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袞。
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在血战山海关的刀光剑影中,进入了北京城。
(薛兵)
… Page 127…
莱菌河的悲哀
风光明媚、景色宜人的莱茵河是欧洲三大河流之一,它发源于瑞士境内
的阿尔卑斯山脉,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联邦德国和荷兰,流程
1320公里,最后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这条古老而美丽的大河,是欧洲
大陆的生命线。碧绿清澈的莱茵河水,像甘美的乳汁,滋润着两岸千万顷沃
土,哺育着欧洲大陆的人民。
然而,1986年11月发生在莱茵河上游的一场大火,却使碧波滚滚的莱
茵河水一夜之间变了模样,酿成了一场巨大的悲剧。这是继苏联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事故之后,在欧洲发生的又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凌晨,位于莱茵河上游的瑞士巴塞尔城渐渐从白天嘈
杂的喧闹中沉静下来。大街上,除了街灯和高大建筑物上的灯火依旧辉煌明
亮之外,几乎见不到行人,只是偶尔有一两辆小汽车急驶而过。
巡警戴维斯驾驶着一辆夜间巡逻的警车,沿着巴塞尔附近的高速公路疾
驶。突然,他发现前方的夜空中透出可疑的红光,红光越来越亮,渐渐映红
了四周的天空。他赶紧测试一下方位,确认那是瑞士三大化学公司之一一一
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仓库所在地。他立即打开无线电送话机,向总部发出紧急
警报:“桑多兹化学公司956号仓库失火!”这时,时针正指向零点19分。
急促的警报声像闪电划破黑夜长空,把睡梦中的巴塞尔城惊醒。消防站
的警铃骤然响起,160名消防队员,跃身而起,套上消防服,分乘十几辆消
防车,风驰电掣般地奔向失火现场。
956仓库位于莱茵河左岸巴塞尔以东10公里的地方。那里储存着1250
吨剧毒化学品。火势借着大风,越烧越旺,熊熊火舌直窜五六十米的高空,
大火燃烧的范围足有1.5公顷。在高温的炙烤下,装满剧毒化学物质的钢罐,
像炸弹一样一个接一个爆炸,发出巨大的响声和强大的冲击波,滚滚浓烟载
着大量有毒气体逸向远方。
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火灾。消防车一到,立刻将吸水管伸到菜茵河里,
以每分钟泵起3000加仑的速度抽取河水,企图以河水制服熊熊燃烧的大火,
阻止大火向周围其他仓库蔓延。就这样,含有剧毒化学物质和灭火溶剂的污
水,迅速填满了仓库周围的下水道,最后外溢到莱茵河里。
消防队员们虽然奋力扑救,还是没能完全控制火势。到清晨3点30分,
地方当局不得不一面派人四处报警,一面通过电台宣布该地区进入紧急状
态。顿时,不断鸣响的警笛声和报道事态的广播声使熟睡的居民从梦中惊醒。
广播车沿街行驶,向市民发出警告:“市民们请注意!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仓
库起火爆炸,施放出大量有毒气体,请大家关好门窗,呆在家里千万不要外
出!”随着紧急呼吁的播出,当地陷入一片混乱。
历时4小时的大火终于被英勇的消防队员扑灭了。卫生部门的环境监测
仪器测出大气中有毒物质含量并不足以损害人们的健康,便通知当局解除了
紧急状态。但是,他们未曾料到,仓库中有30吨烈性杀虫剂、硫化物以及
18吨水银已经连同灭火剂和污水一起流入了菜茵河。天刚亮,人们就惊讶地
发现,火场附近的莱茵河已面貌全非,河面上泛起一片片红色、黄色、褐色
的漂浮物,好像一个受伤的巨人在流血。
从桑多兹化学公司仓库流出的祸水,载着水银、农药等剧毒物质泻入莱
茵河后,形成了一股长达 70公里的浊流,它的含毒量超出正常标准的一百
… Page 128…
倍。它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向下游缓缓移动,进行着一场传播死亡的毁灭
性旅行。毒流所到之处。鱼类死亡,水生物也遭到灭绝。广阔的河面上漂浮
着许多死去的鳗鱼、鳟鱼和鸬鹚、野鸭。离出事地点不远的一个养鱼场,几
千条毒死的鱼白花花地漂浮在河面。浊流继续向下游漂去,从瑞士的巴塞尔
到联邦德国的美因茨,在长达200英里的河道内,大大小小的生物几乎毁灭
殆尽。据估计,由污染直接造成的损失达600O万美元,单是与瑞士接壤的联
邦德国巴登——符膝堡州,仅渔业一项就损失500万美元。污染使莱茵河上
游的鳗鱼全部死绝,整个莱茵河有50万尾鱼被毒死。生态专家认为,今后数
年莱茵河里将无鱼可捕。
桑多兹化学公司为减轻损失,特地向莱茵河巴塞尔到鹿特丹港这段850
公里长的沿岸各城镇的供水部门发去急电,请他们迅速查清当地河水受污染
的情况。
沿岸各国政府也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以防不测。
法国政府下令禁止本国渔民下莱茵河捕鱼,牧民们不准在沿河地带进行
放牧。联邦德国切断了沿河地区的供水系统,有好几个城镇不得不靠消防车
运水来维持生计。
荷兰有关当局立即下令关闭所有与莱茵河相通的河口,以保证国内的支
流不受污染。接着又宣布用井水和储存水来供应居民,有些居民甚至靠用瓶
装的矿泉水来救急。
英国农业和渔业部派出船只去北海待命,准备随时跟踪和监测有毒物质
对北海的污染。
就在沿岸各国对这次污染大加防范之时,瑞士的某些化工厂却将桑多兹
火灾事件视为可乘之机,把本厂存有的有毒垃圾也倾倒进莱茵河,使莱茵河
的悲剧雪上加霜。古老的莱茵河,在呻吟,在呼救;沿岸国家公众群情激愤,
舆论一片哗然。
巴塞尔居民连日来举行集会,举着“我们不愿做明日之鱼”、“鱼类沉
默,我们不能沉默”、“救救莱茵河吧”等标语牌,谴责桑多兹化学公司的
犯罪行为。在桑多兹公司所在的巴勒市,数以万计的市民在大街上游行,要
求政府公布事故真相。一些游行者戴着象征死亡的骷髅面具,以示抗议。还
有些人边游行边在沿街的墙上书写着“又一个切尔诺贝利”的字样,向人们
发出警告。绿色和平组织则向法院起诉,要求桑多兹化学公司承担法律责任。
法国、联邦德国和荷兰要求瑞士赔偿由此而引起的一切损失。颇具权威的英
国《经济学家》周刊在评论莱茵河的污染事件时指出:“现在是全欧洲采取
行动的时候了,无论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是瑞士的化学品仓库火灾,
这类危机远远超出所发生国家的范围,整个欧洲大陆成了受害者。”
11月12日,莱茵河沿岸6国的环境部长们在苏黎世附近的格拉特布吕
格开会,讨论怎样对付这次严重的污染事故。会议最后达成一项总协议,要
求沿岸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措施。尽力减轻事故造
成的危害。
12月19日,环境部长们又来到荷兰的鹿特丹,再一次开会研究,共同
制订清除莱茵河污染的目标。他们决定,邀请有关专家制定一项净化莱茵河
的长期规划,并同意受到桑多兹事件危害的国家,通过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向
桑多兹公司提出索赔。
作为肇事者,桑多兹化学公司更是忙得焦头烂额,他们把世界上最优秀
… Page 129…
的生态、生物和动物学方面的专家请来,一起会诊莱茵河的污染问题。这家
公司决定采取一系列中、近期措施,对事故现场进行大规模清污消毒,用混
凝土墙把仓库围住,整个覆盖起来。公司又设置了报警系统,修改了化工产
品存仓条例。当然,更为大量的工作是对莱茵河本身的清污。该公司会同莱
茵河国际委员会和沿岸各国环境部门,制定了一项庞大的莱茵河清污计划。
漂浮在河面的有毒物质的清除,需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而最麻烦的是沉
积在莱茵河底的污物。据科学家们测算,至少有300多公斤的剧毒化学物质
淤积河底,只要洪水泛滥,这些化学毒品又要沉渣泛起,给两岸人民带来新
的威胁。为此,生态学家正考虑把河中的有毒污染抽吸上来,但这显然不是
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巴勒市环境保护官员瓦尔特·埃尔曼预计,至少要在
10年之后,莱茵河的生态系统才能复苏,而要使河中原来的30多种鱼类恢
复正常的繁殖循环,则需要更漫长的时间。
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严重事故,已经引起整个欧洲社会对公害的关注,被
人们称作一起新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在遍及欧洲的抗议浪潮中,一些污染最
严重的化学工厂被迫停产或关闭,各国政府也不得不采取措施,制止污染的
扩散和蔓延。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人们逐步意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
文明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的报复。八十年代中
期连续发生的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桑多兹火灾这3起
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人们: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
大问题是保护地球,如果我们不关注人类唯一的生命摇篮——地球的生态环
境,就无异于用利刃割断人类的生命线。
(陈齐)
… Page 130…
马丁·路德·金遇害
1968年4月,美国争取黑人公民权运动和提倡非暴力不合作精神的伟大
领袖,学识渊博、备受尊敬的马丁·路德·金牧师来到田纳西州的孟菲斯,
积极支持环卫工人举行的一次罢工斗争。4月4日晚,他正站在洛兰停车场
旅馆的阳台上呼吸新鲜空气,突然飞来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右额角,然后
穿透脖子,打伤了他的脊椎。送往医院后不久就停止了呼吸。
金牧师被杀激起了美国几十个城市黑人区的大规模骚乱,黑人居民纷纷
涌上街头,抗议自己最优秀的儿子被杀害。警察、国民警卫队和军队都出来
平息抗议和示威行动。为此,美国总统约翰逊不得不在4月5日下令,首都
华盛顿实施紧急状态。总统同时推迟了赴檀香山的行期。电影奥斯卡金像奖
的颁奖仪式原定于4月8日举行,现在只好推迟到金牧师的葬礼后举行。葬
礼定于4月9日,这一天宣布为全国哀悼日,国家机关奉命下半旗致哀,为
金牧师举行了全国性的祈祷。
同时,对此案的侦破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就在凶杀案发生的当时,在现
场的孟菲斯市警察当即打电话报告了联邦调查局孟菲斯市分局,分局长罗伯
特·G·詹森立即上报给华盛顿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胡佛下令赶紧
调查。
据住在对面贝西·布鲁尔公寓的一位房客查尔斯·斯蒂芬森说,他听到
一声枪响,而后他打开自己房间的门,看见一个男子跑过过道,手里提着一
个大包袱。斯蒂芬森记得此人曾和公寓的女主人布鲁尔太太在一起。他回忆
那人大约35岁,身高有5英尺10英寸,体重约165磅,穿一套整洁的深色
衣服。
另一名旅客威廉·G·安库兹说他也听到了枪声,当时他正在看电视。
他打开房门,恰好看见一个男子提一个大包袱朝他跑来,边跑边用手捂着脸。
安库兹对他说:“我好像听见一声枪响。”
“是呀,是一声枪响。”那人也这么说。
几分钟以后,与布鲁尔公寓相隔不远的卡尼普游艺场门外传来“扑通”
一声。游艺场经理和两个游人走出来,看出了什么事。他们在游艺场凹进去
的入口处发现一个包袱。与此同时,他们看见一个身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沿街
向南走去。不大一会儿,他们就看见一辆白色小汽车(大概是“野马”牌的)
飞快驶过他们身边,朝相反的方向疾驰而去。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询问了公寓女主人布鲁尔太太,据她说,那个人是当
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来她的公寓登记住宿的,署名约翰·威拉德。身材和长相
与两位房客所说差不多。她安排他住二楼8号房间,室内有电炉和电冰箱。
那人告诉她只要一间卧室就行,于是她租给他公寓后部的5一B号房间。那
人朝窗外瞥了一眼,对过就是洛兰停车场旅馆的阳台。
斯蒂芬森于当天下午曾听见5一B房间和公用浴室之间有人走动,脚步
声反复响了几次,他想进浴室,但发现里面已经有人。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检查了那个包袱,发现里面有一对雷明顿公司制造的
760型“打猎能手”步枪,这是一种穿透力很强的步枪。包袱里还有一架望
远瞄准镜和一个拉链式手提包,包里装着洗漱用品、带洗衣签的一条男式短
衬裤、一具望远镜、两罐啤酒、一个纸袋 (标有田纳西州孟菲斯约克机械公
司字样)及一张约克机械公司的发票,发票日期是1968年4月4日。分局长
… Page 131…
詹森派飞机把这包袱送往华盛顿,交化验室鉴定。
在此期间,联邦调查局命令全国务分局:要优先安排金牧师被刺案的调
查工作。这就是说,获得一切线索均须立即充分重视,这些线索提供的各种
可能性均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加以充分利用。在华盛顿,这架机器已开动起来,
与负责种族、保安和犯罪方面的耳目联系,要调查三K党和其它种族歧视团
体。还下达了要查对人名的指示,主要查阅美国征兵局档案、城市姓名地址
录和电话簿;查阅驾驶执照局、机动车辆处和金融机构的卷宗,信用卡档案、
刑事法庭和民事法庭记录、结婚登记证存根、公用事业卷宗、工会会员花名
册以及运输业旅客名单。
不出几天,联邦调查局便查出了这支步枪及其它物品的来源。特工人员
发现,有人在亚拉巴马州怕明翰的航空航海用品公司购买了这支步枪和望远
瞄准镜。一个自称“哈维·洛迈耶”的男子在3月29日(也就是谋杀案发生
前六天)购买了这支步枪和这架瞄准镜。售货员所描述的“洛迈耶”和联邦
调查局所了解的这名嫌疑犯体貌特征相符。根据纸袋和约克公司的发票,特
工人员找到出售这副望远镜的孟菲斯商店。一名售货员说,他在金牧师遇刺
的当天下午四点左右把这副望远镜卖给一名男子,那人体貌特征也与特工人
员掌握的情况相符。而两罐啤酒则是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家商店购买的。
特工人员在孟菲斯各家旅馆和饭店查寻投宿者有无家住伯明翰的。他们
估计,在布鲁尔公寓用“约翰·威拉德”名字登记住宿的男子可能比较早就
到了孟菲斯。查寻结果,唯一来自伯明翰的旅客是住过雷伯尔汽车旅馆的埃
里克·斯塔沃·高尔特。这个人4月3日在那里登记住宿一夜,他驾驶一辆
亚拉巴马州牌照的“野马”牌汽车。
在伯明翰,特工人员了解到,高尔特与“约翰·威拉德”的体貌特征很
相似。他曾经买过一支33口径的左轮手枪,并曾在大陆舞蹈俱乐部学习舞
蹈。俱乐部经理说,这名学员学习很认真,在假日里,他常开车到墨西哥去。
后来,联邦调查局有了很大的收获,亚特兰大的一名家庭主妇见过一辆
白色的“野马”牌小汽车在金牧师遇刺后的第二天下午一直停在附近的一个
街区。经过证实,她所说的正是高尔特的那辆小汽车——由于这发现,联邦
调查局追查到加利福尼亚州。有证据表明,这辆车在洛杉矶地区加油两次。
他们派出三百名特工,集中力量搜寻洛杉矶地区。终于有了收获,在洛杉矶
全国舞蹈室的档案中,发现了高尔特的名字。然而,他们仍没有找到高尔特
的下落。
在亚特兰大,特工们在高尔特住过的一间公寓里找到了两件很有意思的
东西:一本小册子《锁匠行业有您的机会》,还有一张亚特兰大市街图,上
面标出了金牧师的住址。金牧师领导的南方基督教领导人大会总部所在地也
划了圈。看来,这个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