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诉,要求联合碳化物公司赔偿50亿美元和惩罚性赔偿费100亿美元。美国 

加利福尼亚3名律师以全体受害者的名义,在纽约向联邦法院起诉,要求被 

告赔偿200亿美元。芝加哥的一名律师也提出诉讼,要求联合碳化物公司赔 

偿500亿美元。提出诉讼的律师越来越多,提出的赔偿额也越来越高,有的 

甚至要求赔偿1200亿美元。 

     究竟是什么因素使这些“好心”的美国律师如此“义肝侠胆”,不远万 

里要为“那些可怜的印度灾民赢得正义和金钱”呢?《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这幅题为《吃肉的猛 

禽》的漫画画着一群黑色的美国律师,像嗜食死尸的秃鹫一样,在博帕尔市 

上空盘旋,寻觅合适的猎食对象。原来,按照美国的有关规定,官司打赢的 

一方可从赔偿金中拿出相当可观的数额来酬谢律师,最高可达三分之一的赔 

偿金。这场状告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诉讼,赔偿金不仅空前巨大,而且肯定胜 

诉。正是这一笔唾手可得的酬谢金,把这些“秃鹫”,引到了博帕尔。 

     但是,印度方面早已洞察其奸,并没有领美国律师们的情。印度中央邦 

政府首席法律顾问拉德利·夏兰·辛哈,在记者招待会上劝告人们不要委托 

外国律师去打这场官司。他告诉难民,印度政府准备对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 

提出约10万个诉讼案,以迫使厂方对每个死伤者给予充分赔偿。 

     不久,印度政府就组成了由印度律师和另外两家美国律师事务所联合参 

加的委员会,正式代表博帕尔的受害者作为原告,向纽约联邦法院提出诉讼, 

开始打起了这场旷日持久的人命官司。 

     纽约联邦法院接到诉讼后,一直采取拖延不办的态度。与此同时,美国 

联合碳化物公司也在法庭内外四处活动。公司董事会聘请了律师、专家,组 

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班子研究对策。开始,联合碳化物公司为尽快了结这场 

官司,提出与印度政府达成法庭外协议,即赔偿2.4亿美元了事,但印度政 

府要求赔偿6.5忆美元,双方所提数目相距甚远,几经回合,协议难以达成。 

     1986年初,美国公司又一次开价3.5亿美元作为赔偿,企图一揽子解 

决问题,但印度政府不为所动,坚持诉诸法律。然而,对此事一直拖沓不办 

的纽约联邦法院却于1986年5月作出裁决,接受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另一 

提案:鉴于此案在印度发生,应当由印度司法机关审理,而不应在美国办案。 

就这样,美国法院在僵持了一年半之后,将这只皮球跨洋过海又踢回印度。 

     面对美国纽约联邦法院踢来的皮球,印度司法界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 

案件的审理工作。但对于尚未摆脱落后和不健全状态的印度法庭来说,要审 

理这样一桩牵涉到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及其于公司,而且关系到20多万人生命 


… Page 343…

的复杂案件又谈何容易。况且在现行印度法律中,尚无任何条文可作为此案 

的断案依据。 

     印度政府于1986年9月向中央邦博帕尔地方法院提出诉讼,指控美国联 

合碳化物公司给博帕尔市民带来的灾难。又经过两年半的反复交涉,多次开 

庭闭庭,这场马拉松式的官司才有了最后的结果:1989年2月14日,印度 

最高法院要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为其在印度的子公司向印度赔偿4.7 

亿美元的损失,并要求美方于3月31日前付清这笔赔款。美国这家公司的发 

言人不久发表谈话,表示接受印度法院的决定。至此,这场历时4年多的诉 

讼案终于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但博帕尔市的广大灾民,却有相当一部 

分人在饱受毒气摧残后死去,其有生之年丝毫未能得到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 

的任何赔偿。 

                                                                  (陈继水) 


… Page 344…

                           萨达特总统遇刺身亡 



     1981年10月6日,是中东十月战争八周年纪念日。八年前的这天凌晨, 

埃及军队突然越过苏伊士运河,向驻扎在西奈半岛上的以色列占领军发起猛 

攻。以色列把全部精锐部队调到西奈,阻击埃军,并派部队深入埃及腹地, 

切断西奈埃军和大本营的一切联系。埃军在后路被抄的情况下死战不退,一 

直到停火,始终在西奈半岛屹立不动。十月战争打破了以色列军队无敌于天 

下的神话,使埃及在世界上的威望大增。 

     每年10月6日,埃及都要在位于开罗近郊的纳斯尔城,举行盛大的阅兵 

典礼,庆祝那场战争的胜利。 

     10月的开罗,秋高气爽,碧空万里,全城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节日气 

氛之中。198l年10月6日,是埃及总统萨达特按照惯例在胜利广场举行盛 

大阅兵式的日子。胜利广场就是为了专门举行阅兵式而修建的。今天,萨达 

特总统在副总统穆巴拉克、国防部长加扎拉的陪同下,即将前来出席庄严隆 

重的阅兵式。阅兵式将于上午11点正式开始。 

     胜利广场位于开罗东南郊,砖体结构的观礼台大棚可容纳百余人,设在 

胜利广场的南侧。检阅台就在观礼台上,中央部分的前排建有一道深褐色的 

弧形水泥围墙,高约120厘米,厚度不少于60厘米。在前排安置有一排大红 

色的沙发椅子,萨达待总统及埃及高级要员们,就坐在这堵保护墙后面临时 

设置的红色沙发椅上。后面是埃及官员、议员、宗教界人士、各国外交使节, 

以及外国来宾和专家。在广场西侧,有专门为各国记者设置的观礼台,比两 

面的观礼台要高出许多,从这里可以一览广场全貌,为记者观看现场和拍摄 

现场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检阅台对面的广场北侧,是一座由四根花岗岩砌成的斜片形空心柱 

子,连成“金”字形,这就是无名战士纪念碑。 

     历次的检阅,保安措施都非常严密。上午还不到8点,大街上不时可以 

看到有警察和保安人员在执勒了。在总统车队将要经过的通向广场的街道两 

旁,早已站立着两排身穿黑色警服、白色腰带的警务人员。平时行人熙熙攘 

攘、车辆拥挤的大街,今天显得秩序井然,道路上的保安措施已到如此地步, 

广场附近和广场内的安全保卫工作,更是可想而知了。 

     各国记者的汽车经过数道关卡,每次都要停车接受检查,就连挂有总统 

府记者证的记者也不例外,真可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到达广 

场东南侧的最后一道关卡,进入广场时,还要把携带的东西交给保安人员检 

查,其中对摄影记者的检查尤其仔细:照像机、闪光灯,甚至连胶卷盒都要 

一一查看,并且拿过去按几下快门,打打闪光灯才放心。除此之外,保安人 

员还用一种小型探测器,从头到脚将记者们探测一番。他们对各种证件检查 

更为认真,直到确认没有问题后才予以放行。 

     10时30分,观礼台上的检阅台除第一排中间沙发空着外,宾客和埃及 

军政官员都已到齐了。接受检阅的部队也到达预定位置,无名战士纪念碑前 

的军乐队早已就位。检阅台前后和广场周围的警戒部队和安全警察,担负着 

艰巨的警卫任务。 

     11时差5分,一架轻型直升飞机降落在检阅台南侧的小广场上。这是总 

统专机。准备专机也是总统安全保卫措施的一部分,因为一旦出现什么问题, 

总统可以立即从空中撤离现场。 


… Page 345…

     11时整,萨达特总统在副总统穆巴拉克和国防部长加扎拉陪同下,乘敞 

篷车进入广场,他频频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下车后,萨达特一行人首先 

向“无名战士纪念碑”走去,把一个花圈献给了十月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 

们。行军礼默哀后,这一行人返身一直走向检阅台。 

     身着蓝灰色军礼服的萨达特总统个头不高,肤色棕黑、身体瘦削,总统 

的军礼服胸前挂满了闪闪发光的勋章、奖章,肩头斜披着总统缓带。他虽然 

己是个63岁的老人,但紧身合体的军装,昂首挺胸的姿态,稳健的步履和炯 

炯有神的目光,仍使他的军人气质和风度恰到好处。 

     就座前,萨达特总统向欢呼的人群再次挥手致意,接着按惯例朗读“古 

兰经”。这时,萨达特心里默默地说:“真主是伟大的,我的生命在真主手 

里,他们不能杀害我。”他像往常一样祈祷。“古兰经”朗读完毕,国防部 

长加扎拉宣布阅兵式开始。 

     受检阅的步兵方队、伞兵方队、边防骆驼方队、骑兵方队,雄赳赳气昂 

昂地走过来了;装甲兵、坦克部队、火箭部队也依次通过检阅台。每当一个 

新兵种从检阅台前走过时,萨达特总统总是要站起身来向他们致以军礼。 

     当炮兵部队快要进入广场时,天空中的飞行表演已进入高潮。各种战斗 

机、轰炸机的编队接踵而来。人们都把视线移向天空,观看埃及空军精湛的 

表演。当6架F—4鬼怪式飞机再次从检阅台南侧背面低空掠过时,地面上的 

炮兵车队也快走过去了。但人们仍把注意力放在空中,只见6道彩色烟幕在 

飞机身后扩散,由红、白、蓝三种颜色组成了一面巨大的埃及国旗。 

     忽然,炮兵车队中一辆拉着大炮的卡车停了下来,萨达特总统以为这是 

炮兵向他致礼,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抬起右手举向帽沿准备还礼。然而, 

就在这时,从卡车上突然跳下4名手持冲锋枪的士兵,向检阅台上冲去。其 

中冲在最前面的是炮兵中尉卡里德,他手里举起一枚手榴弹向检阅台上扔 

去,只听轻轻的一阵爆炸声,随即升起一股黑烟,原来是烟幕弹。这4个人 

一面冲,一面分成左、中、右三面,扣动冲锋枪的扳机,向检阅台上猛烈射 

击。萨达特总统立即被一发发子弹击中。 

     这时,检阅台和东西观礼台上下一片混乱,最初的惊愕与寂静被呼喊声、 

女人的尖叫声和呵斥声代替。但人们还是立即从惊愕中清醒过来,有人迅速 

卧倒,有人拿起座椅投向冲上来的凶手,当场抓获两人,打死一人,被抓获 

的两人中,一人身中6弹,另一人腿上中了两弹。逃跑的另一人于第二天在 

全国的大搜捕行动中抓获。当时,他身上已中了4弹。在现场被打死打伤的 

人一个个抬了下来,等待救护车送往医院。 

     总统中弹后,几十名身穿蓝色军装、头戴红色贝雷帽的总统卫队士兵, 

立即手拉手把飞机围住,直升飞机开始发动,螺旋桨慢慢地转动;中弹的总 

统被立即护送上飞机,几十秒钟后这架飞机就升空离开了胜利广场。萨达特 

总统被送往位于开罗南郊的马阿迪陆军医院抢救。 

     当萨达特总统被送往医院时,已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总统身上的蓝灰色 

军礼眼早已被鲜血浸透,血压和脉搏已测不出来了,他双眼圆睁,对光线已 

没有反应,全身也毫无反应能力。医生们首先为他输入氧气,取出他身上的 

弹片。但是总统伤势太重,医院官方报告中列举他的伤处:左胸有两个弹片, 

一颗子弹从左大腿上部钻出,右臂、胸部、颈部及左眼周围都有枪伤。颈部 

皮下还能触摸到一块异物。 

     尽管医生们全力抢救,但也无回天之力。10月6日下午2点40分,萨 


… Page 346…

达特总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共有21名医生在诊断书上签了名。 

    埃及人民敬爱的总统,一位杰出的政治英才就这样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他的死,造成了埃及政治上难以估量的空白。 

    据埃及政府的调查,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包括萨达特总统,一共 

7人死亡,28人受伤。 

    应邀观看阅兵式的客人中有十几名中国专家,他们坐在距萨达特总统很 

远的观众台上,但仍有4人受伤,其中一人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牺牲在异 

国的土地上。 

    埃及国民警卫军对抓获的几名凶手进行了审查。 

     10月7日,埃及政府发表了关于暗杀萨达特总统的凶手的正式声明,指 

出:“凶手共4名成员,两名军人,两名平民,是一个单独的小组。凶手的 

行动同任何政治党派或国家都没有关系,4名成员属于一个穆斯林极端分子 

集团。” 

    穆巴拉克副总统办公室主任、外交部第一副国务秘书乌萨马·巴兹说: 

 “狂热的思想迷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犯了错误,直至他们暗杀一个国家 

元首。” 

     没有人会想到,甚至负责这次阅兵式全面安全工作的国民警卫军司令马 

斯里将军也没想到,4名凶手中竟有两名伪装军人,混入了受检阅部队!这 

支部队是一个多月前。马斯里将军与陆军参谋部合作挑选决定的,并亲自对 

每一个军人的背景进行调查,稍有一点疑问的人都被刷掉。在受检阅前一天, 

他又派专人到部队检查武器装备,确保每一个士兵手里拿的都是空枪,绝对 

没有一粒子弹,一枚手榴弹……阅兵式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反复的检查也 

找不到安全保卫工作中还有什么漏洞或疏忽。然而,殊不知真正的“定时炸 

弹”早就埋下了。萨达特总统已处在万分危险之中—— 

    这话还得从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说起。在那次战争中,埃 

及和以色列军队在西奈半岛经过一番激战,埃军一举歼灭以色列官兵 2412 

人,击落以色列飞机131架,击毁坦克128辆,并活捉了以色列的装甲旅旅 

长。到了10月13日,埃及军队已控制了运河东岸宽15公里地带,取得了决 

定性胜利。 

     为了挽回败局,以色列调兵遣将,重新集结兵力,在美国大规模向以色 

列空运武器和提供卫星照片情报后,以军调整计划进行反扑,并派出部队乔 

装埃军,偷渡到运河西岸破坏埃军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系,对过了苏伊士运河 

的埃军形成包围圈。已过河的埃军在这种前后夹击的极端恶劣形势下,发誓 

与阵地共存亡。他们死守阵地,坚持到底,没有后退一步。直到10月24日 

在联合国斡旋下才停火。 

    这一仗振奋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精神,以色列不得不承认,他们对阿拉 

伯的优势已经消失,以军已无法始终“保卫”自己了。这一仗也使埃及在阿 

拉伯和全世界的威望提高了,作为埃及总统的萨达特理所当然地成了阿拉伯 

世界的英雄,成为阿拉伯人民的骄傲,也为全世界所瞩目。 

     然而,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束,并未给这一地区带来真正的和平,因为 

实质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埃及和以色列仍处于不战不和状态。 

     由于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四次战争中又是主要参战 

国,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耗费了1000亿埃镑,人员死伤10万多。巨大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使埃及本已困难重重的国民经济更加捉襟见时,埃及人 


… Page 347…

民也普遍厌恶战争,渴求和平。 

     为了走出困境,萨达特总统不得不寻求新的办法,来解决中东问题,争 

取和平环境,振兴埃及经济。为此,萨达特断绝了同莫斯科的军事联系,加 

强同美国的关系。与此同时,他又对以色列作出争取和平的姿态。 

     1977年11月下旬,萨达特做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正式访问耶路 

撒冷,直接与以色列总理贝京举行和平谈判。这一事件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轩 

然大波。 

     接着,1979年3月,埃及和以色列进行和平谈判,谈判中,埃及为了尽 

快解决中东问题,争取和平环境,在谈判中作了一些必要的让步,埃及和以 

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 

     埃、以和平条约的签订,对和平解决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缓和 

中东紧张局势虽然具有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埃及单独和以色列实现和解, 

采取行动之前又没有和阿拉伯盟国商议,谈判中又对以色列作了不少让步, 

所以埃及的和谈举动,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大多数阿拉伯国家 

与埃及断交,同时对埃及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制裁,使埃及在阿拉伯世界 

陷入孤立境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