他们不过是纸面上的部队。749
年,李林甫下令制止府兵来京师服役。命令说,府兵近来不过是名义上的建
② 《资治通鉴》,卷214 第6832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4 第6830 页。
① 《唐会要》,卷72 第1300 页。
… Page 256…
制,既无组织、军官、武器和装备,也无粮食。 ②
府兵的消失意味着放弃了自北魏以来流行的一种思想;它主张,通过对
农民进行正规训练的方式,国家可以经济地保存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因为
农民兵自给自足,但又能与禁军一起履行正规的职责,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很
快地组成军事单位。在李林甫掌权时,边防军和京师的北军都几乎全由职业
军组成,国家则直接负责供养它们。
但是,还存在一种新型的称之为团练或团结的地方治安军。它们不是全
国范围的组织(如府兵),而是由地方组织并用于地方防务。士兵纯属业余,
以种地为生,在农闲时则受训练。他们不必在京师或边境服役,只是组成归
地方刺史管辖的地方治安军。他们在697年契丹入侵时在河北最先出现,后
来又出现在受外患威胁的其他区域以及西北、长安周围和四川;四川的地方
军组织规模似乎更大,那里已组成了一支以成都为中心的约 14000人的部
队。③
新的兵制为中国提供了对付外来威胁的极为有效的防御;在李林甫掌权
的初期,邻近的最强大的两个民族吐蕃和契丹被打败并处于守势。同时突厥
汗国也覆灭。但新兵制的花费极大,并使权力集中在节度使之手,以致中央
政府再也没有力量去对付他们了。
财政的发展
当李林甫仍与张九龄分掌大权时,他最重要的财政改革,即贯彻《长行
旨符》规定的工作,已在进行。到8世纪40年代初期,尽管因军事扩张而军
费激增,帝国的财政状况仍很良好。726年登记的人口数只有 7069565,在
732年达7861236户(45431265人),在742年达8525763户(48900800人),
在16年中增加了21%。这部分地反映了宇文融的再登记措施的长期效果,
部分地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部分地反映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政
府可以依靠比以前有明显增加的岁入。此外,8世纪20和30年代可怕的连
续自然灾害似乎没有再出现,40年代总的说是农民比较富足的时期。
①
8世纪40年代期间的税制大为松弛。现存的敦煌户册证明户口的登记
日益放松,造成这一情况的部分原因是,在李林甫早期的改革中已确定了各
州固定的税收定额。741年的一份诏书取消了每年对各户成员的严格核查,
而代之以三年检查一次。在744年,规定把男丁应充分纳税和服劳役的年龄
从21岁提高至23岁。
这一制度出现了一些弊病。742年及以后744年颁布的诏令企图制止各
户为减少自己应征税的数额而分割家庭财产的现象,这项税收此时已成为国
家日益重要的财源。对这些户应征收的税额不得不在741年,后来又在745
①
年从严执行。土地制也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弊病;735年的诏书又正式推行
均田制,以防“百姓无处安置,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
但这一措施收效很小;752年,政府又对那些积聚大产业的人进行了一次类
② 《唐会要》,卷72 第1299 页。
① 见池田温:《唐代的户册和有关文书》,载芮沃寿和崔瑞德编:《对唐代的透视》(纽黑文,1973 年),
第121—150 页。
① 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第32 页。
… Page 257…
似的打击。 ②
运输体系进一步得到改善,使粮食和物资的运输方便得多。741年,政
府曾有穿过三门峡开凿一条航运河渠的打算,同时对扬州附近的汴渠南端进
行了其他的改善。在741至743年韦坚任水陆转运使时,建造了一条与渭水
平行的新运河,以供漕运船只通往他建有新码头的长安。运往京都的粮食和
货物又大量增加,在744年达到400万石。他还整顿了地方的运输供应,让
富户为漕运船只和载运的物品作保。③
韦坚是下一个十年出现在朝廷的一批新的贵族财政专家中的第一人,这
些人也像宇文融那样因他们在玄宗末年的政权崩溃中所起的作用而受到历史
学家的苛评。在财政的一个领域中,贵族的支配——实际上是一个家族的支
配——自玄宗即位以来一直持续不断。从713至733年,隋皇室的一个后裔
杨崇礼长期任太府寺卿,在他90岁退隐时,他的儿子杨慎矜和杨慎名分别任
太府寺卿和司农寺卿,前者掌管一切钱帛的收入,后者掌管一切粮食收入。④
杨慎矜深深地陷进了李林甫那一派。当李林甫掌权时,杨氏家族掌握了处理
全帝国岁入的大权。
李林甫试图在制度上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通货问题。737
年,第一个诸道铸钱使被任命,全面负责全帝国铸钱的工作。此职一般由御
史担任。8世纪40年代初期,杨慎矜接管了铸钱司,进一步加强了他对财政
①
管理的控制。通货的供应暂时有所改善,但在8世纪40年代后期私铸风又
趋猖獗,752年,政府又企图取缔劣质钱的流通。但事实证明,这一措施与
以前的同类措施一样未能收效。②
李林甫的晚期:贵族结党
742年阴历七月,牛仙客死去。直到此时,李林甫的行政已取得显著的
成功。他的行政改革使帝国政府的运转比以往更加顺利和有效率。他的政权
是繁荣的,对外敌连续取得辉煌的胜利。此外,它没有在官僚集团内进行任
何清洗。贵族们取得了稳固的权力,代表士大夫利益的最后两个主要老人宋
璟和张九龄已经死去,其他几个前宰相中的裴耀卿死于743年,萧嵩已被贬
到地方。官僚中的儒家学者被精心地排斥而不能担任任何有真正权势的职
位,但尽管如此,李林甫和牛仙客掌权的六年总的说是朝廷的安定时期。
随着牛仙客之死,局势发生了变化,而且严重地变坏了。被任命代替牛
③
仙客的新宰相是李适之(?—747年)。他与李林甫同样是皇族成员,实际
上属于太宗直系中地位较高的一支。他也没有参加过科举,705年通过在禁
军中任职起家。在玄宗时期,他先后担任一些州的职务,以行政干练见称,
并担任河南尹,在那里完成了重要的治涝工程。从739至741年,他是幽州
② 《册府元龟》,卷495 第23—26 页。
③ 传记载 《旧唐书》,卷105 第3222—3225 页;《新唐书》,卷134 第4560—4562 页。关于他的改革,
见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第90 页;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36—37 页。
④ 《旧唐书》,卷48 第2086 页;卷10 第3225 页;《新唐书》,卷134 第4563 页。
① 《唐会要》,卷59 第1022 页。
② 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第76 页。
③ 传记载 《旧唐书》,卷99 第3101—3102 页;《新唐书》,卷131 第4503—4504 页。
… Page 258…
节度使,然后被召进京任刑部尚书。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