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99…

不许私自离开上海;上海银行公会主席、浙江第一商业银行董事长李馥荪, 

打算由各个银行凑足一千万美元应付一下,结果惹得老蒋大发雷霆,蒋经国 

对他更是声色俱厉;金城银行董事长周作民吓得偷偷乘飞机逃到香港去了; 

上海农商银行总经理梅哲之,在抗战时同日本人关系密切,蒋经国对他拍桌 

大骂,逼他交出金银美钞来。杜月笙、荣尔仁、刘鸿生等一大帮头面人物或 

实业家,也被蒋经国逼得很紧。十月份,蒋经国还组织了“上海十万青年大 

检阅”的活动,先在兆丰公园集会,听蒋经国发表演说,然后举行示威游行, 

沿途高呼口号:“打倒奸商!”“不准囤积居奇!”“不准抗拒不卖!” 

     为了杀鸡吓猴,蒋经国真的使开了铁血手腕。 

     财政部秘书陶启明,在上海滩有后台,有背景,他利用职权泄露经济秘 

密,串通商人搞股票投机,牟取暴利,被蒋经国的部下侦破,人赃俱在,当 

即判了死刑。同孙中山之子孙科关系密切的林王公司经理王春哲私套外汇, 

被判处死刑。淞沪警备司令部经济科长张尼亚、稽察处第六大队长戚再玉等 

因贪污舞弊,被判死刑。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搞股票投机,被判八个月徒刑, 

后改为罚款;杜家的管家、米商万墨林由于粮食贷款舞弊案被扣押。此外被 

关罚的大商人、大实业家达到60多人。在这种高压下,蒋经国做到了把物价 

稳定在8月19日的水平上,同时在一个月内收兑黄金、白银、外汇等共值三 

亿七千多万美元。一时间,蒋经国的权威迅速建立起来了,外国记者把他形 

容成“中国的经济沙皇”。恨他的中国人把他比作清代的雍正皇帝,老百姓 

则把他当成“打虎英雄”、“包青天”! 

     蒋介石也大为高兴,并且把“金圆券”的发行量从最初的20亿元一下子 

提高到200亿元。 

     然而,经济局势并不是单凭政治权力就可以完全控制的。“金圆券”的 

信用只体现在政府的文件上,并没有在市场流通中反映出来,所以真正掌握 

着商品的人,仍然是抱观望态度的多,他们尽量多保留商品而少收入“金圆 

券”;同时在政治高压下稳定的物价,也打击了商人们的经营积极性。结果 

物价虽然没有上涨,但市面上的货物却越来越少。少数财大气粗后台硬的奸 

商,不但自己仓库里的货物不拿出来卖,还派人到市面上抢购货物,囤积起 

来。这样一来,小商人进不到货,店里越来越空,老百姓拿着“金圆券”买 

不到东西,对“金圆券”的信誉也就发生了怀疑。黑市上的“金圆券”对美 

元的比价也就逐渐下跌。 

     面对新的危机,蒋经国亲自组织了5600个骨干分子,向全市各行各业实 

施物资总检查。 

     这一查,查出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他就是孔祥熙的大儿子孔 

令侃。孔令侃的母亲,就是宋美龄的妹妹宋霭龄,他同蒋经国算起来是姨表 

兄弟。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孔家排在第三,仅次于蒋介石和宋美龄 

的哥哥宋子文。孔令侃在上海办了一个扬子公司,囤积了大量大米、百货、 

药品、钢材、呢绒、棉布、汽车配件等等,他拒不拿出来销售。蒋经国发现 

后,一边全部查封,一边向外界公布了这一情况。顿时,全上海、全中国以 

至全世界的目光都盯住了“扬子公司案”,看蒋经国怎样处置他的这位富可 

敌国的皇亲国戚。 

     蒋经国决心拿孔令侃开刀。他在日记中写道:“已经骑在虎背上了,则 

不可不干到底!”于是他下令加紧清点扬子公司仓库的存货,准备全部没收。 

     孔令侃没想到蒋经国会同他玩真格的,加上外界压力太大,他有点沉不 


… Page 300…

住气了。孔令侃先是去请上海市长吴国桢出面调解,然而吴国桢老奸巨猾, 

他才不肯在蒋家和孔家的冲突中乱掺合呢。他找个借口,轻轻地推托掉了。 

孔令侃急中生智,跑到南京,搬来了他的姨妈宋美龄。 

     宋美龄虽不是蒋经国的亲生母亲,但平时两人的关系不错,几乎从来没 

有红过脸。特别是蒋经国的亲生母亲死于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后,宋美龄 

待蒋经国如同亲生,蒋经国也很尊重这位后母。可是这一回,尽管宋美龄一 

再劝解,蒋经国仍然不肯松口。他坚定地认为,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他们两家 

的私事,更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宋美龄无可奈何,只得动用最后一张王牌,向正在北平忙于军事大计的 

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上海的意外情况。 

     蒋介石立即给蒋经国发来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要他“且慢行事!” 

     蒋经国立刻明白了这是宋美龄的花样,于是也向北平发了一封“十万火 

急”的电报,告诉蒋介石:“慢则生变,慢则倒台。沪人怨声载道,500万 

人抢购势如狂潮,金圆券岌岌可危,经济管制毁在旦夕!草草收场,百姓遭 

殃。” 

     蒋经国没有夸大危机,此时上海的抢购风潮已经势不可挡,人们提着“金 

圆券”就像提着一团火,见到什么买什么,连棺材和寿衣都被人抢购一空! 

     蒋介石见双方相持不下,只得亲自乘飞机赶来上海。可他一下飞机,就 

被宋美龄和孔令侃接到了孔家。宋美龄一再向蒋介石强调,蒋家和孔家不是 

一般的关系,损害了孔家的利益,也就是损害了蒋家的利益。孔令侃又以公 

布蒋家在美国的财产数字相威胁。蒋介石权衡利弊,终于决定袒护孔令侃。 

第二天,他召见蒋经国,批评他办事太过火;又公开宣布扬子公司储存的货 

物不属于“日用必需品”,不在查禁范围之内。 

     蒋经国垂头丧气,向等待消息的他的亲信们说:“我只有先在家尽孝, 

然后再为国尽忠了。” 

     孔令侃这只天字第一号的“大老虎”逍遥法外,蒋经国在上海的“打虎” 

运动再也无法持续下去了。蒋经国凄凄惨惨地发表了一个《告上海市民书》, 

表示对上海人民的歉意,灰溜溜地离开了上海。 

     被捕入狱的60多个富商被释放了。 

     紧接着,翁文灏倒台,王云五辞职。 

      “金圆券”像脱缰的野马,在短短九个月内,就贬得一文不值。一千元、 

五千元、一万元、五万元、十万元、五十万元面额的钞票相继发行,而物价 

也像天文数字般飞涨,一日数变。到1949年4月,要36万元“金圆券”才 

能买到一块银元,比发行之初涨了18万倍。到上海解放时,一块银元要值八 

千万元“金圆券”! 

     随着“金圆券”的崩溃,蒋介石政府的财政金融再也无法挽救。而蒋家 

王朝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也就走到了末日。 

                                                                  (薛之兵) 


… Page 301…

                                  蓝光行动 



     1979年元月,伊朗国内矛盾更加激化,一直亲西方的巴列维君主制王 

朝,随着国王的出走很快解体。同年2月,一直住在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霍 

梅尼回国,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 

     伊斯兰宗教领袖霍梅尼执政后,奉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的外交政 

策,美国被视为“魔鬼撒旦”。 

     1979年11月4日,伊朗激进分子冲进美国大使馆,要求美国引渡巴列 

维国王回国接受审判,并抓走几十名使馆工作人员作为人质。美伊关系骤然 

紧张起来。 

     两天后,美国召开特别会议,研究营救人质计划。 

     各种建议都有。有人主张交出巴列维国王接受审判,甚至还有人建议向 

伊朗首都德黑兰投掷一颗炸弹……有的建议尽管滑稽荒唐,卡特总统却一一 

仔细听着。结果决定,为避免流血,尽可能不采取军事行动,分别通过外交 

途径和经济制裁等办法,以求得解决。 

     但是,各种办法都没有效果,直到1980年4月,卡特总统才最后作出决 

定:派遣飞机,武装潜入伊朗营救人质。行动计划制定得详尽而周密。参加 

行动的特种部队的代号是“蓝光”,全名为德尔塔部队。总部设在北卡罗来 

纳州的布雷登堡。 

     4月24日,格林尼治时间22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防部五角大楼的 

指挥室里,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将军指挥的“蓝光”秘密军事行动开 

始了。 

     在伊朗的海岸附近,8架绰号叫“快活的绿色巨人”的武装直升飞机, 

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载着90名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突击队员, 

配备最先进的武器和各种使人软弱无力的的毒气,朝着伊朗南部飞去。 

     三小时之后,直升飞机到达第一个停留的地点波什特巴达姆。这是距德 

黑兰东南300公里的塔巴斯城的沙漠地区,即行动方案中的“一号沙漠”。 

     在那里,这些直升飞机同几小时之前由中东一个基地起飞的特遣部队汇 

合。这支部队包括满载汽油、化学药品和装备的6架C—130运输机,以及 

90名美国志愿军人。 

     按原定计划,会师后,直升飞机将从运输机上补充汽油,然后飞往德黑 

兰郊外的预先选好的第二个基地降落。凌晨4点隐藏在深山之中。第二天夜 

晚,改乘特工人员开来的卡车潜入德黑兰市内,在预定时间里进入外交部大 

楼和使馆大院,制服看守人员,释放人质;然后,直升飞机根据无线电指令, 

在上述两处救出人质,以飞快的速度赶往德黑兰以东的第三个基地——一个 

废弃的简易机场,由两架C—141飞机将所有的人质送到安全地带,直升飞机 

则扔在伊朗。 

     但是,这个秘密行动一开始就出了毛病。8架直升飞机到达伊朗海岸不 

久,其中有一架直升飞机的液压系统发生故障,被迫降落。机组人员只好由 

另一架直升飞机运走。 

     不久,第二架直升飞机遇上了沙暴,迷失方向两个小时,最后不得不返 

回“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按原计划规定,必须有6架直升飞机参加行动,现在已到了最低数字。 

在到达目的地时,第三架直升飞机“快活的绿色巨人”又发生故障,水管功 


… Page 302…

能失灵而降落,这时飞机只剩下5架了。整个行动计划遭到破坏。 

     琼斯将军立即向卡特总统报告一连串发生的意外情况,建议中止这次行 

动。卡特总统一筹莫展,只好批准。 

     “蓝光”行动就这样流了产。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美军准备撤离时,突然一辆伊朗公共汽 

车进入军队的集结地点。公共汽车上的人犹如突然见到了外星人一样,正惊 

诧得不知所措时,这支美国特遣部队持枪将50名乘客全部扣留了。乘客只好 

乖乖地坐在车上,念叨着古兰经,祈求真主保佑。有人要下车小便,被全副 

武装的美国哨兵用枪逼回车内。 

     “的的——”接着又开来一辆卡车。嗬!后面还跟着一辆轿车。卡车被 

持枪的美军拦住,被迫停下了。机灵的卡车司机见情况不妙,乘人不注意, 

钻进后面轿车里,对轿车司机说:“快跑!前面是些美国佬!” 

     轿车司机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忙打转方向盘,将车开进茫 

茫的戈壁滩中。这里的戈壁土质坚硬,司机加大油门,开了一程之后才问道: 

 “你不是说胡话吧?”卡车司机说:“是美国佬,还有直升飞机呢!” 

     美军见小轿车消失在夜色之中,后悔不已,因怕被当局发现,不敢开枪 

射击,只好眼巴巴望着它开走了。这就意味着,这次行动彻底暴露了,美军 

只好慌忙撤退。 

     更不幸的是,当准备起飞时,一架直升飞机在尘埃弥漫中与一架C—130 

运输机相撞,发生猛烈的爆炸。当场8名机组人员丧生,4人烧伤。 

     炸死的8具尸体只好留在烧毁的飞机上,4名伤员被撤运出来。 

     营救人质以失败告终。 

     武装营救在伊朗人质的未遂事件,在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 

响。 

     卡特总统在电视广播讲话中直言不讳地承认说,是他决定采取这次营救 

活动的,也是他决定取消的,责任完全在他。万斯国务卿由于对卡特总统营 

救人质的决定“不能给予公开的支持”,故在营救行动前4天呈请辞职。4 

月28日,卡特总统接受了万斯的辞呈。 

     美国国内和它的盟国,对此事件反应不一。有的表示可以理解,有的表 

示同情或支持;但多数人表示吃惊,或表示不安,或表示反对,或对这次行 

动可能产生的后果表示忧虑。许多亚非国家则认为,这是侵犯伊朗领土主权。 

世界舆论热切希望,美伊双方采取明智和克制态度,尊重国际关系准则,通 

过和平手段,妥善解决两国间的争端。 

     卡特总统费尽心机,不惜一切代价营救人质,本想借此行动挽回美国的 

荣誉,满足部分公众殷切的要求,为他连任总统的竞选扫清障碍,结果反而 

加速了他政治生涯的结束。 

     直到卸任前第四天,卡特总统还为争取人质获释作最后努力。 

     1981年1月16日,美国终于同伊朗达成释放人质的原则条件——发还 

伊朗在美国的财产。 

     但是,由于电传往返上的技术性延误,直到1981年1月20日,新总统 

里根就职典礼举行了33分钟时,被扣押的52名人质才登上飞机返回美国。 

历时444天的人质事件,只有半小时之差没有能在卡特总统任期内解决,这 

不能不说是一件使他遗憾终身的事,他不得不含恨离开了白宫。 

                                                                (贺景白) 


… Page 303…

                              吉大港血腥之夜 



     1975年11月7日凌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街头又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四天以前,亲苏联的陆军参谋局长哈立德·穆什拉夫发动了一场政变,将陆 

军参谋长齐亚·拉赫曼逮捕入狱。今天,齐亚·拉赫曼的部队又发动了一场 

反政变,挫败了政变集团的阴谋。他们打开了国家监狱的大门,放出齐亚·拉 

赫曼将军。 

     反政变部队占领电台后,齐亚·拉赫曼在广播里郑重向全国宣布:“在 

目前形势下,孟加拉人民、陆军、海军、空军、步枪队、警察、自卫队和其 

它人要求我作为军事管制执行官和孟加拉国陆军参谋长,暂时接管国家权 

力。” 

     齐亚·拉赫曼1936年出生于孟加拉博格拉县的一个穆斯林家庭,学生时 

代,他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是喜爱足球、拳击和网球,锻炼出一副强健 

的体魄。17岁高中毕业,便参军入伍,开始了戎马生涯。参加过印巴战争, 

当时孟加拉国还属于东巴基斯坦。 

     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爆发反对叶海亚军人集团的战争。3月25日, 

已经晋升为陆军中校的齐亚·拉赫曼在吉大港举行了起义,宣布脱离巴基斯 

坦,成立独立的孟加拉国。建国以后,他受到总统穆吉布·拉赫曼的重用, 

被授予准将军衔,出任陆军副总参谋长。后来的几年中,这个国家又连续发 

生两次政变,最后是齐亚·拉赫曼出来收拾局面。 

     1977年4月,总统赛义姆因健康原因辞职后,齐亚·拉赫曼得到绝大多 

数的选民的支持,当选为孟加拉国总统。两年后,他宣布结束军管,他本人 

也退出军界,完成了孟加拉国向文官政府的过渡。 

     齐亚·拉赫曼总统生活简朴,不吸烟,不喝酒。他办事讲究效率,他对 

外奉行不结盟政策,以外交活动家的姿态频频出访,加强与邻国的关系。在 

国内,他经常到偏僻的农村巡视,关心人民的疾苦,对不能尽职的地方官员 

则非常严厉,因此有人称他为“仁慈的独裁者”。他不仅自己常到远离达卡 

的省份主持省政会议,还敦促地方官员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为 

了根除贪污,他要求议员、高级文官公布私产,并率先公布自己的财产。为 

保持与军队的关系,他一直在军营安家。在孟加拉国人民的心目中,齐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