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装有录音系统的消息,顿时如雷轰顶,异常震惊。舆论反应也非常强烈, 

 《纽约每日新闻》的大字标题是:“尼克松窃听他自己的各办公室。” 

     1973年7月17日,参议员小萨姆·欧文代表“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 

写信给尼克松总统,要求交出这些录音带中的五盘和其它有关白宫文件。这 

个要求被尼克松粗暴地拒绝了。 

     7月23日,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发传票传调录音带和其它材料的决定,认 

为这些东西直接或间接地同1972年总统竞选中的“犯罪行为”有关。 

    也就在同一天,特别检察官阿奇博尔德·考克斯发出传票,传调九盘谈 

话录音带。结果同样遭到拒绝。这样一来,委员会和特别检察官又去找法院, 

要求法院作出裁决,迫使白宫交出这些录音带。尼克松的律师匆匆忙忙提出 

反驳。政府的三个部门都卷入了这场冲突之中: 

    尼克松强作镇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提出了广泛的“行政特权” 

的要求。他把行政特权的理论与三权分立联系在一起,争辩说,如果国会传 

讯或法院命令能迫使总统公开秘密情报,那总统的职位就会受到致命损害, 

而国家的安全也就没有保障。 

    法官约翰·赛里卡否决了尼克松的论点,并命令他交出录音带。他还规 

定,这些录音带要先送到他这里,他会删去享有特免权的部分,然后按照特 

别检察官的要求送到一个特别大陪审团去。 

    尼克松和他的顾问仍然决心保住这些录音带,只向法官提供一些编辑过 

的文本,除了那几盘已被传调的录音带之外,坚决不再交出任何东西。他们 


… Page 170…

逼着特别检察官同意,否则就要撤掉他。 

     考克斯认为他有权继续要求并得到与庭审有关的任何材料。而且,法庭 

有绝对的权利审查那些录音带,而不是什么文本。他还在10月20日通过电 

视发表公开声明:他不能服从总统指示,只有任命他的司法部长才能给他下 

达在法律上有义务的指示。 

     检察官与总统之间的鸿沟太深,难以弥合。尼克松却大胆地往前冲,决 

心解除考克斯的职务。就在考克斯发表公开声明几个小时之后,司法部长埃 

利奥特·理查森和副部长威廉·拉克尔肖斯由于拒绝白宫关于撤销考克斯职 

务的命令,先后提出辞呈。位列第三的副部长罗怕特·博克执行了白宫的命 

令,他的理由是,如果大家都辞职,司法部便无法正常工作。 

     考克斯被解职引起了舆论大哗。各电视网在正常节目中竟然插入公报, 

并在当晚发表专题评论,认为尼克松政府是发动了一场压制反对派的政变。 

全国广播公司著名评论员约翰·钱塞勒说:“今晚是我国处于可能是有史以 

来最严重的宪法危机之中,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有的新闻报道称之 

为“长刀之夜”,或者叫“星期六夜晚大屠杀”。 

     掩盖活动的继续,引起了公众极大的愤慨和不满。尼克松此时已名誉扫 

地。那些被揭露出来的事件本身,以及尼克松对待调查所采取的抗拒态度, 

使人们对他非常怀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疑云与日俱增。尼克松发 

动一场他称之为“坦率行动”的群众运动,企图驱散疑云,恢复自己的地位 

和平息人们对他的指责。他四处游说,在经过选择的听众面前诚恳地保证, 

说他是无辜的。 

     但是,在公众的心目中,有两颗直接与水门事件有关的“炸弹”,其影 

响比尼克松精心设计的坦率陈词要深刻得多。一颗在1973年10月爆炸:民 

众已经得知被传调的九盘录音带中的两盘已经不存在,这两盘录音带涉及最 

重要的两次白宫谈话。法院的听证,未能解开这些录音带是经谁的手,又是 

怎样消失的这个谜,白宫的解释不一致,而且不能令人满意。另一颗是在11 

月份爆炸:白宫被迫透露,1972年6月,尼克松总统与当时的白宫办公厅主 

任霍尔德曼一次关键性谈话曾录了音,然而,现在这段长达十八分钟的内容 

已被从录音带上洗掉。公众对白宫不信任和厌恶感大大增加,要求对尼克松 

总统进行弹劾的呼声四起。” 

     1974年初,是水门事件如何走完剩下路程的决定时刻。此时,尼克松总 

统被蜂拥而起的批评浪潮所刺痛,竟孤注一掷地采取了更大胆的对抗姿态。 

他拒绝与新的检察官利昂·贾沃斯基合作,继续硬顶。2月份,众议院以441 

票对4票通过授权司法委员会传调任何人和物,包括总统在内。这就意味着 

弹劾尼克松的活动已正式开始。 

     尼克松面临特别检察官和司法委员会的双方传讯,因而被迫在4月30 

日公布根据那两盘录音带编辑而成的文字本。各大报纸全文登载,并由两家 

出版商匆匆印成平装书。司法委员会用这个文字本对照他们已掌握的总统以 

前发表少数几次讲话的录音带,发现有些不符之处,标有“听不见”或“无 

情报价值”的空白有近1800处。分析人员指出,这些空白有三分之二是出现 

在总统自己说话时。而在他与霍尔德曼和前白宫助手埃利希曼的谈话中,则 

出现最为频繁。这结果使公众舆论掀起反对尼克松的轩然大波,要求他辞职 

或要求弹劾总统的呼声明显增高。 

     尼克松举步维艰,但仍面临着必须再交出一些录音带的要求。否则他简 


… Page 171…

直无法过关。贾沃斯基通过法院进攻,于4月18日传调64盘录音带。尼克 

松请求法院宣布这一传调无效。7月底,水门事件发展到了顶点。7月24日, 

首席法官宣读了对于贾沃斯基要求得到64盘传调录音带一案的裁决。最高法 

院备审案件目录上写的是:美利坚合众国控诉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法 

院以八比零一致裁决总统败诉。 

    在全国的注视下,司法委员会7月30日向众议院呈送了弹劾总统的条 

款。头两条很重要:第一条指控总统给司法工作设置障碍;第二条指控他滥 

用职权。更为重要的是,这两条得到对立两党的一致支持。弹劾问题已摆在 

众议院面前。 

    尼克松的辩护人企图以总统没有具体罪行为理由来挫败弹劾的一线希 

望,也于7月24日被最高法院粉碎。法院命令尼克松交出剩余的录音带,特 

别是要他交出被称为“冒烟的枪”的那盘录音带,其中一盘录有总统在1972 

年6月23日与霍尔德曼的一次谈话,尼克松明白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 

制造一次“国防安全”行动,并让联邦调查局插手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在 

水门事件发生六天之后下令进行掩盖事实真相的证据。 

    在水门事件真相大白之后,尼克松度日如年,但他仍表示不愿辞职。他 

说:“唯一的方针是继续战斗下去,直到最后一分钟。”与尼克松的意愿相 

反,弹劾总统的议案已由众议院付诸表决,甚至连尼克松最坚定的支持者们 

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尼克松不可救药。 

    形势急转直下,尼克松陷于绝望。他面临着痛苦的选择:辞职或被弹劾。 

如果被弹劾,他将在参议院接受至少六个月的审讯,在政治上便全然无能为 

力了。并且最后必将遭到失败和屈辱,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弹劾并被判 

犯刑事罪的总统。一年多来,他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而1974年7月30 

日晚上更是辗转反侧,举棋不定。 

    尼克松的助手们在听了那个被称为“冒烟的枪”的录音带后,也得出与 

尼克松同样的结论:局势已完全没有希望了。这时,尼克松才清醒地认识到, 

再抵抗下去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决定辞职。 

     1974年8月8日,是尼克松当美国总统的最后一天。他与副总统福特会 

晤,举行一次全面的情况简介会。下午九时,尼克松在白宫通过电视向全国 

民众发表辞职演说。人们清楚地在电视屏幕上看见这位卸任的总统流下眼 

泪。次日,他再一次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向他的白宫班子告别。根据规定的 

程序,尼克松的辞职在8月9日中午正式生效。 

    这位当了一任半的总统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不情愿地离开了总统的位 

置,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一位普通公民。随着尼克松的倒台,轰动世界的水 

门事件所掀起的一场轩然大波终于平息。风波虽然平息了,但人们对政府的 

不信任和怀疑远远没有消除。也许政治丑闻永远都会有的,人们对此从不盲 

目乐观,只希望尽可能少一些。 

                                                                  (孙晓) 


… Page 172…

                              德雷福斯大冤案 



     十九世纪末,法国发生了一起震撼全国、轰动世界的大冤案——德雷福 

斯案件。被告德雷福斯于1894年蒙冤后,过了十二年,也就是到1906年才 

彻底平反。这其间,许多坚持真理、仗义执言的人士受到株连,遭到种种迫 

害。法国当局出于不可告人的动机,长期知错不纠,甚至不借采用各种卑鄙 

手段掩盖真相,终于激怒了人民,使一起冤案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要求 

重审此案的群众运动。 

     当时法国从上到下,包括政府、军队、教会、报界、政党、团体,几乎 

都分裂成为赞成重审和反对重审的两派,斗争异常激烈:亲朋之间争论翻脸; 

有的夫妇因此离婚;即便是家人亲友团聚一桌,只要谈及此案,也会争得面 

红耳赤,甚至扭打起来,闹得不可开交。 

     整个法国因为德雷福斯案件,陷入一场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之中,导 

致了几届内阁的倒台。要求重审此案的运动三起三落,历经十二年,最后才 

以德雷福斯恢复名誉而告结束。 

     德雷福斯是怎样蒙上不白之冤的呢?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法国和德国的关系 

日益紧张,双方的间谍和反间谍活动一直没间断过。法国陆军总参谋部反间 

谍部门发现一系列机密文件被窃,这些机密文件包括:军事地图;新炸药性 

能说明书;法国的作战计划;和俄国签订的军事同盟合作细节等。种种迹象, 

引起法方对德国驻巴黎武官施瓦茨的怀疑。于是,法方便派间谍对施瓦茨暗 

中监视。 

     1894年9月26日,安插在德国驻巴黎大使馆充当仆役的法国间谍,获 

得一张寄给施瓦茨的“便笺”。“便笺”没有署名,上面开列了送交此人查 

收的法国国防机密情报的清单。这张便笺很快被送到法军情报头头桑德尔上 

校手中。 

     这张便笺是谁寄给施瓦茨的呢? 

     经办此案的桑德尔等人,推测这是陆军参谋部的军官或是在参谋部有内 

线的人所写。后来又推测此人可能是炮兵军官。同时,从参谋部另外掌握的 

线索中,曾提到过一名“姓氏第一个字母为D的家伙”。于是,他们便在实 

习军官名单中,一个个往下找姓氏第一个字母为D的人。结果,找到了犹太 

人实习军官、新教徒德雷福斯上尉。办案人员对照了德雷福斯的笔迹,认为 

和那封便笺相似,便以此为由,于1894年10月15日,根据陆军部长签署的 

命令,以间谍罪和叛国罪将德雷福斯逮捕。 

     德雷福斯何许人也?德雷福斯于 1859年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富有 

的犹太人家庭。其父是当地纺织业大老板。德雷福斯家定居此地已有几百年 

了。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法国被迫与德国订立丧权辱国的 《法兰克福条 

约》,将阿尔萨斯割让给了德国。条约规定阿尔萨斯居民可以选择法国国籍, 

但必须离开当地。德雷福斯父亲毅然决定选择法国国籍,只留其长子照看家 

业。 

     德雷福斯自小抱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情,后来考入了高等军工学校,毕 

业后到炮兵连任中尉。再后来他又考入军事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 

被选派到陆军总参谋部实习。实习表现良好,曾得到总参谋长布尔瓦的好评。 

     德雷福斯被控犯有间谍罪,这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事实上,那张 


… Page 173…

便笺根本不是他写的。向德国出卖情报的真正罪犯另有其人。德雷福斯之所 

以蒙受不白之冤,是与当时法国的政治、社会情况分不开的。 

     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国内矛盾重重。社 

会上的反犹太势力随之抬头。反犹大主义者甚至危言耸听地声称,如果犹太 

军官一旦掌握军权,犹太人便将成为法国的主宰。又因为犹太人信奉新教, 

所以天主教报纸也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煽动反犹太人的情绪。 

     当时法国极右翼势力代表是反动的君主派,他们和天主教派、复仇主义 

者相互勾结,时刻企图推翻共和制。在军队高级领导层中,上述势力占主导 

地位。由于他们强烈的反犹太情绪和宗教偏见,犹太军官备受歧视和种种限 

制。当时得以进入陆军参谋部的仅德雷福斯一人。而且德雷福斯刚进参谋部 

时就受到参谋部军官们的敌视。前面提到的法军情报头目桑德尔上校,当时 

就曾正式表示抗议,认为德雷福斯作为犹太人,是“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危 

险人物”。 

     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主办此案的军人带着强烈的种族偏见和宗教偏 

见,不分青红皂白,认定罪犯就是犹太军官德雷福斯。特别是另一个经办此 

案的军官亨利,更是心怀鬼胎。他一开始就认出了便笺上是他的朋友埃斯特 

拉齐的笔迹,不禁心惊肉跳,坐立不安。他生怕牵连自己,误了前程。这家 

伙阴险狡诈,善于察言观色投上级所好。当桑德尔出于偏见怀疑德雷福斯时, 

亨利大喜过望,庆幸找到了替罪羊。 

     但是,鉴定那张便笺笔迹的专家们,却没有能得出一致意见。其中法兰 

西银行字迹专家戈贝尔,坚决认定便笺上的字并非出自德雷福斯之手。专家 

们最后作出了“物证根据不足”的结论。这时,军方也觉得逮捕德雷福斯过 

于轻率。但是,由于逮捕的决定是陆军部长梅西埃将军亲自作出的,为了维 

护军队和首长的威信,只好将错就错,既不愿轻易释放,又迟迟未能开审。 

     在这骑虎难下的尴尬时刻,军队中的一些人为了摆脱困境,并利用这一 

案件达到他们反犹太的政治目的,想方设法要给德雷福斯安上间谍罪名。他 

们不惜违反国家法律和军队纪律,公然把军队里尚在秘密侦查中的“案情”, 

向反犹太的报纸《自由论坛报》等透露。梅西埃部长甚至在审讯前,就公开 

向报界确认德雷福斯就是罪犯。这些报纸如获至宝,借此大作文章。因为德 

雷福斯既是“可恶”的犹太人,又是“里通德国”的间谍,这正是煽动反犹 

排犹的绝妙材料。甚至还有人造谣说:犹太人正用金钱赎买“卖国贼”德雷 

福斯的自由,扬言应对他判处死刑。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法庭不顾被告方面的抗议,于1894年12月举行了 

秘密审讯。第一天审讯下来,连军事法官们也认为证据不足。亨利见势不妙, 

便在法庭上以军官的名誉宣誓后,用手指着德雷福斯说:“奸细就是他!” 

     正当军事法庭经过四天审讯,暂时休庭以讨论判决的关键时刻,陆军部 

长梅西埃将军竟编造了一份德雷福斯的“秘密档案”。在这份“密档”里, 

塞进了他们经过精心篡改的“罪证”。 

     既然是陆军部长的旨意和命令,军事法庭便不顾案情真相,全体一致判 

定德雷福斯有罪,判处无期徒刑,革除军职,流放到法属圭亚那附近的魔鬼 

岛要塞终身囚禁。随后,被告的上诉也被驳回。 

     1895年1月,在法兰西军事学院操场中央,举行当众革除德雷福斯军职 

的仪式。对军人来说,最大的羞辱莫过于当众革职了。德雷福斯的肩章被扯 

去,帽徽被摘掉,勋章统统被除下。最后,他的军刀也被一折两段,扔在地 


… Page 174…

上。同年4月,德雷斯福被押往魔鬼岛服刑。 

     当时,法国舆论不明其中冤屈,还赞扬军队处事果断,雷厉风行。有人 

甚至对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